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泥塑 民风朴朴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udqliwe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高密有个专门捏制泥塑的村庄,叫聂家庄,早在明万历年间就出了名。这个村庄捏制泥塑有多兴盛,有一句顺口溜很能说明情况,那就是“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其主要产品为泥人(泥娃娃)和泥玩具,花色鲜亮,很招人喜欢,产品畅销本地及周边各县市。
  大驾走起
  过去,聂家庄泥塑艺人除了制作泥人和泥玩具以外,还会招揽一些别的活干,如为庙宇塑造佛像。那时的乡下,只要是稍大一点的村庄,都建有小庙,多见的是关帝庙和土地庙,其次为雹泉庙、娘娘庙、龙王庙等。乡下人以种地为本,靠天吃饭的思想严重,有诸多的无奈,建这些庙的主要目的是幻想着用来保家业平安和祈求风调雨顺。能为庙宇塑像的泥塑艺人都是多面手,他们中有的人擅长绘画年画,在塑造神像的同时会把庙宇内的梁柱和墙壁上的图画这些活一并承包下来。关帝庙内绘画的壁画多取材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都是与关羽有关的,从头到尾看下来很像是连环画。
  四月初八,在高密夏庄镇张家官庄村有一项活动,名“发大驾”,又名“过大驾”,也是用来保平安和祈求风调雨顺的。大驾,为纸扎而成,由两台轿、八匹马或是十匹马组成。马前导,轿尾后。轿里坐着民间传说的神,一位是雹泉爷,一位是雹泉娘娘,掌管人间风雨。“雹泉”与“保全”谐音,在民间也被看作是“保护全家平安的神”。马上骑着天兵天将,有管着下雹子的,有管着刮风下雨的,都有各自的名字,如“霹雳将军”、“闪光娘子”等。轿为四人抬,马为一人扛。一人扛的马,底盘被扎成一个方形框架,可让一人从中钻进去,脖子上套上套绳,手握两边的架杆,负载着行走。这些抬轿和扛马的人均为自愿出工出力,他们有的人家中遭受到灾难,有的人家中有生病的人,来参加这种活动是为了许愿。
  大驾四月初一自雹泉庙(原址在夏庄镇张家官庄村北)前开拔出巡,场面壮观,队伍中有吹手吹着喇叭,有道士、和尚敲打木鱼念经。一天走多少路、串几个村,都预先定好了数。头一天有传锣的,传锣的人拿着小黄旗,敲打着锣,提前到所要去的村里报信,好让村里的人有准备,出来迎接大驾。巡游的队伍到了大宅户门前会驻足停留,收取香火钱和供品。有跟着记账的,在小本子上边写上某某人捐了多少钱的字样。到了吃饭的时间,所到村庄要提供饭食,费用由全村的人分摊。至四月初八日晌午,巡游的队伍返回雹泉庙,把大驾及一应物品集中在一起,点火焚烧,名“发大驾”。
  顶相讨彩
  扎大驾,里面有一样最能显示本事的活,叫“抓头子”,也叫“扎头子”,即塑造各路神仙的头脸,就是由聂家庄泥塑艺人来完成的。
  每个人物的头脸,要先用泥抓捏出一个胎来,外面再用纸条根据脸形糊出一个样。糊好后,在头的后面割一道口,把泥胎从中掏出来,用纸糊上豁口,就剩下一个纸壳状的头脸了。然后粉脸,加色,把外表抛光,开上眼,点上嘴,用桐油油漆了,挂在门楼里阴干。此亦谓“扎大头子”,还有一谓“扎小头子”,是用于殡葬的。
  能为“大驾”扎头子的人都身手不凡,据说他们捏什么像什么,捏蜻蜓、捏蚂蚱,伸手就来,活灵活现。早期的泥塑多用手捏,做出的人物和器皿不重样,一个是一个的模样。后用范,规范简易化了,可成批生产。用范模磕制的泥塑,造型呆板,但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出空壳。利用空壳,泥塑艺人会制造出许多带各种声响、内设各种机关的玩具来,如叫虎、摇猴、叭哒孩等,可说是以巧补拙,推出了新产品。
  在泥塑艺人的眼里,做玩具是粗活,做泥人是细活。这里所谓的细,即细在对人物头脸的描画上,泥塑艺人管画泥人又叫“画人头”。旧时,泥人(泥娃娃)主要用于求子,求子又名“拴娃娃”、“拴孩”、“抱孩子”、“扣儿”,此习俗在民间很是盛行。每年的正月十五(灯会)和四月初八(庙会)这两天,被视为是“求子日”,庙里的道士、和尚、尼姑会到聂家庄购买泥人,摆放在神座前,供求子的人选用。到时,会有很多婚后不孕的妇女在婆母的带领下到庙中求子,有钱的付给香火钱,没钱的就拿粮食来顶。她们看好了哪个泥人,就把拴有铜钱的红布网套在哪个泥人的脖子上,用红包袱或是红裙子(“裙”与当地方言“拴”谐音,寓“拴子”的意思)包了,抱回家,放在炕窝里,一日三餐供奉着,祈求早怀贵子。
