乾塘的荷花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ians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荷花的亲密接触自童年即始。小时候西湖还没建公园,叫西湖塘。数十亩的大塘,边上是西馆,旁边有个龙王庙,通过小径进入湖中心有座苏公亭,年长日久的风雨剥蚀使它很是破败,虽是孤苦伶仃却傲然挺立于凄风苦雨里。或许是上天不忍苏公的幽灵孤独,让哪位不知其名的人间使者无意之间将一些藕节芽头或者莲子之类丢弃塘中吧,池塘的水面上竟然冒出几株莲叶,不久又伸出几柄荷蕾,没几天功夫竟然开出艳丽的荷花,白里透红,更兼淡淡的紫蓝,修修婷婷,艳而不妖,迎风摇曳,多姿婀娜,随风飘来习习的馨香,让人情不自禁驻足流连。更有甚者,荷的藕茎深植于过膝的瘀泥,除了向深处扎根之外,还向广度扩展,形成一个个新的莲节,不断生成新藕,似榕树的根须以“独木成林”的方式繁衍,没几年功夫,整个西湖塘都被荷花复盖,成了一方名副其实的荷塘而蔚为壮观,伴陪着苏公的幽灵低吟浅唱,煞是风流!
  然而,物竞天择,荷藕的命运毕竟得接受人的摆布。于是,记不得是什么原因,也记不得什么时候了,人们对荷塘大动挞伐,将荷塘毁了。然而莲藕并不屈服,通过深植于瘀泥深处的残根散茎,顽强地再生再长,很是倔强地抵抗了好几年,在人们坚持不懈的挖掘之下才不得不归于沉寂,铭记于我脑海深处的荷花终于化成了心中的记忆。
  当时光跨进2015年,西湖塘荷花的美好记忆已经随着漫长岁月淡淡逝去,留在心头的,仍有一丝赏不到荷花的伤愁。 7月3日忽然接到《湛江日报》百花版邓亚明主任电话,让我赶赴湛江,为在湛江市承办的省运会期间开幕的坡头区乾塘荷花节采风。霎时,沉寂于心灵深处的那抹馨香倏然泛起,同时,四十年前乾塘村一个叫做“莲”的姑娘倩影牵动着我的心绪。当乾塘还没有成为今天的莲乡的时候,她就给自己起名为“莲”,是巧合,还是冥冥中的一种必然?我不得而知。但是,这位叫做“莲”的姑娘,她的形象气质,与大自然的莲花竟然是那么地吻合。这么多年过去,明知莲早已是婆婆辈的老妪,可是心中却仍然牵挂,她的风采是否依然,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赶赴湛江。
  1974年秋天,我在雷州市卫生学校进修,临开学的时候从湛江市乾塘来了一位叫做莲的姑娘。她的到来,霎时就在学校里引起了轰动。
  莲很耐看。浓浓的黑发柔柔地披散,似一帘黑色的瀑布垂至腰际,白里透红的肌肤,柳叶眉下那双黑眸水灵灵的会说话一般,看谁都会让人心跳,修婷匀称的身体配上脸蛋上那甜甜的笑靥,圣女一般美得让人自卑而不敢直视。几个月下来尽管大量的男生有色心却没人有色胆,敢向这位圣女一般的美人敞开自己的玫瑰心。
  莲就是这么一种清纯、优雅、耐审、耐看,给人美丽享受的圣洁女人。
  对于采访,我有一个习惯,进入采访区之后思维便进入构思,一切景物都有可能进入主题的构筑,并且随时都会被新的景物所替代。所以,当采访车进入乾塘之后,捕捉创作灵感的火花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当务之急,莲的形象早已从我的脑海中隐去,代之而来的是满目尽碧的莲荷。
  主观上的揣测,乾塘应该有一方一望无际的大塘,并且水深泥瘀,才有可能出现“接天荷叶无穷碧”的壮观。然而,当车子驶进乾塘区的那一刻我便发现,乾塘的莲藕竟然种到了大路边的农田里。我一头雾水,经了解,才知道这是乾塘人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中的一项壮举!
  原来,乾塘地处沿海,农民以种水稻和花生为主,且有部分土地是咸酸地,不适宜种农作物,大量土地丢荒,农业产业化基本没有出路。1993年,退伍军人陈昶宁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从广西引回莲藕种苗在农田中试种取得成功,并且莲藕质量良好。1995年,乾塘镇政府和村干部研究,决定在原本丢荒的坡地上铺上一层薄膜,抽取30-40cm的泥巴置于薄膜再造“泥塘”种植莲藕,取得成功,并在全镇推广,不但解决了土地严重丢荒、农民生计难的问题,还让莲藕成了随处可种的农作物,大受农户欢迎,莲藕种植面积发展到一万多亩。2005年,乾塘莲藕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乾塘镇被广东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乾塘莲藕的引种成功,在为乾塘的农业产业化闯出了一片新天地的同时,打造了乾塘的“荷文化”,催生了乾塘荷花旅游文化节,在湛江市承办省全运会期间进行隆重的文化推介,乾塘的奇迹原来是这样产生的!
