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木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丰富,其中四川大木偶在元代以后大放异彩,在近代也由于匠人的用心付出,在国际上也取得了不俗的反响。但目前是信息时代,中国大众面临着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输出影响,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波及,加之我国传统文化传播不利,有非常多的因素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四川木偶;设计创新;水袖;传统文化
引言:成都木偶戏在我国的木偶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川北大木偶也称为杖头傀儡,在起源地川北一带广为流行,精木偶多流行于成都和重庆附近地区。成都木偶戏凭借悠远的历史和娇美的舞台风姿为成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成都木偶戏渐渐因断代等问题流失木偶戏精粹,如何做出创新,以婀娜多姿的形象重新进入百姓生活中对成都木偶戏文化的保存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当代形势下成都木偶戏的历代发展和历史内涵进行探讨。
一.成都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
(一)四川木偶戏的起源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傀儡子”、“魁儡子”,古有《列子·汤问》记载曾有乐师带着一名乐手为周穆王进行表演“歌合律,舞应节”,这里面所描述乐手经解开绑着的皮革一看是个木头人,这是木偶较早的记载。木偶的具体分类始于元、明、清代,因表演形式异于其余的表演方式,开始最为著名的是川北大木偶,有杖头之最的名号,杖头傀儡戏被1977年河南济源出土的宋代三彩磁枕所记载,上面画了两幅傀儡戏画像,其中一幅即为杖头傀儡戏,画中一童子左手捺地其右手执一杖,杖头有一长袍傀儡,这幅图画勾勒了当时儿童戏耍的场面,也表现出了杖头傀儡的特点,即大小同台、以假乱真,所以世人称表演大木偶的班子为阴阳班,从儿童受到影响也可以反映出在古代傀儡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深。川北杖头文武善长,其中以“李家班”较为出名,尤其李家班第三代李泗元由擅丑行,演绎的角色粗狂而又准确地将神韵勾勒,其技艺全面、神韵丰富,耍脚步、丢帽等特技众多且流畅,在《跪门吃草》中将人物的情绪准确表达出来,引人入胜,堪称一代鬼才,后辈也能人众多,李家班也是目前川北大木偶家班中唯一流传下来的一班。中木偶顾名思义身形偏小一些,操作更加灵活。精木偶体型只有一米左右,是体型最小的一个,分类中属于手掌木偶,源自于艺人走村串巷,因表演动作更为流畅优美、逗人发乐而在成都、重庆等地广为流传。
(二 )早期成都木偶戏的发展
作为四川木偶戏中的一只戏旅,成都木偶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下逐渐发展,在川西平原肥沃的民俗文化土壤中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的特色艺术风貌。成都木偶艺术成型于唐代,书中就有相关记载,因其绰约的舞台风姿极具妙思,在规模上也一度超过川剧班,在各种祭祀典礼、庙会茶会上都有相关演出。后来流传于城乡之间,多为艺人以精致木偶演出于乡村之间,那时候的成都木偶戏艺人由于社会因素,大多是身世贫寒的人苦练技艺,后走街串巷,在城乡之间演戏糊口,历史中记载木偶戏盛况但成都木偶戏艺人大多不见经传,然而他们创作的艺术却在民间扎下根,他们大多融入了川剧传统剧目,后经宋代中国木偶戏达到顶峰,以戏剧故事说唱为中心,表演和题材都较之后代更为丰富,又经元代融入元曲,慢慢使木偶戏具备了现实主义内涵,到了明清代木偶戏班越来越讲究行头,川西坝子上的木偶戏已经遍布城镇和乡村,戏班做大的往往在城镇演出,小的班子则在庙会之际或者节日时分为农民进行表演,清代的成都游玩杂技勘称一绝,清末明初时成都木偶戏如百家争鸣一般,在成都周边开出了灿烂的果实,众多有名的戏班使不同种类的成都木偶、被单戏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在国际中都享有盛誉,如著名的艺人吴耀光精湛的演技,能做出开扇、舞剑、搏杀等高难动作并凭借抖髯口、揉肩、抖袍进行了精湛的人物刻画,创造出了《杀惜》、《情探》等极负盛名的的代表作,让苏联木偶大师奥布拉兹卓夫赞不绝口。还有荣华班等众多班子,成都木偶戏名噪一时,堪称“喧然名都汇,吹箫间笙簧”,据材料记载当时的木偶戏班子已使木偶的服饰装扮达到顶峰,后来因为战乱木偶班子艺人因为经济困难以维持,大多失散,木偶的发展陷入了较为困顿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木偶艺术得到了政策的支持,重新焕发了光芒,四川仅传承下的班子也被戏剧院所吸收,成都也成立了专业木偶剧团吸收民间艺人。经过多年努力发展和艺术上的创造,使得木偶戏的活力重新迸发,在品类上也进行了较多的改变。诸多新编曲目都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成都木偶团在葡萄牙举办的木偶节上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影响。成都木偶戏是中国木偶艺术不可忽视的一个分支,在巴蜀地域生长了多年,现在还依然保有历史上独特的巴蜀文化气息实为不易。
