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深度学习”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换句话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各种策略引领学生的学习行为向纵深发展。
一、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引领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需要教师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思想的引领
思想决定学生的学习品格,这既是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基本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心理基础。深度学习不是教学模式,而是教学理念,并且首先是一种触及学生心灵的理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适时给予思想引领,用正确、健康的思想武装学生的大脑。在这方面,语文学科具有显著优势。怎样利用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文本材料,到位而不越位地对学生进行巧妙的思想引领,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
2.思维的引领
思维决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语文学科而言,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核心素养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或者说是表里关系——表面上是训练语言,实际上是训练思维。对学生思维的引领,尤其是具有语文特质的“语文思维”的引领,是语文教师专业性的主要体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必须建立在教师思维引领的基础上。
3.情绪的引领
情绪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研究表明,阻碍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情绪,多是消极而低落的情绪。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负责的教师必须掌握并善于调整学生的情绪,使之向积极乐观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深度学习。
从学生成长来说,思想引领是根本,思维引领是主体,情绪引领是补充,三个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比较完美地实现课堂学习,如此,才称得上深度学习。
二、触及心灵,让深度学习落到实处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对学生思想、思维、情绪三个方面的引领,并不是平均用力的,更不是每个方面都要同时得到完整、充分体现的。尤其是思想引领,它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因为思想引领是触及学生心灵的引领,要让深度学习发生,就要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心动”。
学生时代的思想,可能就是一个人一生的精神底色。教育者要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精神底色,为其整个人生奠定思想基础。教学若没有触及心灵,学生的心灵之源就会枯竭。那样的话,无论他的思维被训练得多么好,情绪控制能力多么强,都不是完整的生命。2019年,北京大学高材生吴谢宇杀母案震惊全国,从思维能力上看,他的思维相当缜密;从情绪上看,他的镇定和冷静也令人咋舌。此案留给我们的教训非常多,既有家庭教育因素,也有学校教育因素,还有亲子关系因素。若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就要求教师多关注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再进一步,从课堂教学来说,每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忽略对学生思想的引领。
语文学科在引领学生思想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学的材料本身就富含思想因素(人文精神),既有亲情友情的,又有家国情怀的,也有人生命运思考的。读《关雎》,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什么样的男子才能称为“君子”,什么样的女子才能称为“淑女”;读《岳阳楼记》,有助于开阔心胸,树立“忧乐天下”的志向;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助于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对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领略这些文本材料中所蕴含的思想营养。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就要设计相应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充分吸收文本的思想营养,让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心灵越来越柔软,意志越来越坚强。
三、紧扣文本,创设情境,促进深度学习
学生的深度学习不仅是教师深度教学的结果,而且是教师深度教学实现的重要标志。教师设计学生的深度学习,要遵循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体现语文学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任务;同时,还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意为之,自然渗透”,引领学生思想成长。
1.挖掘文本材料,在文本解读中触及学生心灵
利用材料本身富含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一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发挥文本本身的作用,不要随意发挥,“心中多情,口中少说”;即使稍加发挥,也要点到为止。笔者在教学《诗经·关雎》时,就充分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在文本内容与形式之间往复运动,分析、概括“君子”與“淑女”的特点。
第一步,初步概括淑女的特点。学生通过“窈窕”认知淑女文静、美好的形象;通过“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等词语,归纳出淑女勤劳、干练的形象。此时,笔者进行点拨——
师:这个同学说得好,勤劳、干练。大家在淑女的旁边做好注释。(学生做笔记)勤劳的女子才能称为“淑女”,偷懒的女子不能称为“淑女”。我们班哪位同学最热爱劳动啊?
生(异口同声):班长。
师:哦,班长。由此可见我们的班长就可以称为淑女(该班班长刚好是女生)。
班长热爱劳动,可以称为“淑女”。这种点拨就是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此时并不需要多少话语,学生都能心领神会。
同样,关于淑女的第三个特征——对待爱情理智、慎重,是女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前述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对待感情,要特别理智、慎重,考虑周全,不要被感情冲昏头脑。
第二步,全面概括君子的特点。诗歌中写“君子”的动词主要有三个,即“求”“友”“乐”。笔者带领学生通过分析男子“求之不得”后,仍然继续“求”,得出君子之爱的第一个特点——“执着”。为了分析第二个特点,笔者将学生带入生活经验中,这一步就是深度学习“U”形模式中的“还原与下沉”。
师:现实生活中,一些男女青年在向对方表白时,采用了很多过激或不理智的做法,很让人瞧不起,诗歌中的男子在“求之不得”后,是怎么做的?
