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再次为刘胡兰题词的缘由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wei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毛泽东主席曾两次为刘胡兰烈士的题词。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被捕,在凶恶的敌人面前,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以“怕死不当共产党”的英雄气概,痛斥了敌人的利诱和威逼,在刀刃绷卷的铡刀面前,以“我咋个死法”的大无畏精神宣告敌人阴谋的破产。党的好女儿刘胡兰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她从容就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八个大字,从此镌刻在刘胡兰纪念馆巍然高耸的汉白玉石碑上。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刘胡兰烈士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她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早巳成为中国共产党员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屈不挠奋斗终身的象征。今年1月12日是刘胡兰烈士英勇就义56周年纪念日,回首悠悠岁月,当年毛泽东主席缘何两次为刘胡兰烈士题词呢?为此,笔者曾拜访了一些当年在共青团山西省委工作过的老领导,并查阅了许多资料,得知了其中一些事情的缘由。
  先说毛泽东主席第一次为刘胡兰烈士题词的由来。
  1947年初,延安各界的革命团体组织了慰劳团,来到打了胜仗的王震和陈赓的两支部队驻地——山西省离石县和孝义县进行慰问。
  一天,在下连队慰劳的过程中,慰劳团的副团长张仲实来到离孝义不远的文水县。那天在县委的一个会议上,他无意中听到一位同志谈及该县云周西村有一位年仅15岁的党员,名叫刘胡兰,不久前被阎匪军抓到后,敌人逼迫她当叛徒,出卖革命同志,而她宁死不屈,最后被敌人用铡刀活活铡死。张仲实听了这件事非常感动。为了进一步证实和了解详情,他立即请新华社的一位随团记者和陕甘宁边区妇联的一位同志一起前往该村调查。两位同志去后,经多方了解(包括还找到了被阎军胁迫参与铡死刘胡兰的两个人)始得详情。
  不久,慰劳团完成任务返了陕北。第二天,张仲实就找到党中央领导任弼时,向他详细汇报了刘胡兰牺牲的有关情况。任弼时听完汇报后,当即对张仲实说:“刘胡兰同志英勇就义的感人事迹,对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群众都是一个很好的政治思想教育材料,我一定向毛主席报告,要大力宣传。”
  翌日,任弼时又及时地把这一情况向当时正在瓦窑堡的毛泽东主席作了汇报,毛泽东听后,被刘胡兰为革命而慷慨捐躯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感动,当即让警卫员研磨并备好纸笔,心情非常沉重地挥毫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时间是1947午3月26日。然后嘱咐任弼时要抓住这一典型材料,在全国大力进行宣传。
  同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做出决定,追认刘胡兰同志为中共正式党员,号召人们向刘胡兰学习。从此,刘胡兰烈士的英名便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英雄榜样。
  为了更好地宣传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山西省文水县人民于1956年在刘胡兰家乡云周西村建立了刘胡兰纪念馆,并于1957年1月12日刘胡兰英勇就义10周年纪念日正式开馆。
  1957年1月12日,正值刘胡兰烈士遇害10周年纪念日,新华社向全国各家报社发出通稿:“(新华社太原12日电)毛泽东主席重新题写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昨天下午由共青团山西省委员会派专人送往文水县云周西村革命女英雄刘胡兰烈士陵园。”
  那么,毛泽东主席为什么恰在此时为刘胡兰重写题词?原来,这是由共青团山西省委开展纪念刘胡兰逝世10年的纪念活动引起的。
  1956年,全国乃至山西省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党的“八大”和二中全会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勤俭节约,争取全面完成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共青团山西省委根据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并针对青少年中滋长着的一些贪图安逸、不求进取等倾向性的思想问题,认为:刘胡兰烈士的光辉事迹,是对全省广大团员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典型,于是在1956年12月11日发出《关于纪念刘胡兰逝世10周年的决定》和《关于纪念刘胡兰逝世10周年活动的工作计划》。
