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坚持:大国崛起的历史轨迹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总会忠实地记录下奋斗者的足迹。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既是对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薪火传承,历史弥新。无论是从历史时期还是从战略安排来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的历史坐标标定了我们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担当。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在《枢纽:3000年的中国》中,历史学者、外交学院教授施展力图用更系统的方式,对“什么是中国”以及“中国未来走向哪里”给出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解释。
  历史是“未来学”,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所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实践逻辑。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中国是世界上惟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如果“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民族复兴是在千回百转、千难万险中砥砺前行。在《枢纽:3000年的中国》中,“施展试图在一种新的全球史视野下,重新理解传统中国以及以中国为文明核心的东亚世界的历史,并把这个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的相遇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背景,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刘吉《枢纽:3000年的中国》序)。
  在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彼此之间,以及西域、高原等各个亚区域与中原、草原之间有着极为深刻的相互塑造关系:彼此之间互为条件,脱离开其中一方,另几方的历史都无法获得完整解释;相互联系在一起,却能够让其中每一方都释放出更大的历史意义。它们加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共生体系。所谓的中国历史,就是这个共生体系的演化史;它在古代最终落实为一个整合了汉满蒙回藏等各种要素的多元帝国,中国“多元一体”的结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锻造出来的。“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要有悲悯和同情,更要有责任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表达了中国的国际情怀和大国担当。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只有说清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才能摆脱身份焦虑,成就自己的历史地位。在《枢纽:3000年的中国》中,施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重新梳理了中国历史,并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3000年来所承担着的“枢纽”地位(或角色):对内,是一个多元复合结构的体系;对外,是世界海陆秩序之间的枢纽。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一方面,历史“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它运用特定的社会记忆(史料),把已经消失的人物和社会现象再现出来,发掘潜藏在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联系,是一门认识世界的科学。另一方面,“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既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发展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引。“既然历史是以过去这个广袤无垠的领域为对象的,它就存在于一切人文科學中……”(美国历史学家乔治·伊格斯),用科学态度鉴往知来,不仅有助于我们通览过往,更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观。施展认为:“中国历史并不是黑格尔说的那种‘永无变动的单一’,而是有着生生不息的结构性变化。”通过进一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施展在《枢纽:3000年的中国》中用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将人类秩序联为一体,即在“实现了自我整合的后革命时代的中国,在进入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后,其超大规模人口终于焕发出巨大的力量,成就了难以想象的经济奇迹,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经贸结构,全球政治秩序、经济秩序乃至社会秩序在此过程中出现失衡”。