生(齐读):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种“还原与下沉”,是深度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行为下沉到其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上,从而生根、发芽,开始新的经验生长之路。此处的经验生长,又与心灵成长合为一体——失恋之后不能采取过激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知识,还是观念,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还不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重要一环是“体验与探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环境让学生体验文本内容,进而对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引领学生思想成长的深度学习,还需要“反思与上浮”,即提炼文本内容,将内容提升到一个高度。笔者在教学《诗经·关雎》时,这样引导学生“反思与上浮”。
师:男子“求之不得”之后是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但并没有采取过激行为。这说明君子之爱不仅要爱得执着,还要——
生:尊重对方。
这样教学,不仅训练了语文的概括能力,还让学生完整经历了深度学习的三个过程,了无痕迹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引领。紧接着,笔者带领学生根据男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概括出君子的第三个特点(改变自己)和第四个特点(提高自己),而这一切都是紧扣文本进行的。脱离了文本,所有的分析都只能是架空分析,所有的思想引领也只能是空洞说教了。
2.创设语用情境,在运用语文中触及学生心灵
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学习,语文学习对学习情境的依赖程度较高。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学习并运用语言文字;如果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则能够在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引领学生思想的成长。
一是利用文本思想内涵创设情境。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朗读训练环节,笔者创设了生活中“劝说别人”“劝说自己”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劝说时的状态、用语、语气、语调。有一名学生在“劝说自己”时,一边读一边握紧拳头轻轻捶打自己胸膛,他说这是“要让自己清醒过来,振作起来”。这种深度体验,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深入到学生灵魂,促进了学生生命成长。
二是根据思想引领需要创设情境。在教学《杞人忧天》时,为了避免学生不辨条件地使用“杞人忧天”这一成语,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语用学习情境:
1046年,范仲淹被贬放到河南邓州,1047年,他撰写了《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时人讥之曰:“汝偏居一隅,犹泥菩萨过河,奈何忧君忧民?真乃杞人忧天!”
此時,范仲淹笑而答曰:“
一、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引领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需要教师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思想的引领
思想决定学生的学习品格,这既是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基本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心理基础。深度学习不是教学模式,而是教学理念,并且首先是一种触及学生心灵的理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适时给予思想引领,用正确、健康的思想武装学生的大脑。在这方面,语文学科具有显著优势。怎样利用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文本材料,到位而不越位地对学生进行巧妙的思想引领,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
2.思维的引领
思维决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语文学科而言,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核心素养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或者说是表里关系——表面上是训练语言,实际上是训练思维。对学生思维的引领,尤其是具有语文特质的“语文思维”的引领,是语文教师专业性的主要体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必须建立在教师思维引领的基础上。
3.情绪的引领
情绪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研究表明,阻碍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情绪,多是消极而低落的情绪。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负责的教师必须掌握并善于调整学生的情绪,使之向积极乐观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深度学习。
从学生成长来说,思想引领是根本,思维引领是主体,情绪引领是补充,三个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比较完美地实现课堂学习,如此,才称得上深度学习。
二、触及心灵,让深度学习落到实处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对学生思想、思维、情绪三个方面的引领,并不是平均用力的,更不是每个方面都要同时得到完整、充分体现的。尤其是思想引领,它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因为思想引领是触及学生心灵的引领,要让深度学习发生,就要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心动”。
学生时代的思想,可能就是一个人一生的精神底色。教育者要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精神底色,为其整个人生奠定思想基础。教学若没有触及心灵,学生的心灵之源就会枯竭。那样的话,无论他的思维被训练得多么好,情绪控制能力多么强,都不是完整的生命。2019年,北京大学高材生吴谢宇杀母案震惊全国,从思维能力上看,他的思维相当缜密;从情绪上看,他的镇定和冷静也令人咋舌。此案留给我们的教训非常多,既有家庭教育因素,也有学校教育因素,还有亲子关系因素。若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就要求教师多关注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再进一步,从课堂教学来说,每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忽略对学生思想的引领。
