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经验,提高“四能”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在“思考”的过程中沉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形成和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是提高“四能”的有效手段,也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三会”)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迁移已有的活动经验,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新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的活动经验,进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以《正弦定理》第一课时为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基本活动经验学习迁移四能正弦定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在“思考”的过程中沉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形成和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是提高“四能”的有效手段,也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三会”)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迁移已有的活动经验,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新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的活动经验,进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下面以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正弦定理》第一课时为例,谈一些体会。
  一、整体建构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推广,故迁移解直角三角形的活動经验,用“化直”(包括借“高”化直和借“圆”化直)
  的想法去研究,是一种自然的想法。另外,正弦定理的课程安排在“三角”“向量”知识之后,因此,借助向量的工具作用引入角,并研究几何问题,也是一种合适的选择。同时,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是典型的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故解析法研究顺理成章。基于这样的学习经验,正弦定理的学习内容整体建构如图1所示。
  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语法国数学家傅里叶有过这样的名言:对自然界的深刻研究是数学发现的最自然的来源。从金字塔的建造到尼罗河两岸的土地丈量,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的修建,从天文观测到精密仪器的制造……人们都离不开对几何图形的测量、设计和计算。
  情境1小李骑车在长江边A处游玩,发现在他所在位置北偏东60°的B处,有一艘采沙船在江中作业。当他向正东方向骑行5千米到达C处后,发现该采沙船在他的正北方向(如图2)。
  问题1你能就此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情境2小李骑车在长江边A处游玩,发现在他所在位置北偏东60°的B处,有一艘采沙船在江中作业。当他向正东方向骑行5千米到达C处后,发现该采沙船在他的北偏西45°方向(如图3)。
  问题2你能结合情境1的研究经验,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研究一般结论吗?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依托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结合情境1,让学生主动思考、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迁移情境1及问题1的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研究情境2和问题2,让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探索、得出一般结论。这两个情境、问题是后续学生活动、数学建构的基础。
  (二)学生活动,分析问题
  活动1结合情境1和问题1,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预设问题:在△ABC中,已知∠B=30°,∠C=90°,BC=5,求AB、AC的长。
  本质揭示:本题实际是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当△ABC是直角三角形时,假如∠C为直角,那么有sinA=ac,sinB=bc,sinC=1=cc。所以asinA=bsinB=csinC=c。
  设计意图:活动1与情境1、问题1相呼应,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为推广研究一般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做好准备。
  活动2结合情境2和问题2,探索一般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提出猜想:三角形的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之比相等,即asinA=bsinB=csinC。
  画板验证:如图4。
  推理论证:对于以上猜想,你能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设计合适的研究方案尝试证明这一猜想吗?
  1.方案探索。(1)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借“高”化直);(2)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借“系”解形);(3)通过外接圆,将任意三角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借“圆”化直);(4)利用向量的投影或者向量的数量积产生三角函数(借“箭”得角)。
  2.严格论证。引导学生具体实施上述预设思路。
  设计意图:在开放的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猜想—画板验证—推理论证(方案探索—严格论证)”等环节,感悟数学的严谨之美,并通过一题多证的方式,感受数学的开放之美;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方案探索的过程是唤醒并迁移已有活动经验的较高层次能力的表现。
  (三)意义建构,感知数学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规范表述正弦定理,理解正弦定理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常见变式(见上文图1)。
  (四)数学运用,解决问题
  例1小李骑车在长江边A处游玩,发现在他所在位置北偏东60°的B处,有一艘采沙船在江中作业。当他向正东方向骑行5千米到达C处后,发现该采沙船在他的北偏西45°方向。求 AB、AC的长。
  说明一般地,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和它的对边分别叫作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2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1,A=30°,B=45°;
  (2)a=1,b=2,B=45°。   结论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及其一条边的对角,求其他元素;(2)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他元素。
  练习请在横线上添加适当条件,并让同桌解答。
  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设计意图:例1与情境2相呼应,即学即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2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另一方面让学生及时总结,加深对正弦定理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回顾反思,理解数学
  通过梳理重构,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结构(见上文图1);通过对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让学生回归本真、理解数学;通过“你还能找到正弦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吗?”的拓展反思,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机会和平台。
  (六)课外作业,巩固数学
  必做题教材第9页练习1、2、3。
  选做题在△ABC中,a=1,b=2,A=30°, 求B。
  探究题尝试利用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
  三、教学反思
  (一)活动经验是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及反思的过程等,获取丰富的过程性知识,最终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对于本节课,正弦定理的结论固然重要,但发现并证明定理的过程更加重要。学生在参与正弦定理发现、证明、应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即为数学活动经验。强调基本活动经验即强调数学学习过程。
  (二)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依托于活动经验的迁移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整体。问题发现、提出以后需要分析、解决,而在分析、解决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地发现、提出新的問题。这种螺旋上升促进了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这种意识则离不开已有经验的迁移作用。在正弦定理的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始终伴随着经验的迁移:在合适的情境中,迁移解直角三角形的经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得出猜想的基础上,依托以往的学习经验,提出研究方案,并尝试证明正弦定理。而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经验又不断得以丰富、完善。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数学学习研究”(编号:Ba/2016/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范东晖.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发展数学核心素养[J].数学通报,2018(9).