  《决定》中说:经团中央和中共山西省委批准,“决定在明年刘胡兰逝世10周年时,在全省各界青年中普遍开展各种纪念刘胡兰活动”。《计划》中说:这次活动,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要让刘胡兰的英名家喻户晓,让刘胡兰的革命精神,在三晋大地升华。纪念活动内容包括四大项:
  第一项,1957年1月12日,在刘胡兰故乡——文水县云周西村举行山西省各界青年、文水县各界人民纪念刘胡兰烈士殉难10周年暨移灵安葬大会,灵前正中要有毛泽东重新书写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还要摆放从北京定做的两个大花圈和社会各界敬献的花圈……
  第二项,同日,太原市和全省各地的各界青年都举行纪念会,要有几十万青年集会,沉痛悼念刘胡兰烈士。
  第三项,开展各项宣传活动。新华社山西分社、《山西日报》连续发表文章或社论,报道各地的纪念活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有线广播站要举办《纪念刘胡兰特别节目》;山西人民出版社和新华书店再版发行《刘胡兰小传》5万册;《山西青年报》连载刘胡兰生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小故事;全省150多个单位组织演出刘胡兰剧目;全省100多个单位约13000余名青年先后要到英雄故乡访问、扫墓。
  第四项,通过团课制度,组织全省广大团员、青年学习团省委宣传部编写的《纪念刘胡兰遇难10周年宣传提纲》。
  为了组织、开展好这个集中、大型的活动,团省委书记仝云和许多人都投人了这个活动的准备工作,宣传部更是全力以赴,各司其职。从部长武艺耀到一般干事,大家情绪昂扬,积极工作。先是编写宣传提纲——从收集材料、讨论框架到执笔撰写,大约用了10天时间。大家认为,这个提纲,是读给团员青年听的,所以,既要概括刘胡兰的英雄事迹,给团员青年一个能够确实感受到刘胡兰英雄形象的伟大和光荣,又要概括刘胡兰的精神和品质,而这种精神和品质又不是抽象的、空洞的、纯理念的,必须是真实的、形象的、具体的。文字不能文绉绉,要口语化。根据大家的意见,《提纲》写了四部分:一是刘胡兰的生平。写她童年在抗日模范村的生活;写她羡慕抗日干部吕雪梅、顾永田;写她参加妇女干部训练班,参加反奸清算斗争;写她担任村妇救会秘书,发动群众支援前线、斗争地主;写她14周岁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重点写1947年1月12日被捕遇难那一天。二是“学习刘胡兰忠于人民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还是写刘胡兰的事迹,写她英勇就义前宁死不屈的壮烈场面;写她被捕前的环境险恶——在干部全部转移的情况下,而她仍然留在村子里坚持斗争的崇高思想;写她在敌人进村后,为了顾全金忠嫂一家,毅然从金忠嫂家走出,不幸被捕……用这些情节表现出她的革命精神。三是“学习刘胡兰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高贵品质”。这一部分同样是用她生活、工作中的一连串故事来体现。四是“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由刘胡兰扩展到千百万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提出要永远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革命传统。这个《提纲》约5500余字,一次团课可以读完。目的是对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毛主席于1947年3月26日为刘胡兰的第一次题词,后来竟在战乱中丢失了,为此,团省委决定派人去北京恳请毛主席为刘胡兰重写题词。同时要在各界人民纪念刘胡兰烈士殉难10周年暨移灵安葬大会上,为刘胡兰定做两个大花圈,请画家蒋兆和为刘胡兰画像。关于赴北京要办的事情,当时的团省委宣传部部长武艺耀把这项光荣任务交给了时任宣传部宣教科科长杨小池去办。1956年12月底,杨小池带着三项任务去了北京。
  到了北京,杨小池第一件事就是恳请毛主席重写题词。他一下火车,就直奔团中央办公厅,说明了来意,呈交了团省委恳请毛主席为刘胡兰重写题词的报告。约两三天后,团中央办公厅同志告杨小池:已把报告转交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办答复说一定把报告转呈毛主席,让山西同志先回去,如果毛主席写好,便由中央办公厅直接交中共山西省委。
  第二件事情就是到大栅栏门框胡同扎花店定做两个直径一米五的大花圈,象征刘胡兰逝世时年仅15岁(当时太原没有制作大花圈的扎花店)。两天后,花圈做成了,怎么运回太原?清早,杨小池到北京火车站台找到刚从太原开到北京的列车乘务组团支部书记,说明原委,非常恳切地对他们说:交给你们一个光荣任务,请团支部负责把纪念刘胡兰的大花圈护送到太原交团省委。团支部书记严肃认真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当日晚,团支部书记和几名团员到扎花店,抬着大花圈来到北京火车站站台。乘务组全体团员列队在大花圈前宣誓:“继承烈士遗志,保证完成任务!”担负护送任务的,正是先进乘务组“京快一组”。
