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精彩有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i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作为目标教学的一种方式,使教师能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握直观的形象,感受浓厚的氛围,体验求知的乐趣,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我需求的活动。在开展课堂探究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从而进行有效的探究呢?笔者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四单元的“帝国新政”一课中作了一次课堂教学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撷取这堂课中的几个精彩片断,与同仁分享。
  
  一、教学片段重现
  
  片段一:走近唐太宗 了解新政
  课前,笔者先给学生放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音乐《清宫谣》,很多学生都跟着唱起来,“热身运动”很有效果。铃声响了,笔者说:“看来大家都熟悉这首歌,哪位同学来念念歌词?”学生争着回答。然后,笔者出示了一张天平图片,讲解道:“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如同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天平当中的游码、砝码发生变动,都会使‘江山’摇晃不稳。同学们想一下,中国经历了那么多朝代,哪一个朝代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呢?”大部分学生都回答是唐朝,自然进入课题。
  这时,笔者在屏幕上显示一段出自《贞观政要》的唐初景象描述:“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并出示了 “对良言说住口”“繁重的苛捐杂税”“尔等蛮夷”“对朝廷事务进行踢足球式”“平民子弟与公卿子弟的对话” 等5幅漫画,让学生以当时的“君主”身份,思考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使唐初社会繁荣起来。这种角色扮演很快使课堂气氛热闹了起来,看着学生为国分忧的认真表情,听着学生的精彩回答,可见学生很好地进入了角色,在探究中了解了历史。
  片段二:我的地盘我做主 感受新政
  为了使学生对帝国“新政”有深层的理解,突出“新”字,笔者播放了一段有关唐太宗的录像,组织学生做一个“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活动——屏幕显示“君民”“君臣”“民族”“政治”四扇门,每小组开启一扇门,进入唐朝这座帝国大厦。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极高,连学困生也纷纷举起了手。
  生1:我要开启“君臣关系”这扇门。我觉得唐朝的君臣关系很平等。
  笔者问:一个人生活在人世间,难免被人提缺点。这让人不舒服,但这是必须的。为什么?
  生2(主动站起来):被人提缺点虽然难受,但可帮助自己改正错误。
  笔者说:对!唐太宗时期谏臣盈廷,其中魏征尤为突出,他所提的意见大多是针对唐太宗的缺点,唐太宗虽感觉难受但还是采纳了,因为这对唐太宗有好处。有哪些好处呢?
  生3:大臣的忠言能反映问题,有利于唐太宗改正、完善,使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
  回答概括出了问题本质,太精彩了!无须教师多言,掌声又一次响起。这时,马上有学生要求开启“政治体制”这扇门。于是,笔者在科举制上,给了学生两种角色——如果你是“贵族地主”或“寒窗苦读的书生”,让学生谈谈对科举制的看法。在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基础上,笔者指出:科举制在当时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史学家认为唐太宗对中国政治最大的贡献就是完善了两套制度,一套是科举制,另一套就是影响后世久远的三省六部制。理解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笔者设置这样一个情境:黄河发大水了!如果你是“皇上”,收到这个消息,会让三省六部怎样做?让学生拟一个解决水灾的方案。
  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发言了:“我先让中书省拟出一文稿,接着让门下省讨论,然后由尚书省把任务安排给工部,因为它是负责搞建筑的。”“以前哪有‘建筑’一词,应该叫土木工程。”角落里传来一个学生的声音。笔者带着鼓励的语气说:“刚才这位同学提供的方案思路很清晰,说清楚了各部门的职责;另一位同学纠正得也很好,(屏幕显示三省六部的各自职责)具体由分管土木工程的工部来负责治理这场黄河水灾。从中大家可看出三省六部制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各部门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了效率”“解决了宰相专权的弊端,加强了中央集权”……学生的回答无懈可击。谁说我们的学生没有概括归纳能力,就看你能否给他们创设适宜的情境。
  片段三:评价唐太宗 以古论今
  在总结唐太宗的新政时,笔者正想提出“如何评价唐太宗”的问题,有学生可能看了下一篇章“汉唐盛世”的内容,突然发问:“武则天给自己立的是无字碑,那唐太宗立的碑文上写的是什么呀?”笔者一下子愣住了:真实情况我自己也不知道,这下子该怎么办?紧急中笔者灵机一动:为何不让学生设计一个碑文,这不也是对唐太宗的一种评价吗?于是笔者说:“先让我们撇开历史上的唐太宗碑文不论。如果让你们为唐太宗的墓设计一段墓志铭,你们会写些什么呢?”学生个个争做“设计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说:这里躺着一个人,他善于纳谏,重用人才,轻徭薄赋,采用合适的政治体制,曾建立了一个大唐帝国。有的说:后人称他统治时期为贞观之治,他是一个受各族人民拥戴的“天可汗”……学生的回答令人喜悦,自然而然把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时,下课铃声响了,可是学生还是意犹未尽,跃跃欲试,于是笔者让学生回去写下自己的观点。一堂教学在一张张满足的笑脸中结束了……
  
