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欣赏美的能力越来越成为人们立足社会的重要素质。对学校教育而言,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主要阵地,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审美体验、积极探索的殿堂。本文探讨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以“听”、“动”、“想”来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课;审美体验
音乐是一种感情的艺术表现,通过抒发、欣赏、审美转化为大众情感。音乐教育旨在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通过扩大音乐视野,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通过深入音乐探究,培养卓越的审美能力;通过激发联觉想象,促使动之以情的审美表现。如此种种,最终达成陶冶情操,完善个性,寓美于心灵之中,化美于行动之中的育人目标。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欣赏美的能力越来越成为人们立足社会的重要素质。对学校教育而言,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主要阵地。
一、欣赏课中以“听”激情,初步培养审美体验
音乐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习惯,提高对音色、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的感受力与辨别力。所以,在音乐欣赏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聆听、演唱、演奏、表演、编创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获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和音乐经验,为进一步掌握音乐知识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表现力、培养音乐审美体验打下坚实基础。聆听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音乐欣赏教学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们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
例如,在教学《乌苏里船歌》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聆听歌曲,尝试将歌曲进行分段(分为三段),通过聆听歌曲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1、我带领学生聆听第一段,要求学生注意力度以及装饰音的出现,并体验第一段音乐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体验:第一段运用了大量的衬词、力度记号、装饰音和回声等。力度记号强弱的变化,营造了歌曲的意境,回声的出现仿佛把人们带到意境中,感受乌苏里江的美。)
2、带领学生聆听第二段,并体验第二段歌词描绘的是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回答。(体验:第二段出现了歌词,并且出现了少量的衬词,更加突出地描绘了乌苏里江的美景和渔民捕鱼丰收的喜悦,歌词的出现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感受和体会歌曲,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带领学生学习第三段,并通过前两段的欣赏方式体验第三段的特点。学生自由回答。(体验:第三段重复第一段,出现了大量的衬词,目的是将听众拉回现实,再次感受乌苏里江的美景。)
二、欣赏课中以“动”激情,再次培养审美体验
在音乐欣赏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走进音乐、利用身体的律动融入到音乐之中。这样亲身的体验,比起老师的讲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节奏节拍的学习中,让学生做一些行走、舞蹈甚至是拍手跺脚,其实都是对于音乐的一种体验。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来演唱音乐的主旋律、演唱作品、甚至是创编小剧目等。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音乐主要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音乐审美活动的“通道”,以“动”激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在联系,引领学生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让每位学生在音乐世界中感受并体验人类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让他们乐于探究音乐背后的文化,追寻其无穷的人文魅力,全面培养学生的乐观、坚强、善良等精神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例如: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教学《常回家看看》这一课时,我设计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下:在欣赏美的歌曲旋律中,让学生“动”起来感受歌曲带来的意境,体会到“家”的温情,感受亲情的可贵。
分段欣赏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学生通过“动”起来学习“分段→欣赏→哼唱”的步骤,亲身实践、自主探究。欣赏教学中,我把学生从“爱小家”牵引到“爱大家”上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的关心,让学生意识到以班级为家,以学校为家。总之,学生通过在“动”起来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歌曲抒情优美的情绪,再次感悟音乐中所传达的各种感情。
三、欣赏课中以“想”激情,深入培养审美体验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音乐也是在表情达意。音乐不仅具有欣赏功能,也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四面楚歌”还是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直到中国当代的艺术精品《黄河大合唱》都是彰显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所以,学生对于音乐文化的理解,不能只赖于教师的讲解和资料的翻阅,而是要学会“想”,只有自己思考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翻阅资料,查阅作品的作者和写作的年代背景,才能对于音乐的表现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学会“想”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才能深入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
例如,我在教学《阳关三叠》的时候,音乐欣赏之后,我让学生通过吟诵、想象、体验、思考,了解歌词中古诗词部分与歌曲旋律走向、節奏韵律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了解、吟诵我国最早的“诗乐一体”的民歌集《诗经》中代表性四言诗的结构,五言诗、七言诗的结构以及宋词长短句的结构特点。通过音乐中诗词部分的体验式实践活动,用吟诵、歌唱、对比、音乐词拍、韵律的活动体验方法,让学生了解诗律、音步和歌曲的关系,了解乐曲的创作特点,想象我国汉族民歌与方言的内在联系,深入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总之,音乐教育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体验,音乐学科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音乐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它可以给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可以让学生更加的阳光自信、敢于展示;它可以让学生通过音乐,开启一扇窗来认识世界。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课;审美体验
