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确立成长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拓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和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职业规划的原则问题两方面阐述做好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在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求职与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职业的选择和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对个人事业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職业生涯发展规划对个人职业发展起着定向、引导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群体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在大学生中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确立成长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是在学生一入学就开始的,并贯穿于大学四年。生涯规划从短期目标来看主要指学业规划,从长期目标来看主要指职业规划。具体到高校,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及学业和未来的职业作出合理的规划,还要区别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学生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服务。2007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此为基本要求,从大学生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和拓展就业出路六个方面着手,侧重校园化、社会化教育、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从国内高校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1],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大多会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不知道规划什么,如何规划,甚至对自己所学专业毕业后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知之甚少。因此,做好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应该从拓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和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职业规划的原则问题两方面入手,让大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减少职业选择时的迷茫和困惑。
一、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1、 专业思想教育
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一步就要解决新生对大学里“学什么”、“为什么学”的疑问,即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很多学生待到毕业时被问及所学专业该从事什么工作时还一脸的茫然,这显然是专业思想教育缺失所致。因此,对大一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对大学生四年的学习及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通过专业情况教育,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历史渊源、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清楚本专业的课程安排和具体要求,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向,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其次,通过本专业学生就业形式、优秀毕业生发展状况等情况的介绍,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促使新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再次,要讲授一些未来发展的相关知识,如将来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前景等,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认知,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对自己的发展更有目标和思想准备。
2、 目标教育
对大学生的目标教育分为短期阶段目标教育和长期职业目标教育,短期阶段目标主要指的是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进行适时地目标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明确每一学年的学习目标,学校设置的大学四年培养计划、目标和课程设置每年都有差别,所以每个年级的规划也不尽相同。
大一是试探期,新生应尽快熟悉适应新环境、新学习和生活方式,有选择性地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融入集体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开始接触、进行职业规划、树立职业意识。大二是定向期,学生应该全面分析自身特点,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确定合适的定位,通过职业实践活动,对职业环境和职位进行探索,从而发现自己适合从事的工作类型,通过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大三是冲刺期,学生应该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多参加与专业和目标职业、职位相关的社会实践,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在不断地实践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有意识地进行能力、职业素养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大四是分化期,毕业生应该在就业或者考研之间做出选择,准备就业的同学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了解就业政策、学习就业相关的技巧和方法,调整好心态,以开朗而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挑战。
四年的短期阶段目标成就了长期的职业目标,为长期的职业目标奠定了基础,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初步确立学业目标和职业方向,还要教育他们制定的职业目标和规划要有弹性,密切关注职业的发展变化,学会收集、分析影响生涯规划的信息,及时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2]。
3、实践教育
通过专业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实践,使大学生了解目标职业的特点、自己应具备的资格和能力条件、也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重点努力方向。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好院系各方面的资源积极建设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基地,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和择业就业有机会结合起来,建立长效的实践锻炼平台,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职业,达到对外部环境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这应成为学校今后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成立各类实习基地,学生可以通过实地实习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促进对职业的认知。二是组织一定规模的有明确目标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暑期“三下乡”活动、进行校友访谈、企业访谈,生涯人物访谈等职业体验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社会实践意识。这些形式各异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熟悉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的同时,也进一步修正其职业定位,有助于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社会实践活动,
二、明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原则
职业咨询之父帕森斯在《选择职业》一书中提到选择职业的两条原则,第一条是自我认知,第二条是职业认知。大学生只有在充分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后再去选择职业,才能选对职业,职业生涯才不会走弯路。根据帕森斯提出的原则,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可以考虑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职业规划与学业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求职计划,而是包含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学生在大学里接受系统的教育,是为未来的职业做必要的准备。大学生必须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学习时才能有的放矢。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时期,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关键期,所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重点规划学业规划,并努力实践[3]。
2、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原则[4]
大学期间学习,主要是专业知识学习。相对于中学,大学期间的学习时间宽松,自主性强,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在设计职业生涯时务必考虑自己的个性特点,珍惜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3、 挑战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目标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是奋斗的动力,行动的方向,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或标准,不可平庸,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起到激发自己潜能的作用。当然,职业生涯规划重在执行,规划时,也不可好高骛远,应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具有可行性。为保证可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应清晰、明确,有主干目标和分支目标,实施步骤直截了当。目标和措施要有弹性或缓冲性,以便遇到环境变化时,可以适时调整。
4、 社会需求与利益收效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分析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状况,选择一些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才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当然,职业对每一个人而言,依然是一种谋生手段,在谋取个人福利的同时,也创造了社会财富,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要考虑自己预期收益,这种预期收益要求能实现自己幸福的最大化,也就是使利益最大化。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大学生只有进行了合理规划,确立一定的目标以后,才能逐步培养和完善其学业和职业意识,从而进一步锻炼其学业和职业能力,并最终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只有清楚得认识到学生的困惑,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才能从根本上指导他们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不会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流于形式。因此,拓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和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职业规划原则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进一步深化基本前提,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国忠,蒋理;创新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競争力[J]
2、 唐海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
3、 李吉庆;浅谈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及内容[J]
