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东莉]在一笔一划中爱上自然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gu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自然观察家和教育家,Clare Walker Leslie和Charles E. Roth出过一本书叫《笔记大自然》(Keeping a Nature Journal),指导人们如何用书写与绘画记录自然。这本书在自然教育界一直有着坚实的拥趸,芮东莉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国内“自然笔记”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长期在业余时间致力于自然教育的推广,在《好儿童画报·芝麻开门》、《少年科学·动物大揭秘》等杂志开辟相关专栏,并为上海市多所中小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今年5月,芮东莉将自己几年间所做的记录整理成书,以《自然笔记》为名出版。
  芮东莉和先生、婆婆居住在“大上海”的城市公寓中,他们过着与所有现代人并无二样的生活,享受着城市的便利。然而在她的《自然笔记》里,我们却会惊讶,同样在钢筋水泥建筑中生活,为什么她能够看到那么多有趣的小生灵?她的《自然笔记》显然可以给都市人一个切实可行的“自然笔记指南”——只要有着足够的好奇心,我们同样能够在城市中,在一笔一划的细心体验中,爱上自然,并得到它的馈赠。
  城市人亲近自然的方式
  “我们不得不搬离家乡,年迈的父母也成了异乡的流浪者。我深爱着我的家乡,然而爱之越深就恨之越切,我恨那些破坏环境的人……我期望大自然的强大修复能力能够修复她,让她重新焕发生命力,到那时,我会重新去看望她。”这是芮东莉回忆起故乡时候的一段话,足以有力地解释为什么她会关注一切对自然友善的行为。
  芮东莉的故乡在四川攀枝花,在《自然笔记》的后记中,她回忆起童年,那里有过数不清的奇妙动植物,曾经是一片自然的天堂。然而后来因为私人煤窑遍地,煤灰淹没了她的故乡,树木因无法呼吸而死亡,甚至家所在的那个山头由于过度开采,山体开裂,也成了采空区。故乡不再是故乡,家变成了危房,芮东莉也只能跟着父母举家迁徙。因为这段童年经历,芮东莉深知人对自然的漠视会导致怎样的恶果,因此在大都市定居后,她依然不忘想尽办法为自然环境做任何即使微小的事,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同情心,让更多人关注身边的环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芮东莉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方式,能够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与自己息息相关——毕竟并非所有人都有她童年那样直接而警醒的经历。于是在2008年,芮东莉加入了上海绿洲生态交流保护中心,成为这家环保组织的志愿者。2009年,她在书店里偶然看到了《笔记大自然》这本书,这本书解答了她的疑问。在几年的实践里,她确认了这种生动的记录方式,可以让人们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的可爱。
  芮东莉在做自然笔记之前毫无绘画基础,然而开始做自然笔记之后,她体会到如何真正用心地以画笔记录某样东西,而绘画的技巧则会随之提高。但追求画技在芮东莉看来却是不必要的:“自然笔记并不看重绘画的技巧,不管画得好还是不好,只要在记录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亲近自然的快乐,就达到了自然笔记所要达到的效果。我绝不把自然笔记看作一门艺术,我认为它是一个带领人们亲近自然的方法,完成的那篇东西美不美并不要紧,重要的是那个记录和用身心体验的过程。”
  现在,芮东莉将自己几年来用心接触自然之后的记录出版成了这册《自然笔记》,她与出版方沟通之后,决定以环保油墨印刷。即便环保油墨的色彩表现可能不如一般油墨那么鲜亮,但却是芮东莉力所能及的又一件对自然友善的事。
  本土性的《自然笔记》
  在芮东莉看来,虽然有了《笔记大自然》在前,但《自然笔记》仍有它的特殊之处。芮东莉用了“本土性”来概括这种特殊,因为这本书不仅仅是芮东莉的私人记录,它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大多数国人与她一般过着现代生活的情况下,依然能有接近自然、记录自然的机会。
  芮东莉是这么解释《自然笔记》的本土性的:《笔记大自然》虽被公认是自然笔记的入门图书,然而因为这本书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工具性,所以也更适合成人阅读。而芮东莉的《自然笔记》则在内容表现上分篇章,并用具有故事性的语言一一解答大自然留给都市人最细微的问题,这些问题小至“落叶是什么颜色”这么细微,却足够简单有趣,能够让孩子们产生兴趣。而芮东莉所解释的另一个本土性则更有力道:“在克莱尔(《笔记大自然》的作者之一)的眼中,能看到雄鹰飞过、黑熊出没,这可能是当地再正常不过的自然景观。”然而在国内,一切急剧发展着的当下,“野味横行、湿地消失才是最普遍的生态现状,才是最真实的当下中国的自然环境。”那正是芮东莉在《自然笔记》中所记录的周遭自然。
  但《自然笔记》最重要的意义,并不是为呈现一个相对贫乏的自然状态,而是告诉所有人,即便在高楼大厦的冰冷森林里,只要足够细心,依然能够发现无所不在的自然生灵。芮东莉的自然笔记,贯穿了她的日常生活,比如前两天被蚂蚁咬、被隐翅虫灼伤,还有家里阳台上开出的可爱小花;又比如拆鸟网、保护小湿地,又或者周末好天气,背上包去公园里发现新天地,都是她所记录的内容。“也许不必走太远、花太多时间去体验遥远自然的野趣,我想告诉人们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可以从对我们身边自然生物的关注和热爱做起。”
