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背景下“教读课”教学探析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309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225211)
  摘要: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突出特点和创新之处,就是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教读是基础,是自读和课外阅读的准备。“教读课”要重视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的渗透,重视教材本身设计的阅读思考题,重视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重视阅读的过程性和个性化。
  关键词:三位一体教读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突出特点和创新之处,就是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教读是基础,是自读和课外阅读的准备,是实施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法的“试验田”,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所以,“教读课”也就相应成为“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建立的基础。本文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谈谈在“三位一体”背景下统编教材中“教读课”教学设计的一些想法。
  一、“教读课”要重视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的渗透
  统编教材很重视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的渗透,针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在单元导语、预习、课后习题、教师用书中均做了提示,教师可以参照实施,自觉运用到教学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科学、到位,忌窄化、浅化。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导语指出:“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导语明晰了默读的“四不”要求,同时还提出了本单元的阅读策略:“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中也明确提出了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这里,进一步提出了默读的“两不”要求,前后连贯,互为补充。
  然而,掌握默读的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讲究循序渐进。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除了在第三单元的导语中提出“一气读完全文”的阅读要求外,还在第四单元的导语中提出“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路”的要求,在第五单元的导语中提出“学做摘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要求,在第六单元的导语中提出“提高阅读速度”“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要求。这些要求明确、具体,可操作,而且螺旋上升,层层递进。
  “教读课”完全可以同时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自然段关于百草园的文字就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对写景的方式及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童真、童趣做一些分析。这样既可以适应不同文本、不同阅读目的的需要,也有助于实现与小学阶段的有机衔接和阶段性巩固。
  二、“教读课”要重视教材本身设计的阅读思考题
  教读课文的阅读思考题主要包括预习和课后习题等。课后习题分为“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部分,前者主要是对文本的思考与探究,后者既有积累性知识,又有不同形式的拓展,二者的功能各有侧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预习1”:“阅读课文,看看小时候的他玩些什么,学些什么,想些什么。”“思考探究1”:“默读课文,讨论问题。”这些阅读思考题都紧扣“通过默读,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单元阅读重点,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之上,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了解结构,培养梳理能力。而“积累拓展4”又针对第2自然段有关百草园的文字设计了3道精读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精读能力,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这当中有描写方法的分析,有表达方式作用的探讨,更有仿写的语言运用的实际操作,要求逐渐提高,难度逐步加大,挑战性也逐步增强,自然会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教读课”助读体系的设计非常完善,无论课前预习还是课后习题,无论课内训练还是课外拓展,无论思考探究还是积累拓展,都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地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积极引导实施对文本的精读,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统编教材中的这些独居匠心的设计,教师须深刻领会并充分利用。
  三、“教读课”要重视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
  课内外阅读的统整与结合,能够打破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割裂的局面,但能否真正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有效延伸,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操作。首先,运用好教材中现成的阅读题。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的“积累拓展5”中有这样的阅读题:“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后‘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这道题不仅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朝花夕拾》,还提示学生结合相关课外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多元主题。其次,针对不同篇目进行比较阅读或设计“1+X”模式。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跟《阿长与〈山海经〉》一起读,《五猖会》可以跟鲁迅先生的《风筝》一起读,《父亲的病》可以跟贾平凹的《父亲》和朱自清的《背影》一起读,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的情怀。再次,可以由课文内容自然拓展延伸。例如,可以由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时能让故事更具神秘色彩的特点,自然引到: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她身上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鲁迅对她的态度如何?而这些恰恰可以通过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来解决。最后,还可以根据单元导语及预习要求,选取《朝花夕拾》中反映鲁迅小时候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篇目,如《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等,填写表格(见表1)。之后,开展相关的语文活动,如讲故事、办手抄报、举办辩论赛、开展汇报交流等。
