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蝈蝈
夏天。树上和灌丛中,“唧唧唧唧……唧唧唧唧……”的蝈蝈鸣叫此起彼伏。在丘陵合围的老家,蝈蝈鸣叫是我听得最多的声音。很多时候,我听到叫声却看不见蝈蝈身影。看不见蝈蝈,等同于我闭上眼睛听叫声。纯正的叫声侍奉着阳光,侍奉着我的耳膜。蝈蝈叫声中盛满复调咏叹,快节拍旋律,音乐过门的元素,在我脑海里勾勒出一支声音大军,撕裂空气折断光线,走在行军路上的场景。蝈蝈鸣叫不停,简洁洗练的歌声,就会不断带我走进想象的广袤世界。
正午时分天气灼热。蝈蝈叫声咄咄逼人。我躲在屋檐下乘凉,摇蒲扇喝凉水,避开了阳光,却避不开灼热和蝈蝈叫声。我想把蝈蝈叫声与灼热天气彼此剥离,要么让我耳根清静,要么让我身体清凉。我的愿望如水中捞月无法兑现。蝈蝈叫声是夏天灼热标志的印象,我越是心烦意燥毛焦火辣,越是根深蒂固清晰明了。
老家的房屋没有院墙。坐在堂屋门槛上,我的目光能从房前的构树,途经菜地,池塘,机耕道和草木林地,抵达远处的丘陵。构树上的蝈蝈鸣叫,又把我的目光从远处的丘陵,拉回到构树上。腰杆粗的构树,拴过耕牛,堆过草垛,就是无法逮住蝈蝈叫声。构树上蝈蝈的声音东飘西荡。四下里响起的,半途截住了构树上的。叫声穿过灼热的阳光,热情奔走在蝈蝈之间。看构树,我愈发觉得它的生长架势,与蝈蝈不绝于耳的叫声一样,都是为了传递信息,或等候翩然而至的问候。我听不懂蝈蝈们传递的信息,但我却突然意识到,我正在出席一场蝈蝈世界的盛大会议。与会者的发言内容,都是清一色的“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声,定音清脆,节奏鲜明,类似打击乐器三角铁发出的音响效果。器乐演奏里,三角铁永远处在点缀的配角位置上。配角,这个代表卑微的词汇,出现在蝈蝈叫声里,是不是在向我暗示,蝈蝈一生,只能这般渺小微不足道?
叫声里听不出轻浮、幽怨和鼓噪的成分,我能听到的都是淡淡的忧郁元素。夏秋交替,草木庄稼结出果实或种子。灼热天气里它们弯腰垂头,茎叶萎蔫,昭示出它们即将走到凋零的终点。草木凋零的终点,也是栖息在草木上的蝈蝈食物链的终点。蝈蝈可以肆意投掷叫声,却无法左右食物链和自己生命的更迭。蝈蝈的幸福和死亡在叫声中过渡,生命法则无法逾越,概莫能外。蝈蝈的叫声,类似小提琴曲《重新开始的颂歌》的压缩版,委婉倾诉出忧郁的天意。天意难违,便是如此。
蝈蝈叫声穿过重重枝叶阻挡,水一样四下漫漶。我听蝈蝈叫声的过程,与其说是叫声遽然进入耳朵的过程,还不如确切说成是蝈蝈在向我叙述的过程。蝈蝈叫声没有轻音和重音区别,分配给每个音符的时间和位置也是平等的。我从蝈蝈摊开的鸣叫说明书上,渐渐读出了蝈蝈平等对待每一个音符,就是珍惜自己的鸣叫,就是珍惜自己生命时光的含义。珍惜,其实也是一种修行。
蝈蝈叫声不绝如缕。这并非我的形容,而是柔和绵长的事实。叫声中剔除了金戈铁马的气势,只留下了匀速和匀勢的平衡姿态,如静海中的潜流,彰显出克制与按捺的性质。克制和按捺,属于蝈蝈生命形式的音质展现。很多时候,克制或按捺自己的声音,比声嘶力竭的高音调更能展示出深远辽阔的意境和想象空间。
我这个没有接到蝈蝈召开会议请柬的不速之客,在会议上自然没有发言权。对此,我并不懊恼也不遗憾。我把自己当成旁听者,把我老家当成蝈蝈的会议场所,把蝈蝈当成会议的主角。角色互换的结果,让我意识到,倾听蝈蝈叫声,其实是一种歌曲艺术的欣赏。蝈蝈叫声循环往复,单纯的音符,单纯的旋律,单纯的节拍也在循环往复。如果不是静下心来欣赏,我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很清高很无知,也不会明白,蝈蝈鸣叫,返璞归真的天籁,或许才是歌曲艺术的最高境界。
