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退休政策分析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xuan0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建国之初的尝试建立到不断发展和改革,退休政策的适用范围从选择性到普遍性;退休形式从一般退休年龄,到适应于特殊群体或个人的“早退”“延退”与一般并存;退休待遇也在时代发展中不断适应公民的要求、并体现公平性的原则。本文旨在依据吉尔伯特(Gilbert)分析框架,从适用范围、退休形式、退休待遇三方面分析退休政策分配基础的演变。
  关键词:退休政策;Gilbert分析框架;分配基础
  2008年以来,围绕延迟退休的话题争论不断,学者及民众都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退休制度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而我国退休政策从1950年创建,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改革,在政策的分配基础有了一定的变化。本文主要从分配基础探讨退休政策的变化。
  一、适用范围:从选择性到普遍性
  退休政策在1950年到1955年间不断完善,适用范围扩大。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退休人员处理办法的通知》,适用范围为过去有退休金(经济条件较好)之机关、铁路、海关、邮局等单位的职工。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1953年修正公布的《劳保条例》将实施范围扩大到规模较大的工厂、矿场和民营企业职工。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从此,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普遍实行了退休(养老)办法。并补充了集体所有制单位退休制度。
  二、退休形式:从单一到多样
  自1950年《关于退休人员处理办法的通知》后,退休政策历经几十年调整和改革,从普遍性规定退休年龄到主体退休政策和特殊退休政策并行,丰富了退休制度的内容。同时,为适应现状,在延迟退休的制度设计上,也存在选择主义到普遍主义的发展趋势。
  (一)主体退休政策
  1950年到1978年,是主体退休制度创建和调整的主要阶段。包括1951年《劳保条例》、1955年《国家机关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195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1978年《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规定一般情况下,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男工人、男干部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是法定退休年龄。除上海试行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外,其他现仍然按照上述政策实施。
  (二)特殊退休政策
  1978年后,考虑到一些艰苦岗位和特殊工种人员提前退休、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退休年龄弹性延长等需求[1],一系列特殊退休制度陆续颁布。
  1.早退政策
  早退政策以选择主义的观点,较多基于诊断性评估。
  早退政策有“内部退休”和“提前领取养老金”两种情况。主要依据1988年劳动部《关于严格掌握企业职工退休条件的通知》、1993年国务院《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对距退休年龄不到五年的、因年老体弱不能坚持正常生产工作的企业职工,经本人申请,企业领导批准,可以实行离岗退养。
  197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与《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规定,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工人,以及工作条件与上述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或干部;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或干部,可提前退休。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八十八条规定了公务员可以提前退休的情形,即工作年限满三十年或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经本人自愿提出申请,并经任免机关批准后可提前退休。
  2.延退政策
  延迟退休最初只针对部分高级专家、行业的骨干专业技术人员与女干部。
  2.1早期政策
  1983年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规定,副教授、副研究员以及相当这一级职称的高级专家,可适当延长离休退休年龄,但最长不超过六十五周岁;教授、研究员以及相当这一级职称的高级专家,可以延长离休退休年龄,但最长不超过七十周岁;学术上造诣高深、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杰出高级专家,未设定退休年龄上限,并对高级干部进行了界定。1990年人事部《关于高级专家退(离)休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补充关于一般女性高级专家延迟退休的规定。凡身体能坚持正常工作,本人自愿,可到六十周岁退(离)休。198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延长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退休年龄的通知》,规定符合规定的骨干人员可将退休年龄延长一至五年,延长后的退休年龄,女同志最长不得超过六十周岁,男同志最长不得超过六十五周岁。1992年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县(处)级女干部退(离)休年龄问题的通知》规定,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县(处)级女干部,以及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中担任党务、行政工作的相应职级的女干部,凡能坚持正常工作,本人自愿的,其退(离)休年龄可到六十周岁。
