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新版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这是贯彻国家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文件而迈出的关键步伐,是落实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个权威评价体系。文件指出新的高考评价体系主要是由“一核”“四层”“四翼”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提出了突出方向性、坚持科学性、反应时代性、体现民族性、突显公共性的五大原则。新的高考评价体系中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有力促进高中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从而助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这些原则和要求很快就贯彻落实到了高考试题当中。在2020年高考河南省采用的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的38题中出现了“新”的问法。这种类型的试题考察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体现出高考评价体系中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那么学生应该如何把握这种经济信息类的问题,进而作出更符合要求的解答,得到更高的分数呢?我们通过高考试题为例来归纳、总结、探讨一下这类问题的解题技巧。
例1:(2020年文科综合试题全国Ⅰ卷38题)
材料一 :2013—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和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1)解读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
【参考答案】近年来,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我国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例2:(2020年思想政治试题天津卷第17题)
材料一 : 1981年末至2015年末人均日收入低于1.9美元的贫困人口数量变化
(1)提取材料一中的经济信息。
【参考答案】从1981年末至2015年末。世界贫困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不含中国的世界贫困人口数量下降较慢;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下降迅速,为世界减贫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以上两个最新高考试题例题我们可以看到考试中心命题把参考答案的编制分成了两层,第一层先是对图像的所有信息进行了描述性的概括和总结,答案语言注重从标题入手,标题语言作为切入点,对图中展示的两条线进行了描述。第二层结合教材有关知识对途中反省信息信息进行升华,透过现象看本质。
但是在2018年普通高考全国Ⅱ卷38题中稍有不同。设问是一样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都是简要说明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材料题的图片描述了2013年—2017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的逐年增长状况。参考答案设置为:近五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均逐年增长(上升);其中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绝大比重(占比最大、主要来源)(占重要地位1分)(说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正相关,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税收收入不断增加不给分)。可以看出该题答案基本上和例1、例2的答案编制原则吻合,进行了图像描述,但是没有对信息产生的原因或者意义进行深挖,只是按照课本就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二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很显然,应该是紧扣课本上相关知识的表述,没有做进一步的深挖,如得益于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等。
那么哪种答案编制原则更合理呢?我们再来看下面试题的答案编制原则
例3:(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思想政治试题
16.下面两图反映了2019年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之间货物贸易往来的情况。
解读图中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信息。
【參考答案】(1)2019年,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中的绝大多数均有货物贸易,我国对其他RCEP成员国货物出口额总体小于我国对其他RCEP成员国货物出口额,说明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例4:中原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考评中文科综合的38题。是最近出现的联考试题,突出时政热点图像描述了2015—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的脱贫攻坚重大成效的状况。设问为解读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所设置的参考答案为:2015-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我国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高考试题和最新的模拟试题的答案分析,可以认识到,无论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还是社会力量的各种联考,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经济信息类试题得答案编制模式。教师教学、学生解答试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弄清问题的问法:反映经济现象?包含的经济信息?反映经济信息?如何认识、应对解决上述现象、问题?等等。不同的设问方法,组织答案时的层次、深度是不一样的,一般认为反映经济现象类的设问在回答时只需要做概括性的描述;包含的经济信息、反映经济信息类的设问回答时要注意在作出概括性描述的基础上进行深挖,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认识、应对解决上述现象、问题类不但要求在作出概括性描述,而且还要进行评价、有针对性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
二、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要紧扣标题,从标题字词入手;对图表或者图像进行左、右、上、下对比;材料的注解(注)更重要,往往注的内容信息就是答案的要点之一,切记不可漏掉。进行试题答案的语言组织时注意课本表述,以课本表述为依据,结合时政背景和语言;注意使用专业术语;最后要注意提炼总结,归纳,透过现象看本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12
[2]网上公开的高考试题和模拟题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附属中学,河南 开封 475000)
这些原则和要求很快就贯彻落实到了高考试题当中。在2020年高考河南省采用的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的38题中出现了“新”的问法。这种类型的试题考察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体现出高考评价体系中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那么学生应该如何把握这种经济信息类的问题,进而作出更符合要求的解答,得到更高的分数呢?我们通过高考试题为例来归纳、总结、探讨一下这类问题的解题技巧。
例1:(2020年文科综合试题全国Ⅰ卷38题)
材料一 :2013—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和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1)解读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
【参考答案】近年来,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我国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例2:(2020年思想政治试题天津卷第17题)
材料一 : 1981年末至2015年末人均日收入低于1.9美元的贫困人口数量变化
(1)提取材料一中的经济信息。
【参考答案】从1981年末至2015年末。世界贫困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不含中国的世界贫困人口数量下降较慢;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下降迅速,为世界减贫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以上两个最新高考试题例题我们可以看到考试中心命题把参考答案的编制分成了两层,第一层先是对图像的所有信息进行了描述性的概括和总结,答案语言注重从标题入手,标题语言作为切入点,对图中展示的两条线进行了描述。第二层结合教材有关知识对途中反省信息信息进行升华,透过现象看本质。
但是在2018年普通高考全国Ⅱ卷38题中稍有不同。设问是一样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都是简要说明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材料题的图片描述了2013年—2017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的逐年增长状况。参考答案设置为:近五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均逐年增长(上升);其中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绝大比重(占比最大、主要来源)(占重要地位1分)(说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正相关,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税收收入不断增加不给分)。可以看出该题答案基本上和例1、例2的答案编制原则吻合,进行了图像描述,但是没有对信息产生的原因或者意义进行深挖,只是按照课本就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二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很显然,应该是紧扣课本上相关知识的表述,没有做进一步的深挖,如得益于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等。
那么哪种答案编制原则更合理呢?我们再来看下面试题的答案编制原则
例3:(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思想政治试题
16.下面两图反映了2019年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之间货物贸易往来的情况。
解读图中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信息。
【參考答案】(1)2019年,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中的绝大多数均有货物贸易,我国对其他RCEP成员国货物出口额总体小于我国对其他RCEP成员国货物出口额,说明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例4:中原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考评中文科综合的38题。是最近出现的联考试题,突出时政热点图像描述了2015—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的脱贫攻坚重大成效的状况。设问为解读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所设置的参考答案为:2015-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我国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高考试题和最新的模拟试题的答案分析,可以认识到,无论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还是社会力量的各种联考,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经济信息类试题得答案编制模式。教师教学、学生解答试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弄清问题的问法:反映经济现象?包含的经济信息?反映经济信息?如何认识、应对解决上述现象、问题?等等。不同的设问方法,组织答案时的层次、深度是不一样的,一般认为反映经济现象类的设问在回答时只需要做概括性的描述;包含的经济信息、反映经济信息类的设问回答时要注意在作出概括性描述的基础上进行深挖,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认识、应对解决上述现象、问题类不但要求在作出概括性描述,而且还要进行评价、有针对性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
二、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要紧扣标题,从标题字词入手;对图表或者图像进行左、右、上、下对比;材料的注解(注)更重要,往往注的内容信息就是答案的要点之一,切记不可漏掉。进行试题答案的语言组织时注意课本表述,以课本表述为依据,结合时政背景和语言;注意使用专业术语;最后要注意提炼总结,归纳,透过现象看本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12
[2]网上公开的高考试题和模拟题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附属中学,河南 开封 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