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历”的来历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enmeme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的老婆要新开一家饭馆,取名叫“孔府瓦罐”。如今的企业又都讲起了“文化”及“品位”,所以,朋友的老婆便让朋友找我,为她那“孔府瓦罐”搞一个有文化品位的关于“孔府瓦罐”的来历。
  朋友为人不错,以前又帮过我的忙;所以,他提出来的事并且又是他老婆的旨意,我是不管再怎么为难也是应该尽力而办的。于是,在吃了他们的两次请之后,我借着酒力向他们拍了胸脯。
  酒劲过去以后,因为拍胸脯的事还没忘,所以那愁劲就又攻了上来。写什么呢?怎么写呢?就是编也得有个“影像儿”啊!
  猛然想起家里一直放着的四书五经。于是就翻到了“子曰”满纸的《论语》。于是就伴着朱熹老夫子的注释通读了一遍又一遍。首先读出来的是老朽自己名字的出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于是就对孔老夫子由景仰之余又多了份疑惑: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你来干什么了?又想,是不是书上在“求饱”和“求安”前面漏了个“不”字?不过这都不是现在探讨的事情,眼下当务之急是来历,是那个“孔府瓦罐”的来历。
  读《论语序说》得知:孔子“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弟子颜回最贤”。于是突来“灵感”,以颜回为线索,杜撰出一段文白相间的“来历”。如下:
  孔子,圣人也。年轻时周游列国,虽满腹经纶,但未得施展。后半生便致力于讲学论道,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以颜回最贤。孔子对得意门生关爱有加,常常亲赴颜回之居所与其研习学问。是日近午,孔子因事又至回所,见颜回正忘情读书,屋内一隅的灶台上一瓦罐正热气氤氲,香气缭绕;遂问回所煮何物?颜回从书中惊出,忙向老师施礼后答曰:罐中乃寻常菜菽。因回常常食无定时,恐其冷凉,故特以瓦罐烹之,一乃保温,二乃保味。孔子腹中正饥,遂与回共啖罐中之食,顿感鲜香无比、回味无穷!其后,孔子念念不忘,嘱其家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久而久之,孔子因瓦罐而受益,瓦罐因圣人而得名。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从此,孔府瓦罐闻名遐迩。
  我把这个“来历”交给朋友,朋友又交给了老婆,朋友老婆又找了好多有文化的人进行审查论证,结果都说不错,并说以前别人这汤那菜的来历还说不清是谁造的哩!于是,我撰写的这段“来历”就堂而皇之地上了“孔府瓦罐饭庄”的大堂,供有品位又有雅兴的食客们观赏揣摩、品味称道。
  这就是“来历”的来历。
其他文献
虱者,寄生虫也。其卵名虮,色白,成虫为虱,以吸食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之血液为生。余少居乡下,其时虱害横行,无论男女老幼莫不深受其害,“夜来才睡睡忽醒,白日乱啮痒到髓”。因此,夜晚睡前灯下捕虱,白日墙根下脱衣捉虱,其景至今犹历历在目。  虱之为害久且巨矣!读先秦诸子著述,已见虱子出没其中。宋玉《小言赋》中有“烹虱胫,切虮肝,会九族而同嚌,犹委余而不殚”的句子。《列子·汤问》中有“纪昌射虱”的故事,《韩非
期刊
新时代,新气象。我所居住小城的私家车近几年突然增多,许多不甘寂寞的新潮老人也开上了车。我也“蠢蠢欲动”,我已经55岁了,再不抓紧学开车,这辈子就没有机会开车了,那会是终生遗憾。说时迟那时快,我决定立即上驾校报名学开车。我与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八位教育界的同事集体上了驾校。报名以后才知道一共要经历四个科目的学习。科一对我们这些当教师的人来说算不了什么,通过手机或者电脑,把《驾校一点通》里的一千二百多道
期刊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词一故事,字字有乾坤。汉字结构更是奥妙无穷,犹如一个个“万花筒”妙趣横生。有些汉字若仔细揣摩,还可发掘出老祖宗造字时劝民与人为善,劝官廉洁从政的意蕴。笔者在《杂文月刊》原创版2016年10月上发小文《淡字新解》中说:从“淡”字的氵和炎中可解读出“用清心之水浇灭贪欲之火”,即淡泊名利。在《杂文月刊》原创版2017年5月上发小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说:“恕”字的古体写做“上女下
