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广西傩文化发展论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tou5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广西傩文化的现今的发展状况,历史发展源流,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论析,解构广西傩文化的自身文化特色,通过板块化的突出广西傩文化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结合新媒体数据性、互动性、超文本、虚拟性、网络化、模拟性特征,带动广西傩文化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并结合当今新媒体多元发展环境,对广西傩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出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 广西傩文化;新媒体传播;保护和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8-0045-02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的特色文化之一,具有多元宗教性,多元民族性和多元艺术性的文化形态。傩文化的涵盖面比广阔,包括傩俗、傩舞、傩戏、傩面具等。[1]原始傩文化的初衷是通过民族信仰,以傩文化活动消除人们对于妖鬼的驱逐,对于神灵的崇敬,随时代变化,傩文化的发展逐渐演变为社会和睦、风调雨顺的愿景。经过时间的沉淀,多民族、多地域和多文化的交错影响,“傩”逐渐发展成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系。
  一、广西傩文化历史变迁概论
  广西原始傩文化与巫术形似,其文化内涵是驱灾保安,祈求保佑等祭礼仪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傩文化中的傩戏民间杂技、戏剧、多民族巫术等融合,表演观赏性增加,既增加了傩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也增加了傩文化的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清代,傩戏不再是单一傩文化元素组合,而是可以登上戏台的商业活动。二十世中期,从地方发展到城镇,傩戏也有专门的演出团队和演出机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存在封建迷信,成为重点打击对象受压制,影响范围骤降。由于地方偏远,广西仍保留较为完整的傩文化形式,傩戏的戏曲形式活动,仍有一些业余的或半职业化的傩戏剧团。
  二、广西傩文化解构论析
  本文研究对象广西傩文化,包括其特有的礼仪、祭祀、傩舞、傩戏、傩面具、唱本、文书及其完整的傩文化体系。广西傩文化成型内涵和传承发展的特殊地域人文民族性,从而形成许多独特的基因。每个独特的广西傩文化的独特基因以其表征和内涵的个性,又形成了广西“傩”的独有文化特质。
  (一)广西傩文化—傩面具论析
  广西傩面具的人物形象是由其特殊的民族氛围形成,大概分为五种:其中涵盖了本民族的英雄人物形象、贡献过本民族的人物形象、法力无边的神灵、本民族勤劳人民的形象和反面神灵。细分广西傩面具的人物形象是多元的,以神的分类为例,神就包括了善神万岁娘娘、瑶王、花林仙官等。从面具的主观反馈可知道这些神都是正直、善良的;凶神类的代表如雷王、太子六官等,他们大多是充满勇武、勇敢刚硬的形象。在民间,面目凶猛的傩面具有辟邪驱鬼的作用;[2]还有在人民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解救民众于危难之间的文神特征也比较明显。
  (二)广西傩文化—傩舞论析
  毛南族的“肥套”又叫“还愿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肥套”结合傩面具的表演,是广西毛南族特有的傩舞表现形式,旨在对神灵的尊敬,期盼神灵保佑村寨子孙后代传承下去。现今傩舞只有在春节、分龙节等节日出现,身着少数民族服装,头戴傩面具舞蹈,目的为了祭祀祈福。
  (三)广西傩文化—傩戏论析
  傩戏是的从原始祭祀+巫术+杂技+民间神话话本等活动中衍生出来的戏剧种类,是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傩戏形成了一门人文交叉学科称之为傩戏学,是在傩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地域、民俗与艺术的复合体。现今傩戏学由傩仪、傩舞、傩歌、傩戏、傩俗、面具等诸多因素构成;傩戏和宗教学、民族学、神话学、人类学、民俗学交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傩戏在东亚汉字文化圈影响广泛,是研究戏剧学的“活化石”。
  (四)广西傩文化—傩仪论析
  傩仪是傩文化体现的重要方面,傩仪加深了傩文化多维的传播深度和广度,赋予了深层次文化价值。早期傩仪是逐异敬神、对封建阶层的死来送葬的傩仪式。在民间,傩仪的传播主要用来驱邪破凶,祈求民安等活动,给傩文化带来了很多传奇迷幻色彩。
  三、广西傩文化的传播研究价值
  “傩文化”在广西的历史久远,从宋代以来,“傩文化”在广西已经较为盛行,因封建思想的不科学性,傩文化与封建思想的重影性,傩文化的传播得到了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共性支持,几乎是全广西区都有傩文化的影子,南宁、桂林、百色等。封建時代的广西,傩文化是广西民众的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活动,在其间也交融了滇、黔、湘的傩文化。
