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鉴赏是美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源于美术鉴赏对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向活动,只有双方的活动相互配合、协调,只有充分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才能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只有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才能创造更加有效的课堂。
关键词:美术鉴赏;师生互动;自主创新
1 本研究的依据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我曾做过调查,高中生对百幅美术作品知多少?结果很惊讶,集体智慧的结晶也不超过30%,更深入了解到不少同学不会鉴赏,只会背“答案”。
基于高中生对美术鉴赏课的此类现状,笔者将就如何提高课堂的师生互动性来提升教学效果作一个浅显的分析与教学研究。
2 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手段
2.1 先学后教——倡导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交流,在学习体验中共同发展。在鉴赏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时,以最后的晚餐为关键词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 笔者实行了“先学后教”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学生乐意交流与分享。当然课前得与老师先进行交流。
2.2 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创造性
笔者让学生用话剧的形式来演绎画面中的故事情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体会人文精神,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真正学会鉴赏的方法。
(1)描述画面,营造氛围。笔者采用的“先学后教”的自主教学形式,在课前已经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为欣赏画作奠定了基础。这个环节我用简单的“我问你答”的抢答方式,帮助学生轻松地把握画作的的基础知识。例如构图、透视、人物关系等。
(2)分析画面,认领角色。笔者把全班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达·芬奇版的“最后的晚餐”,一组是现代版的“最后的晚餐”,来一场古今晚餐大PK。学生的兴趣被调到了起来。尤其是现代版的。笔者走到达·芬奇版的学生群中说:怎样才能把二维的变成三维立体的作品很简单,但要记得,最后的晚餐,那么多人画,为什么达·芬奇的最出名啊?好好想一想,分析一下画面,把它的独特性表现出来,就是成功。发挥好团队合作精神!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现代版的同学则要注意在保留经典的同时具有时代意义,创新性。
(3)解释画面,内化自我。同学们认真地监督着同学的表演,修正着一个个的动作。有人不服地嚷着:“为什么我就得演犹大,就因为我爱财吗?”听着学生的嘟囔,笔者会心地笑了:“多问为什么?就是成功的一半,爱财没有错,只怪你的爱财和犹大的贪财在同学们心中正好画上了等号。想想为什么?”
在解释鉴赏的过程中需要不停地提问、思考。学会思索,就有探知的欲望。人物的组合以耶稣为中心三三一组,两两相对,是画家精心设计的。细化到各门徒的动作表情聚焦耶稣;从这是偶然吗?这代表了什么?随着演绎的深入,问题步步深化,学生理解名作的能力得到提升。
“现代版的最后晚餐”在人物排列上采用现代人吃饭的圆桌形式。我问学生为什么?学生说:“那个时候,他们怎么吃饭不知道。但是我们现在吃饭都是圆桌,除了留个空位给服务员上菜。嘿嘿!”
通过不同的构图对比,学生了解达·芬奇的构图不是当时教徒吃饭的场景(长桌,面对面吃,不许讲话),而是故意为之。感觉就像等着观众走上前去观看一样,前面一览无余。也就理解了艺术作品的形式是为作者传达自己想法所服务的。
(4)评价作品,自主创新。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美术本身很主观,只要能用美术术语自圆其说。在整个表演结束后,笔者继续对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进行赞扬。学生认真的态度,夸张的表情,戏剧性的表演都是值得称赞的。
学生的负面评价往往立马会遭到反驳,举个例子:“达·芬奇版的评价说人文精神不够,他们立马说:我们感情很到位,压抑了那么久,刚被释放出来,不能太招摇。不如你们的夸张,但这是时代造成的。”此时,笔者当场就激动地拍手鼓掌了。在热烈的氛围中再回头来比较表演的《最后的晚餐》和原作有何不同?下次该如何改进?学生们在做中收获经验,做后学会反思。
关于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是时代的特征也是画家通过艺术形象着重表达的。既然学生提到了,给了笔者一个切入的时机。笔者找了中世纪耶稣形象的图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加深学生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思考人文主义只体现在绘画上吗?
