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2007年高考18道作文题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dia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天津卷
  今年天津卷的作文题难能可贵的是,它在“要求”中只规定文体和字数,而不提所谓“立意”和“角度”,这反而让所谓“三自”(自定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落到了实处。题目中的前三个字“有句话”,为考生预留了无限大的“立意”空间:它可以是诗意的表述,如“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也可以是哲理的概括,如“一步与一生”;它可以是一句象征某种生活态度的古诗,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也可以是一句通俗的广告词“我能”;它可以是生活中的口头禅,如“必须跨过这道坎”,也可以是情感化的表白,如“提篮春光看妈妈”……总之,感觉、认知、兴趣、爱好、情感倾向、个性气质等不同的考生,都有自己的“一句话”。这样考生就有言说的空间,就有自由的创造,就有大胆的创新!
  当然,立意空间的“无限大”,有可能为套作者、抄袭者打开一扇方便之门。不过,“有句话常挂嘴边”,毕竟不同于老题目“我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因为如果写成记叙性的文章,这句话不能仅仅“喜欢”在心里,或回荡在耳畔,而应该常常出现在“嘴边”;如果写成议论性的文章,为了突出“常挂”,要以自己的二三事来反复佐证,或采用纵向顺序写出一朝朝、一代代、一辈辈人的座右铭、口头禅,或反映出不同民族、国度、地区的谚语、熟语、流行语。这说明,这道命题不仅让人人有话可写,具有很好的公平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利于思维缜密、巧于细作的考生脱颖而出。
  从文体来看,自由度很大,对记叙、议论、抒情等不同能力倾向的考生都有利,利于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创造、创新;而记叙、议论、抒情等不同文体倾向的文章应该都不少见,从而可以使“文体不限”的期待得以真正地实现——一些省市的作文题目自身的文体倾向只使“文体不限”成为一种虚空的幌子。
  
  2.上海卷
  跟天津卷比起来,上海卷采用的也是命题作文形式,题目也是7个字。只是,天津卷对写作的题材和立意完全不作提示,而上海卷虽不涉及题材,但立意大致已经明示,即“必须跨过这道坎”。题中“这道”二字,值得我们玩味。如果是“那道”,显然是远指,就没有“这道”来得亲切、贴近。命题人有意让生活跟考生拉近距离:既然生活的浪花包围着考生,他们写作的冲动劲儿难道还会小?
  再假设一下,题目就是“跨过这道坎”,效果如何?当然,对考生来说更好写了;可是对写作的立意重心没有一定程度的调控,作文的区分度就难以拉开。也许基于这一点考虑,命题人就加上了关键词语“必须”。有了这个词语,考生就只能把写作重心放在“跨过这道坎”之前了。如果说“跨过这道坎”是行文发展的高潮和结局,那么“必须跨过这道坎”就相当于高潮、结局前的瞬间。这是一个最具包孕性的瞬间,最能考验每个考生对生活“横截面”的表现能力和对生活素材的取舍功夫。这样的命题,使作文在具有公平性的前提下,又具有很好的区分度,适合生活还原能力强、想象力非常丰富的考生尽情发挥。
  当然,从命题人“文体不限”的要求来看,这个题目还是更适合写记叙文、散文。这对理性思维比较好的考生,是不公平的。
  
  3.浙江卷
  富有诗意的材料和富有诗意的话题,赋予了“行走”和“消逝”特别的含义。它们都以“现在”为参照系,发生着不同方向的时间运动:“行走”是指从过去来到现在,或走向未来;“消逝”是指现在化为过去,并且这个“过去”离现在越来越远,甚至成为古代,成为史前,成为宇宙的起点。不同方向的时间运动,使“行走”和“消逝”临时构成反义词。从这个意义上讲,浙江卷延续了往年题目“人文素养与发展”、“一枝一叶一世界”、“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的关系型、思辨型的特色,只是“行走在消逝中”把这一理性特色表述得非常含蓄,更有诗意,做到了哲理与诗的完美统一。如此鲜明的特色美,引来媒体如潮的好评,包括我在内。要不是以下的理由,我简直要把浙江卷作文题排在首位了。
  在命题人的提示中,“行走”者一律是积极的、正面的形象,似乎没有消极的、负面的特例。事实上,有的“行走”者压根儿就是破坏者,比如阿富汗前政权“塔利班”在全世界的一片挽救声中固执地、反动地炸毁了世界第一大佛——巴米扬大佛;于是,这种“行走”,就变成了践踏、倒退和落后。有的“行走”者实际上就是激进者,他患了左倾幼稚病,在所谓的革命行为中犯下了滔天之罪,比如文革时的“破四旧”;于是,这种“行走”,就变成了空前的浩劫。当然,如果有考生这样构思,阅卷者一定会给予高分乃至满分的,可是受到话题前材料的“前摄抑制”,考生的大脑皮层是很难刺激出这一新意的。
  
