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驻守南京城的日子里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ker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述人档案:杨吉安,1938年参加革命,曾参加过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多次荣立战功,曾获“特等功臣”称号。解放后,他受到过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岁月如烟,往事悠悠。每当回忆起驻守南京城、守卫中山陵的那段日子,我就想起了并肩战斗的战友们,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倥偬岁月……
  1949年1月下旬,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之后,开赴江苏六合县进行整编,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粟裕和谭震林任副司令员、副政委。当时我在一O二师三O六团三营任副营长,营长是袁善发,教导员姓许。经过渡江战役前的训练,部队基本适应了江而作战,掌握了泅渡要领。4月21日下午,我团在炮火掩护下,迅速向江心洲守敌发起攻击,歼灭了岛上国民党军的一个团,击破了敌人在江心洲的防御。傍晚,长江北岸我军炮火向江南敌军阵地猛烈轰击,几百只战船冒着呼啸的风雨破浪飞驶江南,我们是第一支队,冲在最前面。船队驶近南岸时,与守敌交火,我们就跳入江中(那时我们身上都穿着上级配发的救生衣,救生衣上有8个气鼓包,一旦打破一个,另外几个还能用),借着夜色,躲过了敌人的射击。悄悄游到对岸后,我们便集中轻重火力向岸上守敌猛烈扫射,很快便占领了滩头阵地并及时向我后方部队打信号弹。顿时,耀眼的信号弹划破夜空。
  原驻守江防的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我军乘胜追击。4月正值梅雨季节,我营轻装疾走,冒雨急行军 80多里路,赶到江苏句容县,向县城发起攻击。守城国民党军知大势已去,士无斗志,我们的炮火一打,守城敌军便弃城向南逃跑。解放句容县后,我营立即在城墙上布防兵力,阻击了从南京方向逃出的国民党部队。几日后,我营奉命返回南京,戍守南京城。团部驻扎在夫子庙,营部驻扎在升州路中央银行大楼,当时就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警备司令部,每人胸前佩带“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臂上佩带“南京警备部队”字样。
  根据上级指示,我营负责守护南京城郊及中山陵、明孝陵、天文台等一带的名胜古迹。由于南京刚刚解放,城内秩序混乱,党中央和总前委对守卫工作非常重视,命令我部在驻守期间要保持高度警惕,确保中山陵及各种设施的安全。当晚,营长召集排以上千部开会,着重强调了守卫中山陵、天文台和私人公馆等场所的重要意义,要求大家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守城规则”。并明属各连队驻守的区域、职责和警卫目标、防范措施及联络信号。
  部队安顿好后,我和营长到各连队察看。行至新街口时,我们看到了街中心矗立的孙中山先生的雕像,令人肃然起敬。一路上,我们谁也没说话。巡视完各连队后,我和营长决定上中山陵谒陵。经过战火硝烟的南京,陵园内依然苍松翠柏、碧瓦红墙,保存完好。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它依山而建,陵园建筑雄伟壮观。主要建筑集中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前后排列,依次为牌坊、神道、陵门、碑亭、祭堂、灵堂,共有392级台阶。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沿台阶上山。来到祭堂内,向孙中山坐像鞠躬默哀,然后进入墓室。墓室正中是圆形大理石圹,四周以白色大理石形成半身围墙,中间是身穿中山装的孙中山仰卧塑像,我们默默地绕圆圹一周。由于设计独特,塑像在圆圹正中低于地面,谒见的人站在围墙外,面向塑像,就自然形成了向中山先生默哀的姿态。墓室顶部呈警钟形,这既是整个陵墓的钟顶,又是墓室的钟顶,似乎感觉到先生仍在提醒着什么,也激起了我们对孙先生的崇敬之情。我们为能担负如此重任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也更坚定了守卫中山陵的决心。
  当时南京刚解放,国民党逃跑时留下了一批特务,常在夜间出来杀人、抢劫,制造混乱。为确保安全,根据上级指示,每天晚上7点至凌晨6点,城内实行戒严。白天,我们只派少数哨兵执勤,以保证其他战士,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到了夜间,属于我营管辖范围内的各街口都布满了持枪荷弹的士兵,还有部分战士穿着便衣时刻准备应付突发事件。一天傍晚,有两名中年男子跑到邻近一个团部门岗向班长报告说:有特务在他家巷口抢劫,请求解放军速去。这名班长派一名战士向团部报告,自己则带着另一名战士随那两人走了,刚跑出离门岗近200米的距离时,就传来几声沉闷的枪声,班长和那名战士倒在了血泊中。原来那两名陌生人就是特务,在背后打黑枪。
  听到战友牺牲的消息,我们心情很沉重,也提醒我们在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更应保持高度警惕。
  5月初的一天傍晚,我正准备带战士外出巡逻,只见一名老太太慌慌张张跑向营部报告说她家是开商店的,下午4点钟,来了三个假冒查电表的特务,并把陆续回店的家人全抓了起来,老太太是趁特务不注意,从家中地下室逃出来报信的。我问明情况后,便带领一个班迅速赶到灯笼巷那家颇大些的商店。那三名特务见我们是全副武装的解放军,顿时慌了手脚,被我们生擒活捉。据特务交代,今夜还有20名同伙赶来接应。我感到事态关系重大,必须马上采取措施,于是,我一面派战士向团部报告,一面安排其他战士到房顶上架好机枪,我则同其他三名战士守在家中,形成包围之势。果然,临近10点钟,房外传来零乱的脚步声,我用手枪顶着一名特务的后腰,让他按原计划行动,谁知那名特务表面上装得很老实,却不知他给外面的特务发了什么暗号,外面的特务拔腿就跑。我想:既然来了,就不能放他们逃掉。于是,我留下一名战士看管好屋中的三名特务,迅速带领其他战士追击,埋伏在外面的战士听到枪声后,也在前面堵截,不到一小时,20余名特务无一漏网。
