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早期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来源 :教育信息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ong8595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高等教育不应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体系来为社会输出人才,而是应将专业学科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对高校早期教育专业来说,在掌握创新创业教育核心思想的同时把握社会发展前沿动态,必能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高校早期教育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有利于转变早期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为学生创业做好各项准备,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故而,基于早期教育专业毕业生创业意义的研究,结合早期教育专业毕业生创业困境,总结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模式和方法,提出高校早期教育专业学生创新
其他文献
经管类专业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毕业后从事创业和商业经营的比例相对较高。东北石油大学通过对创业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创业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融合,在教学中融入企业经营模拟软件,合理设置理论课学时和实践课学时,实现“以学促赛、赛教结合、专创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诚信经营意识和灵活应变的市场反应能力,以期为其他专业和其他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经济新常态是指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把握经济新常态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科学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经济新常态,指出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就业需求量萎缩、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能力新要求等挑战,提出大学生应通过精准进行环境扫描、主动转变就业观念、做好能力前置培养等认识、适应、把握就业新常态,从而把握就业新机遇、应对就业新挑战。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面对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素质亟待提高的现实,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要认识总结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基于此,分析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善建议。
基于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发挥的深化沟通、改善环境、关注个体、整合资源等作用,重点围绕专业化程度、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方式、学生个体心理健康动态把握以及网络化结构体系等方面,就辅导员有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加以探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和课堂参与度,进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大学生情绪管理这一课程内容为例,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适度调整,以实现课程教育改革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采用线上线下授课的模式,通过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将教学成果转化为育心育人成果。
随着国家一流课程的推行,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将慕课及翻转课堂应用到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明确慕课的价值,并对翻转课堂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阐述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虚拟仿真平台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数据技术的应用型实验平台,该平台能够通过人机交互技术来搭建实验模型,并且通过一定的计算机指令操作来实现对模型的设计与研究。通过分析虚拟仿真平台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及其发展困境,并且重点阐述虚拟仿真实践共享平台多模块的框架内容,来探究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民办高校创校初期,其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存在照搬别校的问题,新时代,民办高校必须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体现了高校的办学能力和发展方向,具有整体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民办高校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十分有必要。结合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实践,讨论实现民办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而如何构建高校、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培养的机制,目前还存在可以探索的空间。通过邀请企业参与,共同对本科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体系、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以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为先导,以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为纽带,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为载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对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迫切需要,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方法,阐述当地政府、企业、高校、在校教师、在校大学生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潮中的作用,建议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背景下构建政府、企业、高校、教师、学生“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