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幼儿教师,如何培养素质高且综合能力强的幼儿教师队伍,确保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稳定健康迅速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出现,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本文就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提出相关措施,通过转变观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等教改方式成功实现转型。
关键词: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幼儿教育;措施
学前教育应该摆在教育的中心点,学前教育是一个人开展终生学习的起点,是促进国民教育环境改革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幼儿园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增多,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低下成为主要问题,很多幼儿教师都是非專业毕业,上岗之前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不了解幼儿的发展特征、兴趣、需要,不会手工制作、弹琴绘画、唱歌跳舞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甚至是认为学前教育就是简单的哄孩子,或者是教孩子一些简单的语文数学知识,从而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趋势较为严重。或者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到了幼儿园无法满足岗位需要,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联系。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转型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1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1.1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应用型人才应当
是指:能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能熟练地掌握社会生产或者社会活动一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事一线生产技术的专业人才。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相对之前的“学术性”、“理论性、“研究型”,则更应突出“应用型”、“技能型”、“职业性”的特点。
1.2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
一是大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沿袭传统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教育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较多,技能课程所占课时较少,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一样,是学生必选课程,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二是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完全参照中职或高职等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分注重技能课程,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论深度不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缺乏发展性和竞争力。
1.3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应用型人才培养典型的特征是“应用”与“创新”。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实践环节课时不足;二是校内实训室匮乏;三是校外见习、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2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2.1创新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必修课与选修课合理比例,减少课堂理论讲授,增加实践环节学时,在教学环节设计与要求方面要注意统一性与灵活性、共性与个性的结合,避免共性约束过强,促进学生专业特性的发展。组织各类赛事及专业活动,以此为载体,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这种载体有很多形势:考取各类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参加专业社团组织活动,每学期组织大型文艺汇演,以赛促学、以展育教、训赛结合。
2.2坚持夯实专业基础,提升持续学习能力,实现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是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培养的关键,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技能教学课程中主推基于专业岗位需求的任务教学驱动方式,根据岗位实际任务需求展开专业学习,并通过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用人单位各岗位所规定的基本任务要求,有针对性的完成专业岗位技能和素质的养成,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有效结合,避免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2.3实施“双导师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首先要弄清楚导师及教学团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责任。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有由学校老师和用人单位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明确用人单位方和校方的责任及导师任务,在满足教学需求及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以院校的指导教师为主,用人单位人员作为辅,发挥校内导师的作用专注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和指导,用人单位则重点培养学生对于用人单位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其次在教学项目建设上要加强团队建设,并且要有意识的把学生加入到项目团队,通过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4多方联动促职业岗位素养的形成。专业职业素养不是一朝一夕或者在学校就可以养成的,必须由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与学生互动交流,在学生学习工作过程中逐步养成,通过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给学生职业岗位素养形成搭建关键能力训练及养成的平台,多角度激发学生职业信心,关注学生职业生涯人格魅力的塑造。因此需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学校学习期间就促成用人单位文化和价值的植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更加贴近社会,清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及职业人应有的基本素养,塑造出优秀合格的专业素养和人格特质。
2.5构建多元化应用人才评价体系。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的前、中和后期建立科学的应用型人才评价方式,在人才培养前期要进行人才培养的引导,在人才培养中期起着人才培养的监控,在人才培养后期起到人才培养的检测。在应用型人才评价方面只有建立以实践能力为前提基础的多方考核人才评价方式,才能进行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体系的自我评价、检验和提高,并赋予社会、用人单位等相关方一定的人才综合评价权,使评价形式体系更加多元化、科学化,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激励促进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朝着更优方向发展。
结语
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技能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要确立专业分类发展思路,让学生向着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现状和未来,更注重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类型,明确定位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或实践型人才培养,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提高自身综合技能,为以后学前教育事业做出更多优秀创举。
参考文献:
[1]王晓丽. 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2,21:105-106.
[2]薛可.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6:157-160.