  车至南寨,满目尽碧,万荷绽放。微风过处,荷香缕缕,满地清芬碧绿的荷叶与含粉带笑的荷花一起随风起舞,摇曳生姿。从观荷台往下看,翠绿荷叶掩映下星点般的芙蓉点缀美到极至,赏之令人浮想连翩,用“荷花仙子凌碧海”、“万绿丛中星点红”甚至“映日荷花别样红”這样的佳句也未必就能把这番景致描写得透彻,想必此刻,更加瑰丽的妙吟正在文坛高友们“远近高低各不同”文学构想的胸臆中澎湃吧。及至登上村干部临荷塘而建的那幢优雅别致的三层小楼,放眼四望,“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感觉扑面而来,荷香融汇在和风里,把客厅中那淡淡的文化书香与荷塘的意境、情趣合二为一沁入心脾,轻描淡写间将闲情致逸和荷花文化解析得如此透彻!
  其实荷花的审美,正如我在卫生学校的那位美女同学莲一样,她的美是审不透,看不厌的!
  我们说荷花的色调,那白如果是单纯的洁白,你能一眼看透,就是一种纯洁的象征。那红如果是单纯的火红,你也能一眼看透,就是一种热烈的象征。问题是白里透红,而且那白、那红,调配得那样恰当,她的内涵和风韵就别具一格了,够人品一辈子的。还有那淡淡的紫蓝呢,是不是打上了圣洁的符号?
  清晨我们去看荷花,那浓夜的雾露滋布在荷叶上,如水银落地,绝不松散,而是汇成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如珍珠般地点缀在荷叶的中心,在阳光的照射下,成千上万颗的露珠折射出的七彩光谱就犹如成千上万颗夜明珠在炫目闪光。而荷花,则如出水的芙蓉,婷婷伫立,一尘不染的清纯,含粉带笑地看着你,洗出你心灵的宁静。
  白天我们去看荷花,密密匝匝的荷叶迎风摇曳,弹奏着欢乐的曲调。含苞欲放的尖尖荷角,一副童真未知天高地厚。芬芳四溢的新开荷蕾,半抱琵琶难遮羞涩的美。腰身婀娜的艳荷如仪态方方的仕女红装素裹,翩翩起舞直教人心旌摇曳。碧绿与粉红,在浓淡的相宜中交织出多姿多彩的画卷,令人叹为观止,心旷神怡。
  夜里,我们去看荷花,把自己隐没于夜幕,遥看村庄错落有致的万家灯火,在淡淡的荷花香中听清风低吟、蛙虫求偶、夜莺轻啼,岂不慕煞天上的星星?
  采访车在乾塘的田野里奔驰,我攸然发现荷花之于乾塘的另一种美:她不似芙蓉国里三湘四水无涯的碧绿,万亩荷塘却是插花式地散布于全镇一百多条村庄的农田坡地、屋后房前,一亩八分、十亩八亩、一百亩、三五百亩……星星散散地点缀着乾塘的大地,小块的如花瓶,装饰着村庄的民居高楼,大块的如荷海,五彩缤纷,滋润着乾塘人的生活,承载着乾塘人的梦想,描绘着乾塘人的笑脸。
  乾塘是富饶的,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让这里的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乾塘是美丽的,荷花以她美不胜收的倩影,以及用她的绚丽打造出来的荷文化使她的品位更上一层楼。我想,随着省运会在湛江的召开,随着与之相应的乾塘荷花会的开幕,乾塘将以她如同荷花一般婀娜的身姿态走出深闺,吸引着天下来人到此观光旅游,而名震天下。
  当然,乾塘的魁力所不同凡响的是,她的美丽,正如我的那位美女学友,清纯、优雅、圣洁、耐审、耐看。虽然此行没有看到她,但是我看到了乾塘,看到了如同她一样美丽的故乡。只是今天的故乡,小河已经不再弯弯,人们已经不唱过去的歌谣,在《我们的田野》欢快的旋律中,村庄已经变得富庶,生活已经更加美好,她的文化底蕴让人永远也审不透,她的长驻容颜让人永远也看不厌,让游人来了还想来,看了还想看!