  第三件事是请中央美术学院著名画家蒋兆和为刘胡兰画像。在画家的宿舍,杨小池特意向画家提起请毛主席重写题词一事,请求画家赐画。画家爽快地应承下来。因为刘胡兰生前没有照片和画像,杨小池就向画家介绍了刘胡兰主要事迹和晋中一带农村女青年的一般体型、发型、装束……请求画家按照15岁的农村女革命青年的想象来塑造。画家风趣地对杨小池说:“我还从没有按照自己的想象为真人画过像呢!”没过几天,由“京快一组”护送的大花圈如期送到了团省委宣传部。著名画家蒋兆和创作的刘胡兰半身画像也很快寄到了团省委。
  1957年1月11日,山西省委办公厅正式通知团省委:毛主席为刘胡兰重写的题词已到了省委……伟大领袖毛主席果真为英雄重写了题词!团省委领导马上去省委迎回了毛主席的题词。当题词手稿摆在宣传部办公室后,全体团干部欢喜雀跃,大家争相观瞻。只见在大致二尺多见方的宣纸上,写着刚劲奔放的三行大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泽东”。那一天,团省委大院里的所有团干部都沉浸在欢乐之中。人们惊喜地谈论着这一特大新闻,每个人都流露出对伟大领袖、对刘胡兰烈士的无比崇敬之隋。与此同时,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都云集而来进行采访和拍照。当日下午,团省委领导就派肖建峰同志将题词手稿送往刘胡兰烈士的故乡——云周西村。
  这是一幅没有落笔时间的题词,因为它是重写的题词,实际题词时间是1957年1月9日。题词的照片和新华社配发的新闻稿,于1月12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一石激起千重浪”。1月13日,中央及全国各地新闻媒体都转载了新华社的专稿报道。《山西青年报》捷足先登,从活动一开始,就连续报道了团省委以及全省各地开展活动的消息,并刊载了大量关于刘胡兰平生事迹的材料和图片;团省委办公室、宣传部的同志,每天接待着来自各方面新闻媒体的记者采访;团省委的书记、副书记们分别应邀到省广播电台讲话,或到省直各单位及太原团市委组织的纪念刘胡兰烈士报告会上演讲。与此同时,新华社山西分社、山西日报社、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分别派出记者,深人到厂矿、农村、学校、机关等地方进行采访,或开辟专栏,或举办专题节目,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连续报道和宣传,为纪念刘胡兰烈土活动大造舆论。
  为了进一步推进纪念刘胡兰烈士活动的开展,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黄志刚、省工会主席席炳午、团省委第一书记仝云、省妇联主任黎颖等,分别撰写纪念文章和发表演讲,号召全省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青年都来参加这次纪念活动,从而使纪念刘胡兰烈土的活动逐步形成了党委重视、团委主办、全民参与的一次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基本上达到了家喻户晓。
  活动进展到1957年1月上旬,特别是毛主席第二次为刘胡兰烈士题词这一重大新闻的传播,一下子使此项活动推向高潮,很快扩展到全国。据悉,在举行刘胡兰烈士牺牲纪念日的当天,首都北京和烈士家乡同时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和《山西日报》分别发表了社论。据离休老团干郭栋材同志保存的剪报资料统计:在纪念日举行前后,新华社共播发的新闻稿有20篇,平均两天一篇。《山西日报》刊登稿件有43篇,《中国青年报》刊登稿件有33篇,《人民日报》5天内就刊登出稿件15篇。
  这次纪念活动不但在全国广大青少年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而且还波及到国外,1957年1月12日这一天,苏联《共青团真理报》刊登了刘胡兰塑像的照片和驻北京记者编写的《中国爱国者不朽形象》的文章。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在第一版上刊登了《刘胡兰小传》,并且在评论中写道;“刘胡兰的功绩鼓舞着千百万青年男女去为全人类光辉的未来,为反对黑暗和暴力而斗争。”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的一些报刊和学校也分别举行了纪念刘胡兰的活动。这样一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的好女儿——刘胡兰,成了世人敬仰的英雄,永远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
  (责编 征敏)
其他文献
现山西省政协机关大院,是1949年太原解放后,在原“傅公祠”的基础上,经过山西省委党校、山西省行政干部学校和山西省政协等单位几经改造修建而成的。目前,于1917年修建的“傅公祠”大院,仅留傅山祠堂小院(修建政协宾馆时被拆掉六分之一)和因临危经与省文物局商定,于1994年按原设计不变而加高加大重新修建的组碧楼(即现主席办公楼)两处遗址。2000年9月21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这里为太原市近现代代表性
期刊
