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有一处地方,能够让你瞬间进入一座城市的文化肌理,了解它“性格”的構成与渊源,那博物馆就是最好的地方。城市有它的许多面,苏州也有着太多名扬天下的关键词,其中,曲艺与丝绸,代表着它最文艺的一面,而关于这方面的博物馆,我们也不能错过。
寻昆曲听评弹,在行走中“通曲达艺”
春末夏初,平江路边游人如织,此时正是闲逛老街的好时候。中张家巷14号的全晋会馆成为了体验古城魅力同时,了解昆曲文化的最佳地。全晋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分中、东、西三路建筑。中路建筑是会馆的主体,有门厅、鼓楼、戏台和大殿,西路建筑庄重朴实,筑有两厅一庵。它由清末山西旅苏客商集资兴建,对于保护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古城风貌,研究古典戏场具有深远意义。
这里也是中国昆曲博物馆的所在处。博物馆内藏有昆曲及其他剧种的各类文物古籍与珍贵史料,系全国唯一集昆曲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为宗旨的专业艺术博物馆。
昆博的参观路径有着相当清晰的脉络。从门楼进去,首先经过昆曲史话展区,此处分为晚清民国昆曲展区和新中国昆曲展区,两者呈凹字形“包围”着全晋会馆古戏台展区。走进大院,南侧是古戏台,戏台对面则是昆曲乐器与服饰展区。沿着走廊往西,可依次经过视听欣赏室、昆曲与生活馆、教育活动室,再往南,右手处为临特展厅,目前正在展出《周建国昆曲雅词篆刻作品暨高多戏画联展》,左手拐弯则是高马得戏画艺术馆。再往前,是百花书局,亦是博物馆出口。
昆博面积不大,但处处是看点。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全晋会馆古戏台。该古戏台构造精美,深得贝聿铭赞誉,是昆博的一个主要文物和主要展演场所。古戏台内彰显着古人智慧,围合界面可以提供反射声,西楼顶部的藻井采用“鸡罩顶”,藻井拢音,为观众提供较强的反射声,也给予演员及时的反馈,作用类似于“耳返”,戏台围墙很高,更能有效阻隔外围的噪音……此外,后台按照《扬州画舫录》的记载,恢复了古时布置原貌,是昆曲表演艺术的一种延伸。
昆曲与生活馆内,有着昆博的镇馆之宝——宝和堂堂名担。“堂名”是民间艺人在普及昆曲中形成的一种坐唱演出形式,由音乐演奏和昆曲清唱组成,一人身兼多职。堂名演奏时临时搭起的乐舆,可以拆卸、组合。拆散后装在箱内,方便肩挑,故称堂名担。考究的堂名担,还装有各色玻璃彩灯,称为堂名灯担。这座堂名担是晚清宝和堂的昆曲堂名灯担,用紫檀木和黄杨木镂雕而成,双层飞檐、白玉栏杆,三面挑出莲茎形铜梗,配以玻璃莲花彩灯,数以百计的构件、饰物雕工十分精细。作为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堂名灯担,它可谓价值连城,现为国家二级文物。
堪称古城缩影的平江路,注定能够集中展示苏州的代表性声音。与昆博地处同一条街巷的还有一并属于苏州戏曲博物馆的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
评弹博物馆面积不大,参观路线也不复杂。正门是老义和茶馆,有栩栩如生的青铜雕塑迎接着客人。天井内,有着1926年为纪念苏州评弹最早建立的行会组织“光裕社”而打造的宝幢。过了天井,是老式茶馆书场“吴苑深处”。沿着书场左侧前行,展示着清代评弹书目及名家、传统数目概括,再往前有着名家流派介绍,右侧有旧时书场的模型。往前走,有一小楼梯,楼上是临特展厅、领导关怀展厅、现当代展厅、“评弹在海外”,目前二楼正在展出“北桥评弹娃暨小良评弹少儿宣教活动汇报展”。下楼,走廊两侧分别是民国初至上世纪40年代名家展示,以及上海书场一条街,以穿越时空的方式展示着大半个世纪前苏州评弹的辉煌。
评弹博物馆的路线不长,却打造了一条时空隧道,将中国最美的声音评弹,全方面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品丝绸赏苏绣,从经纬里了解江南
丝绸是中国古文明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而苏州的丝绸,则是其中的珍品。苏州丝绸辉煌史,也是苏州的繁华史。