天牛
我曾经在一条巷子里,听过天牛鸣叫的声音。我很难找到妥帖的字眼,把它的叫声记录下来。看来文字也有捉襟见肘的时候。经过仔细分辨,我才听出天牛的快速叫声,可以用“嘎吱嘎吱”来形容,相似于手摇木钻在木板上钻眼的声音。天牛为何选择“嘎吱嘎吱”的叫声,而不是其它更优美动听的叫声?我无力也不想探究。我把它的声音,当成歌曲来听,已经足矣。
巷子两边修了很多楼房,我走进巷子如同走进一个喇叭筒里。起风的时候,树上天牛“嘎吱嘎吱”的叫声,就被喇叭筒放大了。时高时低,时快时慢,转换自如,一气呵成……歌曲的细节和元素,我几乎都能从天牛叫声中听出来。“嘎吱嘎吱”是天牛反复吟唱的歌词。歌词没有更多的字数,不可能像人根据字句朗诵的声母和韵母,加大韵律成分,夸张朗诵音调,唱出抑扬顿挫的歌曲。只要得到抒发和呈现,天牛就会不管不顾反复吟唱。天牛的情形是这样,人唱歌的情形也是这样。所谓唱歌兼唱情,便是如此。
天牛叫声生硬刺耳,没有太多美学元素,对我耳膜形成了焦躁不安的袭击。我的耳膜受到袭击的时候,恰恰也是天牛感受危险或者环境改变的时候。代表丑陋的害虫,象征美好的歌声,南辕北辙的现象,出现在绝不与人为伍的天牛身上,让我生出奇怪和出格的感觉。我与天牛有很深的隔阂。天牛叫声在风中飘荡,在被掏走了光线,黑窟窿似的窗口里回响。要是把残留在瓦楞上的野草,老树,坑坑洼洼的青石板,弯弯拐拐的巷子联系起来,我还能感觉出天牛叫声,仿佛是从旧时光里传来的,仿佛是与时间、与我迂回的情形。天牛叫声,不管我承不承认,它都是一支与旧时光为伍,与现实迂回的歌。流逝的旧时光,隐遁的逝者,总能从歌声中找回来,这是不争的事实。
老蒯的家住在巷子里。快三十年了我没有见过他。我凭借记忆寻找他家的时候,“嘎吱嘎吱……”,天牛叫声还在我周围响起。快节奏,蓝调布鲁斯,男低音的成分彼此纠结在一起,天然吻合了我寻人的心情。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夏里亚宾创作的《伏尔加船夫曲》老歌。伏尔加河边的纤夫,从远处走来,又走向远处,没有告别,已成历史,很像我和老蒯的现状。我在此刻,把夏里亚宾当成了一只天牛。天牛的身体器官,其实就是它的歌曲和乐器。来自天牛鸣叫的启迪,让我完全相信,只有用心血伴奏和演唱的歌,才能永远不失情结和格调,驻足在歌唱家和听众心里。 简短的自我介绍后,老蒯的父亲说他知道我,他儿子给他说过。他还说他儿子出去买菜很快就回来。我问老蒯近来是否安好。他说好是好,就是时至今日不结婚,回家躲在自己房间里吹黑管,反反复复吹《红河谷》。我对他说我喜欢这首情歌,抒情委婉不乏惜别的凄楚韵致。他听完我的话,瞪大眼睛看着我这个从天而降的“外星人”。他儿子喜欢《红河谷》,已经让他头疼不已,现在又来一个同样的爱好者,令他猝不及防。有一句无一句对了一阵话后,他让我喝茶,自己进厨房去做饭了。
老蒯家的窗户正对巷子外的一棵老树,老树上的天牛叫声不断涌进室内,与我脑海里的《红河谷》相互交融。一杯茶,一段天牛叫声和《红河谷》交融的时间,一次肆意编造自己想象的机会……天地人间在时间消失中来来去去百川归海,不需要证明只需要挽留。惜别,一种挽留的形式,存在于《红河谷》里,存在于天牛叫声中。天牛频频鸣叫,是天牛快要隐遁到天国之前,对树木的惜别。天牛把惜别的意思唱得很烦人,那是生活里就有很多烦心事。天牛演绎惜别的唱腔并不好听,那是生活里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情形。天牛的鸣叫,没有假声,伴声,哭声和笑声,原原本本,自自然然。把它的叫声理解成自然在说话,一点也不为过。从这个角度而言,听天牛鸣叫,是一条鉴赏歌唱艺术,认识自然的捷径。
