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科学院发展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l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发展中大国。当代中国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期。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分析判断国内外形势背景、时代特点及发展趋势后,做出的极其重要的科学决策。可以断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的宝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发展。它为我国走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恶性循环怪圈提供了思想基础。
  
  一、提出科学发展观资源环境背景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党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将我们党逐渐形成的发展观称之为“科学发展观”,并根据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根据对中国及世界发展经验的认真总结及对中国国情的具体分析,进一步界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谓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从科学执政角度决策资源环境问题,有其深刻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
  从国际形势及大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进入21世纪,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发展问题。因此,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首先表现为资源争夺战:争夺石油、矿产、土地、资本、人力等资源的事件频发,硝烟弥漫。其次表现为抢占知识经济高地:抢占人才、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贸易标准等高地,提高综合竞争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再次表现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努力维持社会的稳定。从人类社会的文明史,特别是大国的兴衰史来看,一个外表极为繁华昌盛的强国,由于内部存在着浪费乃至挥霍资源、破坏环境、社会分配不公乃至不稳定,最终却因某种似乎偶然的因素,轰然倒下,甚至文明消亡。从现代史来看,从人均GDP1000美元到2000-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期间,极易产生社会分配不公、腐败成风、道德滑坡及社会秩序紊乱现象。拉美即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三方面的因素,都是中国当前发展所亟需关注的国际现实和世界经验。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国际背景。
  从国内背景来看,决策执政兴国大业,必须抓住我国的难得历史机遇。正如十六大报告所说,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并已经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而且,在21世纪的世界发展中,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将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并影响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国人口政策的成功执行,将对全世界人口压力的缓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粮食供应的基本自足,将对全世界食物供需平衡和世界粮食市场的稳定,具有十分敏感的影响;中国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规模和消耗程度,将直接影响全球的能源和资源的开发、生产和流通,对世界贸易的活力起到显著的制衡作用;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状况,尤其是CO2和S02的排放量控制及水土流失与沙尘暴的治理等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图式、地缘环境的格局乃至全球生态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必将对全世界的经济秩序、发展选择、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极其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实现基本现代化,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总之,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关。
  但是当前国内的发展,却存在若干严重的问题:
  一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仍然存在甚至有扩大的趋势。这对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区域共同发展、人民共同富裕等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形成了一种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是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的矛盾。我国就业人口的庞大规模形成了就业的巨大压力;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形成了国家未富先老的状况,对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亦构成了沉重的负担。我国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的现实国情,难以支撑我国持续、高速、粗放的经济增长。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种“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效率、依赖大量进口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
  三是非典的启示。2003年,我国内地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发生非典疫情,共波及266个市(县、区),累计报告病例5327例,349死亡例,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交往。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公共卫生支出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在世界199个国家中居于第144位。另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对各国卫生系统的公平性进行排序,我国在191个国家中排名188位。此外,在教育、文化、交通、住房等方面,都有类似的情况。这说明,经济的增长应当与社会相协调,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应当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科学执政必须面对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现实
  
  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中国资源丰富,但人均自然资源的拥有量很少,许多方面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如,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数的1/3;人均耕也相当于世界人均数的1/4;中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均的1/6,人均草地面积为1/3,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人均值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2。
  二是资源的分布与生产力分 布不匹配。西北部人口不足全国的10%,但草原和地下矿藏却大多集中于该地区。东南部居住着全国的90%以上的人口,是全国社会生产力发达的区域,但地下矿藏却蕴含量不多。例如,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少数几个省区,石油也主要在黑龙江、山东、河北、辽宁等省,而经济发达的南方却严重缺乏石化燃料,西南地区丰富的水能资源亦远离经济中心。再如,水资源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均衡。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该地区耕地仅占全国的36%,人口占54%,其中西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21%,而耕地和人口均不到全国的2%,绝大部分水资源白白流失,无法利用。而黄淮海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人口占46%,水资源量仅占19%,这些地区普遍缺水。这种自然资源与生产力分布上的错位,必然造成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均衡。