  广西傩文化的价值传播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为广西傩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些新的参考方向和理论建议,为理解广西傩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从新媒体的传播角度去理解和诠释广西傩文化的传播重点,让传统文化跟得上科技的发展,重塑广西傩文化的传播方向,为保护广西传统傩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改扩原有陈旧的发展传播模式,有利于丰富广西傩文化研究
  傩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无论是从历史、人文、宗教上看,傩文化的产生和渊源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包容性和全面性的重要分支,傩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仅是广西所特有的,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傩文化作为打击封建思想的重点打击对象,出现了萎靡的现象,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出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策略,给予政策支持,国内外学者对傩文化的研究,保持着广西傩文化的优异性和传播性。在市场经济下,广西傩文化的发展也遭遇瓶颈,技艺传承的后继无人,傩文化表演的传播效率低下,跟不上现代化发展的傩文化受到了市场经济的严重考验,保护和传承傩文化任重而道远。[4]
  四、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广西傩文化发展影像再设计探索
  结合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为广西傩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帮助广西傩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充分挖掘广西傩文化的商业价值,从新媒体的语境出发,充分探索广西傩文化的自身内部良性改革和新媒体外部环境的帮助,寻求广西傩文化的发展的之路。   (一)新媒体趋势下广西傩文化发展策略
  新媒体当前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主,拥有数据性、互动性、超文本、虚拟性、网络化、模拟性六个特征。广西傩文化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劣势方向,发展自身的新媒体傩文化产业。
  利用社交传播媒体,构建广西傩文化新媒体架构,提升广西傩文化的知名度。开展社交媒体微传播,结合傩面具图片,傩元素动图,傩人物形象表情包等多元、创新、新颖的新媒体表现形式,在新媒体网络终端提升自己文化价值。傩文化具备不同群体共同认知的基因,再加上,傩文化具有不同宗教文化的共性,先驱巫术的其特性,挖掘傩文化热门话题,是传播广西傩文化快捷的途径之一。
  打造广西傩文化全域旅游体验项目,通过整合广西现今傩文化旅游资源,建立一个广西傩文化全域旅游之路。旅游产业是现今复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应给予支持,结合德江县政府应深挖当地旅游资源,以傩文化带动广西旅游业发展,创造商业效益。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傩文化展览专场,傩面具展览,傩图案展览,以及傩戏表演专场,营造广西傩文化新的活力;建立数字化互动影像装置,让游客身处一个地方,也能感受到不同地域的傩文化风情;开发广西傩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民宿和美食,打造广西傩文化住、玩、吃、行的文化体验一条龙服务;傩文化文创产品的开发,既增加了傩文化从业者的经济来源,也能进一步提高广西傩文化的品牌效应。
  (二)新媒体趋势下广西傩文化解构发展数字影像传播初探
  如何将广西傩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新媒体的传播元素之中,这是广西傩文化新媒体传播实现的前提之一。依托高校研究者把傩文化元素数字化,即便于传播和存储,也能扩大傩文化传播的受众群体。发展傩文化数字影像便是广西傩文化在新媒体趋势的途径之一。在傩文化数字影像制作中,提取面具、傩俗、傩舞、傩戏、等元素结合造型设计创作影像。具体方法可如下:
  1.通过傩戏故事制作电子绘本
  傩戏中有很多的故事事件,基于舞台的表演状态,傩戏故事的編排,制作广西傩文化电子绘本,电子的绘本利于数字化传播和存取,既有高效性便捷性。从傩戏中各种神灵的原型进行数字化再造,制作富有当今社会审美和市场需求的形象,让傩戏的外延商业化成为可能。数字影像化的电子绘本,可以加入傩文化声音,让新媒体的传播更加高效可行。
  2.打造傩文化的创新文创产品
  现今的傩文化商业价值低,没有经济基础的文化,一定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傩文化的创新文化产品,一方面可以为傩文化数字影像提供影像素材,也可增加经济支撑,例如傩面具的文创产品的创新,把傩面具的色彩,材质,造型,内涵作为数字影像的素材,并建立数字影像库,便于高效使用。
  参考文献:
  [1]熊琼.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传播[J].青年文学家,2015,(08):195.
  [2]任中华.广西环江毛南族傩文化及其傩面具审美研究[D].广西大学,2016.
  [3]余珊.萍乡巫傩面具造型艺术形式与意义的分析[J].知识窗(教师版),2011,(02):10-12.