  4.四川卷
  关系型的题目,在2004年被高考命题人大规模地运用时,曾经无一例外地在题目或话题之前安上一两段提示性的材料,对题材、立意、思路等作一番可资借鉴的示例。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也许考生的思路会被很轻松地打开了,但作文题目本身所蕴涵的意义范畴却变窄了。这显然使“自定立意”的补充性要求变得有点多余和尴尬。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四川卷命题人完全取消了提示语,干而脆之以一个单纯而简洁的关系型题目送入广大考生的眼帘。看来,要是题目本身就不会令人不解、费解、误解,那么题目前面就用不着安排上大段大段的材料来提示了;命题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自然应该得到我们的赞赏。
  如果说“一生”是漫长的过程,那么“一步”就是瞬间、细节、环节。对“一步”进行具体化、形象化的透视,可以写成记叙文、散文;对“一步”进行概括化、抽象化的认识,可以写成议论文。四川卷的这个题目,真正实现了它“注意”点中所说的“文体自选”,而不是像某些省市卷的题目那样基本上适合于某一种文体。
   “一步与一生”,既不是简单的正反关系,也不是一般的选择关系,而是一种辩证关系。这个题目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但又不会使考生感到为难,他们应该是有话可写的。问题是,这样的人生哲理,恐怕考生平时听多了,甚至耳熟能详;如果对写作角度和侧重点没有一定的调控,或在题目中不增加一定的限制成分,那么作文题目的区分度显然就难以拉开。这是该题目令人遗憾的地方。
  
  5.湖南卷
  作为修饰语的“诗意”,通常是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关键意义是“给人以美感”,但在这里,显然已经动词化,活用为“给人以美感”的意思,相当于“审美化”。而中心词“生活”,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但在题目中很明显地属于后者,意思是“进行各种活动”或“生存”。防止考生误解,命题人特地补充说明“注意题目中的‘地’字”,这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同时也是一种巧妙的限制。
  从写的角度来看,如何理解“生活”,便决定着写什么。定位于“进行各种活动”之意,可以写工作之余的爱好、紧张之后的轻松、严肃之外的活泼、沉重之中的休闲等等;定位于“生存”之意,可以写道家的人生理想、隐士的闲适心情、士大夫的超逸态度、三毛式的流浪志趣等等。文化意识、哲学意识不强的考生,适合写一般性的“形而下”的种种“活动”;文化意识、哲学意识较强的考生,适合写“形而上”的“生存”状态:不同的考生可以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但问题是,如果有的考生理解力非常弱,特别是理科考生,原本就不解风流,缺乏诗意,对诗意生活没有切身体验,那么他们如何能够从诗意的角度看待“生活”呢?是否应该对“诗意”一词作一点解说呢?
  
  6.北京卷
  命题人所选的唐人诗句很典型,意境淡远,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感性与理性结合得非常完美,几乎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五个“有人说”,前三个侧重于感性体验,后两个侧重于理性思考,可以供考生进行自由的选择。这样的考虑,自然是与“文体不限”的要求完全一致的。这样,无论是写感性体验的文章,还是写理性思考的文章,都不应该感到有什么难度,因为五个“有人说”,就相当于包含着五个选项的一道选择题,而且完全可以多选。
  不足之处是,命题人一方面声称要求考生“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另一方面又和盘托出几乎所有的理解,完全代替了考生的大脑。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虽然方便了大多数考生,却使少数审题立意能力强的人失去了一次因发现、创新而新人耳目的机遇。
  