天牛是派发声音的使者。我在屋内等老蒯,它在屋外使劲鸣叫。叫声如同老蒯家插在花瓶里的切花在绽放。叫声好不好听已不重要,关鍵是天牛叫声成了我的伴侣,让等人乏味无聊的时间,隐去了本能,变得活色生香。我从天牛叫声中渐渐明白,天籁不一定是好听的声音,但一定是能让人心情发生改变的声音。
蝉
街上碰到老宁。他不由分说拉我去卡拉OK厅,要我听他们合唱团几个成员飙歌。飙歌的火药味很浓,彼此较劲比试,互不相让。房间里有空调,我身体上的燥热隐退了,心里的燥热却又冒出来。合唱团的女副团长,用技压群芳的女高音歌喉,好不容易才把谁也不服谁的比试场面镇住。大家听她唱女高音歌曲,听她讲解唱歌技巧,像小学生面对老师那样服服帖帖的。我对唱歌不是特别感兴趣,听她讲解也是云里雾里,觉得听她讲解,听其他人飙歌,还不如到外面去听树上的蝉叫。
蝉叫很有味道,先是一阵短促的“知了知了……”,低沉鸣叫,像是试嗓或定音。之后便是“咿——咿——”的悠长叫声,声音洪亮高亢,老远就能听见。我听蝉叫,觉得这叫声很精彩,钹或锣的金属音质音色十分丰腴,表达生命形式的原始意味非常充沛,富含恬淡气息和对季节感应的元素。精彩出自于阅历,阅历出自于时间,时间出自于自然。一切精彩,倘若没有经历长期的磨砺,漫长的情愫浸润,是不太可能发生或出现的。蝉鸣如此,人唱歌也是如此。因此,把自己封闭在歌厅里,沉溺于唱歌技巧,相互炫耀比试,对生命和自然阅历肤浅的歌手,在蝉的叫声面前,大抵都是无戏可唱的。
女副团长的歌喉与演唱水准,对那几个合唱团成员来说是无可挑剔的。她有事半途离开歌厅后,其他成员继续唱歌,继续交流演唱技巧。因为女副团长的熏陶,他们都把高音视作歌唱技巧的最高境界,都在不断努力把自己唱成莎拉·布莱曼,抑或帕瓦罗蒂。对歌唱技巧的专业追求没有错,但不明白专业技巧仅仅只是衡量人对唱歌参悟的一种深浅尺度,绝对就是一个错误。
别人唱歌的时候,老宁对我说,他们合唱团基本没有商业化演出的机会,参加歌咏比赛,也始终没有拿过大奖。他认为这种结果,都是合唱团过分追求演唱技巧,忽略了个性和特色的缘故。他的话又让我联想到了蝉。蝉鸣发出的高音,一种简单的歌谣,完全出自生命的本能,我听不出含有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抑或戏剧女高音的格调和技巧。没有技巧,才是最大的技巧。蝉是真正的女高音歌唱家,它的叫声就是最好的旁证。
难怪我听蝉叫总是觉得叫声是从森林里穿过山涧,越过田野,来到我的耳边。原来在蝉的叫声里,蝉和盘托出了自然的元素和气息,而不是发音技巧。蝉只醉心于自己发的声音,正是这种鸣叫的态度,才为我提供了审美的方向。蝉用它的叫声,证明了高音不仅仅是音调的高度,还是热爱和恪守自己生命秉性的高度。
不拘泥于歌唱技巧和形式,才能从狭隘偏颇的认识束缚中解脱出来,才会发现所有鸣虫,动物,花卉,果实和山水景观,其实都是歌唱家。它们的身体,就是它们的歌谣。
(敬一兵,川人。学者、作家。在《芳草》《湖南文学》《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都市》《边疆文学》《四川文学》《散文选刊》《诗选刊》《红豆》和《中国国家地理》等刊物上发表作品300余万字。)