  要做这样的笔记是那么简单,只要带上纸笔和一台随时将会动的东西记录下来的小相机,就足够了。“一笔一画的过程中,人们会知晓许多以前忽略了的细节,而且,这些印象将长久地留存在记忆里。”
  与自然、与人共处
  在《自然笔记》中,除了有芮东莉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之外,有几处还刊登了芮东莉的婆婆的作品。老人家的“大作”,一点不比年轻人逊色,还特有自己古朴的色彩与笔触。在文字里,还可以读到芮东莉见天气很好,便拉着婆婆和爱人一起背着包去郊游做笔记的经历,让人羡慕起这对在常人看来不太容易融洽无隙的组合。对这一家三口而言,做自然笔记,同时也是一种家庭相处、互相了解的模式。
  在做自然笔记的过程中,芮东莉也认识了许多同好。他们大多数都像芮东莉一样,不是学生物学专业的,也不一定会画画。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对自然的热爱是一样的。常常,他们在周末一起为孩子们做活动,在活动中互相帮助。芮东莉觉得,这几年,自然教育渐渐成为了许多家长关注的焦点,这让她觉得欣慰。   在芮东莉看来,与自然相处、与人相处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有相互理解和尊重,最终大家才能和睦共处。“与自然相伴,不是要淡化我们与身边人的交往,相反,和家人以及朋友一起分享大自然的美好,会觉得更加快乐,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加深。每个人都会对身边的人有或深或浅的影响,只要你有足够的热情传递一样足够吸引人的东西,那么这种影响就会发酵。我的家人就是这样受到我的影响的,并不需要我太多的言语,自然笔记和我的行动本身就足以吸引他们。现在,我的家人和我一样,都非常热爱自然以及身边的环境。”
  书香:一开始做自然笔记时,有遇到什么难题吗?
  芮东莉:一开始做自然笔记时,也担心过自己画得不好看、不像,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慢慢懂得,自然笔记其实是一种带人们亲近自然的方式,在记录的过程中只要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学到了自然知识,激发起自己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就达到了目的,而不一定要求所完成的笔记要有多么好看。认识到这一点后,自己后来就再也不担心了。
  书香:在做自然笔记前后这么长时间里,自己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芮东莉:自然笔记让我的生活改变了许多。以前,我只是一个忙于生计的教育出版社的小编辑,在工作不顺心的时候、在闲暇无聊的时候,常常会感到空虚、精神上没有寄托,后来开始做自然笔记之后,我感到大自然不但让我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而且通过认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以及带领更多的人去做自然笔记,我感到了自己身负的一种责任,那是一种对大自然负责、将自然教育普及给更多人的责任,也从此开始反思“教育”二字。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以前我并不懂得“教育”的真正意义,而现在通过做自然笔记,我懂得了。
  书香:做自然笔记会带什么工具?作为一个没有绘画基础的初学者,在画技提升上有什么诀窍吗?
  芮东莉:做自然笔记的工具可以根据记录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最常用的工具应该包括:硬皮本、水笔、彩色铅笔、放大镜、直尺、望远镜、照相机,等等。没学过画画的朋友,一开始不需要在画画技巧上有太多考虑,只要勇敢地拿起笔来,把观察到的东西画下来就可以了,画得像不像、好不好都不重要。在做了一段时间的笔记后,一定会在画画方面有所心得,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很不够,这个时候就可以学习一点简单的绘画技巧了,比如找一本素描方面的书来学习和练习。通过前期做的自然笔记,也可以自己总结出许多观察和绘画的技巧,比如,如何观察和描绘树干,杉树的树干通常是笔直的,树的纹理是竖条状的,那么就可以用一条条的细线去描绘;悬铃木的树干是斑驳的,那么就可以用一个个色块去描绘,等等。
  书香:《自然笔记》这本书是主要定位给孩子们阅读的吗?您在写作过程中,是否有考虑到受众的问题而改变自己的文字风格?
  芮东莉:在定位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考虑让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的。因为平时我做自然笔记活动的对象更多的是孩子,所以对他们的了解更多一些。书里的语言比较受孩子们欢迎,这种语言并不是我有意为之,我觉得是对大自然的回归,让我的内心变得童真,从而文字风格很自然地充满了童趣。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家长的陪伴下,带着这本书到大自然里去阅读,比如夏天,家长和孩子带上这本书到公园里去读“蝉妞诞生记”,一边读一边找蝉蜕。希望这本书能够把更多的孩子带回大自然的怀抱,而不是蜷缩在家里。
  书香:您觉得作为一个都市人,学会做自然笔记有什么意义?对于工作繁忙的都市初学者,您有什么建议吗?
