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鸣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aowenw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蝈蝈
  夏天。树上和灌丛中,“唧唧唧唧……唧唧唧唧……”的蝈蝈鸣叫此起彼伏。在丘陵合围的老家,蝈蝈鸣叫是我听得最多的声音。很多时候,我听到叫声却看不见蝈蝈身影。看不见蝈蝈,等同于我闭上眼睛听叫声。纯正的叫声侍奉着阳光,侍奉着我的耳膜。蝈蝈叫声中盛满复调咏叹,快节拍旋律,音乐过门的元素,在我脑海里勾勒出一支声音大军,撕裂空气折断光线,走在行军路上的场景。蝈蝈鸣叫不停,简洁洗练的歌声,就会不断带我走进想象的广袤世界。
  正午时分天气灼热。蝈蝈叫声咄咄逼人。我躲在屋檐下乘凉,摇蒲扇喝凉水,避开了阳光,却避不开灼热和蝈蝈叫声。我想把蝈蝈叫声与灼热天气彼此剥离,要么让我耳根清静,要么让我身体清凉。我的愿望如水中捞月无法兑现。蝈蝈叫声是夏天灼热标志的印象,我越是心烦意燥毛焦火辣,越是根深蒂固清晰明了。
  老家的房屋没有院墙。坐在堂屋门槛上,我的目光能从房前的构树,途经菜地,池塘,机耕道和草木林地,抵达远处的丘陵。构树上的蝈蝈鸣叫,又把我的目光从远处的丘陵,拉回到构树上。腰杆粗的构树,拴过耕牛,堆过草垛,就是无法逮住蝈蝈叫声。构树上蝈蝈的声音东飘西荡。四下里响起的,半途截住了构树上的。叫声穿过灼热的阳光,热情奔走在蝈蝈之间。看构树,我愈发觉得它的生长架势,与蝈蝈不绝于耳的叫声一样,都是为了传递信息,或等候翩然而至的问候。我听不懂蝈蝈们传递的信息,但我却突然意识到,我正在出席一场蝈蝈世界的盛大会议。与会者的发言内容,都是清一色的“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声,定音清脆,节奏鲜明,类似打击乐器三角铁发出的音响效果。器乐演奏里,三角铁永远处在点缀的配角位置上。配角,这个代表卑微的词汇,出现在蝈蝈叫声里,是不是在向我暗示,蝈蝈一生,只能这般渺小微不足道?
  叫声里听不出轻浮、幽怨和鼓噪的成分,我能听到的都是淡淡的忧郁元素。夏秋交替,草木庄稼结出果实或种子。灼热天气里它们弯腰垂头,茎叶萎蔫,昭示出它们即将走到凋零的终点。草木凋零的终点,也是栖息在草木上的蝈蝈食物链的终点。蝈蝈可以肆意投掷叫声,却无法左右食物链和自己生命的更迭。蝈蝈的幸福和死亡在叫声中过渡,生命法则无法逾越,概莫能外。蝈蝈的叫声,类似小提琴曲《重新开始的颂歌》的压缩版,委婉倾诉出忧郁的天意。天意难违,便是如此。
  蝈蝈叫声穿过重重枝叶阻挡,水一样四下漫漶。我听蝈蝈叫声的过程,与其说是叫声遽然进入耳朵的过程,还不如确切说成是蝈蝈在向我叙述的过程。蝈蝈叫声没有轻音和重音区别,分配给每个音符的时间和位置也是平等的。我从蝈蝈摊开的鸣叫说明书上,渐渐读出了蝈蝈平等对待每一个音符,就是珍惜自己的鸣叫,就是珍惜自己生命时光的含义。珍惜,其实也是一种修行。
  蝈蝈叫声不绝如缕。这并非我的形容,而是柔和绵长的事实。叫声中剔除了金戈铁马的气势,只留下了匀速和匀勢的平衡姿态,如静海中的潜流,彰显出克制与按捺的性质。克制和按捺,属于蝈蝈生命形式的音质展现。很多时候,克制或按捺自己的声音,比声嘶力竭的高音调更能展示出深远辽阔的意境和想象空间。
  我这个没有接到蝈蝈召开会议请柬的不速之客,在会议上自然没有发言权。对此,我并不懊恼也不遗憾。我把自己当成旁听者,把我老家当成蝈蝈的会议场所,把蝈蝈当成会议的主角。角色互换的结果,让我意识到,倾听蝈蝈叫声,其实是一种歌曲艺术的欣赏。蝈蝈叫声循环往复,单纯的音符,单纯的旋律,单纯的节拍也在循环往复。如果不是静下心来欣赏,我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很清高很无知,也不会明白,蝈蝈鸣叫,返璞归真的天籁,或许才是歌曲艺术的最高境界。