  泥人有立式的,也有坐式的。坐式的泥人怀中多抱有寓意吉祥的东西,如抱瓶子寓意“平平安安”、抱莲花寓意“连生贵子”、抱宝盒寓意“百年好合”,还有抱小狗的,因为小狗命大,农村给孩子取乳名多喜欢用“小狗”来命名,取好养之意。再有就是成套的,如福、禄、寿、喜,福抱元宝、禄抱小鹿、寿抱桃、喜本身就是一个小孩儿,小孩儿头上扎着小红夹,是另一种打扮。泥人做得不好看会卖不出去,这就要求泥塑艺人在制作时要分外细心,做出的泥人要“顶相”(耐看的意思),这样才会被人家相中买了去。
  步步精心
  泥人的制作过程大致有如下几个步骤:
  1、制坯。捏成样子,或用模具磕出样子,模具是用雕塑好的泥坯翻制出来的。
  2、粉,即用白粉把样坯全部涂白。白粉用的是莱州出产的滑石粉,其牌子为“新记”,后一度改名为“满洪兴”。在粉里面加上胶,涂上去不掉粉末,外表显得光滑。加多少胶有比例,所用的胶多为自制,如用羊皮、牛皮的下脚料放锅里熬制而成。要在冬天粉,天热不定胶,容易化,粉上白粉就流淌了。此道工序既要求把胶化开,还要求快速冷却。
  3、涮脸。在泥人的耳朵、腮、前额心、下巴、胳膊裸露的地方,粉上桃红的颜色。
  4、开眼,即画出眉眼。
  5、拾掇脸。把琉璃珠串成一串,盘曲了缝缀在一块布上,用来在泥人的脸部抹拉抛光,泥塑艺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串脸珠”。用珠子串脸,脸部高矮不平的地方都能找得到。
  6、漆黑,即画出头发(过去,用真头发给泥人粘头发)。
  7、涮花,即用富有浓淡变化的笔触画出花瓣。
  8、勾花。用墨笔勾出花瓣的轮廓,看上去有立体感。
  9、上红色。
  10、上绿色。
  11、上黄色。
  12、罩胶。脸部不罩,带深颜色的地方罩,如衣裤、头发等。罩上胶能增加颜色的明亮度。过去保守,技术不外传,别人要是问,往往会说是用鸡蛋清罩色,不吐实话。
  因白粉和各种颜色里面均掺有胶(颜色里面加上胶,能保持颜色鲜艳,不褪色),使用的时候要把盛有白粉及颜色的碗或盅子放在火盆里温化。用来充当火盆的是一个土陶盆,内里装上碎木屑和麦糠,点火烧着,用灶头里烧出的草木灰覆盖住。采取这种方法,能不见明火,避免冒烟。火旺了不行,其温度要保持一致,温度低了颜色会定住,温度高了颜色会被烤干。冬天用火盆还有一个好处,围着火盆干活,身子暖和。
  新中国成立前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遍布城乡各地的寺庙多遭损毁拆除,偶有保留也被挪为他用,如作为教室或是仓库。没有了烧香拜佛的地场,许多善男信女便在家中设立简易的佛堂,针对这一需求,聂家庄泥塑艺人不失时机地制作生产了一批小型的佛像投放市场,包括观音、弥勒佛、文武财神、狐三太爷、老母(碧霞元君)等。这些佛像无一例外地保留了聂家庄泥塑和当地年画大红大绿的施彩方式,非常喜兴。后经历“破四旧”和“文革”运动,这些别具面貌的佛像也多被清理掉了。
  泥塑身卑价微,对它的重视是很晚以后的事了。以前的不重视才导致了收藏盲区,现今想再去寻找几件老泥塑已不是那么容易了,能完好保存下来的可以说件件都是宝了。
其他文献
明代早期的50年,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众多代表明朝最高艺术水准的作品也出自这一时期。正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名为“明:皇朝盛世五十年(1400—1450年)”特展,就是围绕这一时期的珍贵中国文物来建构的。在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中,绘画是能非常清晰明确地反映这一时期风貌的艺术载体之一,尤其是明代绘画,更是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赵孟 《双马图》  绢本设色。一棕马与一白马立于树
期刊
大约自2008年开始,无论是在国际珠宝界还是国内市场,一股“中国风”蔚然成潮,并且至今不衰。最明显的表征就是海内外诸多珠宝品牌不断以中国元素为设计主轴,制作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成品。  中国元素“绽放”  18世纪后期,随着大量中国手工艺品和古玩进入欧洲,中国元素开始风靡西方的上流社会。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皇室贵族更以佩戴富有东方风韵的珠宝来彰显身份和地位。  历史的巧合往往耐人寻味。在
期刊