期刊
春秋战国时,魏国将领乐羊率兵攻打中山国。当时他的儿子乐舒就在中山国任职,中山国国君为报复,把他的儿子煮成人肉羹送给他。乐羊端着肉羹一口气喝完后,便大举进攻,灭了中山国。魏文侯称赞说:“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吃了自己儿子的肉。”众大臣齐声附和叫好,唯独睹师赞不以为然:“连自己儿子的肉都吃了,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睹师赞在历史上籍籍无名,但他应该永垂不朽,因为他敢于力排众议,说了句地地道道、千古不朽的
期刊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但是我们不该忘记的是,出自《老子》的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若使民常畏死,则为恶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这前一句话,表达的是老子对于当时统治者试图简单地通过“杀”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否定态度:当百姓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时候,用死刑又怎么能够吓到他们呢?那么,更好的方法是什么?是让百姓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因为在当时那样的背景下,一旦捉到作恶多端的人就杀了他
期刊
爱读书的你,是否有过因一些词不达意的书名而与一本书失之交臂的经历?最近,这股风“吹”向了名家名作。有些名家作品被冠以一个长长的言情名字,有些明明是经典作品却有一个让人莫名困惑的名字。而因为这些越来越花哨的书名,读者或是错过了一本本好书,或是掉入了一个个“陷阱”。  在出版史上,多的是为起书名想破脑袋的编辑,也无数次地证明了一个好的书名具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能量。但如果编辑的改名从美学追求,蜕
期刊
因工作关系,我每年有很多时间近距离接近乡村,真实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细小和琐碎。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乡村案例表明,加强乡村法治建设,让法治这条路越走越宽,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故事一】接触到一位村支书。这位书记在工作上颇有魄力。每次在百姓面前大谈加强法治的紧迫性,尤其是领导干部带头守法的重要性。一次下车后,他在指挥拆迁现场时,大手一挥,把这个拆了,把那个拆了,看着他如此的决断,你很难感觉到他的
期刊
通常情况下,不精致,不講究总是被看作愚蠢。但是,辩证法不但是铁面无情的,而且是会捉弄人的。故弄玄虚,故作姿态,繁文缛节,过度讲究,过分炒作,刻意作秀,也会出差错,闹笑话,被授予时下颇为流行的一个不光荣称号:精致化愚蠢。  古典中国崇文教化,是个讲究礼仪、崇尚礼节的礼仪名邦。精致化的愚蠢古已有之。古代朝廷有六部,礼部是掌管礼教的,礼部规矩最多,繁文缛节,咬文嚼字的讲究也最多。因此,有关精致化愚蠢的嘲
期刊
故乡小城的浴室,无论是规模与服务,设施与管理,比我所在的那个二线城市,都要更为高档。一流的豪华装修,一贯的清爽洁净,一律的人气旺盛。但每次前来洗浴,最引我关注的,都不是这些,而是那些每每都能遇见的形态各异的刺青。它們,被清晰地刺刻在一些或胖或瘦的身体上,构成俗语所说的“澡堂子”里的一道特殊风景。  这位先生四十来岁,略显发福的体型,挂一根很粗的金项链,泡在浴池里认真地看电视。他的整个后背,刺着一个
期刊
《飞行酿酒师》是著名作家铁凝的最新短篇小说集,收录其近十年来创作的《伊琳娜的礼帽》《咳嗽天鹅》《春风夜》《七天》等12篇短篇小说。全书以温情而写实的笔调,将笔墨聚焦于当下都市的人情百态,彰显出铁凝强烈的济世情怀。  《伊琳娜的礼帽》无疑是其中较为有趣的一篇,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伊琳娜在飞机上与后排瘦高男乘客的交集故事,读来令人浮想联翩。伊琳娜母子因行李太多,得到了该男乘客的帮助,把她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