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力学教学中总结了一些教学的“必杀技”:实验对比迁移、图像结合、情景教学、假设和分解受力分析、归纳总结结构图,对高效物理课堂教学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实验对比;图像结合;情景教学
初二物理下学期全部是力学知识,对学生来说力学枯燥难懂,力学成为许多初中学生的“伤心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吃力。但是,力学在整个初中物理阶段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在中考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占约35分之多,同时它也与高中物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高中的课程中非常重要。许多莘莘学子都希望找到学习力学的“窍门”,找到打开通往力学神圣殿堂的钥匙。其实要学好力学并不难,关键是你得有方法,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厚积薄发,学好力学。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我对力学教学总结了几种方法:实验对比迁移、图像结合、情景教学、假设和分解受力分析、归纳总结结构图。掌握力学教学的“必杀技”,对高效课堂教学有重要的作用,在此与物理教师分享、交流、学习。
一、实验对比迁移
力学是抽象的一门学科,越抽象的理论知识,越要用实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能直观领略其中的奥秘,从实验上升到理论知识,再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迁移。
在讲《大气压强》这一节时,我先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用一只装满水的杯和卡纸做一个倒置的水杯实验。实验过程中,有一些同学看着倒置的水杯,卡纸掉不下来,水流不出来,觉得不可思议,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有些同学做实验过程中,水哗啦啦地流出来,大吃一惊,“啊”地一声叫,兴奋极了,再重新做一次,最后卡纸掉不下来,水也流不出来。看着他们手上拿着这个倒置的水杯,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水流不出来,卡纸掉不下来?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我给了一些提示,它们处于静止状态,卡纸受力如何?画出卡纸受力图。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可知,卡纸向下受到水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卡纸要处于静止状态,向上应该受到作用力与向下的力平衡,而这个向上的力就是大气压力,它们的平衡关系是:F气=F水 G纸,这时把平时忽视了或视而不见的大气压力引身出来,解开迷团。
我趁热打铁,既然大气压存在了,它能托起水和卡纸,那么这个大气压的大小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数据来测出来?老师演示用水银做托里拆利的实验,学生观看并利用公式P0=P水银=ρ水银gh把大气压的数值算出来。学生觉得书本神圣的实验和结论也不是很难,如果自己当初有发现的眼光和思考动手做实验,说不定这个实验就会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而流芳百世。紧跟着,我说如果用水代替水银做这个实验,那么标准大气压能托起多高的水柱呢?我把知识进一步迁移。学生用理论知识计算h水= g,算出水柱大约10米高,觉得大气压不可能托起三层楼高的水柱。看着他们一脸的疑惑,我说请看视频。我播放了一个视频:一位老师在教学楼外做这个实验,当水管抽真空后,他打开阀门,大气压进去管里把水压到三层楼以上,水管旁边的刻度尺显示高度10.13米,理论、实验摆在一起,学生折服了。
一节课,从学生动手做水杯实验到演示实验到视频实验,三个实验对比迁移,理论实验互相穿插,让学生融会贯通,知识升华,应用到实践中。
二、图像结合、情景教学
有一些综合浮力计算题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学生刚开始不会看图,整道题目无从入手,脑袋突然短路了,不会做。如学生做2016年揭阳中考题:
右图甲是修建造码头时用刚缆绳拉着实心长方体A沿竖直方向以0.3m/s的速度匀速下降的情景。图乙是A下降到水底之前钢缆绳对A的拉力F的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取水的密度为ρ=1.0×103kg/m3,g取10N/kg)。
求:
(1)长方体A的高度。 (2)长方体A浸没在水中后受到的浮力。 (3)长方体A的密度。