  天牛
  我曾经在一条巷子里,听过天牛鸣叫的声音。我很难找到妥帖的字眼,把它的叫声记录下来。看来文字也有捉襟见肘的时候。经过仔细分辨,我才听出天牛的快速叫声,可以用“嘎吱嘎吱”来形容,相似于手摇木钻在木板上钻眼的声音。天牛为何选择“嘎吱嘎吱”的叫声,而不是其它更优美动听的叫声?我无力也不想探究。我把它的声音,当成歌曲来听,已经足矣。
  巷子两边修了很多楼房,我走进巷子如同走进一个喇叭筒里。起风的时候,树上天牛“嘎吱嘎吱”的叫声,就被喇叭筒放大了。时高时低,时快时慢,转换自如,一气呵成……歌曲的细节和元素,我几乎都能从天牛叫声中听出来。“嘎吱嘎吱”是天牛反复吟唱的歌词。歌词没有更多的字数,不可能像人根据字句朗诵的声母和韵母,加大韵律成分,夸张朗诵音调,唱出抑扬顿挫的歌曲。只要得到抒发和呈现,天牛就会不管不顾反复吟唱。天牛的情形是这样,人唱歌的情形也是这样。所谓唱歌兼唱情,便是如此。
  天牛叫声生硬刺耳,没有太多美学元素,对我耳膜形成了焦躁不安的袭击。我的耳膜受到袭击的时候,恰恰也是天牛感受危险或者环境改变的时候。代表丑陋的害虫,象征美好的歌声,南辕北辙的现象,出现在绝不与人为伍的天牛身上,让我生出奇怪和出格的感觉。我与天牛有很深的隔阂。天牛叫声在风中飘荡,在被掏走了光线,黑窟窿似的窗口里回响。要是把残留在瓦楞上的野草,老树,坑坑洼洼的青石板,弯弯拐拐的巷子联系起来,我还能感觉出天牛叫声,仿佛是从旧时光里传来的,仿佛是与时间、与我迂回的情形。天牛叫声,不管我承不承认,它都是一支与旧时光为伍,与现实迂回的歌。流逝的旧时光,隐遁的逝者,总能从歌声中找回来,这是不争的事实。
  老蒯的家住在巷子里。快三十年了我没有见过他。我凭借记忆寻找他家的时候,“嘎吱嘎吱……”,天牛叫声还在我周围响起。快节奏,蓝调布鲁斯,男低音的成分彼此纠结在一起,天然吻合了我寻人的心情。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夏里亚宾创作的《伏尔加船夫曲》老歌。伏尔加河边的纤夫,从远处走来,又走向远处,没有告别,已成历史,很像我和老蒯的现状。我在此刻,把夏里亚宾当成了一只天牛。天牛的身体器官,其实就是它的歌曲和乐器。来自天牛鸣叫的启迪,让我完全相信,只有用心血伴奏和演唱的歌,才能永远不失情结和格调,驻足在歌唱家和听众心里。   简短的自我介绍后,老蒯的父亲说他知道我,他儿子给他说过。他还说他儿子出去买菜很快就回来。我问老蒯近来是否安好。他说好是好,就是时至今日不结婚,回家躲在自己房间里吹黑管,反反复复吹《红河谷》。我对他说我喜欢这首情歌,抒情委婉不乏惜别的凄楚韵致。他听完我的话,瞪大眼睛看着我这个从天而降的“外星人”。他儿子喜欢《红河谷》,已经让他头疼不已,现在又来一个同样的爱好者,令他猝不及防。有一句无一句对了一阵话后,他让我喝茶,自己进厨房去做饭了。
  老蒯家的窗户正对巷子外的一棵老树,老树上的天牛叫声不断涌进室内,与我脑海里的《红河谷》相互交融。一杯茶,一段天牛叫声和《红河谷》交融的时间,一次肆意编造自己想象的机会……天地人间在时间消失中来来去去百川归海,不需要证明只需要挽留。惜别,一种挽留的形式,存在于《红河谷》里,存在于天牛叫声中。天牛频频鸣叫,是天牛快要隐遁到天国之前,对树木的惜别。天牛把惜别的意思唱得很烦人,那是生活里就有很多烦心事。天牛演绎惜别的唱腔并不好听,那是生活里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情形。天牛的鸣叫,没有假声,伴声,哭声和笑声,原原本本,自自然然。把它的叫声理解成自然在说话,一点也不为过。从这个角度而言,听天牛鸣叫,是一条鉴赏歌唱艺术,认识自然的捷径。
  天牛是派发声音的使者。我在屋内等老蒯,它在屋外使劲鸣叫。叫声如同老蒯家插在花瓶里的切花在绽放。叫声好不好听已不重要,关鍵是天牛叫声成了我的伴侣,让等人乏味无聊的时间,隐去了本能,变得活色生香。我从天牛叫声中渐渐明白,天籁不一定是好听的声音,但一定是能让人心情发生改变的声音。
