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及心灵:真正的深度学习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01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深度学习”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换句话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各种策略引领学生的学习行为向纵深发展。
  一、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引领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需要教师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思想的引领
  思想决定学生的学习品格,这既是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基本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心理基础。深度学习不是教学模式,而是教学理念,并且首先是一种触及学生心灵的理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适时给予思想引领,用正确、健康的思想武装学生的大脑。在这方面,语文学科具有显著优势。怎样利用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文本材料,到位而不越位地对学生进行巧妙的思想引领,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
  2.思维的引领
  思维决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语文学科而言,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核心素养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或者说是表里关系——表面上是训练语言,实际上是训练思维。对学生思维的引领,尤其是具有语文特质的“语文思维”的引领,是语文教师专业性的主要体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必须建立在教师思维引领的基础上。
  3.情绪的引领
  情绪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研究表明,阻碍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情绪,多是消极而低落的情绪。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负责的教师必须掌握并善于调整学生的情绪,使之向积极乐观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深度学习。
  从学生成长来说,思想引领是根本,思维引领是主体,情绪引领是补充,三个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比较完美地实现课堂学习,如此,才称得上深度学习。
  二、触及心灵,让深度学习落到实处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对学生思想、思维、情绪三个方面的引领,并不是平均用力的,更不是每个方面都要同时得到完整、充分体现的。尤其是思想引领,它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因为思想引领是触及学生心灵的引领,要让深度学习发生,就要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心动”。
  学生时代的思想,可能就是一个人一生的精神底色。教育者要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精神底色,为其整个人生奠定思想基础。教学若没有触及心灵,学生的心灵之源就会枯竭。那样的话,无论他的思维被训练得多么好,情绪控制能力多么强,都不是完整的生命。2019年,北京大学高材生吴谢宇杀母案震惊全国,从思维能力上看,他的思维相当缜密;从情绪上看,他的镇定和冷静也令人咋舌。此案留给我们的教训非常多,既有家庭教育因素,也有学校教育因素,还有亲子关系因素。若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就要求教师多关注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再进一步,从课堂教学来说,每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忽略对学生思想的引领。
  语文学科在引领学生思想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学的材料本身就富含思想因素(人文精神),既有亲情友情的,又有家国情怀的,也有人生命运思考的。读《关雎》,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什么样的男子才能称为“君子”,什么样的女子才能称为“淑女”;读《岳阳楼记》,有助于开阔心胸,树立“忧乐天下”的志向;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助于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对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领略这些文本材料中所蕴含的思想营养。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就要设计相应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充分吸收文本的思想营养,让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心灵越来越柔软,意志越来越坚强。
  三、紧扣文本,创设情境,促进深度学习
  学生的深度学习不仅是教师深度教学的结果,而且是教师深度教学实现的重要标志。教师设计学生的深度学习,要遵循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体现语文学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任务;同时,还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意为之,自然渗透”,引领学生思想成长。
  1.挖掘文本材料,在文本解读中触及学生心灵
  利用材料本身富含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一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发挥文本本身的作用,不要随意发挥,“心中多情,口中少说”;即使稍加发挥,也要点到为止。笔者在教学《诗经·关雎》时,就充分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在文本内容与形式之间往复运动,分析、概括“君子”與“淑女”的特点。
  第一步,初步概括淑女的特点。学生通过“窈窕”认知淑女文静、美好的形象;通过“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等词语,归纳出淑女勤劳、干练的形象。此时,笔者进行点拨——
  师:这个同学说得好,勤劳、干练。大家在淑女的旁边做好注释。(学生做笔记)勤劳的女子才能称为“淑女”,偷懒的女子不能称为“淑女”。我们班哪位同学最热爱劳动啊?
  生(异口同声):班长。
  师:哦,班长。由此可见我们的班长就可以称为淑女(该班班长刚好是女生)。
  班长热爱劳动,可以称为“淑女”。这种点拨就是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此时并不需要多少话语,学生都能心领神会。
  同样,关于淑女的第三个特征——对待爱情理智、慎重,是女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前述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对待感情,要特别理智、慎重,考虑周全,不要被感情冲昏头脑。
  第二步,全面概括君子的特点。诗歌中写“君子”的动词主要有三个,即“求”“友”“乐”。笔者带领学生通过分析男子“求之不得”后,仍然继续“求”,得出君子之爱的第一个特点——“执着”。为了分析第二个特点,笔者将学生带入生活经验中,这一步就是深度学习“U”形模式中的“还原与下沉”。
  师:现实生活中,一些男女青年在向对方表白时,采用了很多过激或不理智的做法,很让人瞧不起,诗歌中的男子在“求之不得”后,是怎么做的?