  [2]张筱瑜,汪晓勤.“正弦定理”:用历史拓思维、润情感[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6).
  [3]王新民,王富英,王亚雄.数学“四基”中“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8(3).
  [4]曾荣.发现问题: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J].江苏教育,2018(9).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由一个个“点”有机聚合而成,课堂中的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全息镜像”。透过它们,我们或许能窥见课堂全貌,窥见教师完整的教育人格,甚至窥见更多课堂和教师的教学问题、教育思想。  关键词:微观 观察 全息 镜像 焦点  考虑到一线教师的主、客观条件,我倡导他们更多地开展微观层面、微观形态的课堂观察。当然,之所以着眼并着力于此,除了这是我们适为、能为并将有所作为的领域,还因为,较之更大、更高层
期刊
摘要:历史课堂上,教师应以史料为依据,融入史趣,吸引学生的目光,赋予课堂活力;创设史思,培养学生不惧争议的素养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深化史情,赋予历史事件情感价值,精心设计情感阶梯,激发情感共鸣。  关键词:文白之争史趣史思史情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人发现真理”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应以史料为依据,融入史趣,吸引学生的目光,赋予课堂活力;
期刊
摘要: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任务,帮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以“任务实施”为指向,围绕“任务是否合理,有助于实施?”“任务是否清晰,便于实施?”“任务的可执行度如何?”三个问题,观察《羿射九日》一课的教学,发现任务实施还应关注倾听者,明确评价规则,加强针对性。  关键词:任务实施目标达成观察报告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并
期刊
摘要:所谓“单元教学”(即综合化教学),就是在学生掌握的已有概念和学科思维、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型教学、项目式学习、主题式教学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算法与程序实现”单元为例,说明单元教学的特点:立足单元,目标实现更现实;难度递进,问题解决更容易;举一反三,实际问题更实用。  关键词:单元教学算法与程序实现综合化整体化  所谓
期刊
摘要:基于“以学定教”理念的前测单,是本着探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能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分析依据,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可能的学习手段。前测单的设计应依据“焦点讨论法”,根据学情分析确定教学内容,结合教学效果反观前测单的设计。  关键词:前测单以学定教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焦点讨论法  一、前测单的内涵与作用  (一)什么是前测单  目前,教育研究领域对于前测单的定义相对模糊,没有统一的表
期刊
摘 要:陶行知“活的”师范教育思想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活的”师范教育对“活的教师”的素质要求,深刻论述了“活的方法”的内涵。其“在劳力上劳心”“培养有生活力的教师”等主张,与现代教育理论和理念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以此为指导,探索建构以培养师范生研究性教育实践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实践课程,从关注“研究成长”的课程核心目标、立足“全程全景”的课程结构模式、实行“情境反思”的课程实施策略等方面作出理论思考
期刊
摘要: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有高质量的科学思维达成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启发者,可以创新实验为载体,使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手脑并用的实践过程。“探究滑动摩擦力”一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总结反思—应用迁移”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做中学、做中思,从而突破知识难点,实现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新实验科学思维滑动摩擦力  《
期刊
摘要:在江苏省第三届乡村教师培育站优秀课评比活动中,14位参赛教师执教了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圆》(第一课时)。在听评这些课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确定(提出问题)→课堂观察点统计(数据统计)→课堂观察思考(分析问题)→教学再设计(解决问题)”的流程,展现深度研课的一般步骤,同时提供一些听评课方面问题研究的方法。  关键词:省级赛课教学设计圆  最近我们有幸参加了江苏省第三届乡村教师培育站优秀课评
期刊
摘要:板书,从动态层面理解,是教师上课时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符号等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言语活动方式;从静态层面理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黑板或多媒体设备以凝练的图文呈现的教学信息的总称。结合近几年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活动的实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阐述板书设计的策略:全面体现三维目标,发展学科素养;着重体现知识网络,突破重点难点;层层体现课堂探究,落实以生为本;有效体现
期刊
摘要: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是小学阶段一节探索性很强的课。如何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多种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问题聚焦,指引思维;自主探究,深化思维;反思追问,完善思维;解释应用,提升思维。  关键词:学习活动数学思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学生的数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