二 当代成都木偶戏的近代发展与创新
(一)近代木偶戏的发展
被称为“中国一绝”的木偶戏在近代经历了行走于江湖到步入大雅之堂的完美蜕变,凭借其妖娆的舞台风姿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国际取得了非凡的反响,尤其成都木偶剧团堪称继承了名家吴耀光的卓越风姿,上世纪八十年代凭借对大型神话木偶剧的完美演绎在国际木偶艺术节赢得了国外木偶艺术界的一致赞叹,让人回想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名家吴耀光在北京木偶皮影观摩会演绎的《放牛娃》,神态、风韵、动作都细腻传神。
(二)近代木偶的现状以及创新
现代成都木偶汲取了传统民间艺术,在固有的川派风味上融入了川剧以及民间歌舞的独特风味,并将我国不同地域的表演融为一炉,取百家所长,也将国外著名故事进行改变,吸取国外的先进表演理念,但是目前木偶艺术团体相当之少,老一辈艺术家去世后后继无人,许多传统剧目大量流失,使得表演方面的知识和相关的雕刻技艺都渐渐失传。对此现代木偶戏应该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吸引更多的资金对木偶技术进行保护,对木偶艺人的积极性进行培养,增强木偶戏的竞争力。并专门成立人才培养机制,与各地木偶剧团联手创造品培训基地。在表演风格上与其他表演形式相辅相成,走产业化道路,木偶曲目的創作应该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并使木偶工艺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综合现代科技技术,加强木偶的新型表现方式。培养木偶自身的民族价值,着手木偶的营销模式构建,进行多元化发展,将木偶与川剧等进行综合展览,与其他表演形式相符相存,凭借地方优势,铸造川味的审美个性。
小结
成都木偶艺术在当代的时代洪流下应加强自身文化魅力的铸造,保持在市场的竞争力,使自身符合国际审美标准,实现成都木偶戏特有的民族味、川味,融入当代的时代特征,在求雅、求美的道路上逐渐提升自身的艺术性,做出更多类似与《哪吒》的曲目,为传统文化保留更多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吴树松. 谁冷落了木偶戏?——浅谈木偶艺术在市场经济下的出路[J]. 艺术教育, 2005(2):79-79.
[2] 柯永超. 木偶讲国学——浅谈布袋木偶的少儿电视教育功能[J]. 南国红豆, 2009(4):86-87.
[3] 罗福林. 浅谈我国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08(5):123-125.
[4] 梁广程.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前世今生——浅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木偶戏和木偶头雕刻[J]. 音乐时空, 2016(7):6-10.
关键词:四川木偶;设计创新;水袖;传统文化
引言:成都木偶戏在我国的木偶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川北大木偶也称为杖头傀儡,在起源地川北一带广为流行,精木偶多流行于成都和重庆附近地区。成都木偶戏凭借悠远的历史和娇美的舞台风姿为成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成都木偶戏渐渐因断代等问题流失木偶戏精粹,如何做出创新,以婀娜多姿的形象重新进入百姓生活中对成都木偶戏文化的保存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当代形势下成都木偶戏的历代发展和历史内涵进行探讨。
一.成都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
(一)四川木偶戏的起源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傀儡子”、“魁儡子”,古有《列子·汤问》记载曾有乐师带着一名乐手为周穆王进行表演“歌合律,舞应节”,这里面所描述乐手经解开绑着的皮革一看是个木头人,这是木偶较早的记载。木偶的具体分类始于元、明、清代,因表演形式异于其余的表演方式,开始最为著名的是川北大木偶,有杖头之最的名号,杖头傀儡戏被1977年河南济源出土的宋代三彩磁枕所记载,上面画了两幅傀儡戏画像,其中一幅即为杖头傀儡戏,画中一童子左手捺地其右手执一杖,杖头有一长袍傀儡,这幅图画勾勒了当时儿童戏耍的场面,也表现出了杖头傀儡的特点,即大小同台、以假乱真,所以世人称表演大木偶的班子为阴阳班,从儿童受到影响也可以反映出在古代傀儡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深。川北杖头文武善长,其中以“李家班”较为出名,尤其李家班第三代李泗元由擅丑行,演绎的角色粗狂而又准确地将神韵勾勒,其技艺全面、神韵丰富,耍脚步、丢帽等特技众多且流畅,在《跪门吃草》中将人物的情绪准确表达出来,引人入胜,堪称一代鬼才,后辈也能人众多,李家班也是目前川北大木偶家班中唯一流传下来的一班。中木偶顾名思义身形偏小一些,操作更加灵活。精木偶体型只有一米左右,是体型最小的一个,分类中属于手掌木偶,源自于艺人走村串巷,因表演动作更为流畅优美、逗人发乐而在成都、重庆等地广为流传。
(二 )早期成都木偶戏的发展
