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国际市场竞争的发展,竞争活动密集繁多,规则制度也纷繁复杂,但并并没有陷入混沌无序的状态,相反,它有章可遵,其运行机制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工业4.0大革命的开始,更为国际市场竞争注入更多令人可喜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伴随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近年来在竞争主体、竞争手段、竞争领域、竞争格局、竞争优势、要素流动和行业政策等方面各自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为了应付不断升级的竞争,我们应该在企业层面、行业侧面以及国家层面分别实施与增强中国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关的策略,以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以更加主动的姿态,为我国的发展夯实基础。
一、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发展现状
1.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中国企业多数不成熟。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2015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国际竞争力排行主要根据经济表现、政府效能、经营效率及基础设施等来进行评分排名,四大项目又细分为331个分项标准。中国在参评的59个国家中,总体竞争力排在第22位,如图一中所示,我国从2010到2015年的竞争力排行情况汇总,经济表现强劲,一直保持在前五的名次。但是经营效率徘徊在中下游,政府效率甚至到过第41位,基础设施也差强人意,导致综合排名始终在20左右。这说明中国强企业的竞争力还较弱。
2.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较低。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占全球对外投资总额的8%左右。从图二可以看出,2003--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趋势是平稳上升。但就全球层面而言,虽然数额客观,但只占美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0%,并且中国在高收入国家总存量也不足。2014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含香港、台湾)占据100席。最大席位拥有者依然是美国,占了128席。虽然中国企业上榜数量已经非常接近美国,但在科技含量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企业大多是垄断国企以及大型商业银行,主这次排行主要是在数量上取胜,占据核心的科技含量并不高,而且银行业相对较弱,暂且不要盲目乐观。
3.中国工业基础依然较差。制造业代表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2000年本该迎来制造业转型的大好时机,却被房地产行业率先夺去。结果是有目共睹的,房地产行业讯起,而中国的制造业却被釜底抽薪,耽搁了本该水到渠成创新和升级的制造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虽然中国工业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供应链条,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德国和日本相比,还是停留在低利润的代加工阶段。缺少核心技术,没有耐心进行创新和研发。更甚是表现出急功近利的一面,企业收购不乏失败的案例,并且,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制造业的一线从业人员素质和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只适合机械化低技术含量的生产。
二、国际市场竞争立体化新特点
1.竞争格局提升,情形更加复杂。其一,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迅速推广和发展,各国(地区)经济迅速与国际接轨。经济大国之间的协作加强,但其他国家之间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美国依然在经济上保持首要地位,是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欧、日、中、俄在已具有的优势下,发展信息技术进入世界市场竞争。其二,区域经济竞争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各国际(地区)早已明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具备发言权,必须通过参与区域性组织或集团,借助集团的力量来增强本国实力。
2.竞争优势升级。其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主要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变动中,绝大多数已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进程。后两者具有国际竞争力强和广阔市场的特点,在21世纪将成为主导产业。同时发达国家将其成熟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二,传统比价成本优势意义削减,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经济信息化是直接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主要变现为运输或存储成本降低,分销渠道更加合理导致的成本降低、要素成本的降低。
3.要素流动更加自如,新兴大规模市场的日渐兴旺,规模经济增加。要素流动表现在:其一,资本的流动性加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为了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加便利的争取外资和利用资本,逐渐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资本流动性大大增强;其二,技术流动更加自如。之前的全球化竞争战略市场一直是美国,但是这种趋势在逐渐减弱,新型的大规模市场中国、印度、俄罗斯逐渐浮出水面。