由此,踏入人民路边的苏州丝绸博物馆,关于苏州的文脉就从千年前打开了。苏州丝绸博物馆于1991年落成开放,是我国第一座丝绸专业博物馆,设有历史馆、现代馆、少儿科普馆、桑梓苑、丝织机械陈列室、钱小萍丝绸文化艺术馆六大展区,其中历史馆包括古代厅、蚕桑居、织染坊、贡织院、民国街和非遗厅六部分。馆内既有精美的丝绸文物陈列,动态的栽桑养蚕展示,又有传统织机操作表演和现代丝织技术在生活上的应用。
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著名的“四方的雨”。回头朝北寺塔看去,古塔映衬在凝固的江南雨丝之中,仿佛飞针与蚕丝串联起了这座城市的古往今来。沿着象征着丝绸之路的道路向前,首先步入历史馆。左拐进入古代厅,这里的陈列以实物为主,图片、场景为辅,主要有春秋战国、两汉、唐代丝绸文物复制品,唐、辽、宋、元丝绸残片,唐、明、清时期的服饰等。
走过古代厅,可直接进入桑蚕居,这里展示着蚕的一生,再往前,是织染坊,这里有着代表中国最高织造技艺的宋锦小花楼织机和五彩漳缎大花楼织机。沿着指示走出室内,右侧是桑梓苑——一小片绿油油的桑园。走过蚕桑农家,厨房、客堂、卧室,每一处摆设都还原了苏州养蚕人家的景象。经过丝织机械陈列室,再穿过幽静的花园,回到历史馆,贡织院也是不可错过的看点。苏州的官营丝织业在宋代后形成规模,清代苏州织造与江宁织造、杭州织造并称“江南三织造”。丝博的贡织院展厅在外观上还原了苏州织造署,更是以精美的陈列方式,生动体现了清代官营织造的繁盛景象。相比于贡织院的宏大,民国街则显得小巧玲珑,民国服饰的经典聚集于此,别有一番复古风情。再往前走,为非遗厅。宋锦、苏绣、缂丝、漳缎,承载了优秀传统技艺精华的代表,也汇集于非遗厅。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传承人的非遗精品之作。
走出历史馆,现代馆也值得一去。一楼展示着上世纪60到90年代,苏州丝绸业的空前繁荣景象。同时现代馆利用大型多媒体展现了时尚舞台上的丝绸时装秀,也呈现了现代数码丝绸技术,新工艺新品种以及企业捐赠的丝绸精品。二楼正在举办特展——“天上取样人间织——泰州明代家族墓出土服饰展”。本次展览从泰州地区历年出土的众多文物中,精选近60件服饰和生活典型器物进行展出,文物种类丰富、制作精美、款式多样,呈现了明代泰州士庶的生活画卷。 丝博不失大型化与现代化,而在不远处的景德路边,环秀山庄西侧、王鏊祠内,还有一家鲜为人知的静谧博物馆,那就是位于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内的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面积不大,只有两个古色古香的陈列室,展品都是苏绣作品,且皆为珍品。这里有着虎丘塔出土的五代时刺绣经帙,代表着五代至宋初的苏州刺绣技艺。第二件展厅里,陈列着著名刺绣家的作品。清代,苏州绣庄林立,人才辈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沈寿,创造了“仿真绣”。上世纪30年代著名刺绣艺术家杨守玉创造了“乱针绣”,更为苏绣开创了新境界,展厅内陈列了两位大师的许多作品。与其他博物馆内人来人往的场景相比,这里显得格外安静,一阵微风吹来,院内唯有树叶沙沙之声,此时适合带着不急不慢的脚步,细赏每一寸绣品,感受建筑的历史底蕴。
动手指赴活动,于体验里感受艺术
事实上,体验苏州的文艺魅力,早已延展出了博物馆本身。参观的同时,博物馆的系列活动也值得关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苏州丝绸博物馆将推出《笑靥如花——明代妆造体验展示》活动。丝博已向社会招募了9名模特,他们将由专业妆造师现场打造明代妆容,同时将有机会身着服饰史学者、国家宝藏服饰顾问陈诗宇老师指导复原的翟冠霞帔大衫(女)与梁冠朝服(男)、忠静冠服(男)、江南明代女性服饰、明丫鬟服饰等明代各类服饰。当天上午将在丝博中厅展示妆容打造全程,下午举行“服乐雅集”活动,陈诗宇将对服饰进行导赏。
妆造活动只是“服乐雅集”的一部分。当天,桑梓苑还将举行木管五重奏,现代馆则有吴门琴社的琴家进行古琴的表演。表演结束后的服饰沙龙上,《国家宝藏》的两位服饰顾问董进和陈诗宇,将结合明代服饰的展览,对苏州和江南地区在服饰方面的历史文化故事以及欣赏角度进行讲解,《国家宝藏》中出现的明代衣冠也会在沙龙中亮相。此外,同一天,经过数字化处理和三维建模的100件精品文物,将出现在历史馆中厅“魔墙”上与观众互动。