遇到这种综合题,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然后小组讨论3分钟,最后邀请一位同学用测力计、长方体、水、烧杯演示实验讲解思路,结合图像,把情景分成3部分进行分析:10s前物体是在空中,10s-15s物体正在进入水中,15s后物体浸没在水中,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让学生理解图像和实验的关系,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如第一问:从图可知长方体从10s刚入水到15s刚浸没的时间,则可以计算出它的长为h=vt。第二问:求物体浸没后受到的浮力,从图可知G物=3X104N,F拉=1X104N,代入F浮=G物-F拉可算出F浮,第三问求ρ物:已知G物可求m物,由F浮可求V排,由于物体浸没,所以V排=V物,代入ρ物=m物/V物可以求出ρ物。经过学生结合图像,把情景分成3部分进行分析讲解,学生的思路清晰起来。
纵观这种情景的综合计算题,让学生结合图像,分析情景,一问一问地突破就可以完美解决问题。当学生完全明白后,让他们做一题类似的题目,进行有梯度的训练,同时注意了变化的训练,让他们尝到解题的成功喜悦。
三、假设、分解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贯穿力学学习,有一些题目多画了一个力或漏了一个力,意思就错了。曾经有一道力学作图题如左图所示,要求画出小球受到的力。
许多同学都画了三个力,拉力、支持力和重力。我在支持力上打了一个“X”,学生觉得很疑惑,为什么没有支持力?我引导他们分析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在竖直方向,小球受到拉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假设小球还受到支持力,则在垂直斜面方向,小球还应该受到一个与支持力组成一对平衡力的另一个力,但小球没有受到这个力,所以小球没有受到支持力。有时利用假设成立后再反推倒,就可以判断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接着我用形象的演示实验加以说明,我用绳子竖直吊着一个小球,小球在空中静止,绳子是竖直的,我把斜面慢慢靠近小球,当斜面对小球有支持力作用时,同学们发现绳子已经不再竖直了,而是倾斜了,但题目中的绳子是竖直方向的,所以没有这个支持力,这時学生心服口服了。有时用假设和实验结合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可以更好地解决物理难题。 還有一些滑轮组的受力分析,学生也是恐惧万分的,容易出错,例如有一道题:
如图所示:物体重6N,在水平拉力F=8N的作用下匀速向左运动,物体移动了1米,则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_____N,对物体做的有用功是_______N。(不考虑绳与轮的摩擦)
这一类的题目,老师要教会学生用分解图,各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因为物体水平方向运动,所示针对水平方向受力分析,让学生分别画出动滑轮和物体受到的力。由于2F=F1,F1=f,所以f =2F=2×8N=16N,克服摩擦力做有用功W有=fs=16N×1m=16m。
对于不同的题型,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入手解决,学生才能用对的方法去快速解决问题,不然无从入手,找不到突破口。
四、归纳公式结构图
要循序渐进地学习物理知识,特别出现多条公式运算,学生表现惊慌,不知道公式代表什么意思,什么时候用哪一条。有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加上抽象的概念和初二学生的心智未完全成熟,一下子蒙了。
我经常采用先用简单的实验或形象的比喻引入其中一条公式,详细讲解公式的运用与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白公式的由来与运用。切忌蜻蜓点水,必须保证他们明白公式诞生的意义和影响。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识公式,熟能生巧,再上升到灵活贯通。如:上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的第三节《机械效率》时,这节课我用三个课时上,第一课时,介绍有用功和额外功及机械效率引出W有=G物h,W总=W有 W额,η=W有/W总这三条公式,让学生先熟识。第二课时主攻《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把W有=G物h,W总=FS,η=W有/W总再攻固一次。第三课时,先让学生见识一下,物体在斜面上、滑轮组水平放置拉物体和用滑轮组拉一个水中的物体的题目,归纳机械效率在水平、斜面、竖直有浮力时的公式,百花齐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机械效率。学生感叹简单的机械其实是不简单的,内藏许多变化,最后整理公式,由浅入深,把滑轮组可能出现的公式梳理清楚,用组织结构图归纳出来,让学生巩固加强:
我会不时幽默地跟学生说,今天我们吃了个全家宴,十菜一汤送甜品、水果和茶水,让学生吃得饱饱的,慢慢消化吸收,学生很有满足感,不知不觉吸收了这么多的知识营养。
力学,初看起来枯燥无味,其实只要老师挖掘一些生活小实验和归纳一些“必杀技”,学生学起来也是津津有味地,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这样的课堂一定具有生命的活力。每解决一道难题,学生就有成功的自豪感,一个学期结束后,他们还特别怀念学力学的日子。
参考文献:
[1]王先国.物理.画图找思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1):149-153.
[2]汪明.“三点一线”建构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物理教学探讨,2011(4):12-14.