  蝉
  街上碰到老宁。他不由分说拉我去卡拉OK厅,要我听他们合唱团几个成员飙歌。飙歌的火药味很浓,彼此较劲比试,互不相让。房间里有空调,我身体上的燥热隐退了,心里的燥热却又冒出来。合唱团的女副团长,用技压群芳的女高音歌喉,好不容易才把谁也不服谁的比试场面镇住。大家听她唱女高音歌曲,听她讲解唱歌技巧,像小学生面对老师那样服服帖帖的。我对唱歌不是特别感兴趣,听她讲解也是云里雾里,觉得听她讲解,听其他人飙歌,还不如到外面去听树上的蝉叫。
  蝉叫很有味道,先是一阵短促的“知了知了……”,低沉鸣叫,像是试嗓或定音。之后便是“咿——咿——”的悠长叫声,声音洪亮高亢,老远就能听见。我听蝉叫,觉得这叫声很精彩,钹或锣的金属音质音色十分丰腴,表达生命形式的原始意味非常充沛,富含恬淡气息和对季节感应的元素。精彩出自于阅历,阅历出自于时间,时间出自于自然。一切精彩,倘若没有经历长期的磨砺,漫长的情愫浸润,是不太可能发生或出现的。蝉鸣如此,人唱歌也是如此。因此,把自己封闭在歌厅里,沉溺于唱歌技巧,相互炫耀比试,对生命和自然阅历肤浅的歌手,在蝉的叫声面前,大抵都是无戏可唱的。
  女副团长的歌喉与演唱水准,对那几个合唱团成员来说是无可挑剔的。她有事半途离开歌厅后,其他成员继续唱歌,继续交流演唱技巧。因为女副团长的熏陶,他们都把高音视作歌唱技巧的最高境界,都在不断努力把自己唱成莎拉·布莱曼,抑或帕瓦罗蒂。对歌唱技巧的专业追求没有错,但不明白专业技巧仅仅只是衡量人对唱歌参悟的一种深浅尺度,绝对就是一个错误。
  别人唱歌的时候,老宁对我说,他们合唱团基本没有商业化演出的机会,参加歌咏比赛,也始终没有拿过大奖。他认为这种结果,都是合唱团过分追求演唱技巧,忽略了个性和特色的缘故。他的话又让我联想到了蝉。蝉鸣发出的高音,一种简单的歌谣,完全出自生命的本能,我听不出含有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抑或戏剧女高音的格调和技巧。没有技巧,才是最大的技巧。蝉是真正的女高音歌唱家,它的叫声就是最好的旁证。
  难怪我听蝉叫总是觉得叫声是从森林里穿过山涧,越过田野,来到我的耳边。原来在蝉的叫声里,蝉和盘托出了自然的元素和气息,而不是发音技巧。蝉只醉心于自己发的声音,正是这种鸣叫的态度,才为我提供了审美的方向。蝉用它的叫声,证明了高音不仅仅是音调的高度,还是热爱和恪守自己生命秉性的高度。
  不拘泥于歌唱技巧和形式,才能从狭隘偏颇的认识束缚中解脱出来,才会发现所有鸣虫,动物,花卉,果实和山水景观,其实都是歌唱家。它们的身体,就是它们的歌谣。
  (敬一兵,川人。学者、作家。在《芳草》《湖南文学》《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都市》《边疆文学》《四川文学》《散文选刊》《诗选刊》《红豆》和《中国国家地理》等刊物上发表作品300余万字。)
  特约编辑:刘亚荣
其他文献
一  一扇门,一座山城,一部历史。  最初接触清代历史是从一本名为《末代皇帝溥仪》的书开始,那时读中学。有一天,我奓着胆子和父亲要几元钱,父亲因工资微薄还有点不情愿,给我钱时用怀疑的目光看了看,而我不敢与父亲对视,只是低头从父亲手中接过钱。依稀记得,书的封皮是浅绿色,扉页上好像有溥仪一张像,至于如何从头至尾读下来,而书的内容又写了啥,早已模糊了。  有一天把溥仪和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联系在一起时,
期刊
李安乐是个快乐而不安分的少年,这从他走路的姿势看得出来,他不是在走,是在跳,在蹦,在颠,像只调皮的小山羊,从道路的左边蹦到右边,又从右边蹦回左边。道路两边都是稻田,这会儿种了油菜,油菜刚好开了花,密密匝匝的,铺天盖地的,望不到边际。从远处看,只见一个小黑点在油菜花中浮浮沉沉,像只采蜜的野蜂,刺溜一声冒出来,刺溜一声又没了。  春天的早晨,风是清冷的,吹在脸上,正好带走颠簸出来的热量。李安乐后悔没带
