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诗歌拾遗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za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理国时期,文学创作较之南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保存下来的资料更加丰富。大理国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大理致书宋朝廷,要求通好。大理国多次向宋索求经籍,并于边市大量购买汉文书籍,用汉字抄写了大批佛经,均说明大理国人运用汉字相当熟练。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侬智高兵败逃入大理国,其部属大多投靠大理,其中就有广州进士黄玮,以擅长文学而得到了大理国的重用。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大理国主段正淳派遣使臣高泰运到宋廷求书,“求经籍得六十九家,药书六十二部。”①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六十九载:“宋绍圣间,正淳遣使入贡,得六经九家,自是云南多文学之士矣。”②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大理国王段和誉派遣李紫琮、李伯祥为正副使,携带马380匹,以及麝香、牛黄、细毡、甲胄、弓箭等多种物品,到达开封,诣宋进献,请求册封。道出湖南鼎州,李紫琮等“闻学校文物之盛,请于押伴,求谒学瞻拜宣圣像。邵守张察许之,遂往,遍谒见诸生。又乞观御书阁,举笏扣首。”③翌年,宋朝封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宋朝与大理国之间的藩属关系正式建立。此后大理与内地贸易和文化交往开始增多。如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5月,大理国派人到邕州卖马1000余匹,随行的有6000余人,还携带去大批大理国的土特产品、各种药材出卖,购回锦缯及诸多的汉文书籍。段智廉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经一千四百六十五部,放置在都城内五华楼。
  大理与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南地区诸民族文化的发展。郭松年《大理行记》称:
  故大理之民,数百年之间,五姓守固,值唐末、五季衰乱之世,尝与中国抗衡。宋兴,北有大敌,不暇远略,相与使传往来,通于中国。故其宫室、楼观、言语、书数以至冠婚丧祭之礼、干戈战阵之法,虽不能尽善尽美,其规模、服色、云为,略本于汉。自今观之,犹有故国之遗风焉。
  在大理国各阶层中,诵读儒家经典已蔚然成风,引用儒家言论也成为一时的风尚。与中原王朝一样,大理国也实行开科取士制度。阮元声《南诏野史》说:“段氏有国,亦开科取士,杂汉并进,今始以僧道通儒书者为制科。”④《滇云历年传》载:“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段素英敕述《传灯录》,开科取士,定制以僧道读儒书者应举”,⑤这些人称“释儒”,官吏多从释儒中选任。《大理行记》载当时“师僧有妻子,然往往读儒书,段氏而上,有国家者设科取士,皆出此辈。”⑥
  因此范文澜先生认为:“大抵南宋时,白蛮文化已经提高到汉族的水平。乌蛮和落后的部落,受白蛮文化的影响,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⑦