语文学科在引领学生思想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学的材料本身就富含思想因素(人文精神),既有亲情友情的,又有家国情怀的,也有人生命运思考的。读《关雎》,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什么样的男子才能称为“君子”,什么样的女子才能称为“淑女”;读《岳阳楼记》,有助于开阔心胸,树立“忧乐天下”的志向;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助于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对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领略这些文本材料中所蕴含的思想营养。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就要设计相应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充分吸收文本的思想营养,让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心灵越来越柔软,意志越来越坚强。
三、紧扣文本,创设情境,促进深度学习
学生的深度学习不仅是教师深度教学的结果,而且是教师深度教学实现的重要标志。教师设计学生的深度学习,要遵循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体现语文学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任务;同时,还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意为之,自然渗透”,引领学生思想成长。
1.挖掘文本材料,在文本解读中触及学生心灵
利用材料本身富含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一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发挥文本本身的作用,不要随意发挥,“心中多情,口中少说”;即使稍加发挥,也要点到为止。笔者在教学《诗经·关雎》时,就充分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在文本内容与形式之间往复运动,分析、概括“君子”與“淑女”的特点。
第一步,初步概括淑女的特点。学生通过“窈窕”认知淑女文静、美好的形象;通过“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等词语,归纳出淑女勤劳、干练的形象。此时,笔者进行点拨——
师:这个同学说得好,勤劳、干练。大家在淑女的旁边做好注释。(学生做笔记)勤劳的女子才能称为“淑女”,偷懒的女子不能称为“淑女”。我们班哪位同学最热爱劳动啊?
生(异口同声):班长。
师:哦,班长。由此可见我们的班长就可以称为淑女(该班班长刚好是女生)。
班长热爱劳动,可以称为“淑女”。这种点拨就是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此时并不需要多少话语,学生都能心领神会。
同样,关于淑女的第三个特征——对待爱情理智、慎重,是女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前述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对待感情,要特别理智、慎重,考虑周全,不要被感情冲昏头脑。
第二步,全面概括君子的特点。诗歌中写“君子”的动词主要有三个,即“求”“友”“乐”。笔者带领学生通过分析男子“求之不得”后,仍然继续“求”,得出君子之爱的第一个特点——“执着”。为了分析第二个特点,笔者将学生带入生活经验中,这一步就是深度学习“U”形模式中的“还原与下沉”。
师:现实生活中,一些男女青年在向对方表白时,采用了很多过激或不理智的做法,很让人瞧不起,诗歌中的男子在“求之不得”后,是怎么做的?
生(齐读):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种“还原与下沉”,是深度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行为下沉到其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上,从而生根、发芽,开始新的经验生长之路。此处的经验生长,又与心灵成长合为一体——失恋之后不能采取过激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知识,还是观念,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还不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重要一环是“体验与探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环境让学生体验文本内容,进而对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引领学生思想成长的深度学习,还需要“反思与上浮”,即提炼文本内容,将内容提升到一个高度。笔者在教学《诗经·关雎》时,这样引导学生“反思与上浮”。
师:男子“求之不得”之后是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但并没有采取过激行为。这说明君子之爱不仅要爱得执着,还要——
生:尊重对方。
这样教学,不仅训练了语文的概括能力,还让学生完整经历了深度学习的三个过程,了无痕迹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引领。紧接着,笔者带领学生根据男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概括出君子的第三个特点(改变自己)和第四个特点(提高自己),而这一切都是紧扣文本进行的。脱离了文本,所有的分析都只能是架空分析,所有的思想引领也只能是空洞说教了。
2.创设语用情境,在运用语文中触及学生心灵
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学习,语文学习对学习情境的依赖程度较高。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学习并运用语言文字;如果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则能够在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引领学生思想的成长。
一是利用文本思想内涵创设情境。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朗读训练环节,笔者创设了生活中“劝说别人”“劝说自己”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劝说时的状态、用语、语气、语调。有一名学生在“劝说自己”时,一边读一边握紧拳头轻轻捶打自己胸膛,他说这是“要让自己清醒过来,振作起来”。这种深度体验,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深入到学生灵魂,促进了学生生命成长。
二是根据思想引领需要创设情境。在教学《杞人忧天》时,为了避免学生不辨条件地使用“杞人忧天”这一成语,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语用学习情境:
1046年,范仲淹被贬放到河南邓州,1047年,他撰写了《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时人讥之曰:“汝偏居一隅,犹泥菩萨过河,奈何忧君忧民?真乃杞人忧天!”
此時,范仲淹笑而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