  三是我国资源质量差异相当悬殊,低劣资源占有较大比重。例如,铁矿平均品位低于34%,其中贫矿占95%以上,能直接人炉的平炉富矿和高炉富矿合计仅占全国铁矿储量的2.4%;铜矿中l%以上的富矿,只占全国铜矿总量的36.8%,而且矿种分散,不利开采;农用矿产中,磷矿也多为贫矿。已探明储量的149种矿产中,除煤外,多数是用量较小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种,而且伴生矿种较多,许多矿产资源往往是一矿多矿种,给分选和冶炼造成很大困难。一些稀缺矿种,如铬、铂、黄金等,都满足不了国内需求,需要进口。此外,在中国赋存的能源中主要是煤,优质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例很小,从而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格局。这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是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严重。我国的资源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耕地、森林面积不断缩小,淡水资源短缺,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储量远远跟不上开发建设的需要,从而使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其中土地资源问题更加突出。而且,自然资源遭受的破坏十分严重。贫困地区的农民致富心切,乱挖滥掘矿产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上马的小矿井,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措施,既破坏了自然资源,造成对资源的巨大破坏与浪费,又污染了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时常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给人民带来多重损失。此外,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惊人。据有关资料,我国钢铁、木材、水泥等12种主要原材料的物耗比发达国家高5-10倍,有的甚至高达百倍。虽然近几年随着节能技术的研究推广,能耗有所下降,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相当大。能耗、物耗高,既污染了环境,又加快了我国本来就不很富足的自然资源的耗竭速度,给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留下了阴影。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大了环保投入和环境管理的力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整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区域性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不断发生,全国环境污染负荷进一步加剧。环境和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大气污染严重。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粉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重。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列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氟里昂排放量居世界第一。此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以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为主的汽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水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水污染同时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目前,我国的工业废水一半不能达标排放,而生活污水的处理率更低。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水体,造成大范围的污染。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珠江等七大水系中只有38%的河段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16%的河段水质为Ⅳ类,V类、劣V类水质占46%,1/3以上的河段的水丧失使用功能。城市河段超过Ⅲ类水标准的已占78%,V类、劣V类水质的占52%。全国湖泊普遍受到污染,各大淡水湖泊75%以上富营养化加剧,尤以巢湖、滇池、太湖为最。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濒临失控,已严重危及流域内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旅游业发展,并造成部分地区供水困难,工厂被迫停产。此外,近海海域富营养化加剧,水质恶化呈加重趋势,渔业资源和水产养殖业受到明显影响。
  三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固体废弃物污染不断积累,垃圾围城较为普遍,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突出。我国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处理处置率比较低,多数只是简单的堆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同时,生活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处置,全国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同之中。固体废弃物侵占了大量土地,严重污染空气,严重污染水体。
  随着农村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急剧向农村转移。由于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技术装备水平低、“三废”治理能力差,排放的污染物严重污染周围环境,全国有2/3的河流受到乡镇企业的污染。随着经济发展的西进,乡镇企业污染正在迅速向中西部转移,并呈加重的态势。其后果不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危害了农民的健康。贵州、云南等省已出现明显的公害病,如铅中毒、砷中毒、镉中毒等。
  四是自然生态恶化加重。我国是全球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7%),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并且每年还在不断扩展。我国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全国200多个贫困县中的87%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上升趋势。沙尘暴的起因是气候变化,根本原因是生态破坏,特别是地面植被的破坏。此外,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低,草地严重退化。
  我国物种资源无论种类和数量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森林资源的减少和草地的退化以及2500多万公顷的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状导致了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物种数量骤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有的物种已经灭绝。
  五是自然灾害严重。我国是自然灾害 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带,因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较大。
  总之,目前我国是以脆弱、严峻的资源环境,供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破坏和经济损失。为此,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寻求和谐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环境,减轻灾害,努力寻求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创造美好环境的现实途径。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途径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其目的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及广大学者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旗帜下,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源在于工业化运动以来所采取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为此提出人类社会的未来应当建立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即循环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双赢,即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战略目标。
  实际上,我国的经济发展,从物质流动和表现形态的角度看,由消耗大量资源到生产大量产品再到排放大量废物,是一种以“三高二低一依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此不同,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由气象、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每年因灾害死亡数万人。我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将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因此,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即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创新型的经济。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经济活动的操作原则,并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个有机系统,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其操作层面可分为三种:
