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樊清江黄城之行二三事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182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樊清江1892年生于芮城樊家庄,民国初年从山西大学毕业后,人日本东京医学专门学校,1922年学业期满回国,先在冯玉祥部任军医十多年,后在山西省立医院任院长和川至医专任校长。1950年被选为山西省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5年任山西省卫生厅厅长,1970年“文革”中被夺权后下放芮城一年,1977年被选为山西省政协副主席,1980年10月29日逝世,终年88岁。临终前,樊老留下遗言,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通知亲友办丧事。移风易俗,开改革丧葬之新风,实令人敬佩。
  笔者是樊老的同乡晚辈,由于工作关系,与樊老相识20余年。他病逝后的几十年来,每当看到芮城卫生工作出现新的发展,我就会很自然地联想起樊老解放后回故乡三次,对芮城卫生工作所作的精心指导和贡献。今撷取点滴,以作追念之情。
  
  疗治伤寒有绝技
  樊清江早年有外科特长,由于上世纪30年代做手术时负伤,锯掉右臂,后专攻内科。那时他在青海冯玉祥部队医院从医,当地发生伤寒流行,不少官兵被传染住院,他昼夜医护,详细观察,刻苦钻研,对防治伤寒积累了渊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只要接触患者发出的一种特殊气味,便可作出诊断,后人称为“触气疗疾”。
  1960年春天,芮城县古仁、大阳、晓里三个村发生伤寒流行,县卫生科把疫情上报省卫生厅,樊厅长便很快带领医疗队来到芮城,当天下午就去古仁村办起防治伤寒临时医院,经过七八天紧张救治,几十位病人基本康复,流行病局势得到控制。古仁村距樊老故居仅2里地,他在路经自己村子时连家门都未进。在安排好防治工作后,樊老才步行到樊家庄,这是他解放后第一次回到老家。1963年,年逾古稀的樊老,解放后第二次回到芮城视察工作。在县人民医院巡视到内科病房时,值班医师田毓俊请他会诊几例病人,其中二病床有位50多岁的老汉,因不规则发烧十多天,食欲不振,全身酸痛,烦渴,多汗。樊厅长看了病历后,走到病床前,让病人用力呵气,他用鼻子嗅了嗅,就肯定地说:“伤寒,伤寒。”之后,即按伤寒施治,一周后患者痊愈出院。他的这一特技,至今仍在医界传为佳话。
  
  运筹帷幄谋发展
  樊老于1963年3月对芮城的视察,是由韩浚哲副县长陪同的。当时县医院占用城隍庙部分房屋,病房设在东西廊房,只能安排40张床位;门诊设在大殿,室内阴暗;手术室设在庙内的戏台上,面积狭小,很不方便工作;医院的办公室设在献殿内。樊老巡视一周回来,坐在献殿,笑着说:“医院放在这地方不太好吧!”他这一席话,正是县委和县人委要请示他解决的难题。于是韩浚哲请来李琏书和李景贤县长,把县里的设想向他汇报了一番。樊老接着说:“最好在城北选个地方,今后永乐宫的游人多了,城区也可能要向那个方向发展。”他的建议与县里的设想不谋而合,在场的人都很高兴。吃过午饭,韩浚哲和医院党支部书记郑直哉;陪同樊老走出城隍庙,边走边聊,走到北关村东马路上时,韩浚哲提议在路东边(即现在县医院住址)建新院,并扶着樊老走到1米多高的土崖上,站在一片长着绿油油蔬菜的地头嘹望,观察。樊老笑着说:“这地方很好,向省里申报吧!”于是县人委向省里呈送了新建芮城县人民医院的报告,当年就批准而且拨来建院经费,1964年征地29亩,开始筹建门诊和两栋病房以及部分医技科室用房。1965年秋季,县人民医院便从城隍庙搬迁到新院,从此迈向新的征程,并逐步发展到今天由国家卫生部授予的二级甲等医院的水平。
  
