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办暑期学校 提升教学国际性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以课程、师资、学生、校园文化等几个要素为核心,通过聘请国际一流大学教师、招收国际学生,开展多种活动,打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创造多文化、多学科、多层次交融的课堂和校园环境,全面提升办学国际性。暑期学校的成功举办在加强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开辟了提升教学国际性的新途径。
  关键词:暑期学校;本科教学;国际性;人民大学
  
  2009年6月29日至7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首届暑期学校,为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开辟了提升教学国际性的新途径。
  
  一、突出国际性特色,探索暑期学校新途径
  
  1 开设全英文系列课程——课程的国际化
  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在课程设计上实现了提升国际性的目标,一方面,学校聘请国外一流大学师资开设学科前沿和学科通识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上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又发挥自身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优势,调动校内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新闻学等学科的学者资源。将已经开发成熟的全英文特色课程在暑期学校推出,向国外学生介绍中国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成果,借此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实施“引进来”与“推出去”有机结合的国际化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暑期学校在学校层面共设置了三大系列57门核心课程,即“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包括中国政治、中国法律、中国文化和中国经济等4个专题系列;“学科前沿及学科通识系列”课程:包括经济管理类、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3大类;“语言培训”系列课程:包括对外汉语培训和本校学生英语强化培训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体现了暑期学校课程的国际性特点,对国际学生和国内学生都有吸引力。
  
  2 聘请海内外一流师资——师资的国际化
  国际化的课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师资的质量。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和质量是暑期学校成功开设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核心课程师资来源主要为国际一流大学的外籍教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等国内外知名教授以及优秀海归博士。在2009年聘请的承担暑期学校核心课程的111名教师中,除“中国研究”系列和“对外汉语”培训系列课程的开课教师为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师以外,58名承担其他类别的课程师资主要聘请于牛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诺丁汉大学等20多所国际一流大学以及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的暑期学校,将国际一流大学的著名师资吸引到中国来,同时,也将代表人民大学优势学科的优秀教师集中展现在暑期学校的课堂上,创造了一种中外交融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保证了课程的高质量。
  
  3 精彩纷呈的学生活动——校园氛围的国际化
  2009年有2200多名国内外学生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核心课程。在这些学生中,本、硕、博三个层次的本校学生是主体,占参加暑期学校核心课程学习学生的90%;另外10%左右是国际学生、港澳台学生或是来自国内其他高校的学生。
  暑期学校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为不同层次、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学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创造条件。这些活动包括课程实践类活动,如组织学生到白云观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组织部分外国学生到国家汉办实地考察等,以突出在中国、在人大参加暑期学校课程的特色和优势:还有体验类活动,如组织国外学生游览故宫、长城、颐和园,参观中国国画展,使国际学生加深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切身体验中华文化;还包括交流类活动,如以学生伙伴的形式让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与国际学生结对子,联合参加“one night in Beijig”交流晚会等,以展现学生风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4 完善的教学及管理环节设计——管理的国际化
  开办暑期学校,对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保证暑期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国人民大学专门成立了暑期学校项目办公室,负责协调暑期学校的事宜。暑期学校开发了专门的全英文网站,用以介绍暑期学校项目和开展招生、教学管理。暑期学校网站上公布了每门核心课程的中英文教师简介,详细介绍授课教师的教育背景、研究方向等信息以及每门课程的中英文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推荐教材、参考书目等,通过网络。为对暑期学校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快速的信息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课程教学方式灵活多样,除课堂讲授外,还采用小组讨论、实践学习等多种方式。无论是课堂讲授、讨论,还是完成作业和考试,学生都要全部使用英文,要查阅大量的英文资料。为保证各教学环节顺利实施,学校图书馆专门购置了一批中英文书籍和参考资料,制作了48部暑期学校核心课程教材电子书,供暑期学校学生借阅或浏览。
  
  二、开办暑期学校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并非中国第一家开办暑期学校的大学,但与已有的暑期学校不同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是站在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作为提升学校国际性、提高学校国际竞争力、进军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举措提出来并予以实施的,中心思想明确。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的举办具有以下意义:
  
  1 努力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
  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研究型学府,中国人民大学很多学科有着突出优势,比如说经济、法律、政治、社会、新闻传播、传统文化等方面,这些方面在国际上受到关注。通过举办暑期学校,有计划地推介中国人民大学的优势学科及其研究成果,向国际社会宣传人民大学,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实现双向国际性的提升。
  同时,通过举办暑期学校,招收国际留学生、聘请国际师资,也增加了国际交流的渠道,扩大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了解和理解,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2 着眼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学生受益
  开办暑期学校,邀请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师来授课,不仅给学生创造了新的学习机会和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扩大国际视野、学习学科前沿知识,而且对于老师来说,也多了一个吸收借鉴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体验新的教学理念、开阔国际视野的机会。实际上,开办暑期学校对于提升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干部的国际化程度也大有益处,这对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产生综合效应。
  