  2.2目前趋势
  从上述政策法规中可以看到,延迟退休对象只限于高级专家、骨干技术人员和女干部。而从2008年开始,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话题不断发酵,争论不断。到2012年,国家人社部关于酝酿延迟退休年龄的信息发出、“清华方案”出台。[2]2016年3月,《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国务院下发批转发改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要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方案。两会期间确定延迟退休方案2016年会按照相关程序批准后推出,向社会征求意见,完善后再正式推出。也就是说,延迟退休将覆盖到全体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等。方案制定基于三个考虑,即小步慢走,渐进到位;区别对待,分步实施;提前公示,预先预告。   从短期来看,延迟退休借鉴国外弹性退休机制的呼声较高,即在延迟退休政策的基础上提供一定的个人选择空间。
  三、退休待遇:双轨到并轨
  退休后待遇经历机关与企业分离、合并、再分离、再合并的过程。
  1950年《关于退休人员处理办法的通知》规定,部分公共服务部门工作人员退休时可一次性领取退休费;1951 年《劳保条例》确立企业职工退休待遇。1955 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将机关人员一次性发放退休金改为按月发放。此时机关与企业实施两种不同的退休办法。同等条件下(男年满60岁,一般工龄满25年,本企业或单位工龄满10年;女年满50岁,一般工龄满20年,本企业或单位工龄满10年。企业职工退休后每月领本人工资的35%-60%。机关工作人员领60%。)机关工作人员领取的普遍要多于企业职工(针对在机关工作的年限有50%、60%、70%、80%、不设限)。
  1958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这个规定普遍适用于国营、公私合营的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的工人与职员。统一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
  1978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前者关于干部退休的决定,适用于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干部,以及因工作需要由组织委派到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国家干部。后者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由于许多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之前未得到妥善安置,所以国家首先调整的是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养老制度。这个文件,把原来干部、工人实行同一个退休办法,再次改为分别实行两个办法。[3]1978年改革开放后引入养老保险制度,陆续发布的1991年《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对企业养老制度进行社会保障改革,实行“统账结合”模式。[4]
  此時,制度改革将企业最终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职工退休待遇转变为职工养老保险,不再由国家包办,责任主体转变为企业和个人。企业按工资总额的20%向统筹账户缴费,职工按工资的8%向其个人账户缴费。而机关和事业单位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养老退休金制度的做法,而并未纳入社保体系,养老退休金仍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个人无需缴费。[5]自此,养老金双轨制形成。当然,这里需要明确的是1978年《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的政策带有分配中对政治压迫后的“补偿性”色彩。
  到2014 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代表国务院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表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5 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
  四、结语
  从建国之初的尝试建立,到不断发展和改革退休政策。退休政策的适用范围从选择性的标准到普遍性;退休形式从一般退休年龄,到适应于特殊群体或个人的“早退”“延退”与一般并存;退休待遇也在时代发展中不断适应公民的要求、并体现公平性的原则。目前,新的延迟退休的实施方案正在制定中,也许会有更具福利性质、针对一般公民的弹性退休年龄。而普遍的提前退休现象是否存在不公平、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仍需要研究者、政府与民众的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我国退休制度历史、现状和挑战——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研究之一[J].经济研究参考. 2015(04):2.
  [2]韩克庆.延迟退休年龄之争——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J].社会学研究.2014(05).
  [3]郭磊,潘锦棠.养老保险“双轨制”的起源与改革[J].时事观察.2015(05).
  [4]王佃利,杨妮.性别公平视角下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审视[J].社会学研究.2015 (11).