  生(齐读):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种“还原与下沉”,是深度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行为下沉到其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上,从而生根、发芽,开始新的经验生长之路。此处的经验生长,又与心灵成长合为一体——失恋之后不能采取过激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知识,还是观念,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还不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重要一环是“体验与探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环境让学生体验文本内容,进而对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引领学生思想成长的深度学习,还需要“反思与上浮”,即提炼文本内容,将内容提升到一个高度。笔者在教学《诗经·关雎》时,这样引导学生“反思与上浮”。
  师:男子“求之不得”之后是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但并没有采取过激行为。这说明君子之爱不仅要爱得执着,还要——
  生:尊重对方。
  这样教学,不仅训练了语文的概括能力,还让学生完整经历了深度学习的三个过程,了无痕迹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引领。紧接着,笔者带领学生根据男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概括出君子的第三个特点(改变自己)和第四个特点(提高自己),而这一切都是紧扣文本进行的。脱离了文本,所有的分析都只能是架空分析,所有的思想引领也只能是空洞说教了。
  2.创设语用情境,在运用语文中触及学生心灵
  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学习,语文学习对学习情境的依赖程度较高。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学习并运用语言文字;如果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则能够在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引领学生思想的成长。
  一是利用文本思想内涵创设情境。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朗读训练环节,笔者创设了生活中“劝说别人”“劝说自己”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劝说时的状态、用语、语气、语调。有一名学生在“劝说自己”时,一边读一边握紧拳头轻轻捶打自己胸膛,他说这是“要让自己清醒过来,振作起来”。这种深度体验,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深入到学生灵魂,促进了学生生命成长。
  二是根据思想引领需要创设情境。在教学《杞人忧天》时,为了避免学生不辨条件地使用“杞人忧天”这一成语,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语用学习情境:
  1046年,范仲淹被贬放到河南邓州,1047年,他撰写了《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时人讥之曰:“汝偏居一隅,犹泥菩萨过河,奈何忧君忧民?真乃杞人忧天!”
  此時,范仲淹笑而答曰:“
其他文献
编辑推荐  2013年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推荐图书。  周溶泉编著的《巴金》是《中学生延伸阅读大家小传》之一。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名人传记丛书。这些传主是新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家大师;这套丛书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本书讲述的是巴金的一生,他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其作品感情炽热、风格清新、技巧圆熟,尤以长篇小说最为突出。代表作有
2011年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韩寒等近50位作家联合署名发布:《315讨百度书》,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关闭百度文库,并且连续7天在百度首页向原告赔礼道歉,韩寒的《像少年啦飞驰》、《零下一度》和《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三本书,共索赔76万多元。  2011年5月,韩寒等5位作家和路金波、沈浩波等5位出版商联手,在北京宣告成立“作家维权联盟”,以公益组织的形式帮助签约作家维权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
《年 月 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月的知识,并记住各月的天数。这节课的内容以知识讲述为主,如果设计、组织不当,就会失之于枯燥。笔者以这节课为例,展示智趣课堂化枯燥为趣味的魅力。  创境引思,智从趣生  智趣课堂强调课的开始就利用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换言之,就是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境,让
在几何教学中,如何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直观想象,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分析来获得数学模型,进行逻辑推理,如何让学生慢慢形成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能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维模式的能力,是初中教师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最短路径问题》内容为例,谈谈几何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  一、复习迁移,引入数学模型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和角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格。为突破教学难点,笔者做了如下教学尝试。  一、复习检查,梳理文章脉络  笔者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了精简,降低了概括内容的难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提升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笔者先出示词语:“朱德、挑粮、战士、心疼、藏扁担、不料、不好意思”,让学生复习词语后,借助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
模型思想是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是数学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为例,谈谈模型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注重体验探究,经历建构过程。任何一种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掌握都离不开学习主体的自我体验和探索,而这种体验和探索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从问题情境的数学化即抽象出数学问题到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出发,再到验证和
李华平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國培专家、国培方案评审专家、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评审专家,兼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副会长;曾先后任教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3部,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来,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执教示范课200多次(节);其教育教学思想被录入《新世
不断强化教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潜江市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潜江电大”)和潜江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这样的机构设置有利于形成统筹推进、协调互补的工作机制,为教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提供优质平台。多年来,依托这样的工作机制,潜江電大在学历教育方面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工作模式,在创新新时代学历教育工作方法、
思维导图能系统梳理零散的知识点,让学生借助一定的逻辑框架记忆英语单词、句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利用思维导图学习单词  记不住、记不牢是学习英语单词时普遍出现的问题,而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不能牢固地掌握单词,后续的学习就无法正常开展。思维导图逻辑清晰、要点明确、图示直观,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单词、记忆单词。  1.理清归属,记忆单词  英语单词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