  在我们驻守南京城的日子里,战士们用鲜血和实际行动确保了南京城郊的安全,顺利完成了守卫中山陵等名胜古迹的任务。当美帝国主义的炮火硝烟燃烧到祖国边境时,我团于1950年秋奉上级命令开赴朝鲜战场,投入到了抗美援朝的战斗中。
其他文献
著名的文史学家、红学家、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博闻强记,著作等身,北京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北京长大,他写的民俗类文章多半是关于北京风土人情的;上海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50年,一个人一生有几个50年?何况,他的骨灰最后也埋葬到上海的土地上;我们山西人更应该为他自豪,因为邓云乡就是我们山西人!他出生在山西的土地上,以后虽然曾求学北京、客居上海,但他从不讳言自己是山西人,而且一再在文章中
期刊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山西省沁源县曾因被誉为抗日模范县而闻名遐迩。当时的沁源县只有8万人口,是薄一波、安子文、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太岳区革命根据地所在地。  说到抗日模范县沁源县不能不提到刘开基同志。开基同志于1912年农历正月廿二日出生在沁源县城南村的一个雇农家庭。他从小拣过破烂,卖过豆芽,少小之年就给地主扛长工赶马车,饱尝了欺凌、苦难与艰辛。他16岁时开始接受革命影响,以当长工赶马
期刊
读了《上党晚报》登载的《长子县追寻留日学生》一文,得知相关部门与社会贤达对外公张景拭的历史资料甚为关注,也不由得引起我们对他的回忆。  我们与外公在太原共同生活的几年中,有的是三四岁的幼童,有的尚在襁褓之中,记忆十分朦胧。外公晚年因病返乡时,我们均年岁较小,且相处时间不长,对外公的印象,除患中风后行动不便、语言不清和日常穿着等外,就只剩外婆、母亲讲述的片断记忆了。  张景拭约于清光绪十二年出生在长
期刊
为家乡的饥馑所震惊    1939年9月18日,刘桂阳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县上峰乡白沙村。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妹。爷爷和父亲都曾是地主家的长工。童年的苦难,培养了她强烈的责任感与坚韧的性格。解放后,刘桂阳终于能背书包上学,并一直读完高小。  1957年春天,18岁的刘桂阳,经人介绍同退伍军人李培务成了家。李培务在鲤鱼江电厂保卫科当厂警。工厂正在发展,对复员军人又有照顾的政策,婚后第二年刘桂阳就参加
期刊
2004年金色九月,一场秋雨过去,大地湿湿漉漉,散发出泥土芳香。今秋的好墒情,预示着来年的生机和希望。  8月31日,我乘太原——北京的航班,飞向白云蓝天。带着人间的情,寻找上帝的爱,不到一个钟头,降落在首都机场。在山西驻京办事处同志的陪同下,穿过长安街,越过五棵松,踏上永定路,进了武警总医院,准备做肝脏移植手术。  这是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说彻底一点,我将要过生死关。  我本是胆量不大的人,
期刊
我叫王三娃,是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人。小时,父亲在灵石县城一家杂货铺里当先生(即今之会计)。1945年春,也就是我12岁那年,我到父亲那儿去玩,结识了一名日军小兵。  记得父亲所在的店铺斜对面有一个日军的皇部(即营地)。这天中午吃了饭,我一人在铺子前玩,无意间抬头,看见皇部门前岗楼里的一个日兵正向我招手。因为我到这里已好些天了,所以也就不怎么害怕,朝岗楼走去。  所谓岗楼也就一人多高,由木板搭建,里
期刊
现山西省政协机关大院,是1949年太原解放后,在原“傅公祠”的基础上,经过山西省委党校、山西省行政干部学校和山西省政协等单位几经改造修建而成的。目前,于1917年修建的“傅公祠”大院,仅留傅山祠堂小院(修建政协宾馆时被拆掉六分之一)和因临危经与省文物局商定,于1994年按原设计不变而加高加大重新修建的组碧楼(即现主席办公楼)两处遗址。2000年9月21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这里为太原市近现代代表性
期刊
这是一张建国前的毕业证书,55岁了;这是一张硝烟迷漫的毕业证书,诞生在战争年代;这是一张珍贵的毕业证书,校长是贺龙元帅;这是一张西北军政大学的毕业证书,记录着父亲的人生履痕;这是一张出自革命熔炉的毕业证书,激励着我们前进。  毕业证书用繁体字印刷,顺序按从右到左的格式竖排,封面写着“《西北人民军事政治大学》毕业证书”几个大字。内页上方中央有一颗五角红星,中间有12个较大的红空心字“与工农兵结合,为
期刊
我和我的日籍齿科老师日野文雄约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友好交往,其中直接交往不到两年,间接书信来往约20余年。回想起那些初识的时光,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我是河南林州人,1930年出生,1946年参军后奉命学医,在太行军区医院担任看护员、护理。太原解放后,我随我军医务干部接管了太原的原阎锡山的三六医院,当时由晋绥、太行、太岳、三六医院等4家医院合并而成,最初全院仅有内科、外科和五官科三个科室,更名为
期刊
在山西省运城市革命老区,至今还广为流传着抗日县长赵宜轩的动人故事。  赵宜轩(1910年一1980年),又名赵炳照,闻喜县苏村人,1937年12月在闻喜三区高小任教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闻喜三区抗日政府区长兼区委书记、闻喜抗日县政府驻县北办事处主任、康俊仁游击支队政治指导员、夏县四区区长兼区干队队长、夏县抗日县政府县长。1943年5月,太岳行署条西办事处负责人金长庚在稷王山南麓牛庄宣布成立稷麓县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