特约编辑:刘亚荣
夏天。树上和灌丛中,“唧唧唧唧……唧唧唧唧……”的蝈蝈鸣叫此起彼伏。在丘陵合围的老家,蝈蝈鸣叫是我听得最多的声音。很多时候,我听到叫声却看不见蝈蝈身影。看不见蝈蝈,等同于我闭上眼睛听叫声。纯正的叫声侍奉着阳光,侍奉着我的耳膜。蝈蝈叫声中盛满复调咏叹,快节拍旋律,音乐过门的元素,在我脑海里勾勒出一支声音大军,撕裂空气折断光线,走在行军路上的场景。蝈蝈鸣叫不停,简洁洗练的歌声,就会不断带我走进想象的广袤世界。
正午时分天气灼热。蝈蝈叫声咄咄逼人。我躲在屋檐下乘凉,摇蒲扇喝凉水,避开了阳光,却避不开灼热和蝈蝈叫声。我想把蝈蝈叫声与灼热天气彼此剥离,要么让我耳根清静,要么让我身体清凉。我的愿望如水中捞月无法兑现。蝈蝈叫声是夏天灼热标志的印象,我越是心烦意燥毛焦火辣,越是根深蒂固清晰明了。
老家的房屋没有院墙。坐在堂屋门槛上,我的目光能从房前的构树,途经菜地,池塘,机耕道和草木林地,抵达远处的丘陵。构树上的蝈蝈鸣叫,又把我的目光从远处的丘陵,拉回到构树上。腰杆粗的构树,拴过耕牛,堆过草垛,就是无法逮住蝈蝈叫声。构树上蝈蝈的声音东飘西荡。四下里响起的,半途截住了构树上的。叫声穿过灼热的阳光,热情奔走在蝈蝈之间。看构树,我愈发觉得它的生长架势,与蝈蝈不绝于耳的叫声一样,都是为了传递信息,或等候翩然而至的问候。我听不懂蝈蝈们传递的信息,但我却突然意识到,我正在出席一场蝈蝈世界的盛大会议。与会者的发言内容,都是清一色的“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声,定音清脆,节奏鲜明,类似打击乐器三角铁发出的音响效果。器乐演奏里,三角铁永远处在点缀的配角位置上。配角,这个代表卑微的词汇,出现在蝈蝈叫声里,是不是在向我暗示,蝈蝈一生,只能这般渺小微不足道?
叫声里听不出轻浮、幽怨和鼓噪的成分,我能听到的都是淡淡的忧郁元素。夏秋交替,草木庄稼结出果实或种子。灼热天气里它们弯腰垂头,茎叶萎蔫,昭示出它们即将走到凋零的终点。草木凋零的终点,也是栖息在草木上的蝈蝈食物链的终点。蝈蝈可以肆意投掷叫声,却无法左右食物链和自己生命的更迭。蝈蝈的幸福和死亡在叫声中过渡,生命法则无法逾越,概莫能外。蝈蝈的叫声,类似小提琴曲《重新开始的颂歌》的压缩版,委婉倾诉出忧郁的天意。天意难违,便是如此。
蝈蝈叫声穿过重重枝叶阻挡,水一样四下漫漶。我听蝈蝈叫声的过程,与其说是叫声遽然进入耳朵的过程,还不如确切说成是蝈蝈在向我叙述的过程。蝈蝈叫声没有轻音和重音区别,分配给每个音符的时间和位置也是平等的。我从蝈蝈摊开的鸣叫说明书上,渐渐读出了蝈蝈平等对待每一个音符,就是珍惜自己的鸣叫,就是珍惜自己生命时光的含义。珍惜,其实也是一种修行。
蝈蝈叫声不绝如缕。这并非我的形容,而是柔和绵长的事实。叫声中剔除了金戈铁马的气势,只留下了匀速和匀勢的平衡姿态,如静海中的潜流,彰显出克制与按捺的性质。克制和按捺,属于蝈蝈生命形式的音质展现。很多时候,克制或按捺自己的声音,比声嘶力竭的高音调更能展示出深远辽阔的意境和想象空间。
我这个没有接到蝈蝈召开会议请柬的不速之客,在会议上自然没有发言权。对此,我并不懊恼也不遗憾。我把自己当成旁听者,把我老家当成蝈蝈的会议场所,把蝈蝈当成会议的主角。角色互换的结果,让我意识到,倾听蝈蝈叫声,其实是一种歌曲艺术的欣赏。蝈蝈叫声循环往复,单纯的音符,单纯的旋律,单纯的节拍也在循环往复。如果不是静下心来欣赏,我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很清高很无知,也不会明白,蝈蝈鸣叫,返璞归真的天籁,或许才是歌曲艺术的最高境界。