作为四川木偶戏中的一只戏旅,成都木偶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下逐渐发展,在川西平原肥沃的民俗文化土壤中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的特色艺术风貌。成都木偶艺术成型于唐代,书中就有相关记载,因其绰约的舞台风姿极具妙思,在规模上也一度超过川剧班,在各种祭祀典礼、庙会茶会上都有相关演出。后来流传于城乡之间,多为艺人以精致木偶演出于乡村之间,那时候的成都木偶戏艺人由于社会因素,大多是身世贫寒的人苦练技艺,后走街串巷,在城乡之间演戏糊口,历史中记载木偶戏盛况但成都木偶戏艺人大多不见经传,然而他们创作的艺术却在民间扎下根,他们大多融入了川剧传统剧目,后经宋代中国木偶戏达到顶峰,以戏剧故事说唱为中心,表演和题材都较之后代更为丰富,又经元代融入元曲,慢慢使木偶戏具备了现实主义内涵,到了明清代木偶戏班越来越讲究行头,川西坝子上的木偶戏已经遍布城镇和乡村,戏班做大的往往在城镇演出,小的班子则在庙会之际或者节日时分为农民进行表演,清代的成都游玩杂技勘称一绝,清末明初时成都木偶戏如百家争鸣一般,在成都周边开出了灿烂的果实,众多有名的戏班使不同种类的成都木偶、被单戏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在国际中都享有盛誉,如著名的艺人吴耀光精湛的演技,能做出开扇、舞剑、搏杀等高难动作并凭借抖髯口、揉肩、抖袍进行了精湛的人物刻画,创造出了《杀惜》、《情探》等极负盛名的的代表作,让苏联木偶大师奥布拉兹卓夫赞不绝口。还有荣华班等众多班子,成都木偶戏名噪一时,堪称“喧然名都汇,吹箫间笙簧”,据材料记载当时的木偶戏班子已使木偶的服饰装扮达到顶峰,后来因为战乱木偶班子艺人因为经济困难以维持,大多失散,木偶的发展陷入了较为困顿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木偶艺术得到了政策的支持,重新焕发了光芒,四川仅传承下的班子也被戏剧院所吸收,成都也成立了专业木偶剧团吸收民间艺人。经过多年努力发展和艺术上的创造,使得木偶戏的活力重新迸发,在品类上也进行了较多的改变。诸多新编曲目都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成都木偶团在葡萄牙举办的木偶节上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影响。成都木偶戏是中国木偶艺术不可忽视的一个分支,在巴蜀地域生长了多年,现在还依然保有历史上独特的巴蜀文化气息实为不易。
二 当代成都木偶戏的近代发展与创新
(一)近代木偶戏的发展
被称为“中国一绝”的木偶戏在近代经历了行走于江湖到步入大雅之堂的完美蜕变,凭借其妖娆的舞台风姿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国际取得了非凡的反响,尤其成都木偶剧团堪称继承了名家吴耀光的卓越风姿,上世纪八十年代凭借对大型神话木偶剧的完美演绎在国际木偶艺术节赢得了国外木偶艺术界的一致赞叹,让人回想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名家吴耀光在北京木偶皮影观摩会演绎的《放牛娃》,神态、风韵、动作都细腻传神。
(二)近代木偶的现状以及创新
现代成都木偶汲取了传统民间艺术,在固有的川派风味上融入了川剧以及民间歌舞的独特风味,并将我国不同地域的表演融为一炉,取百家所长,也将国外著名故事进行改变,吸取国外的先进表演理念,但是目前木偶艺术团体相当之少,老一辈艺术家去世后后继无人,许多传统剧目大量流失,使得表演方面的知识和相关的雕刻技艺都渐渐失传。对此现代木偶戏应该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吸引更多的资金对木偶技术进行保护,对木偶艺人的积极性进行培养,增强木偶戏的竞争力。并专门成立人才培养机制,与各地木偶剧团联手创造品培训基地。在表演风格上与其他表演形式相辅相成,走产业化道路,木偶曲目的創作应该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并使木偶工艺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综合现代科技技术,加强木偶的新型表现方式。培养木偶自身的民族价值,着手木偶的营销模式构建,进行多元化发展,将木偶与川剧等进行综合展览,与其他表演形式相符相存,凭借地方优势,铸造川味的审美个性。
小结
成都木偶艺术在当代的时代洪流下应加强自身文化魅力的铸造,保持在市场的竞争力,使自身符合国际审美标准,实现成都木偶戏特有的民族味、川味,融入当代的时代特征,在求雅、求美的道路上逐渐提升自身的艺术性,做出更多类似与《哪吒》的曲目,为传统文化保留更多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吴树松. 谁冷落了木偶戏?——浅谈木偶艺术在市场经济下的出路[J]. 艺术教育, 2005(2):79-79.
[2] 柯永超. 木偶讲国学——浅谈布袋木偶的少儿电视教育功能[J]. 南国红豆, 2009(4):86-87.
[3] 罗福林. 浅谈我国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08(5):123-125.
[4] 梁广程.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前世今生——浅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木偶戏和木偶头雕刻[J]. 音乐时空, 2016(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