[3]李明发.初中物理力学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周刊,2010:111-115.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实验对比;图像结合;情景教学
初二物理下学期全部是力学知识,对学生来说力学枯燥难懂,力学成为许多初中学生的“伤心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吃力。但是,力学在整个初中物理阶段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在中考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占约35分之多,同时它也与高中物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高中的课程中非常重要。许多莘莘学子都希望找到学习力学的“窍门”,找到打开通往力学神圣殿堂的钥匙。其实要学好力学并不难,关键是你得有方法,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厚积薄发,学好力学。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我对力学教学总结了几种方法:实验对比迁移、图像结合、情景教学、假设和分解受力分析、归纳总结结构图。掌握力学教学的“必杀技”,对高效课堂教学有重要的作用,在此与物理教师分享、交流、学习。
一、实验对比迁移
力学是抽象的一门学科,越抽象的理论知识,越要用实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能直观领略其中的奥秘,从实验上升到理论知识,再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迁移。
在讲《大气压强》这一节时,我先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用一只装满水的杯和卡纸做一个倒置的水杯实验。实验过程中,有一些同学看着倒置的水杯,卡纸掉不下来,水流不出来,觉得不可思议,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有些同学做实验过程中,水哗啦啦地流出来,大吃一惊,“啊”地一声叫,兴奋极了,再重新做一次,最后卡纸掉不下来,水也流不出来。看着他们手上拿着这个倒置的水杯,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水流不出来,卡纸掉不下来?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我给了一些提示,它们处于静止状态,卡纸受力如何?画出卡纸受力图。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可知,卡纸向下受到水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卡纸要处于静止状态,向上应该受到作用力与向下的力平衡,而这个向上的力就是大气压力,它们的平衡关系是:F气=F水 G纸,这时把平时忽视了或视而不见的大气压力引身出来,解开迷团。
我趁热打铁,既然大气压存在了,它能托起水和卡纸,那么这个大气压的大小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数据来测出来?老师演示用水银做托里拆利的实验,学生观看并利用公式P0=P水银=ρ水银gh把大气压的数值算出来。学生觉得书本神圣的实验和结论也不是很难,如果自己当初有发现的眼光和思考动手做实验,说不定这个实验就会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而流芳百世。紧跟着,我说如果用水代替水银做这个实验,那么标准大气压能托起多高的水柱呢?我把知识进一步迁移。学生用理论知识计算h水= g,算出水柱大约10米高,觉得大气压不可能托起三层楼高的水柱。看着他们一脸的疑惑,我说请看视频。我播放了一个视频:一位老师在教学楼外做这个实验,当水管抽真空后,他打开阀门,大气压进去管里把水压到三层楼以上,水管旁边的刻度尺显示高度10.13米,理论、实验摆在一起,学生折服了。
一节课,从学生动手做水杯实验到演示实验到视频实验,三个实验对比迁移,理论实验互相穿插,让学生融会贯通,知识升华,应用到实践中。
二、图像结合、情景教学
有一些综合浮力计算题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学生刚开始不会看图,整道题目无从入手,脑袋突然短路了,不会做。如学生做2016年揭阳中考题:
右图甲是修建造码头时用刚缆绳拉着实心长方体A沿竖直方向以0.3m/s的速度匀速下降的情景。图乙是A下降到水底之前钢缆绳对A的拉力F的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取水的密度为ρ=1.0×103kg/m3,g取10N/kg)。
求:
(1)长方体A的高度。 (2)长方体A浸没在水中后受到的浮力。 (3)长方体A的密度。
遇到这种综合题,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然后小组讨论3分钟,最后邀请一位同学用测力计、长方体、水、烧杯演示实验讲解思路,结合图像,把情景分成3部分进行分析:10s前物体是在空中,10s-15s物体正在进入水中,15s后物体浸没在水中,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让学生理解图像和实验的关系,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如第一问:从图可知长方体从10s刚入水到15s刚浸没的时间,则可以计算出它的长为h=vt。第二问:求物体浸没后受到的浮力,从图可知G物=3X104N,F拉=1X104N,代入F浮=G物-F拉可算出F浮,第三问求ρ物:已知G物可求m物,由F浮可求V排,由于物体浸没,所以V排=V物,代入ρ物=m物/V物可以求出ρ物。经过学生结合图像,把情景分成3部分进行分析讲解,学生的思路清晰起来。