这是一张建国前的毕业证书,55岁了;这是一张硝烟迷漫的毕业证书,诞生在战争年代;这是一张珍贵的毕业证书,校长是贺龙元帅;这是一张西北军政大学的毕业证书,记录着父亲的人生履痕;这是一张出自革命熔炉的毕业证书,激励着我们前进。  毕业证书用繁体字印刷,顺序按从右到左的格式竖排,封面写着“《西北人民军事政治大学》毕业证书”几个大字。内页上方中央有一颗五角红星,中间有12个较大的红空心字“与工农兵结合,为
期刊
我和我的日籍齿科老师日野文雄约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友好交往,其中直接交往不到两年,间接书信来往约20余年。回想起那些初识的时光,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我是河南林州人,1930年出生,1946年参军后奉命学医,在太行军区医院担任看护员、护理。太原解放后,我随我军医务干部接管了太原的原阎锡山的三六医院,当时由晋绥、太行、太岳、三六医院等4家医院合并而成,最初全院仅有内科、外科和五官科三个科室,更名为
期刊
在山西省运城市革命老区,至今还广为流传着抗日县长赵宜轩的动人故事。  赵宜轩(1910年一1980年),又名赵炳照,闻喜县苏村人,1937年12月在闻喜三区高小任教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闻喜三区抗日政府区长兼区委书记、闻喜抗日县政府驻县北办事处主任、康俊仁游击支队政治指导员、夏县四区区长兼区干队队长、夏县抗日县政府县长。1943年5月,太岳行署条西办事处负责人金长庚在稷王山南麓牛庄宣布成立稷麓县抗
期刊
口述人档案:杨吉安,1938年参加革命,曾参加过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多次荣立战功,曾获“特等功臣”称号。解放后,他受到过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岁月如烟,往事悠悠。每当回忆起驻守南京城、守卫中山陵的那段日子,我就想起了并肩战斗的战友们,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倥偬岁月……  1949年1月下旬,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之后,开赴江苏六合县进行整编,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任
期刊
1938年3月,在山西省牺盟会的领导下,稷山人民抗日游击队组建起来了。中共党员陈捷弟任县长兼游击支队长,聂乙任政治部主任,队伍很快发展到400余人,沿稷山北山一带展开了抗日游击活动。  同年4月初,日军抽调兵力进攻乡宁县,使稷山城内敌人兵力虚弱。陈捷弟等乘机率领稷山人民抗日游击支队,埋设伏兵,奇袭敌营,攻入稷山县城。打开敌人的仓库,向群众散发了粮、物;还放了被日军抢夺的七八十头耕牛;刷贴了抗日标语
期刊
贺龙是一位举世闻名的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长期担任我军的高级领导职务,为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人们更多熟知的是驰骋沙场、战功卓著,作为一代名将的贺龙。但鲜为人知的是,贺龙非常重视教育、爱惜人才,重视部队的文化和体育建设。在革命战争的艰苦条件下,他办学校搞教育,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培养战争和建设所需人才,倡导建立战斗篮球队和战
期刊
一、草创阶段    蒋介石的家底是从黄埔军官学校兴起的,他深知枪杆子的重要,历来都注意改善部队的装备,不惜重金向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购买各种武器设备来加强武装力量。同时,他又开办各种军事学校,训练、培养熟练使用这些武器的军事人员,并且为了不让大权旁落,各种军事学校的校长都由他亲自担任,具体工作才由教育长负责处理。他对机械化部队的建立更是非常关心,特派徐庭瑶到欧洲考察各国有关建设机械化部队的经验。徐于1
期刊
头寮谒灵 新年向父亲禀告家中喜事    跨进2004年,认祖归宗一年多的章孝严先生与蒋家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蒋氏家族也渐渐认同了蒋经国先生唯一还健在的儿子章孝严的身份。  2004年元月13日是蒋经国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日。临近中午,章孝严先生以蒋家人身份率家属赶往桃园县大溪镇头寮谒陵。他恭恭敬敬地向蒋经国的陵寝鞠躬、献花、默哀,并向父亲禀告了长女章蕙兰与李幼乔喜结良缘的好消息。  前此不久(2
期刊
在涑水河上游南畔、中条山东段北面,离绛县县城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春秋时的名城——车厢城,即今绛县南城村。在这里曾发生过至今犹令人怵目的晋时“尽杀群公子”事件,晋国曾在此建都80余年,晋文公就是在这里建立了辉煌霸业,一度成为诸侯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晋献公围杀群公子于“聚”    据晋国史记载,在晋献公初期曾发生过一次:“尽杀群公子”的事件。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晋国长期:内乱,公元前67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