  [5]童素娟,郭林.养老金双轨制的历史渊源与改革取向:浙江证据[J].财政税收与资本市场.2015(01).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社会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的明显问题。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传统服饰等一系列传统内涵的东西不够重视,没有相应的民族自豪感,崇洋媚外等不好风气盛行。造成这一方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育缺失就是其中重要原因。本文以此为背景,理性的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儿童玩具设计相结合,采用前期调研、目标定位、设计提出、规划设计等一系列设计方法对传统文化元素与儿童玩具的结合进行了探索,并以此设计出一款拼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中西方审美差异背景,进而阐述中国歌剧艺术中舞美设置尤其是舞台道具的特殊意义,挖掘其独有的中国美学意蕴,并以歌剧《土楼》为例,阐释了道具的景观性审美意义,以及它对舞台内容不可忽视的丰富和延伸性作用。  关键词:中国歌剧;舞美道具;景观性美学  通过对中外歌剧的观赏比较,不难发现,中国歌剧创作团队很重视舞美制作。中国歌剧发展到今天,已经将舞美这一技术性配置手段发展为艺术组成的一部分。
期刊
摘要:电影符号学是指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符号进行研究的科学。电影符号学的存在对西方电影理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使西方电影理论向前迈进了很大的一步。电影符号学经过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如今已经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思潮之一。电影符号学的出现为传媒电影的发展和评价都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电影符号学;《一步之遥》;《太阳照常升起》  电影是一种开放性的文本。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电影符号学理论视野角
期刊
摘要:本文以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形制、雕塑、布局、壁画为例,主要论述北凉、北魏、西魏、北周时期洞窟的特点及视觉感受。讨论佛教入华以来造像的西学至融合中国文化的变化和早期佛教与人的关系。分析壁画内容、构图、着色的变化,及与石窟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南北朝;莫高窟;佛教雕塑;壁画;视觉感受  一、南北朝时期莫高窟的窟型与分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现存最早的洞窟为5世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旅游景区的建设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景区公共建筑的不断完善,在“以人为本”景区建设的前提下,结合自然景观合理的进行规划设计,为人们创造良好的旅游空间场所,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公共建筑是旅游景区的重要景观元素,能充分的体现出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凸显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与向往。本文以南宁青秀山山水长廊为例,通过对其进行实地考察与详细分析,以及对山水长廊的特征及价值体现进行阐述,
期刊
摘要: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新闻媒体也在不断地发展,除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的媒体,网络、手机等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体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使得信息的传播力度大大增强。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在我国作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媒体工作者,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强烈的新闻感知和高尚的传统美德,更加需要的是具有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推动社会正能量的传播,维护媒体的声誉和国家形象,推动新闻事业向更好的方
期刊
摘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的共享,高校师生能接收到的知识已经几乎没有区别,艺术设计教育出现了“千校一面”的趋同化困局,不能一味的模仿和效仿别人,而要敢于创新和突破,艺术设计特色化教育将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山东地方特色的本土化艺术设计教育是山东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趋势。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山东特色;本土化教育  一、山东艺术设计
期刊
简笔画之于小学英语教学是一种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简笔画的运用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节省讲解时间,提高课堂时效。课堂上边讲边画,视听结合,能够迅速地给学生创造出生动有趣的英语学习情景,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简笔画直观形象降低小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  小学英语学习的内容简单,多和生活紧密联系,单词多涉及日常用品。在教孩子们学习单词时可采用简笔画教
期刊
摘要:3D课程一般基于动画或者是环艺专业模块,但在数字传播课程体系中,3D课程却又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如何在数字传播模块中,结合3D技术和传播的方式是本文探究的重点。本文以生长动画为例,讲解数字传播模块下的课程内容改革。  关键词:建筑生长动画;视觉;结构  一、建筑动画及建筑生长动画  建筑动画是利用三维技术制造各种与楼盘相关的美景,以此来表现设计师的意图,让观众体验建筑空间的动画影片。同时对观赏
期刊
摘要:通过建立健全高校舆论收集、监测、分析、研判、应急处置机制,监控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源及发生发展,发现高校师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了解师生态度、情绪、行为,加强舆论引导,发挥积极宣传和教育引导,不断推进高校舆论建设工作深入开展,维护高校形象,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校;舆论;引导机制  一、高校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社会的评价、对事件和人物表达的意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