  [4]程国辉.广西毛南族傩面具的工艺传承与设计的创新应用[J].艺海,2018,(12):97-98.
  作者简介:
  李刚,男,汉族,贵州盘县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产品与服务设计。
  莫梓虞,女,汉族,广西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 余华是先锋文学作家中描写苦难叙事的杰出代表,其小说中遍布着血腥与暴力因素。然而,余华笔下的人物总是在经历过苦难洗礼后得到灵魂的升华,透过这一点我们能够感受到苦难背后作者所透露的人性关怀意识。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在作品中展现了人性关怀的多样性。之后他又不断寻求突破,向神性慰藉转变,《第七天》一书在延续了个人创作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作者将空间架构在阴阳两界,从神性视角展开了
期刊
【摘要】 朱光潜是我国一代美学宗师,其学术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五四”前后朱光潜人生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儒道文化的浸润直接相关。在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朱光潜开始用白话文写作,并对曾接受的桐城派思想进行了转化和激活,使其融入学术思想。探索朱光潜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转折时期对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对当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朱光潜;桐城派;儒
期刊
【摘要】 《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中的男主人公西蒙德个人悲剧根本上来源于这个社会的畸形关系和冷漠。参加越战之后的西蒙内心空虚、极度缺乏安全感。跟毫无精神追求的妻子交流无感。而塞林格更是通过对西蒙精神状态的描写以及西蒙对纯真的渴求,表现出对饱受战争折磨的青年的同情和怜悯。  【关键词】 塞林格;《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悲剧;西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镜像阶段是主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是自我的结构化,在镜像阶段的儿童如果混淆了镜中的影像,那么一生都会错把眼前的影像当成自己,从此把自我建立在一个虚幻的基础之上,真实的自我与镜中的影像形成了永恒的矛盾,从而造成自我的永久分裂。这一理论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本文拟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对小说《八月之光》中的主人公克里斯默斯的悲剧进行分析,探究人物的精神
期刊
【摘要】 本文以“立德树人”背景下《电视艺术学》课程思政教学为分析对象,首先介绍了“立德树人”背景下《电视艺术学》课程思政教学概述,接着分析了“立德树人”背景下《电视艺术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立德树人”背景下《电视艺术学》课程的教学建议,以便提高《电视艺术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们思想政治素养。  【关键词】 “立德树人”;《电视艺术学》;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1
期刊
【摘要】 戴埴,鄞县桃源乡人。著有笔记《鼠璞》;诗五首《和王教暮春出游》《辇下曲》《雹》《彗星》《和陈府教授渐增》;文《论鹤文》与《群仙赋》,朱彝尊《经义考》卷192所记载亡佚的《春秋志》和《具庆堂记》中所言《六经讲义》。其诗文在甬上文坛上具有较高的评价,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云:“其考据颇多精确,宋说部之上乘也。”张寿镛《戴仲培先生诗文序》曰:“究心郡國利病,详考得失,笔之于书,考证经史疑义及名
期刊
【摘要】 唐末至北宋中期,界限模糊的市坊制度和日益膨胀的消费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消费主义的勃兴与大众化传播,宋代消费场域呈现出多元化和大众化倾向。本文拟将分析民间财资积累下,大众消费的欲求膨胀和僭奢异象,以期对宋代消费主义的生成沿革做一定梳理。  【关键词】 宋代;僭奢;财资积累;消费主义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
期刊
【摘要】张欣在她的作品中再现都市生活,塑造了一系列都市“白领”形象,受到广泛关注。都市生活是一面镜子,在作品中,张欣通过对都市表象的叙述,走进都市女性的生存世界。本文从都市生活的困惑、爱情的艰难、友情的回归三个方面,来分析张欣笔下现代女性在纷繁复杂的都市生活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 张欣;都市;女性;困境;姐妹情谊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历史人物纵横谈》在写人和叙事两方面既继承了传统史学经典的优点,又能够结合当代视角和表述习惯进行有益的尝试。本文主要以此为切入点对这部丛书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 史书;通俗化;写人;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8-0034-02  龚弘《古人今谈》最初在纽约《时代周报》连载,后在台
期刊
【摘要】 意象词汇“西风”由于东西方文化语境的巨大差异而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内涵。东方语境下,“西风”意象多指伤感、哀愁;西方语境下,则多指生命、活力。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中国元代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和英国浪漫主义后期佳作《西风颂》为范本,旨在比较东西方语境之下的“西风”意象,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  【关键词】 西风;意象;天净沙·秋思;西风颂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