  7.山东卷
  在今年的4个话题作文题中,“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是唯一的一个纯粹的话题,前面没有附加任何解释性材料——不像有的命题人总爱在话题前面絮絮叨叨,喋喋不休,把考生当作弱智儿。真是干脆得很,毫不拖泥带水,一切在不言中。
  考生应该人人有话可写,当然未必有同样的立意。立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记忆”的具体内涵: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民族、国家、人类);可以是和平的,也可以是战争的;可以是玫瑰般的,也可以是梦魇般的;可以是童年的,也可以是成人的;可以是家庭的,也可以是学校的;可以是视觉、听觉的,也可以是味觉、嗅觉的……总之,考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得到了空间的发挥。其立意空间,跟天津卷题目中的关键词“有句话”一样“无限大”。
  不过,“风化”一词,最好换成较为通俗的“消逝”或“淡漠”、“模糊”等。
  
  8.福建卷
  平心而论,“季节”这个题目并不算差。“季节”作为原点,含义简单得如此丰富,可以联想、想象出许多内容,题材领域很辽阔,立意空间“无极限”,尤其利于写作高手发挥。
  然而,“季节”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是无形的。把无形转化为有形,把不可视的时间转化为可视的声、色、形、貌等,再由可视的“季节”联系到考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几度翻转,颇费心事,可能要影响到一些考生的写作速度,所以,这个题目有利于选拔人才,有区分度,只是不少考生要叫喊“不公平”了。
  
  9.江西卷
  最有话说的作文题目要算“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了,因为它们正如命题人所讲的,“每天,我们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喜爱写记叙文、散文,宜于选择前者;喜爱写议论文,宜于选择后者:江西的考生自由得很。从关注点来看,有关语文的话题,是一个热点问题,是一个时代性、生活性强的问题,其命题趋向值得我们重视。
  但是,也正因为是热点问题,种种观点几乎都被说尽了,考生很难再提出什么具有新意的见解,所以这两道题目不大容易在立意上进行创新,甚至在题材上会使考生发生严重的撞车现象。虽然命题人提醒考生“不得抄袭或套作”,但是关于学习语文的文章多如牛毛,人们的感悟已几乎化为“集体无意识”,阅卷人凭何判断?
  
  10.广东卷
  我经常在想,如果能够把话题表述得非常清晰、明白,还有必要在前面附上一大段提示语吗?如果提示语有助于对话题的理解,有助于考生思路的打开,那么又该提示到什么地步,止于什么分寸?如果提示语对理解话题反而容易产生干扰或束缚思路的负面作用,这样的提示语还有必要吗?现在,广东卷命题人完全从正面、积极的意义上去提示“传递”一词的外延与内涵,虽然没有明确地否定其负面、消极的意义,但有了这“前摄抑制”的作用,多少考生还有胆子去写“考场作弊成风,传递文化盛行”之类的文章?
  当然,即使有上面的遗憾,我仍然认为广东卷还是说得过去的。“传递”作为话题,浓缩性很强,把万物的传递现象都集中进来了,立意空间广阔;同时膨胀性也很强,易于考生在技艺、经验、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方方面面进行快速的联想和想象。另外,各种文体都适合写,便于不同思维倾向的考生进行尽情的发挥。
  
  11.全国卷Ⅱ
  不供话题,不供题目,命题人完全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形式。这跟去年的全国卷Ⅰ、Ⅱ一样,但也有独特之处:提供了两则不同的材料,而且每一则材料都具有新闻性,真实而非虚拟,特别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反面材料,在过去的高考命题中简直没有出现过!要知道,全国卷向来喜欢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学小常识(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等等)的普及工作,今年能有如此勇气直面人生、干预现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材料作文的这种命题取向,值得我们关注。
  从立意空间来看,第二则材料已经明白地点出“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这一主题,考生只需选择某一角度,选取一些素材(包括议论时对名人名言的引用),因文证道,就万事大吉了。这很难激起考生的创新欲望,而只能带来成批成批的平庸之作。
  
  12.全国卷Ⅰ
  采用漫画作文,人们是慎之又慎的,因为图画对考生的理解力挑战最大。在今年,虽然不少人读对了“摔了一跤”的漫画含义(不要过度关心,关心要有度,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为孩子创造自主的空间,等等),但当我把该漫画给我周围的青少年读解时,竟然有人误读了,看来陕西、河南等地的考生未必全能把握画意。我想,不妨在提供漫画之后,这样提示道:“看了这则漫画,你也许对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有所思考。”这就可以把隐含的话题转换成清晰的话题,从而有利于广大考生顺利渡过审题关。
  从漫画来看,谈“成长问题”,也不能漫无边际;“家庭”、“学校”、“社会”等字样,比较巧妙地控制了写作的范畴。只要考生能从漫画中读出“成长问题”,应该是有话可说的。
  