  四、“教读课”要重视阅读的过程性和个性化
  统编教材的教学理念非常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学本。阅读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字词句篇,关注“语、修、逻、文”的积累和理解,更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因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有理解、思考、感悟,而这些宝贵的阅读体验正是自主阅读能力形成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精读“三味书屋”、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外貌、語言、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品味练字与句法的精妙,但切忌回到“伪圣化”的主题上去。对此,不妨引导学生从“一位优秀的朗读者”的角度展开讨论。首先,寿镜吾先生人品好,“本城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其次,懂得教育方法,“有戒尺,但不常用”;再次,有高超的朗读技巧,注重“‘呢’‘噫’‘嗬’衬字及抑扬顿挫语音的运用”;另外,还有丰富的态势语言,“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种具有过程性和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往往能摄入灵魂,直抵人性。“朗读是传播文字,人是展现生命,朗读者则是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朗读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这种具有过程性和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物的复杂性、多面性。当然,这一过程是缓慢的、长期的,还需要语文教师智慧地引导。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因急于求成而忽略学生的阅读过程,更不应重视现成的结论而忽视学生思考体验的过程。
其他文献
摘要:从内容变化上看,学生学习“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主要会面临两个困惑:计算为什么要从高位开始?竖式为什么要分层?通过课前调查与分析,印证学生学习的两个困惑,并把教学重点放在联系算理和算法,进一步理解笔算格式的合理性上。通过课堂观察与分析,印证分小棒的操作和基于算理理解进行算法解释的教学效果,也发现了它们的不足。  关键词:学情分析课前调查课堂观察除法竖式  数学教学要理解数学,更要理解学生
期刊
摘要: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教师基于图式理论开展教学,尝试从形式图式、内容图式、语言图式三个维度,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具体而言,在基于文本的学习理解类活动中解构图式,在深入文本的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建构图式,在超越文本的迁移创新类活动中重构图式。  关键词:图式理论 说明类文本 同课异构 阅读素养  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图式知识被人们运用于对于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的应用型理论。图式是一种记忆结构,是人将
期刊
摘要:以“总数、每份数、份数之间关系”问题为例,说明数学解题教学仅关注生活经验和数感是不够的,应该抓住时机,逐步渗透模型思想,培养建模能力。以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教学中建立“总数、每份数、份数之间关系”模型为例,说明新旧知识挢接是根基,深度体验介入是重心,系统归纳整理是关键,灵活拓展运用是要义。  关键词:模型思想建模能力问题解决数量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期刊
摘要:1千米概念的内涵抽象而外延丰富,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它,使知识建构更加完善。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基于经验的隐藏化、个体性、发展性等特点,通过调动生活经验、纠正个体经验、发展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  关键词:认识千米生活经验个体经验学习经验  《认识千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期刊
摘要:评价工具是教师提前设计的有助于师生进行单元学习评价的工具,其呈现形式多样、多维。以李婷老师执教的My dad is a doctor一课为样本,就评价工具与教学目标、过程体验、教学结果三方面的一致性清单进行观察。针对观察中总结出的经验与做法进行深入思考,对评价工具的设计方向、运用指向及有效性等要求提出建议。  关键词:评价工具单元学习观察清单  一、研究思路:从主题确定到观察清单编制  (一
期刊
摘要: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散步》一课教学,尝试借助语言文字,让学生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具体而言:感知情节,扣词追问,渗透文化传承;分析形象,品读语言,拓宽文化视野;理解主题,多元解读,强化文化自觉;归纳总结,检测反馈,提升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传承视野自觉自信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
期刊
摘要:微电影《世界的另一端》写作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课堂上,先让学生观看并交流影片情节,随后按“示范一欣赏一试写一讨论”的步骤叙述镜头,表达感悟,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品悟影片的深层含义。整个学习过程,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又使语言与思维得到同步提升。  关键词:《世界的另一端》 微电 影创意写作 语言 思维  周一贯先生指出,微电影开发为创意写作的一种形态,是颇具时代特点的写作教学资源开
期刊
摘要: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無疑可以凸显概念形成的背景,架设概念体悟的平台,优化概念探究的过程,因而成为概念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随机事件及其概率》一课教学,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概念初步感知;引导自主探究,促进概念自然生成;组织递进讨论,精致概念网络系统。  关键词:概念教学问题情境探究过程概率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让学生更为精准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建立清晰的概念表象,组织联系紧密的概念系
期刊
摘要:基于“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的智趣共生教学,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兼顾课堂的前延后拓,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具体策略有:课前预习,引导自主探究;课中讨论,引导学会合作;课后练习,引导灵活迁移;课外自学,引导多元实践。  关键词:智趣共生教是为了不教自主探究  “教是为了不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基于“教是为了不
期刊
摘要:以《间隔排列》一课为例,阐述“探索规律”教学的一些基本策略:激活生活经验,在直观观察中感知规律;积累数学经验,在体验活动中发现规律;提升反思意识,在迁移应用中掌握规律。  关键词:探索规律间隔排列生活经验数学经验反思意识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目的,还要学会通过数学视角看世界,通過数学方法认识客观世界中各式各样的事物,通过数学思考把握千变万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