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湾赋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ma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湾的奇观闻名遐迩,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地理专家一行以及央视的《地理中国》《远方的家》和广西电视台《广西故事》等栏目组都先后到第一湾来考察、拍摄,他们都为这里的自然景观而由衷赞叹。
  珠江流域中段的红水河,源出云贵高原,蜿蜒数百里,到达东兰,在板文绕了个“U”字形的大拐弯,向南海浩荡而去。河水清幽碧蓝,微波荡漾,粼粼泛光,青山环碧水,碧水映青山,山水如诗,风光似画。故人们美其名曰:红水河第一湾。
  也许有人费解,天下河湾,比比皆是。此河既无黄河奔腾之雄壮,也无长江浩荡之英姿,何谈“第一”之美称?笔者认为,斯人何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未读第一湾。
  如在夏日,尤其时逢梅雨时节,天气忽雨忽晴,河面雾气升腾,加之蒙蒙雨气,阳光照射,河面便多处架起“彩虹桥”,形成“彩虹桥群”,场面壮观,美不胜收。瞬息间,又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回味无穷。河面碧水悠悠,雾气腾腾,朝晖夕照,气象万千。横观水面,又现“虹桥”,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到了傍晚,又是另一番景象。远眺河谷,夕阳斜照,万束霞光从各个山坳齐照河谷,谷中又现七彩光环。坐在船上,拍得水中群山倒映的画面,更是让人赞叹不己。这时的群山随着碧波澹澹变成光怪陆离的奇景,似在水中游动,此時,让人体会到“人在一湾住,恰似画中居”的感受。
  这里的山形水貌,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一山多名,一景多变。同一个景点,在不同的地方看就会出现不同的画面。何哉?角度异也。若在河岸平视,河对岸的山是一个伏地昂头的巨龟,故名“神龟山”;若站在高处俯瞰,又像巨大的铜鼓盖住河湾,又日“铜鼓山”。站在谷底仰望,看到的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群山,远望就62像“百鸟归巢”,环围四周。在那边山脚,只见一个隐隐约约的洞口掩映在浓荫丛中,若亲临其境,你会大吃一惊,这里竟是一个大圆形的神奇深水潭,人们称之为“仙女潭”。潭水深幽碧蓝,犹如无瑕翡翠,鱼虾成群。也许你会浮想联翩,追溯那古老的造潭传说。潭口古木参天,藤萝缠绕,凉风习习,好不惬意。这时,你会流连忘返,不愿离去。
  早晨,第一湾峡谷被浓浓的大雾填得满满的,目之所及,是一片白茫茫的汪洋雾海。站在高高的观景台凉亭,俯瞰第一湾峡谷,透过晨雾稀薄处,峡谷里若隐若现地坐落着几个村庄,显得恬静而又神奇。这时,仿佛置身于虚无缥缈的仙境楼阁之中。隔河的铜鼓山宛如一位含羞的少女,腼腆地躲在浓雾中不肯露出芳容,随着大雾的升腾变迁,时隐时现。这时,一阵晨风拂来,顷刻间,雾消云散,这才揭开了第一湾神秘的面纱。
  啊!好一派人间仙境的气象。眼前立即出现一段“U”字形的大河湾,水面澹澹兮,倒映两岸群山;波光粼粼兮,浩荡南流。河面未散之雾气,冉冉浮腾飘荡,往山间散去。此时,旭日东升,朝霞洒满河面,令人情不自禁想起白居易的“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句。河面不远处,漂来一叶渔舟,渔舟犁开了碧绿的水面,后面扩散成“V”字形的波纹,“V”字随水而异,波纹随向而迁,时而像孔雀开屏,时而似金鱼摆尾。若逢圩日,客船商船,乘风破浪,穿梭来往。每到节假,远近游船快艇,云集码头。河岸边布满大小不一的圆形深潭,潭深不同,水色各异,居高俯瞰,宛如壮观的铜鼓群,遍布河岸。若逢“壮族三月三”,更是热闹非凡,方圆百里,歌手云集,河湾两岸,挤满大小船只。有些歌群情侣,相约船上对歌,船上男女两排相对而坐,船随顺水,悠悠而行,歌伴晨风,娓娓动听,歌声情意绵绵,笑语情感融融。情歌此起彼伏,帅男靓女,成双结对,情深深意绵绵,难分难舍。回声嘹亮,响彻云天,铜鼓神韵,震撼山岳。普天下兮,乐之何及?人们都尽情地享受人间仙境之灵气,河湾天堂之福泽。凡临其境者,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不知所归。
