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理论的哲学反思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feng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产权理论主要是指关于知识产权正当性的理论。目前知识产权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三种理论路径,即:劳动论(Labor Theory)、人格论(Personality Theory)和激励论(En-couragement Theory)。站在知识产权新客体,即创新收益的视角下,每一条路径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并存。通过对知识产权各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其完成基本使命(论证知识产权的合理性)的情况如何便会一目了然。
  
  1 创新收益视角下对劳动论的反思
  
  劳动论也称为“道德上值得享有的理论”(labor desert)。其基本思想是,创造者通过智力劳动创造出知识财产,在道德上应当获得回报,那就是赋予他们对于知识财产的独占性权利——知识产权。创新收益概念的提出促成知识产权价值原则的转向。
  首先,站在创新收益这一新客体的立场上看,劳动涵盖了其中的一部分的来源;但对于来源正义的劳动理念而言,分配正义是其不能解决的。洛克的劳动说尽管试图协调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冲突,但因为其自身的价值定位不可能理盖整个创新收益实现流程的各个环节,对于出现在分配层面的利益冲突劳动说只存在理论上的论证,落实到司法实践领域很有可能走向理论初衷的反面。劳动论认为,财产或权利来自于劳动,只要经过自然发掘即可获得;但现实中,专利权、商标权等创新收益的获得却需要通过审查、登记程序;而登记制度又把对财产的确定途径从本质的追问(是否来源于劳动)转向了对权利对象的关注。如此,处于生产环节的劳动不可能对分配环节所出现的利益冲突的调节发生实质性的作用,对权利的主张往往主要集中于分配环节的。
  其次,劳动说主张从来源判断利益的归属;换言之。劳动说坚持权利生成决定权利对象的主张,但其忽视了现实中权利生成的时间和地域因素。如果一项发明或专利由两个不同的权利主体发明创造出来,那么由此产生的创新收益该如何判定?按照劳动说的观点,两个主体在各自努力劳动的情况下同时创造创作出知识产品,则这两位创造者都应当对该知识产品享有知识产权。这样的话,谁更值得享有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就无法确定,创新收益在这一点上则颠覆了劳动论在这一点的窘境:把知识产品变成商品付诸于流通领域而实现其创新收益的劳动者应该具有优先权;反之,另一位虽然同时创造创作出知识产品,但是因为其在创新收益实现环节中行动缓慢。所以必然应该承担因此带来的损失。因而综合考量创新收益实现的整个流程,地域和时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这一点上正是劳动说的“软肋”。
  
  2 创新收益视角下对人格论的反思
  
  2.1 人格论所主张的绝对意志自由不符合现实社会的秩序要求
  人格论遵循的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理念思路,这是不符合现实社会的秩序正义。站在黑格尔的角度,人格论所主张的主体可以将自由意志体现在任何客观事物中,从而使客观事物成为自己财产的观点并不符合现代人类的整体利益要求。
  在知识产权领域,以创新收益为保护客体,无限制地将财产化私有化的后果很可能是取消人们的自由。
  首先,创新收益是一种稀缺型资源,不可能无限制的满足人类的需求。其次,依照人格论的思路,创造者一旦将人格引入知识产品,那么就形成了绝对占有,无限存在且不可转让的精神权利势必会对他人对该产品创新收益的利用制造种种后置壁垒——知识产品能够被转让的是其经济利益,一旦创造者认为转让之后的利益受损,他完全可以借助自身永久固有的精神权利对后来者进行干涉约束,这并不符合知识产权的交易理性。如此,将彻底破坏建立在公平正义理论基础上的现代分配原则,进而对整个社会的秩序规范形成冲击。
  2.2 人格论违背利益平衡原则,激发知识产权的潜在威胁
  创新收益就其性质而言,包括物质上的经济利益以及精神上的心理满足两部分。如同人格权所主张,经济利益可以通过法律上的规范使人们很好地遵守和理解;精神权利一样可以通过心理满足实现收益平衡,为精神领域的侵权提供一个判断标准。以著作权为例,作者通过署名在传播过程中维护自己的精神权利,出版商可以在出版物引入自己的人格来表达身份。这样凝结在知识商品中的就不单纯是针对作者的心理满足,而是在不同层面展现多个创新收益分配主体的人格;也克服了理论上先占的非真理性,因为在实践中的先占具有法律效用:如此,也为打击盗版提供了现实化的依据。换言之。创新收益在非物质性的知识产品私有财产化时,引入了现实实践中的时间限制。
  
  3 创新收益视角下对激励论的哲学反思
  
  知识产权激励论也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下面就从创新收益的角度来分析知识产权激励论的缺陷。
  3.1 激励论过重视效果,对生成的作用不足
  激励理论是一种“效果论”,按照激励论的观点,在创新收益产生的过程中,激励机制实质上是不存在的。针对“创新收益”产生前的“成本投入”,激励理论是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假若如此,知识产权制度对刺激知识产品生成的动机便缺乏体系安排。针对“创新收益”这一目的的激励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因而没有任何个体会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进行知识产权的投入(例如投资)行为,可那是不符合人的本性和市场价值规律的,甚至于也不符合激励理论本身对“人是追求幸福,逃避痛苦”的理论假定。
  