  13.重庆卷
  这是一个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话题。面对高考,特别是面对今年自己正在经历和体验的高考,考生应该有话要说,比如“高考,我心中的一泓清泉”、“高考,想说爱你不容易”(仿照江西卷作文题)——前者为“酸”,后者为“甜”。不过,与考生生活只有“零距离”的话题,反而不大容易写深刻,况且这是一个并不简单的制度层面上的话题。
  话题中的“说”,有误导写议论文之弊;“酸甜苦辣”也给人以一言难尽的复杂之感。最好把话题换成“高考的滋味”,这样既可避免文体的倾向性,又可暗示考生写单一的滋味和写复杂的滋味(酸甜苦辣)皆可。
  
  14.海南/宁夏卷
  直接取外国人事例为材料,这在平时的命题中并不少见,但在担负中国文化素质普查任务的高考中却不多见,甚至说是罕见。如果其他省市卷的命题人也能不限雷池,敢于直接取材于外国例子,是不是命题的路子会更宽?
  命题缺陷比较典型,因为它一方面提醒考生“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另一方面又提示考生“自主确定立意”,前后的说法大有矛盾。进入几十万考生眼帘的命题,立意空间绝对不能窄!
  
  15.辽宁卷
  “生活处处有学问”,广告词也能进入命题领域,真是聪明。看来,除了古诗文可引用,广告词也可引用。这既显示出时代气息,又丰富了高考命题的取材来源。
  只是“我能”二字,立意空间过宽,似乎什么都可以写。最好增加几个字,作适当的限制,缩小点外延,增加点内涵。
  
  16.江苏卷
  “怀想”即“怀念”, 把天空作为“怀念”的对象,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少,这太为难50多万考生了。要是命题人真的以“怀念天空”为题,不知道有多少考生完不成任务哩。
  然而,命题人毕竟没有使用这个通俗的题目。看来,他很有雅趣,因为他使用了“怀想”一词。这个词,书面色彩很重,一般出现于富有诗意的文学作品中。如果就这样考考我们语文教师,还算可以;但现在用来考以理科生为主力军的广大中学生,他们果真能懂吗?可能也有一些考生对这个词不陌生,但他们也许会被题目前面附着的一段诗意的材料弄糊涂:“……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有了“遐思”、“神往”两个词语的干扰,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理解力了,于是他们就只好下定决心排除“怀念”的“合法”义项,而把“怀想”当作“想象”、“联想”、“畅想”等的意思了。这样一来,不少考生就顺理成章地偏题了,而且简直是不可救药。
  
  17.湖北卷
  既然“母语”的外延和内涵都被你命题人说尽了,考生除了因文证“道”,还能有什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呢?如果取消前面一段啰啰唆唆的提示性文字,直接设置成话题“母语的位置”或“母语的力量”,如何?过于“隐”,不行;但过于“显”,也不行:分寸掌握起来,真不容易。
  