  第一湾因灵气之沐浴,磁场之润养,光合之作用,负氧离子之丰富,故生于斯湾者,大多帅哥靓妹,面色白嫩,身材高挑,体健长寿。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湾沿岸的几个村庄,耄耋寿星百有八九之多,且身健力壮,鹤发童颜。
  石头唱歌声未了,石鼓又擂响咚咚。鼓曲余音今犹在,自古回荡山谷中。当你进入清幽的仙女潭,你一定会被潭边的“仙乐洞”所吸引留步。进入洞中,穿过几道窄门,便进到了“音乐大厅”,厅壁上垂有一绺绺的石幔片,轻轻地拍打石幔片,立即发出富有节奏的乐器音阶。声音厚重,动听悦耳,经久不息,这时,洞中弥漫着欢乐的气氛。这便是远古传说中“小仙女”的“仙乐洞”。走出洞口,往西数百步,穿越“长寿门”,便来到一个怪石嶙峋的半山腰,其间,有一块约三四丈高的巨石,独立在最显眼的山梁上,石顶上长有一棵四季常青的“妙龄神”树,远远望去,犹如一把巨大的雨伞,为巨石遮风挡雨。离巨石十多米处,有一个乱石岗,乱石板下,布满大小不一的石洞,洞口长年吹着冬暖夏凉的风,人们称之“仙气洞”。这些石头,非同凡响,这里是世界铜鼓的发祥地。拿着木棍轻轻敲击这些大石头,石头会发出“咚咚叮叮咚咚叮”的铜鼓声,声音悠扬圆润,厚重深沉,人们称之为“石鼓”。古时候,板文屯的祖先们便仿照圆形深潭、石鼓声音铸造铜鼓,他们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终于造成了铜鼓。从此,红水河两岸的壮族祖先代代相传,铸造铜鼓,他们利用铜鼓祈求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寿长存,东兰也就成为了世界铜鼓之乡。许许多多神奇的铜鼓故事在此拉开了序幕。
  第一湾的奇观闻名遐迩,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地理专家一行以及央视的《地理中国》《远方的家》和广西电视台《广西故事》等栏目组都先后到第一湾来考察、拍摄,他们都为这里的自然景观而由衷赞叹。
  第一湾的壮观不胜枚举,第一湾的美丽传说十分丰富。她是一本神奇的书、一幅完美的画、一首抒情的歌……让你读之不尽,观之不厌,唱之不绝。笔者作为《第一湾的传说》的主编,亲临第一湾走访不下二十次,可对这里的人文景观的了解还是十分肤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也还没到过第一湾!
  朋友,当你读完这篇小作品,难道你还不觉得第一湾是个神奇的地方?难道不觉得第一湾是人世间理想的天堂……
  欲问天堂何处有?游客齐指第一湾。
其他文献
一  1984年8月的一天,一张巴马民族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寄到罗城乡下一个少女的手中。这意味着少女将开启四年的师范生涯,从此告别祖辈在田间地头劳作的生活,成为一个“吃皇粮的公家人”。她的家人自然是兴高采烈的,当年能考取师范学校,相当于眼下考上本科大学了。而巴马这个地方,对于这个少女和她的家人来说远在天边。  开学在即,家人为她准备一些基本的行李后,她终于踏上前往巴马的班车。从乡下到县城,再从县城
期刊
阳春三月好风光,广西歌海闹洋洋;  三姐托梦有交代,山歌文化要弘扬。  (男):  鲤鱼最爱清水滩,哥我最爱三月三;  和妹牵手赶歌会,情歌如水唱不完。  (女):  高山岭顶种竹坡,竹尾长长拖到河;  上山砍竹扎排子,河边放排等阿哥。  (男):  今天阿妹细打扮,好比仙女来下凡;  人讲赛过赵飞燕,我讲赛过杨玉环。  (女):  纸剪锦鸡不是凤,笔画南蛇不是龙;  哥你莫要讲好话,好话讲多总是
期刊
纳利村的争抢  都说壮乡三月是歌海,自然而然,那个时候,广西宁明县城中镇靠近花山的壮族村落纳利村也是欢歌如潮。但这一次(农历二月初二)吸引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这个小村子来的主要原因却不是歌圩,而是这小村子里的男人,是他们一年一度激烈的争抢活动——“抢花炮”。因为这个节庆活动,使得纳利村的“花炮节”远近闻名,热闹非凡。  明江悠悠,花山苍古。住在明江河谷地带的纳利村村民也不知道承传了几世几代,只知道村
期刊
3月10日-11日,天峨县举行2018年纳洞村红水河壮族蚂虫另民俗文化节,独具魅力的壮族蚂虫另文化吸引了天峨及周边县的2万多名各族群众和游客到场观赏参与活动。  欢度蚂虫另节  壮族蚂虫另节也叫青蛙节。壮族传说认为,掌管风雨的是青蛙女神,并把青蛙称为“蚂虫另”。每年,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的天峨、东蘭、南丹等县的壮族村寨都举行隆重的蚂虫另节活动,通过祭祀蚂虫另,祈求年年风调雨顺
