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师生互动有效性的保证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us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的互动关系是课堂教学进行的必要前提,是师生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引领──激发兴趣的前提
  
  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
   [案例]:
  屏幕上出现了“艺术装设计”,教师让学生叙述对艺术装的认识。
  生:艺术装就是瞎弄的。
  生:艺术装就是有个性的。
  ……
  (教师不进行否定和反驳,示意学生停止讨论,并在屏幕上放出一系列荷花的图案,让学生说一些关于荷花的传说和诗句。)
  生:老师!这是美术课,不是语文课啊。
  师(装作没听见):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上显示一系列的图案,都是以蝴蝶为主。学生发出唏嘘之声,惊讶的互相嘀咕着。)
  生:蝴蝶,这是干吗?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通过蝴蝶能联想到什么?
  生: 蝴蝶结、项链坠子……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出示一组以蝴蝶为设计元素进行设计的服装。)
  生(感慨):哦,原来有那么多想法,能设计那么多东西,有意思。
  师:同学们看到了以蝴蝶为设计元素进行设计的服装款式,一只蝴蝶可以设计出许多服装,这是艺术装设计的巧妙多变之处,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这回又能看出些什么呢?
  生:毛笔和兵马俑。
  师:刚才我们所说的毛笔、兵马俑、蝴蝶,它们都是设计中的设计元素,它们同时是艺术装设计重点,就像导火线一样;那我们再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或动植物可以作为我们的设计元素呢?
  (学生又一次炸开了锅。)
  生:老师,就这样讲讲多没意思呀?我们说,你示范,好吗?
  师(稍一停顿):行啊!
  生:老师,水仙!
  (教师利索地以水仙的变形重组方式设计了一套裙子,学生看后显得非常兴奋。)
  生:灯笼!
  (教师又抓住灯笼特点,设计了一件套装。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象被点燃的导火线。)
  生:橘子、苹果、树、玫瑰花
  ……
  生:煤气灶。
  (学生又一次安静下来,等待教师的反应。)
  教师迅速在黑板上画出一套俏皮的“煤气灶装”。
  (学生鼓掌,课堂又沸腾了。)
  生:是不是所有的生活物品、动植物都能成为我们设计中的设计元素呢?
  师:对,生活中的物品、动植物等都能成为我们设计中的设计元素,而将设计元素进行剖析和运用,就是艺术装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思]:
  以生为本,导而勿牵。课堂教学的成败在于学生思维的阀门是否打开,学生的思维活跃与否,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新、奇、趣。一旦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感受,思维才能更加活跃。课堂教学要做到活而不乱,乱而不散,关键在于是否能画龙点睛地善用“引领”这一妙手回春之术。如:本案例中,曾一度出现“一锅粥”的现象,但通过巧妙的引领和调控,学生不但没有因为成为脱缰的野马,反而成为具有潜能的千里马,开始往一个方向冲刺,最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方法——激发兴趣的良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就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样才能够实现师生间有效的互动。
  [案例]:
  上课伊始,教师走进教室。此时,一位同学正翘着嘴巴,似乎在抱怨什么。
  师(抓住这细节):某某同学请保持这个姿势和神态,同学们看一下,这是一个经典神态。
  生(好奇地盯着某某同学):老师,他怎么经典了?
  师(微笑):知道吗,当年达·芬奇开始学画画的时候也出现过这样的表情,甚至更加夸张。
  (教师夸张地做了一个非常苦恼和无奈的表情)
  生(笑):老师真可爱。
  生:达·芬奇是绘画大师,他才不会厌烦画画呢!
  师:想听故事吗?
  生(教师冷不丁这样问,学生齐刷刷点头大声说):要!