期刊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木仔总喜欢在池塘的四周游荡,眯缝的双眼不看别处,只紧紧盯着水面,生怕错过了心中期待已久的时机。有时,三叔婆尖细的喊叫会从村前的树影处飞出来,像个蜻蜓一般落在水面上撩起一片水花,却不会引起木仔的注意。直到回到村头,三叔婆从树底下飘出来,冷不防一把揪住木仔耳朵,说,鬼崽俚,整天围着水塘转,是想把你老子从黄土里气活过来,还是塘坝上有好吃的东西,也不怕落水鬼寻上身!木仔双手抓住三叔婆枯瘦
期刊
朱诺  朱诺,挺文雅的名字。贾先生给起的。可盐区北乡那边的人,诺与落不分,再加上诺有些绕口,干脆就把朱诺读成朱落。  朱诺读书挺进字儿。  当初,一起在贾先生门下读私塾的孩子有七八个。后来,能从贾先生门下读出来考进盐区的精勤学堂,又从盐区的精勤学堂考到徐州那边运河师范的,唯有朱诺一个。  朱诺在运河读师范的头一年寒假回来,去给贾先生拜年,可能是因为他留了个风扬头, 贾先生看着不舒服,半天连头都没有
期刊
我知道我对浙南深山深处上佛垟林场的追忆将覆盖着我的一生。在我栖居小城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对上佛垟林场守林人罗三安的回忆常使我内心不安。  我第一次见到罗三安时,上佛垟正结满一树树冰凌透剔的美丽冰挂。北方来的寒潮把强大尖锐的寒意和冰挂的柔光一道送入人的骨髓里。这一年冬天,我被派到了一个林区跟一直在那里的罗三安一道巡山护林。我背着一卷简陋的铺盖找到了罗三安,罗三安在他原木小工房里一言不发地烤着火。他布
期刊
乡村的黄昏  黄昏从秋千上下来  鱼木花伸长耳朵  收集它的声音  偶尔一两声短毛狗的吠叫  被黄昏的翅膀扇远了  马戏班的鼓点停了  这是下午六点钟  人间每一种生物  都在同时经历这个黄昏  无一例外  在黑暗到来前  藏好自己  只有黄昏知道  黄昏离黑暗有多远  它走在寂静与孤独  的转换之间  并从短暂的一生中  看清了自己的缺憾  湖  湖,大地的眼睛  天空的镜子  它的寂寞在于  
期刊
爬山  在油菜开花的山坡上  春风,吹着你单薄的背影  多么轻柔。  儿子,我多想你不停攀爬  抵达山顶,避过  这人间的荆棘。  浥园  修剪春天的人  背影清晰。如白描  桃花灼灼,映着碧水  野樱桃树,白衣胜雪  黑塔子、黑松肃立  紫玉兰有娇媚的气息  布衣友人,提着酒瓶。隐入曲径  阳光温顺,照着  不染的俗世  傍晚  夕旧照高楼。照田塍  蚕豆花、豌豆花  肤色鲜嫩  白菜苔抽出细细
期刊
我与雄鹰无怨  我与雄鹰无怨,却嫉妒它的翅膀。我与小河无仇,却羡慕它的流淌。  站在高岗远眺,小河十指环扣,千山峰峦叠嶂,蜘蛛侠为我罗织天网。  雄鹰能否借我一双翅膀,飞上蓝天自由翱翔?小河能否借我一叶扁舟,驶向大海任我东游西荡?  每一粒在冬天煎熬的种子  每一粒在冬天煎熬的种子,都把发芽的梦想托付给春天。  春天只是生命轮回的驿站,还要接受阳光、风雨和雷电的试炼。  如果我的灵魂托胎一粒种子,
期刊
A lonely sail is flashing whiternAmidst the blue mist of the sea...rnWhat does it seek in foreign lands?rnWhat did it leave behind at home?
期刊
The idea of learning a language, especially when you\'re learning it from the beginning, seems anything but fas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