  大理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保留在现存的碑刻中。从众多的石刻铭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散文、骈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大理国时期的诗歌传世者绝少,邵献书先生说:“现在能看到大理国时期的诗作,仅当时白族商人李观音得的诗一联:‘言音未会意相和,远隔江山万里多。’既然一个白族商人能写出如此诗作,则大理国时期的上层人物,他们的诗作和水平当应多而高的,惟不见记录而已。”⑧李观音得的诗在表达希望双方增进交流的同时,也道出了语言不通、道路阻隔的苦衷。
  道南和尚,一作道安,《滇释记》曰:不知何许人,古志有题《玉案山房》二律:
  松鸣天籁玉珊珊,万象常应护此山。一局仙棋苍石烂,数声常笑白云间。乾坤不蔽西南境,金碧平分左右班。万古难磨真迹在,峰头鸾鹤几时还。
  美人高隐乐从容,宅近滇南第一峰。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长镵破雪寻黄菊,曲几看山荫碧松。此趣料应知者寡,抱琴何日逐游踪。
  玉案山在昆明西北郊,群峰逶迤连绵。诗中描绘玉案山的自然景色和神话传说,有唐诗风格。元张道宗《纪古滇说集》将道安前一首诗误作元诗。明万历《云南通志》正为唐道安和尚诗,并记载:“道安,蒙氏时河东赕人,至罗筌寺,有毒龙频覆舟,道安创寺于其所,害遂息。”谢肇淛《滇略》也载一首,注曰:“《南诏通记》作牟后诗。”由此观之,此二诗当作于南诏大理时期。
  明刘文徴天启《滇志》卷十七,谢肇淛《滇略》卷十《杂略》载:“南诏使威楚西五十里许有五楼山,有王载玄、张明亨者栖也。志在清虚,日载酒峰巅,长啸狂唫,时人莫之识也。一夕饮酣,见一道人乘风而至,……问姓名则曰:无心昌道人。遂促膝倾觞,醂醨醉卧,先生忽言别,二子恋恋不能舍,先生曰:来年秋风起塞上,吾当再至。及期,二子重登塞上,目极狂欲口占:
  去年霜草断人魂,满江秋水白纷纷。犹记别离亭畔约,西风塞上未逢君。
  吟罢清风徐来,彩云飞舞,遥望则昌先生至矣。”昌道人与王载玄、张明亨二子语,欢甚。时万里澄空,碧天清籁,道人题壁间:
  带剑飘然负不群,几回挥袖拂红尘。不图紫绶朝金阙,独爱青山锁白云。踽踽一身空盖世,茫茫四海觅知音。与君不负当年约,一榻清风到五城。
  吟罢出户,二子随之,道人曰:时当行矣,腾空而起,后人思其胜事,乃窥测之,昌无心是吕,其吕祖乎!”吕祖即吕洞宾(公元798年—?),俗传为八仙之一,有关他的神话传说,最早大约起于北宋岳州一带。这是一则南诏大理时期的神话传说,二诗可能为大理时期文人所作。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蒙氏大理土长骠信《陟灵峰纪兴》诗一首:
  遥望灵峰壮大邦,攀游陟岭过清江。日辉花影霞舒院,风袭炉烟雾透窗。谷口娇莺吟对对,栏间粉蝶舞双双。追寻不但怜芳兴,将峻其图建法幢。
  灵峰指苍山,因苍山又称灵鹫山。从内容看,此诗或为大理国时作品,作者可能为末代国王(骠信)段兴智或其弟初期段氏总管段实的作品。⑨
  段福,字仁表,太和(今云南大理)人,大理国末代皇帝段兴智叔父,后降元,曾与段兴智一起朝见元帝,封武威公,率僰、爨军二万为前锋,导兀良合台平诸郡,著有《征行集》,为有文集记载的唯一一位大理国诗人。段福为大理国的重臣,《新纂云南通志·汉至元耆旧传》载:“元世祖驻跸大理,福扈驾,以文学得幸,尝从段兴智入观,献地图,条奏治民立赋之法。”他有扈从忽必烈瞻礼崇圣寺三塔的诗二首。《世祖陟玩春山纪兴》曰:
  时膺韶景陟兰峰,不惮跻攀谒粹容。花色映霞祥采混,炉烟拂雾瑞光重。雨沾琼斡严边竹,风袭琴声岭际松。净刹玉毫瞻礼罢,回程仙驾驭苍龙。
  诗歌描写了扈从忽必烈瞻礼崇圣寺三塔的活动。忽必烈于天定三年(公元1253年)十二月攻克大理都城,第二年春天,由原路返回漠北,此诗当作于天定四年(公元1254年)春,诗中的“韶景”、“花色”,点明了瞻礼活动时置春天。诗人用“玉毫”来形容崇圣寺三塔。“炉烟”袅袅、琴声悠扬,表明崇圣寺为忽必烈的瞻礼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又题扈从诗》曰:
  叨从万乘陡兰峰,一片青螺起梵钟。日映丈霞祥彩偏,花明辇路景光重。天戈肃肃参严竹,仙乐冷冷响涧松。停看玉毫明海国,朱旗挥霍拥苍龙。