(5)渗透德育,关注成长。同时,《最后的晚餐》犹大这个人物的设计,也在告诉同学们:人不可贪财。特别是当今社会,更不可因贪财而背叛信任你的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时达·芬奇作画时认真严谨的态度,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也要好好学习。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时刻不忘德育思想的渗透,把德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当下生活与做人做事准则紧密联系在一起。
2.3 课后延伸——深化学生探究性
随着上课时师生的互动,我们的关系不会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更像因此才刚开始,有了之前的互动我们更像是朋友,一个美术老师要教十几个班,每班三四十人,每周有一节课,师生还没熟悉学生,课程就结束了。为了弥补这一课堂缺陷,我就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利用邮箱,QQ,微信和学生多交流做朋友,多渠道建立师生互动方式。
3 结语
高中美术课堂有效有序的师生互动,必给学生与老师以新的体验与感悟!让我们尽情给学生一些权利去选择、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去解决,给学生一些空间去展现,给学生一些自由去翱翔……那么,老师们将会获得更多的希望,取得更有效的课堂效果,对自我教学充满自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理查德. I .阿兰兹.学会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龚春燕.创新学习[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美术鉴赏;师生互动;自主创新
1 本研究的依据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我曾做过调查,高中生对百幅美术作品知多少?结果很惊讶,集体智慧的结晶也不超过30%,更深入了解到不少同学不会鉴赏,只会背“答案”。
基于高中生对美术鉴赏课的此类现状,笔者将就如何提高课堂的师生互动性来提升教学效果作一个浅显的分析与教学研究。
2 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手段
2.1 先学后教——倡导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交流,在学习体验中共同发展。在鉴赏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时,以最后的晚餐为关键词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 笔者实行了“先学后教”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学生乐意交流与分享。当然课前得与老师先进行交流。
2.2 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创造性
笔者让学生用话剧的形式来演绎画面中的故事情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体会人文精神,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真正学会鉴赏的方法。
(1)描述画面,营造氛围。笔者采用的“先学后教”的自主教学形式,在课前已经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为欣赏画作奠定了基础。这个环节我用简单的“我问你答”的抢答方式,帮助学生轻松地把握画作的的基础知识。例如构图、透视、人物关系等。
(2)分析画面,认领角色。笔者把全班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达·芬奇版的“最后的晚餐”,一组是现代版的“最后的晚餐”,来一场古今晚餐大PK。学生的兴趣被调到了起来。尤其是现代版的。笔者走到达·芬奇版的学生群中说:怎样才能把二维的变成三维立体的作品很简单,但要记得,最后的晚餐,那么多人画,为什么达·芬奇的最出名啊?好好想一想,分析一下画面,把它的独特性表现出来,就是成功。发挥好团队合作精神!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现代版的同学则要注意在保留经典的同时具有时代意义,创新性。
(3)解释画面,内化自我。同学们认真地监督着同学的表演,修正着一个个的动作。有人不服地嚷着:“为什么我就得演犹大,就因为我爱财吗?”听着学生的嘟囔,笔者会心地笑了:“多问为什么?就是成功的一半,爱财没有错,只怪你的爱财和犹大的贪财在同学们心中正好画上了等号。想想为什么?”
在解释鉴赏的过程中需要不停地提问、思考。学会思索,就有探知的欲望。人物的组合以耶稣为中心三三一组,两两相对,是画家精心设计的。细化到各门徒的动作表情聚焦耶稣;从这是偶然吗?这代表了什么?随着演绎的深入,问题步步深化,学生理解名作的能力得到提升。
“现代版的最后晚餐”在人物排列上采用现代人吃饭的圆桌形式。我问学生为什么?学生说:“那个时候,他们怎么吃饭不知道。但是我们现在吃饭都是圆桌,除了留个空位给服务员上菜。嘿嘿!”
通过不同的构图对比,学生了解达·芬奇的构图不是当时教徒吃饭的场景(长桌,面对面吃,不许讲话),而是故意为之。感觉就像等着观众走上前去观看一样,前面一览无余。也就理解了艺术作品的形式是为作者传达自己想法所服务的。
(4)评价作品,自主创新。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美术本身很主观,只要能用美术术语自圆其说。在整个表演结束后,笔者继续对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进行赞扬。学生认真的态度,夸张的表情,戏剧性的表演都是值得称赞的。
学生的负面评价往往立马会遭到反驳,举个例子:“达·芬奇版的评价说人文精神不够,他们立马说:我们感情很到位,压抑了那么久,刚被释放出来,不能太招摇。不如你们的夸张,但这是时代造成的。”此时,笔者当场就激动地拍手鼓掌了。在热烈的氛围中再回头来比较表演的《最后的晚餐》和原作有何不同?下次该如何改进?学生们在做中收获经验,做后学会反思。
关于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是时代的特征也是画家通过艺术形象着重表达的。既然学生提到了,给了笔者一个切入的时机。笔者找了中世纪耶稣形象的图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加深学生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思考人文主义只体现在绘画上吗?
(5)渗透德育,关注成长。同时,《最后的晚餐》犹大这个人物的设计,也在告诉同学们:人不可贪财。特别是当今社会,更不可因贪财而背叛信任你的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时达·芬奇作画时认真严谨的态度,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也要好好学习。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时刻不忘德育思想的渗透,把德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当下生活与做人做事准则紧密联系在一起。
2.3 课后延伸——深化学生探究性
随着上课时师生的互动,我们的关系不会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更像因此才刚开始,有了之前的互动我们更像是朋友,一个美术老师要教十几个班,每班三四十人,每周有一节课,师生还没熟悉学生,课程就结束了。为了弥补这一课堂缺陷,我就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利用邮箱,QQ,微信和学生多交流做朋友,多渠道建立师生互动方式。
3 结语
高中美术课堂有效有序的师生互动,必给学生与老师以新的体验与感悟!让我们尽情给学生一些权利去选择、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去解决,给学生一些空间去展现,给学生一些自由去翱翔……那么,老师们将会获得更多的希望,取得更有效的课堂效果,对自我教学充满自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理查德. I .阿兰兹.学会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龚春燕.创新学习[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