  师:达·芬奇是世界上著名的绘画大师不假。但在他学画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故事。达·芬奇的刚开始跟委罗基奥学画时,委罗基奥为达·芬奇制定了一个计划,拿了一个鸡蛋和一叠素描纸,然后就让达·芬奇画鸡蛋。没画几天,达·芬奇就气馁了,看着撇着嘴的达·芬奇,委罗基奥依然让达·芬奇进行鸡蛋的写生练习。
  ……
  师(忽换话题):大家知道达·芬奇画了多久的鸡蛋吗?
  生:一个月?
  生:两个月?
  师(微微一笑):半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画鸡蛋,达·芬奇画了整整半年的鸡蛋。
  生:天哪,画半年的鸡蛋?我画半天就开始嫌烦了。
  (几个学生开始和自己比较,然后摸了自己的后脑勺,不好意思地笑了。)
  生:哦,原来如此,那我明天开始也画鸡蛋。
  生:原来大师是这样练成的!
  师:谁有一夜成名的愿望?
  (大部分学生举手了)
  师:大家知道达·芬奇是哪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吗?
  生:文艺复兴时期。
  师:那文艺复兴之后又是什么时期呢?
  (课堂里顿时安静下来,对从未接触过艺术的同学来讲,能说出文艺复兴时期已经不错了,“下一时期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
  师:这个时期叫巴洛克时期美术,但我们要说的是发生在巴洛克美术之后的罗可可时期的事情。究竟是什么事情呢,请大家洗耳恭听!
  (学生兴趣昂然)
  师:我在学了世界美术史之后才知道,居然有人一夜成名。
  生(惊讶):谁?
  师:他的名字叫贝尼尼。他的作品——《阿波罗和达芙妮》,一夜之间轰动了整个罗马,人们相互转告说继米开朗基罗之后意大利又出了一个大雕塑家。
  生:为什么呢?
  师:……
  师(替人戴帽子的动作):如果你成功了,阿波罗也会为你折下月桂枝、做好桂冠,戴在你的头上。
  师(大声):有同学知道贝尼尼为什么会一夜成名吗?
  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道理不是很简单吗?
  生:只是说说容易做做难啊,不知道贝尼尼画了几个月鸡蛋?
  师:达·芬奇可以画半年鸡蛋,贝尼尼也能画上半年一年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呢?
  生:谁说我们不可以?
  (大部分学生开始附和这样的观点)
  师:那还不抓紧时间画!
  
  [反思]:
  以故事情节作为铺垫和引用,一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则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而如何将风趣与故事“揉”进课堂,就需要有巧妙的接应,应接巧妙的课堂往往会是和谐的课堂,和谐的课堂一般情况下都会取得较好的收效。如:本课在进行时通过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世界美术史的发展,但又在发展过程中穿插了名人轶事,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愤而启、悱而发、发而‘生’趣、趣而‘生’动”。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互动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享受时,师生互动才能真正有效。
  
  三、评价──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评价是建立在师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基础之上,是维系阅读教学中价值取向引导的“纽带”,是促使其深入发展的“助推器”。
  
  [案例]:
  师:“同学们,请你们选出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好吗?”
  生:“好”?
  生:“我喜欢动物形状的小扇子,外型比较可爱!”
  生:“我喜欢用报纸做的圆形的小扇子,特美!特有趣!”?
  生:“我喜欢圆球型的扇子,很酷!”