4、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彭齐林等主编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在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求职与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职业的选择和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对个人事业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職业生涯发展规划对个人职业发展起着定向、引导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群体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在大学生中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确立成长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是在学生一入学就开始的,并贯穿于大学四年。生涯规划从短期目标来看主要指学业规划,从长期目标来看主要指职业规划。具体到高校,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及学业和未来的职业作出合理的规划,还要区别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学生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服务。2007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此为基本要求,从大学生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和拓展就业出路六个方面着手,侧重校园化、社会化教育、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从国内高校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1],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大多会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不知道规划什么,如何规划,甚至对自己所学专业毕业后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知之甚少。因此,做好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应该从拓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和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职业规划的原则问题两方面入手,让大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减少职业选择时的迷茫和困惑。
一、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1、 专业思想教育
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一步就要解决新生对大学里“学什么”、“为什么学”的疑问,即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很多学生待到毕业时被问及所学专业该从事什么工作时还一脸的茫然,这显然是专业思想教育缺失所致。因此,对大一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对大学生四年的学习及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通过专业情况教育,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历史渊源、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清楚本专业的课程安排和具体要求,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向,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其次,通过本专业学生就业形式、优秀毕业生发展状况等情况的介绍,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促使新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再次,要讲授一些未来发展的相关知识,如将来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前景等,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认知,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对自己的发展更有目标和思想准备。
2、 目标教育
对大学生的目标教育分为短期阶段目标教育和长期职业目标教育,短期阶段目标主要指的是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进行适时地目标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明确每一学年的学习目标,学校设置的大学四年培养计划、目标和课程设置每年都有差别,所以每个年级的规划也不尽相同。
大一是试探期,新生应尽快熟悉适应新环境、新学习和生活方式,有选择性地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融入集体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开始接触、进行职业规划、树立职业意识。大二是定向期,学生应该全面分析自身特点,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确定合适的定位,通过职业实践活动,对职业环境和职位进行探索,从而发现自己适合从事的工作类型,通过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大三是冲刺期,学生应该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多参加与专业和目标职业、职位相关的社会实践,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在不断地实践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有意识地进行能力、职业素养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大四是分化期,毕业生应该在就业或者考研之间做出选择,准备就业的同学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了解就业政策、学习就业相关的技巧和方法,调整好心态,以开朗而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挑战。
四年的短期阶段目标成就了长期的职业目标,为长期的职业目标奠定了基础,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初步确立学业目标和职业方向,还要教育他们制定的职业目标和规划要有弹性,密切关注职业的发展变化,学会收集、分析影响生涯规划的信息,及时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2]。
3、实践教育
通过专业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实践,使大学生了解目标职业的特点、自己应具备的资格和能力条件、也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重点努力方向。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好院系各方面的资源积极建设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基地,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和择业就业有机会结合起来,建立长效的实践锻炼平台,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职业,达到对外部环境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这应成为学校今后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成立各类实习基地,学生可以通过实地实习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促进对职业的认知。二是组织一定规模的有明确目标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暑期“三下乡”活动、进行校友访谈、企业访谈,生涯人物访谈等职业体验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社会实践意识。这些形式各异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熟悉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的同时,也进一步修正其职业定位,有助于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社会实践活动,
二、明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原则
职业咨询之父帕森斯在《选择职业》一书中提到选择职业的两条原则,第一条是自我认知,第二条是职业认知。大学生只有在充分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后再去选择职业,才能选对职业,职业生涯才不会走弯路。根据帕森斯提出的原则,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可以考虑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职业规划与学业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求职计划,而是包含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学生在大学里接受系统的教育,是为未来的职业做必要的准备。大学生必须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学习时才能有的放矢。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时期,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关键期,所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重点规划学业规划,并努力实践[3]。
2、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原则[4]
大学期间学习,主要是专业知识学习。相对于中学,大学期间的学习时间宽松,自主性强,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在设计职业生涯时务必考虑自己的个性特点,珍惜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3、 挑战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目标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是奋斗的动力,行动的方向,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或标准,不可平庸,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起到激发自己潜能的作用。当然,职业生涯规划重在执行,规划时,也不可好高骛远,应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具有可行性。为保证可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应清晰、明确,有主干目标和分支目标,实施步骤直截了当。目标和措施要有弹性或缓冲性,以便遇到环境变化时,可以适时调整。
4、 社会需求与利益收效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分析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状况,选择一些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才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当然,职业对每一个人而言,依然是一种谋生手段,在谋取个人福利的同时,也创造了社会财富,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要考虑自己预期收益,这种预期收益要求能实现自己幸福的最大化,也就是使利益最大化。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大学生只有进行了合理规划,确立一定的目标以后,才能逐步培养和完善其学业和职业意识,从而进一步锻炼其学业和职业能力,并最终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只有清楚得认识到学生的困惑,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才能从根本上指导他们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不会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流于形式。因此,拓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和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职业规划原则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进一步深化基本前提,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国忠,蒋理;创新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競争力[J]
2、 唐海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
3、 李吉庆;浅谈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及内容[J]
4、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彭齐林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