  “梵钟”响彻、“仙乐”颂赞、“天戈肃肃”,显示出忽必烈瞻礼活动幕僚随从、护卫队伍的盛大阵容。二诗当作于同时,题名当为编纂《征行集》时所改作。段福为大理末年至元初人,属大理国遗臣,作此二诗时,大理国尚未灭亡,国主段兴智仍在鄯阐,由其诗歌可以窥见当日大理国的文学水平。段福另有《春日白崖道中》诗,深受后人好评。
  由于历代战乱毁坏,加之人为的破毁,南诏大理国文献保存下来的很少,而诗歌则更属凤毛麟角。段玉明《大理国史》所引陈鼎《滇游记》中崇圣寺黄华老人石刻草书四首,认为“以‘鹤托(拓)先开二十双’断,此四句为大理国晚期作品当有可能。那么,它们或可以作为大理国时期诗歌的代表,其风格与南诏杨奇鲲的《岩嵌绿玉》是一致的。”⑩其实此四首诗为金翰林修撰王庭筠所作,《全金诗》和《全辽金诗》均有收录。大理国文学作为一代散佚的文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①倪辂:《南诏野史》,转引自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十一卷,511页。
  ②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六十九,转引自段玉明:《大理国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3月,367页。
  ③脱脱,阿鲁图,铁木儿塔识等:《宋史·大理国传》,卷四百八十八,大理国传,中华书局1977年11月,14073页。
  ④阮元声:《南诏野史》,转引自詹全友:《南诏大理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246页。
  ⑤倪蜕:《滇云历年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165页。
  ⑥郭松年:《大理行记》,转引自大理白族自治州王陵调查课题组编:《古籍中的大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7月,163页。
  ⑦范文澜:《中国通史》(四),人民出版社2004年,130页。
  ⑧邵献书:《南诏和大理国》,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196页。
  ⑨张文勋主编:《白族文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45页。
  ⑩段玉明:《大理国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271页。
  (史海漫游主持 廖惠群)
其他文献
发源于横断山纵谷区兰坪县金顶盐路山的沘江,在深山峡谷里横冲直撞,硬是闯出自己的一条出路。最后,她终于在一个叫功果的地方猛然一跳,汇入了向南奔流的澜沧江。就在沘江疲惫喘息的丛山褶皱间,她留下一些深谷中的小冲积湾。这些小河坝就成了山国云龙相对富庶的集镇。沘江流经石门,在这里打了一个十分别致的回头湾,河道弯出了一个圆满天成太极八卦图。云龙县城石门古镇,就居于沘江天然太极图之下,坐拥着一方奇异的风水宝地。
期刊
曾经听人说过:灵堂前哭得最悲痛的才是最不孝的,爱他就要生前对他好。  我就是那个天底下最不孝的人。  爷爷走了,在一个凄清的四月。我清楚地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可是,爷爷走了,走得毫无预兆,令人毫无防备,我甚至没能见上爷爷最后一面。  无数次地幻想奇迹,幻想爷爷从睡梦中醒来,可是,我失望了,彻底地绝望了:我面前的爷爷,安静地躺在棺木里,。头发全白了,脸上没有一丝血丝,越发显得苍老无力。爷爷已经很老了,
期刊
王毅然的小说,大多是纪实性的,以写人记事为主。或追忆亲人朋友,或俯拾旧日往事。无论内容怎样的不同,都统摄在从容、博大的气度之下,以平缓、自然、客观的笔调来追念至亲至爱之人,叙写大喜大悲之事,可谓“恬淡自然”。其作品不事雕琢,随意自然,不刻意追求主题的精深、语言的精巧或感情的波澜,又可谓是大巧不工。    一、精巧的结构,完美的构思    见多识广、儒雅潇洒的马如云,省级某边境贸易口岸“绿云”休闲山
期刊