其他文献
乙未年暮春的一个星期天,春光明媚,气温适宜。已迁入锦祥家园一期安置房的亲戚打电话告诉我,第二期工程已将完工了,说要我去看看。老家拆迁,住了数代人的地方在二年前拆除了,说是安置在中山南路与花园路之间的锦祥家园二期工程。于是从中山北路正大家园出发步行去那里,一路鸟语花香,桃红柳绿,风光确实让人陶醉,经过近两小时的徒步到了那个即将完工的锦祥家园。  这里原是八坼镇南刘村的地盘,早几年那里先拆迁了留下空地
期刊
世界上有一种情叫战友情。这种情是一大帮子人在一起扛枪打炮、吃饭睡觉,在一条战壕里打仗杀敌,日久天长而产生的感情。这种在生死间凝聚的友谊和友情是其他友情无法比拟的。  2015年新年的第一天,由老战友许志燕建议发起、经过半年多策划筹备的首届舟嵊要塞区嵊泗高炮营战友联谊会在浙江余杭区临平举行。来自北京、甘肃、山东、河南,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等十多个省市,当年在嵊泗高炮营营部和各个连队战斗生活过的13
期刊
夕阳染红的水波  远处是层峦叠嶂的苍山,转过一个树丛掩映的湾,才见这“一泓清泉敢称海”的洱海。洱海并不是“一泓清泉”,水面远远地静卧在地平线上,山的倒影清晰地漂浮在水中,映着蓝天的水仿佛把苍山PS了一下,柔化了山直线条的边缘,增添了水的动感。  夕阳染红了水波,斜斜的光影被轻轻洒在洱海与地平线——苍山交接的地方。晚风拂过湖面,潮水从夕阳那里赶来,与岸边礁石相碰,激起的浪花也被落日染上金边。苍山下,
期刊
一  红旗路上,车水马龙。  这条老城区上曾经最繁华的街道,如今依旧延续着无限的活力。  就在这条街道的东南端,安静地坐落着一座公园。松陵公园四个大字题在墙上,墙的东侧是公园的大门。两扇普通的铁质大门,敞开着,一眼望得见园内成荫的绿树,和山坡上翠柏环绕的飞檐亭榭。  一道粉墙,似乎隔出了两个空间。墙这边,车水马龙,人声喧闹,各色各类的店铺前,弥漫着跃试鲜活的生活气息;墙那边,花丛树影,空气新鲜而纯
期刊
来到贵阳石板镇天河潭,曾经的夜郎故地,第一眼看到的是一面石壁,凹凹凸凸,崎岖不平。石壁上开着大大小小的孔洞,一眼望不到头,像海底的暗洞。乘着小船,我驶向石壁,从刚好容身的洞口挤了进去。  黑,迷迷沉沉的黑色,笼罩了溶洞。耳边只有浪花拍打船头的轻响,像回到了远古时期。一穿过那道缝隙,黑暗犹如海水,漫过了小船,漫过了洞壁,渐渐把整个黔西南都淹没了,淹没成一片汪洋大海。  一瞬间,一扇连接时空的门打开了
期刊
说起如何走近苏州文化,一些朋友常常觉得为难。可以理解,蘇州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不是一席话,或者一两本书所能说明白的,有一套很有些影响的“苏州文化丛书”,按专题分门别类出了二十一册,似乎还未能穷尽。这种困惑,不止来旅游的过客,到古城落户的“新苏州人”,即使是世居此方的本地人,也觉得难以道个端详。  人们期望能找到直接感知,并能由此便捷地走向苏州文化殿堂的道路,韩树俊先生适应了这种要求,作出很好的
期刊
说起回家,心里就堵得慌。  说来说去,全都怨回家的路。  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儿时的记忆,出村,只有二种方式,步行或者坐船。  做学生的时候,一年难得回几趟家,搭便船是要看运气的,大多时候,迈开两条腿,从学校一路走回,只要不是雨雪天气,累则累矣,倒也别有一种情致,顺带着锻炼身体,若是有伴同行,野草都能笑开了花。  毕业后,在乡镇上工作,那还是八十年代初期,我工作的乡镇还没有公路,外出仍然得依
期刊
清晨拉开窗帘,白茫茫一片。昨夜,德令哈下雪了。  在青海,在高原的冬天,下雪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儿。  在我的记忆中,青海的雪年年都在下,一直下到了今天。  窗外,雪还在纷扬。  “今日德令哈大雪。”给远在海口的朋友发一微信。  “雪对我来说已是很久远的记忆了!”朋友如是回复。  朋友早年在青海读书、生活、工作过,她如此的感叹是可以理解的。她有着对雪的亲切记忆,更有着对雪的强烈怀恋。是啊,对于一个
期刊
在南雄,总是有许多让人回味、让人感慨、让人唏嘘的往事。  在这一片雄峙湘粤赣边的苍山翠岭上,历史,向我们叙说着温婉、叙说着豪放、叙说着忠贞、也叙说着雄强。那些壮怀激烈、绮丽多姿、经天纬地的故事,一个个,一幕幕,老是在我眼前、心口浮现,让我遐思,让我神往。  这次来南雄,我最先来到的是梅岭。一道梅岭,一座梅关,总是勾起人无尽的衷肠。春秋时期,勾践的子孙汉将梅鋗,在此筑城据守,广植梅树,岭以此为名;战
期刊
一直以来,我对时下的图书都保持相当的警惕。但《一个人的村庄》一下子就打动了我。  知道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是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新书推荐栏目里。我知道他的时候,刘亮程的热点效应已经过去。编辑的推荐语至今已模糊不清。但从此,我就踏上了寻找《一个人的村庄》的旅程。  《一个人的村庄》先前大约是寂寞的。在1999年以前,数千册图书就这样安静地躺在新疆的一个书库里。但就在一些列报刊纷纷转载刊发刘亮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