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的基本策略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间隔排列》一课为例,阐述“探索规律”教学的一些基本策略:激活生活经验,在直观观察中感知规律;积累数学经验,在体验活动中发现规律;提升反思意识,在迁移应用中掌握规律。
  关键词:探索规律间隔排列生活经验数学经验反思意识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目的,还要学会通过数学视角看世界,通過数学方法认识客观世界中各式各样的事物,通过数学思考把握千变万化的现象。因此,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是比较典型的“探索规律”内容。间隔排列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合学生自主探究。下面,就以《间隔排列》一课为例,谈谈“探索规律”教学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激活生活经验,在直观观察中感知规律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要以生活经验为情感和认知基础。“探索规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激活生活经验,从而在直观观察中初步感知规律。
  课始,教师利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学生猜礼物,并观察物体摆放的情况,获得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特点。具体设计如下:
  谈话;今天咱们一起玩“猜一猜”的游戏。老师带来了一些礼物,我们来猜猜是什么(出示前4个礼物,如图1)先不急,老师先给你们看前几个。
  提问:猜猜看,接下来的礼物是什么?
  谈话:像这样,一个橡皮一个铅笔,一个橡皮一个铅笔,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在数学上叫作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所以,这里橡皮和铅笔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评析:通过“猜礼物”的游戏引入间隔排列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进一步研究间隔排列的规律做好了情感和认知上的准备。]
  接下来,教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比较思考什么情况下两种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具体设计如下:
  谈话: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出示图2~图5)老师也带来一些图片,你能找到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吗?
  预设:学生判断出图2~图4中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但对图5有争议。
  提问:绿凳子和蓝凳子为什么不是一一间隔排列?说说理由。
  板书: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才是一一间隔排列。
  [评析:通过丰富的生活现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积累数学经验,在体验活动中发现规律
  “探索规律”的教学尤其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结论(而不是直接呈现,告知结论),其中特别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具体操作,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从具体到抽象、从操作到思维),积累充分的数学经验,从而在体验活动中进一步发现规律。
  在探究间隔排列规律的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自主探究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各种情况,然后利用生成的资源展开教学。具体设计如下:
  提问:想一想,要和4个正方形一一间隔排列,需要几个三角形?
  操作:拿出正方形和三角形,把你刚才想的摆一摆,摆好一种就在练习纸上画一画, 然后继续摆,继续画,能摆几种摆几种。
  学生用学具摆,然后在练习纸上画摆法。教师巡视,组织学生展示、交流摆的情况。教师对应板书图形和个数,如图6。
  小结:想要和4个正方形一一间隔排列,三角形的个数可以是3个,可以是4个,也可以是5个。看来,动手操作确实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现在把你们刚才没想到的情况也补画到练习纸上。
  [评析:通过开放的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探究成果,获得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各种情况,为进一步探究其中个数的规律做准备。]
  接下来,教师利用汇总的学生生成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自主探究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个数规律以及产生此规律的原因。具体设计如下:
  谈话:仔细观察这4排一一间隔排列,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1:前两排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个数相等,后两排个数不相等。
  预设2:第三排是正方形比三角形多1,第四排是三角形比正方形多1。
  总结:正方形和三角形一一间隔排列时,它们的数量相等或者相差1。
  追问:什么情况下三角形和正方形数量相等?什么情况下三角形和正方形数量相差1?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组织交流。
  小结:数学上头尾物体叫作“两端物体”。(连图中头尾,板书“两端物体”)两端物体不同时数量相等,两端物体相同时数量相差1。
  追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大家一眼看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个数相等或相差1?
  预设:画竖线、圈圆圈。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组织交流。
  小结:一组一组地圈是一个好办法。像这样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为一组圈起来,没有多余就是数量相等,有多余就是相差1,而且还能具体看出谁比谁多1。
  [评析:通过观察和操作,帮助学生从生活到数学,深刻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现象中的数量关系,同时,体会感悟一一对应的思想。]
  三、提升反思意识,在迁移应用中掌握规律
  感知和发现规律之后,还要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更多现实的问题,从而体会学习的意义,并及时巩固所学的规律,同时提升反思的意识,并充分掌握所学的规律。
  在应用间隔排列规律的环节,教师设计了一正一逆两组迁移应用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解决并反思规律的应用方式。具体如下:
  练习1:解决实际问题。
  (1)木桩和篱笆一一间隔排列,木桩有20个,篱笆有()个。
  (2)夹子和手帕一一间隔排列,夹子有100个,手帕有()块。
  (3)兔子和蘑菇一一间隔排列,有1000只蘑菇,有()只兔子。
  (4)河边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现在要在每两棵柳树之间栽一棵桃树,需要多少棵桃树?