一    村子脚的磨房,始终在记忆中时隐时现。  村子通电之前,磨面靠的就是水磨。故乡山高箐深,水资源异常丰富,差不多每个寨子都有一到二座磨房,甚至有些冒尖儿的人家自己就拥有一座磨房。这些磨房在河谷里零散地藏着。十冬腊月粮食晒干了,磨房就忙了起来。整个河谷滚着闷雷似的声音,那是村里的人在轮流着磨刚晒干的玉麦、小麦、豆子。  我们社里就只有一座磨房。这座磨房大约有百十年的历史了。爹说,连爷爷都不知道
期刊
七十六年的风雨兼程    “洱水西源第一流,川名沃野稻先秋”。洱源,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风淳厚、风光绮丽、物产丰富的地方。30万各族人民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十个乡镇星星点点散落在这阡陌交通、汊港交错、河流如织、湖泊众多的洱海源头。洱源美丽迷人,像一颗绚丽的宝石镶嵌在滇西北高原,以其灿烂的历史文化、古朴神奇而极富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素有“神话王国”、“白族文化宝库”、“仙女撒歌的地方
期刊
三    世纪初某个多雨的秋季,我站在这个高楼林立的城市,用含义复杂的目光,回望千里彝山深处,五十年前古寨暮色苍茫的那个夏日黄昏,我看到灾难的阴影像一只硕大无朋的乌鸦,正缓缓向古寨上空逼近。  苍老的毕摩纳洛嘎苦拄着拐杖,矗立在落日黄昏里,像一只衰老的山羊,用阴沉的目光凝视着暮色苍茫中的古寨,他的目光心事重重,充满了忧虑,他还听到灾难破空的萧萧嘶鸣声从远方断断续续传来。但老毕摩纳洛嘎苦无法判定灾难
期刊
我曾经并不喜欢玫瑰,觉得玫瑰媚俗,还多少有些矫情。在每年的某些特别的日子里,也会收到一些玫瑰,寓满关爱和祝福。但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真情与玫瑰无关。  刚从外国语学院到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时,常常听到教留学生的老师们抱怨他们的学生如何不遵守纪律,如何难以进行教学。早上八点上课,每天都是老师一个人在教室里等学生,到八点半左右才陆续有人来,并且毫无愧意,似乎他们从来不知道学校是一个有规则的地方。由于语言的障
期刊
我叫杨清峰,这个名字是爷爷取的,小的时候我问爷爷“清峰”的意思,他很耐心地解释,可我还是云里雾里。我不怎么喜欢这个名字,有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叫杨清峰?而不是别的名字?”我的爷爷不但会读还会写汉语的繁体,他说要想真正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就要学习汉语,因为我的名字来自于汉语。现在我很遗憾爷爷在世的时候没有跟他好好学习汉语。随着一天天长大,我想知道爷爷取名的用意,想了解汉语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在越
期刊
题记:如果说喜洲是一位白须飘飘的长者,那么,镜庐则是喜洲聪明的三儿子。在喜洲,我像风中的一片叶子,被大理的风吹着,托着,飘荡着,满怀的阳光,使我的心里溢满了一种温暖。在喜洲弯弯曲曲的巷道里,我的想象如同一片辽阔的森林,被大理的微风吹着,仿佛那洱海里鱼鳞一样的波涛,层出不穷。喜洲的巷道,在它的曲折里,把我送到了镜庐的门前,惊喜,书页一样翻开了,那泛黄的纸张,敞开了一个院落的魂。    1、水缸里的大
期刊
和熙的阳光中,小镇开始躁动不安了。  孩子们的书声从校园的上空升起,  来自桥头村方向早发的客车的鸣号声  传入每一扇刚刚开启的窗棂,  卖菜,卖早点,卖烧酒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这是沉寂了一夜的小镇,  在晨光中,伴着人们的苏醒复又沸腾起来。  农人们扛着犁耙,赶着健壮的耕牛,  穿过街道,走向田野,他们  腰间的酒壶散发着阵阵醉人的香味。   小贩们似乎又忙碌了起来,他们  没有忘记这是乡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