  一是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即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许多发达国家已在此层面推进了循环经济的演进和发展。目前,江苏省正以苏州市为试点,开展社会层面的经济循环;在无锡市则建立了一个废旧电子产品垃圾的处理场,利用先进的处理处置技术,化腐朽为神奇,将垃圾转化为再生资源。但从总体上来说,目前这种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在我国还是一种理念。
  二是区域层面的中循环。即按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该园区由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厂等组成,通过贸易方式将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国家环保总局则选择广西贵港为生态工业园区示范点。该园区以贵糖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热电联产系统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等为框架,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及相互衔接,实现园区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废弃物有效利用,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江苏省宝应农业生态园区则由湖面、水生系统、藕莲种植系统、鱼鸭猪羊养殖系统等构成,利用生态学原理,形成一种生物共生的大系统,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效益,并促使该县的荷藕成为著名的绿色产品,走向了世界。
  三是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即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化。美国的杜邦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3R制造法”,形成一整套新工艺,减少污染,降低物耗,提高效益。此外,还从回收废料中开发新产品。在这一层面,我国的许多企业正在起步。如江苏省昆山保绿公司根据目前市场上白色餐盒屡禁不止的现状,与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了一个项目,专门回收白色餐盒,开发塑料粒子,供下游企业生产再生塑料制品,如地板革、碟片盒、纽扣及某些文化用品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此,为提高我国环境容量及其承载能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促进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从各个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从规划、法规、政策、管理、经济、科技、教育、宣传、社会舆论等方面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支撑,构筑一个包括生产和消费在内的整体配套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才能较好地解决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早日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韧草]
其他文献
【摘要】融媒体时代,媒介生态变化日新月异,电视媒介迎来新的生存空间。《主播说联播》作为《新闻联播》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探索,通过对其内容、生产、形式、传播等方面做的创新实践进行考察,探析其背后的创新理念,为传统电视新闻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选择路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主播说联播》  互联网以及新型数字技术的迭代不断更新和解构着媒介形态,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随之发生改变,不同形式的媒介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云南山歌为例,通过在A村的调查,研究云南山歌的内容形式和在乡村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作为一种现实中大受欢迎的乡村娱乐文化,网络语境中的云南山歌被污名化为一种低俗文化。对比云南山歌在现实和网络语境中截然相反的处境,本文认为以城市主流文化审美为主的网络语境下,乡村亚文化的话语表达受到无差别的打压。应该给予乡村创作者更多自我表达的网络空间,同时也应该净化其传播环境,鼓励推出优秀内容,对其发
期刊
【摘要】2017年荣获第54届金马奖十项提名、五项大奖的《大佛普拉斯》让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后起之秀——台湾导演黄信尧进入大众视野,2020年《同学麦娜丝》的上映承继过往创作理念,形成在地性、间离感、荒诞化的影视艺术特色。出身纪录片专业的他关注社会议题,将镜头做眼睛,以黑色幽默为表现形式,独特的纪实风格表露人文关怀,反映人生百态和命运无常。由此建构的影像世界,引起观影者对底层群众生存及生命状态的深切
期刊
【摘要】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传统的传播恒业也因此受到较大的冲击,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移动音频的出现更是依靠着其独特的运营方式一跃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知识获取渠道,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移动音频行业依托与互联网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其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行业内相关人员必须要重视起未来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喜马拉也为例分析了移动音频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时代;移动音频;喜马拉雅 
期刊
【摘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首次提出的概念,指在创作过程中将生活中日常化的事物进行审美化创新,给人“陌生”和新奇的感受。后现代社会中,去中心化、碎片化等特质明显,纪录片的创作也面临转型挑战,“陌生化”这一理论有必要结合当代的传播语境运用到纪录片的创作中去研究。2018年,在bilibili热播的《人生一串》将镜头伸向市井,以独特的视角展现烧烤和背后的独特情感。本文希望研究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短视频行业的发展,地方传统主流媒体纷纷顺应时代趋势入驻短视频平台,丰富自身传播渠道,提升自身影响力。本文从地方传统主流媒体短视频账号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分析“四川观察”抖音号的传播策略,总结该账号的成功经验,为地方传统主流媒体短视频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地方传统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策略;四川观察  如今,短视频平台发展势头迅猛,2020年网络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
期刊
2004年的江苏从挑战和困难中走来,虽历经“大考”,但豪气满怀。这豪气来自中央对江苏发展的嘱托,来自省委常委会一班人的指挥若定,来自7400万江淮儿女的智慧创造。而在刚刚闭幕的中共江苏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这豪气更以决议的形式升华为党的执政能力、干部执行力和群众创造力。未来令人期待,谋划更在当前。聆听新江苏的脚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科学发展之路,率先发展之路,全面发展之路。    新江苏:更高层次上
期刊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根本建设。对县级基层来讲,关键是要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去。  落实到思想政治建设上,提升把握全局的能力,夯实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基础。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是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整体水平和各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根本保证。一是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坚持用先进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教育引导广
期刊
【摘要】“红毯仪式”作为影视传媒行业非常看重的活动之一,总是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主持人需要在红毯仪式中以较好的业务水平和控场能力应对主持过程中的突发情况。通过分析主持人在“2021栩栩华生时尚文化大赏”红毯仪式中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进行经验总结,从而得出主体能力的启示与播音主持从业者共勉。  【关键词】主持人;红毯仪式;突发情况;即兴口语表达  1. 充满不确定性的红毯仪式  “红毯仪式”多指展览展会
期刊
2003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特别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的十四个重大问题。为此,国防大学组织有关专家对这十四个重大问题逐一进行了研究,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党和国家关注的十四个重大课题》一书。该书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从经济、政治、文化、党建等多个角度对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十四个重大课题逐一进行分析。全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