在博物馆体验苏艺之旅,不可不关注各馆的活动。在中国昆曲博物馆门口,也公示着苏州戏曲博物馆接下来的活动预告:5月16日、5月23日、5月30日将举行“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之“昆曲大家唱”公益教唱;6月6日有“粉墨工坊”之戏曲脸谱制作;6月14日有“粉墨工坊”之“艾符蒲酒话升平”——巧手制香囊活动……
线下活动之余,各个博物館也在线上举行各种教育活动。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疫情的突袭,让博物馆褪去了自身“参观”的标签,通过网络与社会活动,发挥着传播文化,发挥着教育作用。
近日,在丝博的官方公众号上,第五届“美丽蜕变·蚕宝宝领养计划”的“邀请函”也正式发出。5月和6月的每个周六,丝博将向来馆参观的未成年人赠送“美丽蜕变·蚕宝宝领养计划”材料包。官方微信同时设有“蚕宝宝领养计划”活动专题版面,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可通过线上互动分享养蚕乐趣,以文字、图片等形式上传饲养成果,也可以在线咨询蚕桑知识或养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丝博专家将及时答疑。活动期间,丝博还将通过“成长苏州”平台发布体验课程,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以前,博物馆主要服务走进博物馆的观众,现在也要服务于博物馆外的社会公众。”苏州丝绸博物馆馆长钱兆悦表示,“除了将体验活动送出去,我们也在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让人们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就能参观博物馆。”据悉,目前丝博正在推行数字丝博,计划打造虚拟展厅,让大家在家中如同身在馆内参观。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网络的兴起,这场带你走进苏州文化精髓的的旅行,也在不断提供着更深层次的内容和更丰富的体验。
寻昆曲听评弹,在行走中“通曲达艺”
春末夏初,平江路边游人如织,此时正是闲逛老街的好时候。中张家巷14号的全晋会馆成为了体验古城魅力同时,了解昆曲文化的最佳地。全晋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分中、东、西三路建筑。中路建筑是会馆的主体,有门厅、鼓楼、戏台和大殿,西路建筑庄重朴实,筑有两厅一庵。它由清末山西旅苏客商集资兴建,对于保护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古城风貌,研究古典戏场具有深远意义。
这里也是中国昆曲博物馆的所在处。博物馆内藏有昆曲及其他剧种的各类文物古籍与珍贵史料,系全国唯一集昆曲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为宗旨的专业艺术博物馆。
昆博的参观路径有着相当清晰的脉络。从门楼进去,首先经过昆曲史话展区,此处分为晚清民国昆曲展区和新中国昆曲展区,两者呈凹字形“包围”着全晋会馆古戏台展区。走进大院,南侧是古戏台,戏台对面则是昆曲乐器与服饰展区。沿着走廊往西,可依次经过视听欣赏室、昆曲与生活馆、教育活动室,再往南,右手处为临特展厅,目前正在展出《周建国昆曲雅词篆刻作品暨高多戏画联展》,左手拐弯则是高马得戏画艺术馆。再往前,是百花书局,亦是博物馆出口。
昆博面积不大,但处处是看点。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全晋会馆古戏台。该古戏台构造精美,深得贝聿铭赞誉,是昆博的一个主要文物和主要展演场所。古戏台内彰显着古人智慧,围合界面可以提供反射声,西楼顶部的藻井采用“鸡罩顶”,藻井拢音,为观众提供较强的反射声,也给予演员及时的反馈,作用类似于“耳返”,戏台围墙很高,更能有效阻隔外围的噪音……此外,后台按照《扬州画舫录》的记载,恢复了古时布置原貌,是昆曲表演艺术的一种延伸。