  3.2 创新收益生成环节的理论忽视导致片面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侵害个人利益,最终造成对知识产权正当性论证的负激励
  创新收益的生成与实现不是单纯依靠个体或社会的力量,因而说为满足一方面的需求而主张放弃甚至是剥夺另一方面对创新收益的权利主张,不是公正理性的品质。在现实中。因为创新收益是一项稀缺型的资源,社会公众和个体对此都有预期和需求,进而围绕创新收益的支配权形成了两个相互异质的利益主张。
  
  3.3 激励论关注创新收益的经济层面价值,没有对创新收益的精神权利作出解释
  不可否认,创新收益表征为一种经济资源,通过对该权利对象的制度设计,将知识产权的授予作为激励方式,使创造者愿意从事创造活动,从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但这只是从创新收益的经济价值予以考量的自然思路,对精神权利却没有作出应有的反应。创造者的价值追求是多元化的,在现实条件下可以大致分作经济价值追求和精神价值追求。知识产权激励论一味以社会效用最大化来论证知识产权,实质上就是对创新收益创造者精神权利需求的漠视;同时,这可能也是激励论对个人利益侵害的表现。
  
  4 结语
  
  知识产权各个理论在其生成的过程中都有时代背景的烙印,都在一定阶段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其历史合理性,是时代的思想产物。然而,时代是不断进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原来具有合理性的理论路径在不断变更的条件中呈现出“理论疲态”,无法持续保持其理论的先进性和时代感。上述各理论甚至因为关注视角和逻辑立足点的不同出现了相互抵消的现象,故而本文在确立知识产权的对象是创新收益的基础上,对三种理论路径的优劣进行了揭示和反思,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批判的思想。
  应该指出的是,三种理论的论证时至今日都仍旧存在科学之处,它们的理论局限应该可以通过理论间的整合加以克服。因此,本文在统一论证的视角方面(创新收益)作出了理论尝试,使之能够在统一的逻辑轨道上运行。基于创新收益的知识产权理论反思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反思之后是对理论的重新认识,是对相应制度的完善。使之能够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启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48-54.
  [2]郑成思.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60,63-74.
  [3]冯晓青.论知识产权法的公平正义价值取向.电子知识产权,2006(7).
  [4]冯晓宵.企业知识产权战路初论.湘潭大学学报,2000(5).
  [5]程啸.知识产权若干基本问题之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6]谭忠东.饶继红.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知识产权.1999(4).
  [7]吴汉东.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解读.法商研究.2003(5).
  [8]吴汉东.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纬度解读.冯晓青知识产权网.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社团成为“青年自组织”在高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基于对南京财经大学学生社团进行的的系列调研结果,梳理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提出问题,并由此展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学生社团管理机制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社团,又称社会团体或
期刊
摘要:本文将结合山西省临汾市的现状,对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污染现象予以探讨,阐明环境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为我国中小城市发展中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环境的迅速恶化,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接连不断的发生,人们深刻认识到环境与人类存在着休戚与共的关系。为了有效的利用和保护环境,必须大力发展环境教育,以
期刊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且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求知与创新的困难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的实训教学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它的重要性要高于理论教学。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性教学的理想方法。   
期刊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老生常谈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说明者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精神,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实践实验教学正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全新的教育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创新精神,把传统学生“要我学”这个较为落后的观念转
期刊
摘要:高职教育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广东地区为例,由于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高技能人才的稀缺日益成为制约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立足于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需求,从人才培养模式、产业合作和办学体制等方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
期刊
摘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是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拓展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措施。本文在对溧阳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潜力与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溧阳市实施挂钩的整理模式,实施目标、实施规模与布局,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拆迁安置保障的措施,提出了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建设用地;挂钩;项目区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一轮土地
期刊
摘要:本文以好莱坞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为启示,比较分析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分别以循环和线性时间观为主的时间观念。具体阐述了线性时间观和循环时间观的基本内容与特性,进而比较探索两种时间观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成因和表现,最后对中西方不同文化时间观差异下人们的行为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文化;线性时间观;循环时间观;比较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好莱坞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
期刊
英语阅读理解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快捷、准确地理解所阅读的语篇,学习者要明确阅读目的,提高阅读层次和技能,加强理解过程的训练,学习中要注意运用学习技巧,以便提高自己英语阅读的能力。    1 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语言学习的四个方面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者所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英语阅读课是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大量的英语阅读能促进其它语言技能的提高。因此,英语的阅读
期刊
摘要:从2007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收教材费,这意味着广东农村已经彻底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本文在对五华县犬都区实地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对免费义务教育条件下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学质量有下降趋势和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小学;发展现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笛卡儿的第一哲学命题是世人最熟悉的一个哲学命题了,那就是“我思故我在”。笛卡儿第一哲学命题的第一次提出是在他1637年所写的《谈谈方法》一书的第四部分,但是并没有做详尽的论述。而是在他几年后所写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中,这个命题才有较为严密的阐释。    1 普遍怀疑    笛卡尔认为,“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凡可怀疑的,我们也都应当认为是虚妄的。”思想自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