纵观这种情景的综合计算题,让学生结合图像,分析情景,一问一问地突破就可以完美解决问题。当学生完全明白后,让他们做一题类似的题目,进行有梯度的训练,同时注意了变化的训练,让他们尝到解题的成功喜悦。
三、假设、分解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贯穿力学学习,有一些题目多画了一个力或漏了一个力,意思就错了。曾经有一道力学作图题如左图所示,要求画出小球受到的力。
许多同学都画了三个力,拉力、支持力和重力。我在支持力上打了一个“X”,学生觉得很疑惑,为什么没有支持力?我引导他们分析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在竖直方向,小球受到拉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假设小球还受到支持力,则在垂直斜面方向,小球还应该受到一个与支持力组成一对平衡力的另一个力,但小球没有受到这个力,所以小球没有受到支持力。有时利用假设成立后再反推倒,就可以判断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接着我用形象的演示实验加以说明,我用绳子竖直吊着一个小球,小球在空中静止,绳子是竖直的,我把斜面慢慢靠近小球,当斜面对小球有支持力作用时,同学们发现绳子已经不再竖直了,而是倾斜了,但题目中的绳子是竖直方向的,所以没有这个支持力,这時学生心服口服了。有时用假设和实验结合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可以更好地解决物理难题。 還有一些滑轮组的受力分析,学生也是恐惧万分的,容易出错,例如有一道题:
如图所示:物体重6N,在水平拉力F=8N的作用下匀速向左运动,物体移动了1米,则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_____N,对物体做的有用功是_______N。(不考虑绳与轮的摩擦)
这一类的题目,老师要教会学生用分解图,各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因为物体水平方向运动,所示针对水平方向受力分析,让学生分别画出动滑轮和物体受到的力。由于2F=F1,F1=f,所以f =2F=2×8N=16N,克服摩擦力做有用功W有=fs=16N×1m=16m。
对于不同的题型,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入手解决,学生才能用对的方法去快速解决问题,不然无从入手,找不到突破口。
四、归纳公式结构图
要循序渐进地学习物理知识,特别出现多条公式运算,学生表现惊慌,不知道公式代表什么意思,什么时候用哪一条。有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加上抽象的概念和初二学生的心智未完全成熟,一下子蒙了。
我经常采用先用简单的实验或形象的比喻引入其中一条公式,详细讲解公式的运用与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白公式的由来与运用。切忌蜻蜓点水,必须保证他们明白公式诞生的意义和影响。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识公式,熟能生巧,再上升到灵活贯通。如:上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的第三节《机械效率》时,这节课我用三个课时上,第一课时,介绍有用功和额外功及机械效率引出W有=G物h,W总=W有 W额,η=W有/W总这三条公式,让学生先熟识。第二课时主攻《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把W有=G物h,W总=FS,η=W有/W总再攻固一次。第三课时,先让学生见识一下,物体在斜面上、滑轮组水平放置拉物体和用滑轮组拉一个水中的物体的题目,归纳机械效率在水平、斜面、竖直有浮力时的公式,百花齐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机械效率。学生感叹简单的机械其实是不简单的,内藏许多变化,最后整理公式,由浅入深,把滑轮组可能出现的公式梳理清楚,用组织结构图归纳出来,让学生巩固加强:
我会不时幽默地跟学生说,今天我们吃了个全家宴,十菜一汤送甜品、水果和茶水,让学生吃得饱饱的,慢慢消化吸收,学生很有满足感,不知不觉吸收了这么多的知识营养。
力学,初看起来枯燥无味,其实只要老师挖掘一些生活小实验和归纳一些“必杀技”,学生学起来也是津津有味地,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这样的课堂一定具有生命的活力。每解决一道难题,学生就有成功的自豪感,一个学期结束后,他们还特别怀念学力学的日子。
参考文献:
[1]王先国.物理.画图找思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1):149-153.
[2]汪明.“三点一线”建构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物理教学探讨,2011(4):12-14.
[3]李明发.初中物理力学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周刊,2010: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