11月3日,第四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大会吸引了海内外600多位华人收藏界人士,“收藏家的责任与素养”成为与会者共同的研讨主题。  开幕当天,大会通过了《上海宣言》,宣言指出,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收藏盛况空前。但趋利轻义的倾向有所滋长,收藏家文化底蕴不深的矛盾日益显现。宣言提出“责任素养和担当意识”,希望收藏界认真总结,以回归收藏的本原。大会还重申,收藏家应当加强自律,
期刊
陈老莲一生作品无数,可记载中叶子却只有两套:一套是『水浒叶子』,妙趣横生,广为人知;一套是『博古叶子』,高古奇骇,谈及甚少,虽无『水浒叶子』众星捧月般的待遇,但在艺术地位上却绝不亚于前者。  所谓叶子,是古时候喝酒行令的酒牌,叶面上记有牌号、题赞和酒约,标明牌价、叶面内容、行令方式。《水浒叶子》共40幅,也就是说,只有40个好汉经过精挑细选有幸入画,一叶一人,形态衣着各不相同。  而《博古叶子》全
期刊
“圩田岁岁正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道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这是宋代大诗人杨万里《题广济圩三首》中的一首。诗中描述的富足的风流国“太平州”是现在安徽省当涂县、繁昌县和芜湖县一带,宋时为太平州,元朝至元年间改称太平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改称之为太平府。  时间倏忽转换,杨万里著诗五百年后的明末清初,太平府出现了一个独树一帜的新画派,因太平府所在地当涂史称姑孰,这一画派被称为姑孰画派。姑孰画派的
期刊
今天我们暂且不细究玉石分类。据相关记载,中国自古代以来,如山东等地就出产蓝宝石。只不过,域外引进的宝石文化,在整个中国宝石文化历史中都占有相当比重。有研究学者认为,域外引进的宝石文化中不仅涉及到作为矿物单晶体的狭义的宝石,还涉及到琉璃、松石、玛瑙等作为矿物集合体岩石的玉石,和珍珠、玳瑁、琥珀、珊瑚、砗磲等作为生物有机质的宝石,构成了宝石的广义。  至于域外彩色宝石文化传入究竟在何时,说法不一。公认
期刊
提起苏作民俗银帽饰,大家首先就会联想到帽镇和帽字。这两大类银饰目前存世量最大,而且旧时被人们装饰在儿童虎头帽子迎面最显眼的部位,所以时至今日仍为人们所熟知。然而,“深藏”在帽后披风上的帽铃却已经鲜有人识了。  帽铃又叫排铃,学名帽后饰,是儿童虎头棉风帽上的装饰物。帽铃最初就是零散的一个个小银铃铛,十多只为一组缝在风帽后面的坠脚处,一来可以坠住披风不致轻易被风吹起;二来也是其最主要的功能,时刻播报儿
期刊
作为收藏爱好者,您或许没有听说过埃斯肯纳兹,但一定知道2005年以2.3亿元拍出,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记录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埃斯肯纳兹就是这个天价记录的创造者。在第17届伦敦亚洲艺术周期间,这位全球知名古董商埃斯肯纳兹(Eskenazi)在伦敦克利福德街10号推出两场重要展览。据悉,这两个展览将于11月15日结束。  作为盛展双秀之一的“中国雕塑公元500年-1500年”
期刊
契丹“八音和鸣”钱出自内蒙古草原,此钱辽风灿然,生坑,通体红斑绿锈,宽郭狭穿。铜质精良,厚达4.8毫米,密度大而压手,重达49.1克,几近一两,铸造更是精美。此钱绝非民间俗物,系官炉所铸无疑。一眼望去,假若忽略图案,俨然一枚辽“千秋万岁”大钱,目前尚属首见。  此钱面背各铸四物,初上手时能释读的有笙、曲项琵琶,其他六物不能立断。后我将此钱拍照以“谁解其中味”为题发微信朋友圈,希望引起讨论。在这个过
期刊
到过江苏无锡的人一定会对清名桥不陌生。这座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单孔石拱桥,飞架运河两岸,即便是今天,你仍觉得她是那么巍峨,尽管她的面容已被岁月写满。  到过这里的人,不仅会对这座桥有兴趣,也会对这座桥两岸的“人情世故”有感觉。毕竟,以这座桥为核心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有着丰富的文物遗址,又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于一体,涵盖了江南民俗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观文化等。这里还是中国近代民族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