三、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1.企业层面。(1)创新和研发竞争策略。一是制定发展战略。国际市场的开拓远比国内市场要复杂艰难得多,比如它的周期会更长,资源投入会更多,这就要求企业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以应对瞬息万变、竞争异常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二是开创新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随着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越南劳动密集型服务的升起,我国逐渐丧失了此方面的优势,面临市场份额被瓜分的局面。这就要求中国企业要与时俱进,开拓新的竞争优势,比保证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抢占国际市场。三是增强整体竞争实力。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外厂商合作、自身更新企业制度、资产重组等方式增强本身的竞争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国内家电巨头格力就具有做产品的专注精神,正如它的广告语一样 “掌握核心科技”。(2)寻找新的市场进入方式。一是应进一步放开出口经营权,推动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私营企业扩大出口;另一方面则应积极探索境外加工、当地生产、许可贸易等市场开拓新方式。二是创新国际市场开拓方式。用境外加工或投资生产等方式来代替单一的产品出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认可度,增加产品的出口数量,还可以免遭反倾销的限制。(3)尝试从雇佣制度到“股份”或合伙人制度的转型。传统按部就班的公司会失去对市场的敏感反应能力。要想笼络住真正能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最宝贵的人才,就要对一线员工实行“合伙人制度”,即将个人工薪与自己的付出挂钩,使其真正的处于主人翁地位。
2.行业层面。在行业层面上,有很多战略可以选择,其中主要有三种基本战略。(1)总成本战略优势。总成本战略优势要求企业要有较高的销售额,不断占据市场份额,前期投资较高,并承担启动损失,一旦获得低成本优势,带来的利润是非常巨大的。在整个生产销售的整个流程中,企业要高度关注和控制成本。企业要获得总成本优势,就要有较高市场份额作支撑,或者有原材料的竞争优势。(2)差异化战略。这里首先需要申明的是,强调差异化并不说明企业可以不管成本,只是在这里差异化战略是主要目标。产品的差异化包括独特的设计或者产品形象、技术实力、独特的功能、客户服务、经销商渠道。 (3)产能扩张,是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一大战略决策。可以从设计的资本数量或者决策问题的复杂程度两个方面来衡量。产能扩张是产品行业的核心战略。产能扩张的战略问题是如何增加产能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借此提升自己的竞争地位或者市场份额,同时避免行业的产能过剩。
3.国家层面。(1)更加注重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政府直接控制实施国有体制或者通过政府与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实行间接控制特殊资产的消耗。另一方面,要求政府积极开设相关立项,寻求加大利用效率或者可替代的智慧能源,切实解决我国能源系统的矛盾和难题。为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市场竞争奠定坚实的后盾。(2)要利用国别差异来创造针对特定国家市场的集中战略,使企业能在这个国家市场内远超全球化竞争企业对手。这种战略能帮助企业实现差异化或者低成本优势,满足一国市场的特定需求。另一方面,为了使竞争优势最大化,一定要努力构建企业与各国政府的良好关系,从而减少并跨越全球化竞争中的各种障碍,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3)大力开展人才提升计划。经过国人的努力,当年的科教兴国战略已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果。但是,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形势,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大力培育人才。我们还有机会,我们还有时间,抓住工业4.0大革命的机遇,增强自身的实力,端正自身的态度,就会逐渐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一、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发展现状
1.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中国企业多数不成熟。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2015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国际竞争力排行主要根据经济表现、政府效能、经营效率及基础设施等来进行评分排名,四大项目又细分为331个分项标准。中国在参评的59个国家中,总体竞争力排在第22位,如图一中所示,我国从2010到2015年的竞争力排行情况汇总,经济表现强劲,一直保持在前五的名次。但是经营效率徘徊在中下游,政府效率甚至到过第41位,基础设施也差强人意,导致综合排名始终在20左右。这说明中国强企业的竞争力还较弱。
2.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较低。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占全球对外投资总额的8%左右。从图二可以看出,2003--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趋势是平稳上升。但就全球层面而言,虽然数额客观,但只占美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0%,并且中国在高收入国家总存量也不足。2014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含香港、台湾)占据100席。最大席位拥有者依然是美国,占了128席。虽然中国企业上榜数量已经非常接近美国,但在科技含量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企业大多是垄断国企以及大型商业银行,主这次排行主要是在数量上取胜,占据核心的科技含量并不高,而且银行业相对较弱,暂且不要盲目乐观。
3.中国工业基础依然较差。制造业代表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2000年本该迎来制造业转型的大好时机,却被房地产行业率先夺去。结果是有目共睹的,房地产行业讯起,而中国的制造业却被釜底抽薪,耽搁了本该水到渠成创新和升级的制造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虽然中国工业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供应链条,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德国和日本相比,还是停留在低利润的代加工阶段。缺少核心技术,没有耐心进行创新和研发。更甚是表现出急功近利的一面,企业收购不乏失败的案例,并且,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制造业的一线从业人员素质和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只适合机械化低技术含量的生产。