  引导思考: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数量一定相等或相差1。
  小结:这是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正向运用,即根据排列情况,确定数量关系。
  练习2:下面每组物体中的两种物体能一一间隔排列吗?
  (1)5个男生、5个女生。
  (2)4朵红花、5朵黄花。
  (3)7支铅笔、10块橡皮。
  引导思考;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数量相等或相差1时,两种物体才有可能一一间隔排列。
  小结:这是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逆向运用,即利用数量关系,判断排列情况。
  [评析:练习1抓住间隔排列的本质特征,放大数据,改变说法,引导学生体会规律的一般意义,及时巩固规律。练习2抓住间隔排列的数量关系,引发学生反思规律的逆向结论,充分掌握规律。]
其他文献
摘要:文言文教学存在重“言”轻“文”的現象,不少课堂依循“字字落实,句句疏通”的串讲模式,教学重点停留在字意、句意的“言”的层面。如何实现“文”“言”共生?《诫子书》一课教学,探索“文”“言”共生的路径:因声求气,由“言”入“文”;有的放矢,“文”“言”交融;情趣相得,“文”“言”共鸣。  关键词:《诫子书》文言文教学“文”“言”共生  文言文教学存在重“言”轻“文”的现象,不少课堂依循“字字落实
期刊
摘要:从内容变化上看,学生学习“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主要会面临两个困惑:计算为什么要从高位开始?竖式为什么要分层?通过课前调查与分析,印证学生学习的两个困惑,并把教学重点放在联系算理和算法,进一步理解笔算格式的合理性上。通过课堂观察与分析,印证分小棒的操作和基于算理理解进行算法解释的教学效果,也发现了它们的不足。  关键词:学情分析课前调查课堂观察除法竖式  数学教学要理解数学,更要理解学生
期刊
摘要: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教师基于图式理论开展教学,尝试从形式图式、内容图式、语言图式三个维度,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具体而言,在基于文本的学习理解类活动中解构图式,在深入文本的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建构图式,在超越文本的迁移创新类活动中重构图式。  关键词:图式理论 说明类文本 同课异构 阅读素养  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图式知识被人们运用于对于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的应用型理论。图式是一种记忆结构,是人将
期刊
摘要:以“总数、每份数、份数之间关系”问题为例,说明数学解题教学仅关注生活经验和数感是不够的,应该抓住时机,逐步渗透模型思想,培养建模能力。以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教学中建立“总数、每份数、份数之间关系”模型为例,说明新旧知识挢接是根基,深度体验介入是重心,系统归纳整理是关键,灵活拓展运用是要义。  关键词:模型思想建模能力问题解决数量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期刊
摘要:1千米概念的内涵抽象而外延丰富,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它,使知识建构更加完善。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基于经验的隐藏化、个体性、发展性等特点,通过调动生活经验、纠正个体经验、发展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  关键词:认识千米生活经验个体经验学习经验  《认识千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期刊
摘要:评价工具是教师提前设计的有助于师生进行单元学习评价的工具,其呈现形式多样、多维。以李婷老师执教的My dad is a doctor一课为样本,就评价工具与教学目标、过程体验、教学结果三方面的一致性清单进行观察。针对观察中总结出的经验与做法进行深入思考,对评价工具的设计方向、运用指向及有效性等要求提出建议。  关键词:评价工具单元学习观察清单  一、研究思路:从主题确定到观察清单编制  (一
期刊
摘要: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散步》一课教学,尝试借助语言文字,让学生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具体而言:感知情节,扣词追问,渗透文化传承;分析形象,品读语言,拓宽文化视野;理解主题,多元解读,强化文化自觉;归纳总结,检测反馈,提升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传承视野自觉自信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
期刊
摘要:微电影《世界的另一端》写作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课堂上,先让学生观看并交流影片情节,随后按“示范一欣赏一试写一讨论”的步骤叙述镜头,表达感悟,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品悟影片的深层含义。整个学习过程,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又使语言与思维得到同步提升。  关键词:《世界的另一端》 微电 影创意写作 语言 思维  周一贯先生指出,微电影开发为创意写作的一种形态,是颇具时代特点的写作教学资源开
期刊
摘要: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無疑可以凸显概念形成的背景,架设概念体悟的平台,优化概念探究的过程,因而成为概念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随机事件及其概率》一课教学,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概念初步感知;引导自主探究,促进概念自然生成;组织递进讨论,精致概念网络系统。  关键词:概念教学问题情境探究过程概率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让学生更为精准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建立清晰的概念表象,组织联系紧密的概念系
期刊
摘要:基于“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的智趣共生教学,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兼顾课堂的前延后拓,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具体策略有:课前预习,引导自主探究;课中讨论,引导学会合作;课后练习,引导灵活迁移;课外自学,引导多元实践。  关键词:智趣共生教是为了不教自主探究  “教是为了不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基于“教是为了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