天牛
我曾经在一条巷子里,听过天牛鸣叫的声音。我很难找到妥帖的字眼,把它的叫声记录下来。看来文字也有捉襟见肘的时候。经过仔细分辨,我才听出天牛的快速叫声,可以用“嘎吱嘎吱”来形容,相似于手摇木钻在木板上钻眼的声音。天牛为何选择“嘎吱嘎吱”的叫声,而不是其它更优美动听的叫声?我无力也不想探究。我把它的声音,当成歌曲来听,已经足矣。
巷子两边修了很多楼房,我走进巷子如同走进一个喇叭筒里。起风的时候,树上天牛“嘎吱嘎吱”的叫声,就被喇叭筒放大了。时高时低,时快时慢,转换自如,一气呵成……歌曲的细节和元素,我几乎都能从天牛叫声中听出来。“嘎吱嘎吱”是天牛反复吟唱的歌词。歌词没有更多的字数,不可能像人根据字句朗诵的声母和韵母,加大韵律成分,夸张朗诵音调,唱出抑扬顿挫的歌曲。只要得到抒发和呈现,天牛就会不管不顾反复吟唱。天牛的情形是这样,人唱歌的情形也是这样。所谓唱歌兼唱情,便是如此。
天牛叫声生硬刺耳,没有太多美学元素,对我耳膜形成了焦躁不安的袭击。我的耳膜受到袭击的时候,恰恰也是天牛感受危险或者环境改变的时候。代表丑陋的害虫,象征美好的歌声,南辕北辙的现象,出现在绝不与人为伍的天牛身上,让我生出奇怪和出格的感觉。我与天牛有很深的隔阂。天牛叫声在风中飘荡,在被掏走了光线,黑窟窿似的窗口里回响。要是把残留在瓦楞上的野草,老树,坑坑洼洼的青石板,弯弯拐拐的巷子联系起来,我还能感觉出天牛叫声,仿佛是从旧时光里传来的,仿佛是与时间、与我迂回的情形。天牛叫声,不管我承不承认,它都是一支与旧时光为伍,与现实迂回的歌。流逝的旧时光,隐遁的逝者,总能从歌声中找回来,这是不争的事实。
老蒯的家住在巷子里。快三十年了我没有见过他。我凭借记忆寻找他家的时候,“嘎吱嘎吱……”,天牛叫声还在我周围响起。快节奏,蓝调布鲁斯,男低音的成分彼此纠结在一起,天然吻合了我寻人的心情。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夏里亚宾创作的《伏尔加船夫曲》老歌。伏尔加河边的纤夫,从远处走来,又走向远处,没有告别,已成历史,很像我和老蒯的现状。我在此刻,把夏里亚宾当成了一只天牛。天牛的身体器官,其实就是它的歌曲和乐器。来自天牛鸣叫的启迪,让我完全相信,只有用心血伴奏和演唱的歌,才能永远不失情结和格调,驻足在歌唱家和听众心里。 简短的自我介绍后,老蒯的父亲说他知道我,他儿子给他说过。他还说他儿子出去买菜很快就回来。我问老蒯近来是否安好。他说好是好,就是时至今日不结婚,回家躲在自己房间里吹黑管,反反复复吹《红河谷》。我对他说我喜欢这首情歌,抒情委婉不乏惜别的凄楚韵致。他听完我的话,瞪大眼睛看着我这个从天而降的“外星人”。他儿子喜欢《红河谷》,已经让他头疼不已,现在又来一个同样的爱好者,令他猝不及防。有一句无一句对了一阵话后,他让我喝茶,自己进厨房去做饭了。
老蒯家的窗户正对巷子外的一棵老树,老树上的天牛叫声不断涌进室内,与我脑海里的《红河谷》相互交融。一杯茶,一段天牛叫声和《红河谷》交融的时间,一次肆意编造自己想象的机会……天地人间在时间消失中来来去去百川归海,不需要证明只需要挽留。惜别,一种挽留的形式,存在于《红河谷》里,存在于天牛叫声中。天牛频频鸣叫,是天牛快要隐遁到天国之前,对树木的惜别。天牛把惜别的意思唱得很烦人,那是生活里就有很多烦心事。天牛演绎惜别的唱腔并不好听,那是生活里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情形。天牛的鸣叫,没有假声,伴声,哭声和笑声,原原本本,自自然然。把它的叫声理解成自然在说话,一点也不为过。从这个角度而言,听天牛鸣叫,是一条鉴赏歌唱艺术,认识自然的捷径。