二、国际市场竞争立体化新特点
1.竞争格局提升,情形更加复杂。其一,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迅速推广和发展,各国(地区)经济迅速与国际接轨。经济大国之间的协作加强,但其他国家之间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美国依然在经济上保持首要地位,是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欧、日、中、俄在已具有的优势下,发展信息技术进入世界市场竞争。其二,区域经济竞争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各国际(地区)早已明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具备发言权,必须通过参与区域性组织或集团,借助集团的力量来增强本国实力。
2.竞争优势升级。其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主要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变动中,绝大多数已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进程。后两者具有国际竞争力强和广阔市场的特点,在21世纪将成为主导产业。同时发达国家将其成熟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二,传统比价成本优势意义削减,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经济信息化是直接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主要变现为运输或存储成本降低,分销渠道更加合理导致的成本降低、要素成本的降低。
3.要素流动更加自如,新兴大规模市场的日渐兴旺,规模经济增加。要素流动表现在:其一,资本的流动性加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为了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加便利的争取外资和利用资本,逐渐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资本流动性大大增强;其二,技术流动更加自如。之前的全球化竞争战略市场一直是美国,但是这种趋势在逐渐减弱,新型的大规模市场中国、印度、俄罗斯逐渐浮出水面。
三、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1.企业层面。(1)创新和研发竞争策略。一是制定发展战略。国际市场的开拓远比国内市场要复杂艰难得多,比如它的周期会更长,资源投入会更多,这就要求企业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以应对瞬息万变、竞争异常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二是开创新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随着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越南劳动密集型服务的升起,我国逐渐丧失了此方面的优势,面临市场份额被瓜分的局面。这就要求中国企业要与时俱进,开拓新的竞争优势,比保证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抢占国际市场。三是增强整体竞争实力。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外厂商合作、自身更新企业制度、资产重组等方式增强本身的竞争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国内家电巨头格力就具有做产品的专注精神,正如它的广告语一样 “掌握核心科技”。(2)寻找新的市场进入方式。一是应进一步放开出口经营权,推动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私营企业扩大出口;另一方面则应积极探索境外加工、当地生产、许可贸易等市场开拓新方式。二是创新国际市场开拓方式。用境外加工或投资生产等方式来代替单一的产品出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认可度,增加产品的出口数量,还可以免遭反倾销的限制。(3)尝试从雇佣制度到“股份”或合伙人制度的转型。传统按部就班的公司会失去对市场的敏感反应能力。要想笼络住真正能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最宝贵的人才,就要对一线员工实行“合伙人制度”,即将个人工薪与自己的付出挂钩,使其真正的处于主人翁地位。
2.行业层面。在行业层面上,有很多战略可以选择,其中主要有三种基本战略。(1)总成本战略优势。总成本战略优势要求企业要有较高的销售额,不断占据市场份额,前期投资较高,并承担启动损失,一旦获得低成本优势,带来的利润是非常巨大的。在整个生产销售的整个流程中,企业要高度关注和控制成本。企业要获得总成本优势,就要有较高市场份额作支撑,或者有原材料的竞争优势。(2)差异化战略。这里首先需要申明的是,强调差异化并不说明企业可以不管成本,只是在这里差异化战略是主要目标。产品的差异化包括独特的设计或者产品形象、技术实力、独特的功能、客户服务、经销商渠道。 (3)产能扩张,是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一大战略决策。可以从设计的资本数量或者决策问题的复杂程度两个方面来衡量。产能扩张是产品行业的核心战略。产能扩张的战略问题是如何增加产能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借此提升自己的竞争地位或者市场份额,同时避免行业的产能过剩。
3.国家层面。(1)更加注重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政府直接控制实施国有体制或者通过政府与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实行间接控制特殊资产的消耗。另一方面,要求政府积极开设相关立项,寻求加大利用效率或者可替代的智慧能源,切实解决我国能源系统的矛盾和难题。为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市场竞争奠定坚实的后盾。(2)要利用国别差异来创造针对特定国家市场的集中战略,使企业能在这个国家市场内远超全球化竞争企业对手。这种战略能帮助企业实现差异化或者低成本优势,满足一国市场的特定需求。另一方面,为了使竞争优势最大化,一定要努力构建企业与各国政府的良好关系,从而减少并跨越全球化竞争中的各种障碍,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3)大力开展人才提升计划。经过国人的努力,当年的科教兴国战略已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果。但是,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形势,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大力培育人才。我们还有机会,我们还有时间,抓住工业4.0大革命的机遇,增强自身的实力,端正自身的态度,就会逐渐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