  18.安徽卷
  把安徽卷压在最后,完全是出于我的直觉。我总觉得“提篮春光看妈妈”,低幼得很,应该出现在《儿童时代》上。况且,人们对“提篮春光”理解的速度不应该飞快,甚至有人要感到费解,所以是不是可以说成“提一篮春光”?“看”的对象,也值得商榷:(一)尽管“妈妈”可以实指,也可比喻、象征祖国等,但毕竟所写空间有限得很,把世界上多少人物和他们的事情排除在外了;(二)考生未必都有“妈妈”,如果她不在人间了,这“一篮春光”如何“提”给她?难道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当然“春光”一词,可指成绩、荣誉、名声、成功、物质等等,还是用得不错的,带有诗意儿。只是用在这儿的语境中,就变成了儿童的诗意,不大适合让20岁左右的中学生动笔。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中学]
其他文献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群游客正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栋古老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家宅院的屋檐为什么特别大?为什么在屋檐下面还做了一间小巧的屋子?他们正在争论,导游告诉他们:这是供路过此地的流浪汉挡风遮雨、歇脚过夜的。游客们哑然了,同时感到一种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温暖。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做一个屋檐,那就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吧。因为,人心毕竟比屋檐大。  请以“心灵的屋檐”为话
期刊
悄悄地  你消失在我的视野  背影模糊无法寻觅  所有的希冀  飘落在远方古朴的四合院  温暖的夕阳  射入我迷茫的瞳孔  勾起所有的回忆  那枯萎的四叶草  记满了以往的承诺  为了那些誓言  我决定不再气馁  从今天起  向梦想的方向起航  [山东微山一中小荷文学社  推荐老师:袁庆峰]
期刊
现代社会的人,很多时候,为了那么一点点名和利,活得是很没有人格,很没有尊严,正像猿人所说的那样,简直是在“夹着尾巴做人”。    按照一般的生活逻辑,谁都知道,人类社会是越来越发展,越来越进步了;人当然也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完美了。可是事实果真是这样的么?人是不是真的就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完美了呢?刘建超的小小说《从人到猿》非常艺术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一起来欣赏欣赏。    一、本末的错位 
期刊
楚霸王    (新加坡)淡莹    他是黑夜中  徒然迸发起来的  一团天火  从江东熊熊焚烧到阿房宫  最后自火中提炼出  一个霸气磅礴的  名字    错就错在那杯温酒  没有把鸿门燃成  一册楚国史  却让隐形的蛟龙  衔着江山  遁入山间莽草  他手上捧着的  只是一双致命的白璧    据说  有蛟龙必有云雨  被围三匝  大风忽起  鸿沟以西以东  都是云都是雨    他被雷声风声雨声 
期刊
消逝中,拥有中  一考生    有位诗人曾经说过:“当一个人意识到一颗钻石比一个玻璃球珍贵时,这个人已经可悲地长大了。”历代的文人墨客都会感叹年少的纯真、美好,悲慨于成人的纷繁与忙乱。行走在岁月的匆匆之流中,我们渐渐忘记了用树枝搅乱泥沙的方法,忘记了获得一根棒棒糖的幸福与满足,忘记了第一次学会骑自行车的欣喜与兴奋;在岁月的匆匆之流中,时间用她那温和的武器消逝了我们的单纯,我们的快乐,我们的童年。 
期刊
蔷薇·故乡  一考生    席慕容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阔别故乡多年,我才吟出这一句诗的滋味。或许,“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关于故乡的记忆经历时光的打磨,反而愈发清晰了。  梦中常常回到故乡。那是一个安谧的小山村,夏日的午后,似睡非睡间,总有几声欢快的蛙鸣,老牛“哞——哞——”的呼喊。有时又回到村前的小溪旁,和傻丫等小伙伴玩笑嬉戏,水花常常溅在挽起的裤管上……宿舍的人
期刊
[文题]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2007年3月7日,一直在媒体视线中的内地兰州13年“全职追星女”杨丽娟,在其父母陪同下到香港“追”刘德华。3月26日,悲剧发生了!杨丽娟的68岁父亲杨勤冀留下一纸遗书后在香港投海自杀。杨家已经为杨丽娟“追星”背上了10多万元的债务,几乎倾家荡产,杨勤冀老人生前甚至曾想卖肾为女儿“追星”筹资!  对于现在社会上泛滥的追星现像,你怎么看?请以“我看追星”为话题
期刊
“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喝”,《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喜欢用柯勒律治这句话,形容信息过剩时代人们的处境,对应到书业,就是“无书可读”。其实,就每年奔涌的出书量,光读那些经典的再版书,就知道这句话不是事实,但它又似乎构成了一种心理事实,代表了挑剔的阅读者选择的困惑。   那么,在文学评论家眼中,已经逝去的2007年文学出版界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2007年的长篇小说没有特别惹眼的和
期刊
一个挎着篮子的女人弯腰  去捡地上的菜叶子  她的小女儿,总是  先比她捡到    一个袖着手的女人站在  一把靠背椅的旁边  她那写着“三元理发”的椅子  被风坐着    一个卖烤红薯的女人数了数  手中的几张钞票  然后递给小凳子上  写作业的儿子,让他再数数    一个卖花的小姑娘飞快地  跑上了路,敲了敲  车玻璃,又看了看  红灯    一个跪在地上的小女孩  她的校服有点脏了  她面前
期刊
成长的烦恼  八年级(2)班姚淑颖    “哇,三百度!”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视力已经差到这种地步,但毕竟是事实。没过几天,这两条腿的家伙便耀武扬威地骑到了我的鼻梁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大小小的卷子也日益增多,整日做得头昏脑胀,常常是直到深夜也无法入眠。我们的名言便是:“八节课,七节考,还有一节测长跑。”这样,一个学期下来,那副旧眼镜看黑板已如“雾里看花”。赶紧趁假期配副新的,却不料速度增长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