昆曲与生活馆内,有着昆博的镇馆之宝——宝和堂堂名担。“堂名”是民间艺人在普及昆曲中形成的一种坐唱演出形式,由音乐演奏和昆曲清唱组成,一人身兼多职。堂名演奏时临时搭起的乐舆,可以拆卸、组合。拆散后装在箱内,方便肩挑,故称堂名担。考究的堂名担,还装有各色玻璃彩灯,称为堂名灯担。这座堂名担是晚清宝和堂的昆曲堂名灯担,用紫檀木和黄杨木镂雕而成,双层飞檐、白玉栏杆,三面挑出莲茎形铜梗,配以玻璃莲花彩灯,数以百计的构件、饰物雕工十分精细。作为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堂名灯担,它可谓价值连城,现为国家二级文物。
堪称古城缩影的平江路,注定能够集中展示苏州的代表性声音。与昆博地处同一条街巷的还有一并属于苏州戏曲博物馆的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
评弹博物馆面积不大,参观路线也不复杂。正门是老义和茶馆,有栩栩如生的青铜雕塑迎接着客人。天井内,有着1926年为纪念苏州评弹最早建立的行会组织“光裕社”而打造的宝幢。过了天井,是老式茶馆书场“吴苑深处”。沿着书场左侧前行,展示着清代评弹书目及名家、传统数目概括,再往前有着名家流派介绍,右侧有旧时书场的模型。往前走,有一小楼梯,楼上是临特展厅、领导关怀展厅、现当代展厅、“评弹在海外”,目前二楼正在展出“北桥评弹娃暨小良评弹少儿宣教活动汇报展”。下楼,走廊两侧分别是民国初至上世纪40年代名家展示,以及上海书场一条街,以穿越时空的方式展示着大半个世纪前苏州评弹的辉煌。
评弹博物馆的路线不长,却打造了一条时空隧道,将中国最美的声音评弹,全方面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品丝绸赏苏绣,从经纬里了解江南
丝绸是中国古文明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而苏州的丝绸,则是其中的珍品。苏州丝绸辉煌史,也是苏州的繁华史。
由此,踏入人民路边的苏州丝绸博物馆,关于苏州的文脉就从千年前打开了。苏州丝绸博物馆于1991年落成开放,是我国第一座丝绸专业博物馆,设有历史馆、现代馆、少儿科普馆、桑梓苑、丝织机械陈列室、钱小萍丝绸文化艺术馆六大展区,其中历史馆包括古代厅、蚕桑居、织染坊、贡织院、民国街和非遗厅六部分。馆内既有精美的丝绸文物陈列,动态的栽桑养蚕展示,又有传统织机操作表演和现代丝织技术在生活上的应用。
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著名的“四方的雨”。回头朝北寺塔看去,古塔映衬在凝固的江南雨丝之中,仿佛飞针与蚕丝串联起了这座城市的古往今来。沿着象征着丝绸之路的道路向前,首先步入历史馆。左拐进入古代厅,这里的陈列以实物为主,图片、场景为辅,主要有春秋战国、两汉、唐代丝绸文物复制品,唐、辽、宋、元丝绸残片,唐、明、清时期的服饰等。
走过古代厅,可直接进入桑蚕居,这里展示着蚕的一生,再往前,是织染坊,这里有着代表中国最高织造技艺的宋锦小花楼织机和五彩漳缎大花楼织机。沿着指示走出室内,右侧是桑梓苑——一小片绿油油的桑园。走过蚕桑农家,厨房、客堂、卧室,每一处摆设都还原了苏州养蚕人家的景象。经过丝织机械陈列室,再穿过幽静的花园,回到历史馆,贡织院也是不可错过的看点。苏州的官营丝织业在宋代后形成规模,清代苏州织造与江宁织造、杭州织造并称“江南三织造”。丝博的贡织院展厅在外观上还原了苏州织造署,更是以精美的陈列方式,生动体现了清代官营织造的繁盛景象。相比于贡织院的宏大,民国街则显得小巧玲珑,民国服饰的经典聚集于此,别有一番复古风情。再往前走,为非遗厅。宋锦、苏绣、缂丝、漳缎,承载了优秀传统技艺精华的代表,也汇集于非遗厅。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传承人的非遗精品之作。