音乐是一种感情的艺术表现,通过抒发、欣赏、审美转化为大众情感。音乐教育旨在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通过扩大音乐视野,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通过深入音乐探究,培养卓越的审美能力;通过激发联觉想象,促使动之以情的审美表现。如此种种,最终达成陶冶情操,完善个性,寓美于心灵之中,化美于行动之中的育人目标。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欣赏美的能力越来越成为人们立足社会的重要素质。对学校教育而言,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主要阵地。
一、欣赏课中以“听”激情,初步培养审美体验
音乐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习惯,提高对音色、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的感受力与辨别力。所以,在音乐欣赏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聆听、演唱、演奏、表演、编创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获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和音乐经验,为进一步掌握音乐知识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表现力、培养音乐审美体验打下坚实基础。聆听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音乐欣赏教学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们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
例如,在教学《乌苏里船歌》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聆听歌曲,尝试将歌曲进行分段(分为三段),通过聆听歌曲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1、我带领学生聆听第一段,要求学生注意力度以及装饰音的出现,并体验第一段音乐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体验:第一段运用了大量的衬词、力度记号、装饰音和回声等。力度记号强弱的变化,营造了歌曲的意境,回声的出现仿佛把人们带到意境中,感受乌苏里江的美。)
2、带领学生聆听第二段,并体验第二段歌词描绘的是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回答。(体验:第二段出现了歌词,并且出现了少量的衬词,更加突出地描绘了乌苏里江的美景和渔民捕鱼丰收的喜悦,歌词的出现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感受和体会歌曲,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带领学生学习第三段,并通过前两段的欣赏方式体验第三段的特点。学生自由回答。(体验:第三段重复第一段,出现了大量的衬词,目的是将听众拉回现实,再次感受乌苏里江的美景。)
二、欣赏课中以“动”激情,再次培养审美体验
在音乐欣赏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走进音乐、利用身体的律动融入到音乐之中。这样亲身的体验,比起老师的讲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节奏节拍的学习中,让学生做一些行走、舞蹈甚至是拍手跺脚,其实都是对于音乐的一种体验。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来演唱音乐的主旋律、演唱作品、甚至是创编小剧目等。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音乐主要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音乐审美活动的“通道”,以“动”激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在联系,引领学生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让每位学生在音乐世界中感受并体验人类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让他们乐于探究音乐背后的文化,追寻其无穷的人文魅力,全面培养学生的乐观、坚强、善良等精神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例如: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教学《常回家看看》这一课时,我设计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下:在欣赏美的歌曲旋律中,让学生“动”起来感受歌曲带来的意境,体会到“家”的温情,感受亲情的可贵。
分段欣赏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学生通过“动”起来学习“分段→欣赏→哼唱”的步骤,亲身实践、自主探究。欣赏教学中,我把学生从“爱小家”牵引到“爱大家”上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的关心,让学生意识到以班级为家,以学校为家。总之,学生通过在“动”起来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歌曲抒情优美的情绪,再次感悟音乐中所传达的各种感情。
三、欣赏课中以“想”激情,深入培养审美体验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音乐也是在表情达意。音乐不仅具有欣赏功能,也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四面楚歌”还是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直到中国当代的艺术精品《黄河大合唱》都是彰显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所以,学生对于音乐文化的理解,不能只赖于教师的讲解和资料的翻阅,而是要学会“想”,只有自己思考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翻阅资料,查阅作品的作者和写作的年代背景,才能对于音乐的表现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学会“想”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才能深入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
例如,我在教学《阳关三叠》的时候,音乐欣赏之后,我让学生通过吟诵、想象、体验、思考,了解歌词中古诗词部分与歌曲旋律走向、節奏韵律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了解、吟诵我国最早的“诗乐一体”的民歌集《诗经》中代表性四言诗的结构,五言诗、七言诗的结构以及宋词长短句的结构特点。通过音乐中诗词部分的体验式实践活动,用吟诵、歌唱、对比、音乐词拍、韵律的活动体验方法,让学生了解诗律、音步和歌曲的关系,了解乐曲的创作特点,想象我国汉族民歌与方言的内在联系,深入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总之,音乐教育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体验,音乐学科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音乐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它可以给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可以让学生更加的阳光自信、敢于展示;它可以让学生通过音乐,开启一扇窗来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