期刊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是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宛田瑶族的传统节日——禁风节。瑶族同胞们着装五颜六色,舞狮子唱彩调,跳竹竿上刀梯,置农具,青年们则借此良机谈情说爱,所以禁风节也是当地的“情人节”。  临桂区的瑶族同胞散居于大瑶山里,以服饰可分为:“蓝靛瑶”“红头瑶”“白线瑶”“黑瑶”和“沙瑶”,共有十二姓,有盤、赵、李、邓等,统称十二盘瑶,又称“过山瑶”。  瑶寨竹木掩映,小桥流水,沟壑纵横,瑶民们居家过日子和
期刊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到十四,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就迎来了隆重而热闹的“侬垌节”。据专家考证,龙州县金龙镇各村屯的“侬垌节”所表现的农耕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其表现的农耕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左江流域一连三年大旱灾,河流干涸,庄稼无收,生灵涂炭。在这紧要关头,住在金龙镇神龙洞的妇女蒋千金长跪洞里三天三夜,祈求上天降雨,以拯救氏族及生灵万物。第三天蒋千金昏倒在洞里,恍
期刊
红水河中游的河畔有个东山乡,隶属巴马瑶族自治县管辖。东山乡方圆几十里,延绵的石山巍然屹立。高耸的石山环抱的低洼处,是一个个深深的洼地,当地人称之为弄场。沿着红水河畔与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镇交界处,弄山、长垌、江团以及卡桥等归属东山乡的四个行政村依次罗列,一万多人的清一色布努瑶同胞,世代居住在这片山峦之中。喀斯特地貌山高洼低,地势险要。除了金麟巨蟒般穿越青山滔滔流淌的红水河以外,几乎再也没有一条细小的
期刊
壮乡的歌是种在坡上的,像天女散花一样,悠悠地撒满翠绿的坡上坳间,灿烂地开放,睁着一双充满诱惑的眼睛,招惹着每位远方来客。  “唱山歌啰,这边唱来那边和——”走入壮乡,山歌声随处飘荡。  壮乡的歌是种在坡上的,像天女散花一样,悠悠地撒满翠绿的坡上坳间,灿烂地开放,睁着一双充满诱惑的眼睛,招惹着每位远方来客。  坳间,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而流,快乐地跳跃着,不时溅起一两朵洁白的浪花,伴着“哗哗”的流水声
期刊
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宛如沉睡千年的宝藏,只有经过挖掘、洗刷、揣摩,才愈发散发出历史的光芒。这十余年来,我从最初的邂逅、重逢,到再访,如此三番五次地徜徉,才似乎触及广西甘棠镇的厚重和多姿来。  據史书记载,甘棠镇在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归武罗县所辖。宋朝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省入永定县,后更名永淳县。明朝洪武三年省入横县,洪武十三年复置,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武罗更名为甘棠……1952
期刊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民间习俗,往往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走进桂西北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你会发现仫佬山乡有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构成了当地一道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景线。  在漫长的岁月里,仫佬族人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历尽沧桑的仫佬族人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石头情结,石头承载着仫佬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亦凝结着仫佬族人的心血和智慧。  走进仫佬山寨,你会惊喜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