  ……
  (老师发现了有些作品没人选,及时进行了导评。)
  师:“这里有些作品也是非常好的,看,这张做得真有特色,他一定有许多想法,讲给同学们听听吧!”(老师指着一张作品赞许着)
  生:“我做的是飞机扇子,这是飞机头,这是飞机翅膀,里边的是座位。”
  “哦!”(学生恍然大悟,露出了赞许的眼神)
  生:“我做的扇子很复杂,这可是我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也许并不美,但我很喜欢它。” (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反思]:
  新课程教学评价提倡评价目标与主体的多元化,提倡被评价者参与评价。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评价的范围由原来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拓展到情感等方面,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同学间的互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评价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进而学习别人的优点,被评价者也可感受被赞扬的快乐。此外,设置学生进行“自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肯定,自我挖掘自身优点和自我感受,认识自己的优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而互动性评价是以理解与尊重为前提,以耐心倾听为基础,以积极吸纳他人见解为重点,以完善与提高自我价值取向能力为目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时相互赏识,能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给人以自信与信任、轻松与自由、自主与依恋的感觉。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的。
  总之,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与教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新课程下的美术课堂正是在这种互动的关系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统一。
  责任编辑王波
其他文献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合作学习是目前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目下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  一是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合理;二是合作学习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三是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弱势学生。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小组合作学习时,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研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研室作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管理职能部门应走在课改的最前列,积极发挥教研室的引领、指导和管理职能,推动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白水县教研室成立了县校本教研组织机构。县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教研室主任担任,副组长由教研室副主任担任,成员有教研室课题组、高中组、初中组、小教组组长。校本教研办公室设在课题组,其职责是统一领导、组织、规划
期刊
2002年,蓝田县教育局长田征同志就如何进行教育管理,如何使穷县办出大教育、跳出县境域求发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我刊特意编发了他本人撰写的文章:《用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发展》。转眼四年过去了,田征把这一理论和操作体系完善为“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评价”。“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评价”最核心的思想是唯物唯人、认同差异,最近组类、按类定标;立体比较、动态要求,层次推进、激励超越,关注个性、共性发展。它以评促管,
期刊
一、教学案例回顾    在我刚开始参加工作时,班上一个男生一直趴在桌上。第一次,我以不提到姓名的方式提醒他“要注意纪律啊,课堂上不要睡觉!”。没有反应我就喊了他的名字并大声告诉他不要睡觉,该名同学还是没有改正态度。第三次,我就很生气地走到他的桌前并将手中的书用力地拍在桌上...  学生们都吓了一跳,全都将注意力转向了我和该名同学那里。我接着对那名同学说,“站起来,重复一下我刚才最后说的那句话。”该
期刊
学生的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习知识,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课一定是极富有生活味道的。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就是通过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以读带悟”就是我在教学本课时的主导思想和采取的主要方法。  片段一:阅读准备。在帮助学生熟悉本文的人物和事件的背景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怎样才能读好这篇课文?学生
期刊
第一次上讲台讲课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我现在还能感受到当时的紧张和无所适从。那是一节关于虚拟语气用法的语法课。我按照指导老师的建议做了充分的准备,自己费尽心机准备了很多例句,课前还把虚拟语气的规则背得滚瓜烂熟。当时的我深信凭借我扎实的英语基础学生一定能喜欢听我的课,也一定会从我的授课中学到东西。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走上讲台,简单地自我介绍后开始讲课。我把条件从句中的虚拟语气的规则以表格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期刊
在个性化阅读中,怎样处理“一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关系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课程目标、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和谐统一呢?    一、个性化阅读要以读懂文本为前提    一位教师在执教《鸬鹚》一课时,抓住“一抹”这个词,以“渔人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为研读专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  学生1:渔人轻轻一抹,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学生2:渔
期刊
《发新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内容,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在激疑启思、自主探索新知后,针对“试一试”、“练一练”的反馈知识部分,我设计了两个迥然不同的练习方式,收到的效果各异。  设计一:为了把枯燥无味的练习变得趣味横生,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我把这几道练习串联在一起,设计成“闯关游戏”,并赋予冠冕堂皇的游戏名称——“魔术大本营”、“智力冲浪”、“胜利冲锋”。在第一关“魔术大本营”中,我
期刊
热闹:乱花渐欲迷人眼    本人曾看到几节热闹的语文教学:  1、《秦始皇兵马俑》,让学生收集秦始皇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可是老师却用了大半堂的时间让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资料,并节外生枝地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2.有位老师上《蘑菇应该奖给谁》,还没有让学生读课文,就开始放多媒体——反映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然后说故事,提问题。这是剥夺了学生训练阅读能力的机会。  
期刊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能根据文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