  世界经济的形成、增长和持续的过程也是世界秩序的形成、增长和持续的过程,即世界经济本身产生着世界秩序。在《枢纽:3000年的中国》中,施展首次把现代世界秩序划分为“海洋秩序”“大陆秩序”以及“海陆中介/枢纽秩序”三大块。通过对3000年中国历史的回望,施展试图通过“作为‘中国’的世界”,以及“内在于世界的‘中国’”来还原“中国究竟是谁”。施展认为,贯通所有这些问题的解释逻辑是中国的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它作为一个古老且未中断的文明所带来的历史记忆,二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所带来的政治和经济效应。“作为体系的中国,内在地包含着海洋和大陆等多种要素,它们通过历史的演化与现代的整合,而凝为一个共同体;中国因此得以同时嵌入在现代世界的海洋秩序与大陆秩序之中,作为海陆中介/枢纽,因其超大规模而获得动能,将人类秩序联为一体。”他强调,这是中国作为世界秩序自变量的真实体现,是中国作为世界历史民族的责任担当。
其他文献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但是我们不该忘记的是,出自《老子》的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若使民常畏死,则为恶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这前一句话,表达的是老子对于当时统治者试图简单地通过“杀”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否定态度:当百姓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时候,用死刑又怎么能够吓到他们呢?那么,更好的方法是什么?是让百姓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因为在当时那样的背景下,一旦捉到作恶多端的人就杀了他
期刊
爱读书的你,是否有过因一些词不达意的书名而与一本书失之交臂的经历?最近,这股风“吹”向了名家名作。有些名家作品被冠以一个长长的言情名字,有些明明是经典作品却有一个让人莫名困惑的名字。而因为这些越来越花哨的书名,读者或是错过了一本本好书,或是掉入了一个个“陷阱”。  在出版史上,多的是为起书名想破脑袋的编辑,也无数次地证明了一个好的书名具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能量。但如果编辑的改名从美学追求,蜕
期刊
因工作关系,我每年有很多时间近距离接近乡村,真实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细小和琐碎。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乡村案例表明,加强乡村法治建设,让法治这条路越走越宽,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故事一】接触到一位村支书。这位书记在工作上颇有魄力。每次在百姓面前大谈加强法治的紧迫性,尤其是领导干部带头守法的重要性。一次下车后,他在指挥拆迁现场时,大手一挥,把这个拆了,把那个拆了,看着他如此的决断,你很难感觉到他的
期刊
通常情况下,不精致,不講究总是被看作愚蠢。但是,辩证法不但是铁面无情的,而且是会捉弄人的。故弄玄虚,故作姿态,繁文缛节,过度讲究,过分炒作,刻意作秀,也会出差错,闹笑话,被授予时下颇为流行的一个不光荣称号:精致化愚蠢。  古典中国崇文教化,是个讲究礼仪、崇尚礼节的礼仪名邦。精致化的愚蠢古已有之。古代朝廷有六部,礼部是掌管礼教的,礼部规矩最多,繁文缛节,咬文嚼字的讲究也最多。因此,有关精致化愚蠢的嘲
期刊
故乡小城的浴室,无论是规模与服务,设施与管理,比我所在的那个二线城市,都要更为高档。一流的豪华装修,一贯的清爽洁净,一律的人气旺盛。但每次前来洗浴,最引我关注的,都不是这些,而是那些每每都能遇见的形态各异的刺青。它們,被清晰地刺刻在一些或胖或瘦的身体上,构成俗语所说的“澡堂子”里的一道特殊风景。  这位先生四十来岁,略显发福的体型,挂一根很粗的金项链,泡在浴池里认真地看电视。他的整个后背,刺着一个
期刊
《飞行酿酒师》是著名作家铁凝的最新短篇小说集,收录其近十年来创作的《伊琳娜的礼帽》《咳嗽天鹅》《春风夜》《七天》等12篇短篇小说。全书以温情而写实的笔调,将笔墨聚焦于当下都市的人情百态,彰显出铁凝强烈的济世情怀。  《伊琳娜的礼帽》无疑是其中较为有趣的一篇,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伊琳娜在飞机上与后排瘦高男乘客的交集故事,读来令人浮想联翩。伊琳娜母子因行李太多,得到了该男乘客的帮助,把她的
期刊
朋友的老婆要新开一家饭馆,取名叫“孔府瓦罐”。如今的企业又都讲起了“文化”及“品位”,所以,朋友的老婆便让朋友找我,为她那“孔府瓦罐”搞一个有文化品位的关于“孔府瓦罐”的来历。  朋友为人不错,以前又帮过我的忙;所以,他提出来的事并且又是他老婆的旨意,我是不管再怎么为难也是应该尽力而办的。于是,在吃了他们的两次请之后,我借着酒力向他们拍了胸脯。  酒劲过去以后,因为拍胸脯的事还没忘,所以那愁劲就又
期刊
大凡职场,由动词放松到形容词轻松的时刻最属午休一小时吧———我们杂文学会“寄居”报社,吃罢报社食堂“自助餐”,回来就是“自由谈”了,开心一小时节目,谈天说地扯篇儿,这天笔者“抛砖引玉”,先开第一“枪(腔)”———  那一次,省里作家组团去锦州笔架山采风。一进接待办,胖主任笑模笑样地迎过来,道:省里领导,欢迎欢迎!你们来几桌?……我们领队上前握住他的手,解释:我们是作家,可不是领导,这几桌……胖主任
期刊
儿子近日出差多,每天飞来飞去各大城市。得知要去北方,在网上查寻了当地的天气预报,有雨夹雪,咛嘱儿子要带足厚衣服外,叫老公制成表格,标明出差当天城市天气预报,微信发给孩子。要求儿子每到一座城市,一下飞机都要报平安。老公看不惯,唠叨我“孩子都多大了,还这么瞎操心,他如果冷自会带衣服,就算没带也可在当地买到,方便得很。”  儿子自小懂事,记得在他三岁的时候,爱人下乡,我正好上零点班,孩子没人带,只好把他
期刊
去年6月,我和北京杂文家于文岗以及湖北杂文家任蒙先生,一起到河南参加一个采风活动。活动间隙,于文岗拿着任蒙赠送他的杂文集《世态幽默图》,来到任蒙房间。一进门,于文岗就对任蒙说:“今天带着您送我的宝贝来负荆请罪,烦请蒙兄在这本失而復得的书上再签一次。”  原来,于文岗特意将这本书带在身上让任蒙“补签”,是他们事先约定的。我作为一个现场“见证者”,也于无意间了解到一个颇具意味的作家赠书的故事。  赠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