天牛是派发声音的使者。我在屋内等老蒯,它在屋外使劲鸣叫。叫声如同老蒯家插在花瓶里的切花在绽放。叫声好不好听已不重要,关鍵是天牛叫声成了我的伴侣,让等人乏味无聊的时间,隐去了本能,变得活色生香。我从天牛叫声中渐渐明白,天籁不一定是好听的声音,但一定是能让人心情发生改变的声音。
蝉
街上碰到老宁。他不由分说拉我去卡拉OK厅,要我听他们合唱团几个成员飙歌。飙歌的火药味很浓,彼此较劲比试,互不相让。房间里有空调,我身体上的燥热隐退了,心里的燥热却又冒出来。合唱团的女副团长,用技压群芳的女高音歌喉,好不容易才把谁也不服谁的比试场面镇住。大家听她唱女高音歌曲,听她讲解唱歌技巧,像小学生面对老师那样服服帖帖的。我对唱歌不是特别感兴趣,听她讲解也是云里雾里,觉得听她讲解,听其他人飙歌,还不如到外面去听树上的蝉叫。
蝉叫很有味道,先是一阵短促的“知了知了……”,低沉鸣叫,像是试嗓或定音。之后便是“咿——咿——”的悠长叫声,声音洪亮高亢,老远就能听见。我听蝉叫,觉得这叫声很精彩,钹或锣的金属音质音色十分丰腴,表达生命形式的原始意味非常充沛,富含恬淡气息和对季节感应的元素。精彩出自于阅历,阅历出自于时间,时间出自于自然。一切精彩,倘若没有经历长期的磨砺,漫长的情愫浸润,是不太可能发生或出现的。蝉鸣如此,人唱歌也是如此。因此,把自己封闭在歌厅里,沉溺于唱歌技巧,相互炫耀比试,对生命和自然阅历肤浅的歌手,在蝉的叫声面前,大抵都是无戏可唱的。
女副团长的歌喉与演唱水准,对那几个合唱团成员来说是无可挑剔的。她有事半途离开歌厅后,其他成员继续唱歌,继续交流演唱技巧。因为女副团长的熏陶,他们都把高音视作歌唱技巧的最高境界,都在不断努力把自己唱成莎拉·布莱曼,抑或帕瓦罗蒂。对歌唱技巧的专业追求没有错,但不明白专业技巧仅仅只是衡量人对唱歌参悟的一种深浅尺度,绝对就是一个错误。
别人唱歌的时候,老宁对我说,他们合唱团基本没有商业化演出的机会,参加歌咏比赛,也始终没有拿过大奖。他认为这种结果,都是合唱团过分追求演唱技巧,忽略了个性和特色的缘故。他的话又让我联想到了蝉。蝉鸣发出的高音,一种简单的歌谣,完全出自生命的本能,我听不出含有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抑或戏剧女高音的格调和技巧。没有技巧,才是最大的技巧。蝉是真正的女高音歌唱家,它的叫声就是最好的旁证。
难怪我听蝉叫总是觉得叫声是从森林里穿过山涧,越过田野,来到我的耳边。原来在蝉的叫声里,蝉和盘托出了自然的元素和气息,而不是发音技巧。蝉只醉心于自己发的声音,正是这种鸣叫的态度,才为我提供了审美的方向。蝉用它的叫声,证明了高音不仅仅是音调的高度,还是热爱和恪守自己生命秉性的高度。
不拘泥于歌唱技巧和形式,才能从狭隘偏颇的认识束缚中解脱出来,才会发现所有鸣虫,动物,花卉,果实和山水景观,其实都是歌唱家。它们的身体,就是它们的歌谣。
(敬一兵,川人。学者、作家。在《芳草》《湖南文学》《创作与评论》《山东文学》《都市》《边疆文学》《四川文学》《散文选刊》《诗选刊》《红豆》和《中国国家地理》等刊物上发表作品300余万字。)
特约编辑:刘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