  悠悠故乡情
  “文革”中,樊老与夫人回芮城住了1年多,县革委安排他住在城隍庙西廊房的两间小屋。当时社会秩序混乱,他不便外出,每天只好在小院内散步,但他对芮城卫生事业依旧情意切切,长挂心怀。那时我在县革委后勤组工作,隔三差五去帮他买些米面,或给抹些煤饼,他每次见面总要询问卫生方面的事情。
  这年夏天,县领导为落实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要从县医院下放一批技术骨干到公社卫生院去。我把这一情况告樊老后,他沉思片刻,语重心长地说:“给领导说说,不敢把技术骨干下放多了,既要保证全县医疗中心不受影响,又可以充实几个重点基层医院。”我把这一建议转述给后勤组柴英民组长,后来基本参照樊老的意见处理了这件事。这次县里下放了13名技术骨干,分别去了7个公社卫生院,他们到了那里,经过1年多的艰苦工作,使这些卫生院的面貌都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韦荣华和田毓俊等人,到了风陵渡地区医院和陌南卫生院,更是狠抓服务态度、医疗质量和农村巡回医疗三件大事,使这两所医院先后成为省、地的先进单位,吸引了外省市的同行前来参观学习,而且有世界卫生组织、国家中医研究院的专家前来考察,山西省卫生厅的五位继任厅长,都先后来到芮城视察工作。
  1978年樊老患病住院,我和张永生到山医第一附属医院看望他,当我们谈起要把风陵渡地区医院改名为“芮城县第二人民医院”时,樊老随即说:“风陵渡这地方很有名,地处秦晋豫交界,叫风陵渡医院就很好,最好不要改名了!”后来,省卫生厅在批示芮城县政府的申请报告时,按照樊老的设想,将“地区”二字取掉,正式批准该院为“芮城县风陵渡医院”,并将该院提升为县级医院。
  尤为令人难忘的一件事,是在1975年春天,我到北京僻才胡同看望樊老时,他与长子樊泰教授要求把其长孙健强安排到芮城学医。那时,他们全家三代久居北京,健强在内蒙插队,国家已允许回京就业,然而樊老却说:“让健强在芮城工作几年,熟悉熟悉老家的风土人情。”当时,我十分理解樊老和家人眷恋故土的游子心情,回县后安排健强在风陵渡医院随张永生学放射技术。现在他已是北京协和医院的高级医师,但仍常常惦念着芮城的父老乡亲。
  (责编 卫清萍)
其他文献
在山西省运城市革命老区,至今还广为流传着抗日县长赵宜轩的动人故事。  赵宜轩(1910年一1980年),又名赵炳照,闻喜县苏村人,1937年12月在闻喜三区高小任教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闻喜三区抗日政府区长兼区委书记、闻喜抗日县政府驻县北办事处主任、康俊仁游击支队政治指导员、夏县四区区长兼区干队队长、夏县抗日县政府县长。1943年5月,太岳行署条西办事处负责人金长庚在稷王山南麓牛庄宣布成立稷麓县抗
期刊
口述人档案:杨吉安,1938年参加革命,曾参加过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多次荣立战功,曾获“特等功臣”称号。解放后,他受到过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岁月如烟,往事悠悠。每当回忆起驻守南京城、守卫中山陵的那段日子,我就想起了并肩战斗的战友们,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倥偬岁月……  1949年1月下旬,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之后,开赴江苏六合县进行整编,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任
期刊
1938年3月,在山西省牺盟会的领导下,稷山人民抗日游击队组建起来了。中共党员陈捷弟任县长兼游击支队长,聂乙任政治部主任,队伍很快发展到400余人,沿稷山北山一带展开了抗日游击活动。  同年4月初,日军抽调兵力进攻乡宁县,使稷山城内敌人兵力虚弱。陈捷弟等乘机率领稷山人民抗日游击支队,埋设伏兵,奇袭敌营,攻入稷山县城。打开敌人的仓库,向群众散发了粮、物;还放了被日军抢夺的七八十头耕牛;刷贴了抗日标语
期刊
贺龙是一位举世闻名的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长期担任我军的高级领导职务,为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人们更多熟知的是驰骋沙场、战功卓著,作为一代名将的贺龙。但鲜为人知的是,贺龙非常重视教育、爱惜人才,重视部队的文化和体育建设。在革命战争的艰苦条件下,他办学校搞教育,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培养战争和建设所需人才,倡导建立战斗篮球队和战
期刊
一、草创阶段    蒋介石的家底是从黄埔军官学校兴起的,他深知枪杆子的重要,历来都注意改善部队的装备,不惜重金向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购买各种武器设备来加强武装力量。同时,他又开办各种军事学校,训练、培养熟练使用这些武器的军事人员,并且为了不让大权旁落,各种军事学校的校长都由他亲自担任,具体工作才由教育长负责处理。他对机械化部队的建立更是非常关心,特派徐庭瑶到欧洲考察各国有关建设机械化部队的经验。徐于1
期刊
头寮谒灵 新年向父亲禀告家中喜事    跨进2004年,认祖归宗一年多的章孝严先生与蒋家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蒋氏家族也渐渐认同了蒋经国先生唯一还健在的儿子章孝严的身份。  2004年元月13日是蒋经国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日。临近中午,章孝严先生以蒋家人身份率家属赶往桃园县大溪镇头寮谒陵。他恭恭敬敬地向蒋经国的陵寝鞠躬、献花、默哀,并向父亲禀告了长女章蕙兰与李幼乔喜结良缘的好消息。  前此不久(2
期刊
在涑水河上游南畔、中条山东段北面,离绛县县城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春秋时的名城——车厢城,即今绛县南城村。在这里曾发生过至今犹令人怵目的晋时“尽杀群公子”事件,晋国曾在此建都80余年,晋文公就是在这里建立了辉煌霸业,一度成为诸侯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晋献公围杀群公子于“聚”    据晋国史记载,在晋献公初期曾发生过一次:“尽杀群公子”的事件。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晋国长期:内乱,公元前678
期刊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毛泽东主席曾两次为刘胡兰烈士的题词。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被捕,在凶恶的敌人面前,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以“怕死不当共产党”的英雄气概,痛斥了敌人的利诱和威逼,在刀刃绷卷的铡刀面前,以“我咋个死法”的大无畏精神宣告敌人阴谋的破产。党的好女儿刘胡兰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她从容就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八个大字,从此镌刻在刘胡兰
期刊
在山西省阳泉市西郊菜山的半山腰上,镶嵌着一座气势宏伟、建构独特而别致的古代山庄,属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筑群。山庄规模宏阔,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10层建筑,由11套院落组成,建在30米高、75度斜坡的石崖上,上下落差50米。从底到顶分上下巷两级通道,上巷为三级式四合院,下巷为六级式四合院,有窑洞125眼,房屋185间,地下建筑8000平方米。山庄依山势而建,坐西朝东,背山面水,左依逶迤绵延的馒头山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决定培养新中国的第一批女飞行人员。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空军部队于1951年初即着手从华东军政大学和航空预备总队选调55名女学员,送到第七航空学校学习。4月初,她们途经北京,刘亚楼司令员专门接见了她们,勉励她们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刻苦学习,不怕困难,把自己锻炼成为优秀的人民空军战士。  这批学员到校后,编在第2期丁班。学校根据她们个人身体素质、文化水平以及机组配套的需要,确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