  二、反思与研究
  
  1. 情境创设要明确目的性
  众所周知,教师经过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求知欲,培养其创新精神。但在实际教学中,并非情境创设越多越好,内容越丰富越好。笔者对第一次尝试教学这堂课时,就走入了上述的误区。当时,笔者从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唐朝的资料,有翔实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还有精美的Flash……然后在上课时将这些资料统统用上,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却仍不知道唐朝的帝国新政体现在哪里,三维目标只达成了认知目标。第二次尝试时,笔者吸取前次的教训,对课件进行了“瘦身”: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措施,并把措施归纳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几方面,将原来预设中与主题没有联系的情境全部剪辑掉,只留下了与主题紧密相关的漫画及录像,取得了教学的成功。
  上述过程告诉我们,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以免失去创设情境的本来意义。
  2. 情境创设要注意科学性
  科学性要求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必须巧妙设疑、制造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笔者第二次尝试,使学生知道了唐太宗新政的措施,但理解还不深刻,不知帝国新政到底“新”在哪里。于是,笔者在第三次尝试的导入新课环节中,用《清宫谣》引出了皇帝与百姓的关系,以学生熟悉的天平为喻,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学生了解唐初史料及相关漫画的基础上,笔者通过抛出“假如你是当时的君主,会从哪些方面使江山更稳固”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穿越时空,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笔者在“我的地盘我做主”这一环节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开启四扇通往大唐帝国大厦的大门——“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民族关系”“政治体制”,由易到难,梯度合理,以最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乐学、善学、会学”。
  3. 情境创设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课堂上,教师情境预设性如太强,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被限制了思维的想象空间,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适当留有余地,使课堂生成成为可能。在这堂课的最后环节,笔者本想让学生对唐太宗做个总体评价,没想到学生提出“唐太宗的碑文上都写些什么”的问题,出乎笔者的教学预设之外,但产生了极佳的课堂生成。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教学设计具有可拆装性,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一堂课呈现出预设和生成的完美结合。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目标,从“两能”到“四能”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只要有技能,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然而,目前数学教学存在这样一种倾
从2008年下半年至今,尤其是2010年开始试题结构相对稳定,浙江高考文综共有12套试卷,包括历年的调测卷、正卷和2014年的参考卷。研究这些试题,一是有助于我们了解已考试题所在的考点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知晓哪些是常考考点,哪些是未考考点,当然,常考考点和未考考点的区分是相对的。二是可以帮助我们探究命题的基本思路,熟悉各模块相对稳定的试题类型,有助于我们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以《生活与哲
众所周知,本次中学政治课的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等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突破。笔者认为,关注人文、回归生活、重视实践是新课程标准的三大特色,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一、 关注人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要求,而“以学生为本,使教育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既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努力贯彻的一个重要教育教学理念,也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
倘以高中语文教学为基本视角,有人这样发问:“当今青少年学生最缺的是什么?”回答肯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五花八门。或许是问题过于尖锐,近乎“钻牛角尖”,根本不可能出现一种得以普遍认同的“标准答案”;或许是在我们看来,当今青少年学生“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最”就更加难以确定和落实了;也或许是问题已经远远超越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覆盖范畴,无法作出确切回答。笔者以为,这些都是原因,但都不是主要
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笔者把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表现行为界定为能够解释、转换和推论历史知识,并通过史料引用、问题探讨和多角度认识问题等途径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  1. 对历史学科知识理解的认识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每个教师实施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虽然每个教师对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标准,但它们有相通之处,即理
几阵雨后,空气里弥漫起薄薄的清凉。一年一度的诗歌朗诵比赛要开始了。  新来的班主任李老师一进教室便说:“这次比赛我们好好排练,争取得第一。”  “不用争取也会是第一的。”我在下面说,同学们“噗噗”地笑起来。有人补充道:“是倒数第一。”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五年级,我们班从没得过第一,倒数第一倒是频频光顾。  “不可能,你们还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呢。”李老师一字一句地说。  接下来的排练,其他班是选成绩好
周末,我陪女儿进行跳高比赛的训练。  平时,女儿的最好成绩是1.2米。训练了半个多小时,教练略微调了一下跳高架的高度,给女儿鼓劲:“1.18米,按照你平时的成绩,准能跳过去。”女儿腾空一跃,果然试跳成功。“孩子,你真棒,其实这回的高度是1.25米。”教练一脸微笑。  女儿想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力,于是想再跳一次1.25米。可是试跳了很多次,都没跳过去,有好几次都助跑到跳高架底下了,就是不敢起跳。我悄
18岁那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参加高考,以3分之差败走麦城。  父亲问我以后有何打算。我说想去南方打工挣钱,让他和母亲过上好日子。父亲听了我的话,紫红的脸瞬间变黑,大声喝道:“难道你就没想过复读一年,明年7月再奋力一搏吗?”被父亲误解、责骂,我心中委屈的闸门也轰然打开:“你以为我不想吗?可是,我们家能拿得出我去市重点中学复读的钱吗?”“钱的事不用你瞎操心,你只管用功读书就行。”  开学时,父亲把一千元
这是一次偶然且简单的课堂教学,却引发了笔者的无尽思考:课改至今,对学生,对教学,我们教师还可以做什么?本文以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例,谈谈笔者的经历与体会。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在讲授“纸的发明”时作了如下的表述:“东汉时,蔡伦独创新意,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加工造成新的书写材料——纸。”而后又说:“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
夏天的风悄悄地吹来  带来了——  遍山的翠绿  满目的繁花嫩柳  成长路上的欢声笑语  浓郁的暖风  耀眼的骄阳  似乎都在书写夏日的美妙  校园里 操场上  少年在迎着朝阳奔跑  触摸着清透的风  踏过清晨的露珠  又躺在绿草坪上目送离去的夕阳  夏日的时光是灿烂的  但又是那么短暂  夏天的风  正暖暖地吹过  静静地吹着时间  吹散了一批批莘莘学子  吹著他们成长  吹着他们的青春慢慢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