走出历史馆,现代馆也值得一去。一楼展示着上世纪60到90年代,苏州丝绸业的空前繁荣景象。同时现代馆利用大型多媒体展现了时尚舞台上的丝绸时装秀,也呈现了现代数码丝绸技术,新工艺新品种以及企业捐赠的丝绸精品。二楼正在举办特展——“天上取样人间织——泰州明代家族墓出土服饰展”。本次展览从泰州地区历年出土的众多文物中,精选近60件服饰和生活典型器物进行展出,文物种类丰富、制作精美、款式多样,呈现了明代泰州士庶的生活画卷。 丝博不失大型化与现代化,而在不远处的景德路边,环秀山庄西侧、王鏊祠内,还有一家鲜为人知的静谧博物馆,那就是位于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内的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面积不大,只有两个古色古香的陈列室,展品都是苏绣作品,且皆为珍品。这里有着虎丘塔出土的五代时刺绣经帙,代表着五代至宋初的苏州刺绣技艺。第二件展厅里,陈列着著名刺绣家的作品。清代,苏州绣庄林立,人才辈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沈寿,创造了“仿真绣”。上世纪30年代著名刺绣艺术家杨守玉创造了“乱针绣”,更为苏绣开创了新境界,展厅内陈列了两位大师的许多作品。与其他博物馆内人来人往的场景相比,这里显得格外安静,一阵微风吹来,院内唯有树叶沙沙之声,此时适合带着不急不慢的脚步,细赏每一寸绣品,感受建筑的历史底蕴。
动手指赴活动,于体验里感受艺术
事实上,体验苏州的文艺魅力,早已延展出了博物馆本身。参观的同时,博物馆的系列活动也值得关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苏州丝绸博物馆将推出《笑靥如花——明代妆造体验展示》活动。丝博已向社会招募了9名模特,他们将由专业妆造师现场打造明代妆容,同时将有机会身着服饰史学者、国家宝藏服饰顾问陈诗宇老师指导复原的翟冠霞帔大衫(女)与梁冠朝服(男)、忠静冠服(男)、江南明代女性服饰、明丫鬟服饰等明代各类服饰。当天上午将在丝博中厅展示妆容打造全程,下午举行“服乐雅集”活动,陈诗宇将对服饰进行导赏。
妆造活动只是“服乐雅集”的一部分。当天,桑梓苑还将举行木管五重奏,现代馆则有吴门琴社的琴家进行古琴的表演。表演结束后的服饰沙龙上,《国家宝藏》的两位服饰顾问董进和陈诗宇,将结合明代服饰的展览,对苏州和江南地区在服饰方面的历史文化故事以及欣赏角度进行讲解,《国家宝藏》中出现的明代衣冠也会在沙龙中亮相。此外,同一天,经过数字化处理和三维建模的100件精品文物,将出现在历史馆中厅“魔墙”上与观众互动。
在博物馆体验苏艺之旅,不可不关注各馆的活动。在中国昆曲博物馆门口,也公示着苏州戏曲博物馆接下来的活动预告:5月16日、5月23日、5月30日将举行“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之“昆曲大家唱”公益教唱;6月6日有“粉墨工坊”之戏曲脸谱制作;6月14日有“粉墨工坊”之“艾符蒲酒话升平”——巧手制香囊活动……
线下活动之余,各个博物館也在线上举行各种教育活动。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疫情的突袭,让博物馆褪去了自身“参观”的标签,通过网络与社会活动,发挥着传播文化,发挥着教育作用。
近日,在丝博的官方公众号上,第五届“美丽蜕变·蚕宝宝领养计划”的“邀请函”也正式发出。5月和6月的每个周六,丝博将向来馆参观的未成年人赠送“美丽蜕变·蚕宝宝领养计划”材料包。官方微信同时设有“蚕宝宝领养计划”活动专题版面,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可通过线上互动分享养蚕乐趣,以文字、图片等形式上传饲养成果,也可以在线咨询蚕桑知识或养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丝博专家将及时答疑。活动期间,丝博还将通过“成长苏州”平台发布体验课程,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以前,博物馆主要服务走进博物馆的观众,现在也要服务于博物馆外的社会公众。”苏州丝绸博物馆馆长钱兆悦表示,“除了将体验活动送出去,我们也在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让人们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就能参观博物馆。”据悉,目前丝博正在推行数字丝博,计划打造虚拟展厅,让大家在家中如同身在馆内参观。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网络的兴起,这场带你走进苏州文化精髓的的旅行,也在不断提供着更深层次的内容和更丰富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