  3 以暑期学校为切入点,探索加强通识教育的新路径
  开办暑期学校对于学校进一步探索加强通识教育的新路径意义重大:第一,暑期学校给了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二,暑期学校期间,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共同学习,交流对话,他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经验,甚至有不同的价值观,这种交流和对话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也是达成通识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第三,暑期学校的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中打破了专业、年级、学生层次等界限,有助于促进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直接交流,强化同辈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第四,在暑期学校期间以志愿服务方式推出的学生伙伴活动,中国学生志愿报名,为海外学生提供一对一帮助,这种志愿服务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4 以校院两级办学的模式保证暑期学校的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实行校院两级办学,发挥两个积极性,确保活动充实、丰富多彩。除学校组织开设核心课程外,各学院在暑期学校运行期间还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开展各种特色教学项目,组织学生的实习、实训。暑期学校期间,在校参加学习和活动的学生达常规学期的三分之一,形成一定的规模,为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好的开端。两个层次办学的另一个优势是学校核心课程与各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相得益彰,凝聚了暑期学校的“人气”,提升了暑期学校的学术氛围,形成了暑期学校期间以学术性和国际性为突出特征的校园文化。
  同时,与其他高校暑期学校不同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将其视为一个正常的学期,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等的安排均按正常学期对待。校院两级办学的模式,使各部门联动,各学院参与,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人民大学特点的暑期学校运行模式。
其他文献
摘要:以ACM/ICPC竞赛活动为有效载体,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ACM/ICPC竞赛与c语言和数据结构课程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建立健全ACM/ICPC竞赛的科学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学生训练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ACM/ICPC;载体;课程体系;运行机制;模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形势下,
期刊
摘要:丽水学院以“地方性、师范性、民族性”为办学特色定位,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建设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学校原有办学基础与办学条件、区域产业经济特征、建设时间等的限制,在学科专业建设中还存在整体实力、社会适应性、优势特色不够强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优势特色培育,必须贴近需求,优化结构,增强学科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突出亮点,丰富内涵,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强化学校办
期刊
摘要: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实践教学体系,坚持校外实习教学,创新毕业环节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培养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  关键词:吉林化工学院;培养经济管理人才;实践教学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的任务。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坚持依托石油化学工业,立足吉林,面向全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实践教学改革,重视教
期刊
摘要:本文讨论了在修订《常微分方程》(第三版)和编写《常微分方程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过程中,探索基础数学教材中如何与时俱进;在保留原有优点基础上不断提高开放性、现代性和应用性,特别是在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基础数学教材;常微分方程;信息技术    中山大学数学系王高雄、周之铭、朱思铭、王寿松编写的《常微分方程》从1978年第一版、1983年第二版出版以来经历了中国改革
期刊
摘要:本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观点存在较多差异,大学生多从外因如何减少作弊的现象考虑,学校的学风考风影响学生作弊行为,学生对成绩的重视程度影响作弊行为的选择.文章提出应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深化考试改革,减少考试附加值等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影响因素    目前大学生作弊现象日益普遍,作弊不再是个别现象。学生往往由于无力反抗便开始认同、接受作弊现象,并踏入作
期刊
摘要:本文在对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特征进行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人才培养体系要素,从华中农业大学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实践出发,总结了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几点做法与经验,为同类高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是目前高等教育中使用较多但又没有明确的界定。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可界定为“为实现培养目标所实施的培养过程中,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期刊
摘要:本文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体系的内涵,重点介绍了案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实施过程,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划转院校;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体系    行业划转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后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指原属中央行业部门主办,后被划转为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这类院校大多属于一般本科院校,根据高等教育分类,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
期刊
摘要: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表面化学类课程基于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和教师科研方向的关联性,形成跨院的理工结合课程组,共同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应用表面化学”精品课程平台建设模式。在理工结合课程组建设中,着重突出青年教师的培养,保证教师队伍的梯队发展和先进性;按授课对象,建立理、工分类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和共用实验平台;通过优秀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应用表面化学课程的建设水平。  关
期刊
一、充分发挥学术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学科与专业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确定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以专业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将学校文科学术研究的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优势,奠定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  (1)依托文科学术研究优势,建设高水平文科专业。强势学科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特色,是形成优势专业的重要条件。我校文科依托2个国家重
期刊
摘要:从通识教育中应充满专业知识元素、化学是自然学科的中心学科等方面论述了应把“化学与社会发展”课程建设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观点。本文以在西北大学开设“化学与社会发展”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通过对课程目标的界定、课程内容框架的设置和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介绍并论述了如何将一门理科基础课建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认为加强建设通识教育课程就是切实地促进本科教育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关键词:化学与社会发展;通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