[3]朱陶,范元涛,李艳艳.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7:108-110.
[4]李英姬.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方向的思考[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3:167-168.
关键词: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幼儿教育;措施
学前教育应该摆在教育的中心点,学前教育是一个人开展终生学习的起点,是促进国民教育环境改革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幼儿园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增多,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低下成为主要问题,很多幼儿教师都是非專业毕业,上岗之前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不了解幼儿的发展特征、兴趣、需要,不会手工制作、弹琴绘画、唱歌跳舞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甚至是认为学前教育就是简单的哄孩子,或者是教孩子一些简单的语文数学知识,从而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趋势较为严重。或者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到了幼儿园无法满足岗位需要,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联系。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转型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1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1.1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应用型人才应当
是指:能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能熟练地掌握社会生产或者社会活动一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事一线生产技术的专业人才。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相对之前的“学术性”、“理论性、“研究型”,则更应突出“应用型”、“技能型”、“职业性”的特点。
1.2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
一是大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沿袭传统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教育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较多,技能课程所占课时较少,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一样,是学生必选课程,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二是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完全参照中职或高职等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分注重技能课程,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论深度不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缺乏发展性和竞争力。
1.3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应用型人才培养典型的特征是“应用”与“创新”。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实践环节课时不足;二是校内实训室匮乏;三是校外见习、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2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2.1创新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必修课与选修课合理比例,减少课堂理论讲授,增加实践环节学时,在教学环节设计与要求方面要注意统一性与灵活性、共性与个性的结合,避免共性约束过强,促进学生专业特性的发展。组织各类赛事及专业活动,以此为载体,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这种载体有很多形势:考取各类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参加专业社团组织活动,每学期组织大型文艺汇演,以赛促学、以展育教、训赛结合。
2.2坚持夯实专业基础,提升持续学习能力,实现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是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培养的关键,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技能教学课程中主推基于专业岗位需求的任务教学驱动方式,根据岗位实际任务需求展开专业学习,并通过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用人单位各岗位所规定的基本任务要求,有针对性的完成专业岗位技能和素质的养成,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有效结合,避免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2.3实施“双导师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首先要弄清楚导师及教学团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责任。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有由学校老师和用人单位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明确用人单位方和校方的责任及导师任务,在满足教学需求及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以院校的指导教师为主,用人单位人员作为辅,发挥校内导师的作用专注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和指导,用人单位则重点培养学生对于用人单位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其次在教学项目建设上要加强团队建设,并且要有意识的把学生加入到项目团队,通过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4多方联动促职业岗位素养的形成。专业职业素养不是一朝一夕或者在学校就可以养成的,必须由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与学生互动交流,在学生学习工作过程中逐步养成,通过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给学生职业岗位素养形成搭建关键能力训练及养成的平台,多角度激发学生职业信心,关注学生职业生涯人格魅力的塑造。因此需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学校学习期间就促成用人单位文化和价值的植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更加贴近社会,清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及职业人应有的基本素养,塑造出优秀合格的专业素养和人格特质。
2.5构建多元化应用人才评价体系。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的前、中和后期建立科学的应用型人才评价方式,在人才培养前期要进行人才培养的引导,在人才培养中期起着人才培养的监控,在人才培养后期起到人才培养的检测。在应用型人才评价方面只有建立以实践能力为前提基础的多方考核人才评价方式,才能进行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体系的自我评价、检验和提高,并赋予社会、用人单位等相关方一定的人才综合评价权,使评价形式体系更加多元化、科学化,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激励促进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朝着更优方向发展。
结语
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技能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要确立专业分类发展思路,让学生向着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现状和未来,更注重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类型,明确定位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或实践型人才培养,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提高自身综合技能,为以后学前教育事业做出更多优秀创举。
参考文献:
[1]王晓丽. 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2,21:105-106.
[2]薛可.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6:157-160.
[3]朱陶,范元涛,李艳艳.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7:108-110.
[4]李英姬.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方向的思考[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3: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