  芮东莉答:至少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慰藉。城市里的初学者,不要顾虑太多,只要想做,那么就开始,千万不要被一切技巧的东西所束缚,自然笔记不过是一种亲近自然的方式,一点儿也不神秘,一点儿也不困难。
其他文献
“摄影诞生以前,人们主要是通过文字记述去了解历史,还可以通过雕塑、建筑、绘画以及出土的实物去触摸和感知过去。摄影术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从此,历史由被回忆、被叙述,变成可以观看。某些历史场景,因为有了照片的记录,变得更直观,也更确定了。”在近期出版的新书《当历史可以观看》一书中,系列出版物《老照片》执行主编冯克力,如此阐述自己对于影像和历史之间关系的思考。  “老照片”的出
期刊
从非世界太新,而是话语太旧。许多东西,没有名字,然后我们用手去指。那些素朴的指,非对反此一未获更好表述的世界,而是对反于太旧的话语。(《罗兰巴特的爱情后现场》)  阅读黄以曦是一个有趣的经验。她的文章,大多都对应了一个文本(电影、文学等),但对情节的复述是稀缺的,不过这并不会造成任何阅读的障碍。这同时又是有挑战性的,因为她所讨论的概念,是一般被认为深奥难懂的哲学命题。这种挑战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需
期刊
应该先从8月15日开幕的诚品生活松烟店说起。  以“跨界·实演”贯穿全馆的诚品松烟店位于松山文创园区,地下二楼地上三层楼。地下二楼重点在表演/电影厅与吴宝春面包店,一楼有诚品推出的服装品牌AXES,二楼打造了台湾第一座窑炉玻璃屋,书店与“淡然有味”茶屋在三楼。“现代的文创工厂+实演的文创平台+观光的文创胜地”,这就是诚品松烟的定位,换句话说,从书店出发的诚品,如今,或早就已经转身,不再以书店为中心
期刊
郑勇说他早年有两个理想:一是做《读书》杂志的编辑;另一个是在工作之余开一家书店。都与书有关。  1996年,郑勇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班毕业,便奔着《读书》杂志去了三联。去三联做编辑是他的不二之选。可惜,分配岗位时,郑勇被分配到了图书编辑室。当年《读书》杂志的前辈觉得他的性格太活泛,担心留不住。郑勇笑说其实自己只是爱跟作者打交道而已,骨子里是个坐得住冷板凳的文静书生。后来这些前辈也后悔当年没把郑勇留
期刊
翻看罗晓韵Jolie的摄影集子《我喜欢风景是寂静的》时,我的手边也一道放着荒木经惟的名作《东京日和》,虽然两人可以说完全不同,身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有各自擅长的题材,但是他们摄影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他们所展现的,都是他们眼中世界的本质。每一幅照片都隐藏着一个秘密,藏着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和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而这两本书,恰恰也可以视为这两位摄影师对他们人生转折点的公开记录。  最开始
期刊
路  作者:吉田修一  出版社:联经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六年前,因为爱上金城武而独自来台自助旅行的春香,认识了就读淡江大学的刘人豪,这场异国情只持续了短短一天,之后彼此就音讯全无。六年后春香来台建设高铁,人豪在东京成为了建筑师。阔别了六年之久的感情,他们能否找到彼此,共续前缘?  等待的技术  作者:帕特诺伊  译者:曾沁音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7月  多数人都认
期刊
身处香港,对于身份认同的问题,许多来自大陆的游客会有很多不解。如果他们来到尖沙咀的重庆大厦,或许他们心里会感到疑惑:“这里也是中国人的地方,然而大部份都是来自南亚和非洲的人。”用比较浅显的语言来说,重庆大厦背负着殖民地的过去,而殖民地的特性就是夹杂不同殖民地的文化。然而在九龙的深水埗也有南亚商移民小区,甚至在广州市内也可以找到尼日利亚人的聚居点。那么,重庆大厦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与华南其它外来移民区
期刊
亚马逊中国8~9月份简体书畅销榜及推荐  群山回唱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译者:康慨  出版社:上海人民  出版日期:2013年8月  《群山回唱》,一部关于牺牲、背叛和亲情力量的传奇。它跨越了三代人,将流亡者和救援人员、父母和子女、医生和毒枭的故事相互交织。胡赛尼展示出人对自己本该守护的东西,会何其轻易地加以恶待和抛弃,但他最终成功彰显了家庭的力量和亲情的永恒。  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者: 
期刊
塞北三朝:  辽、西夏、金  作者:袁腾飞  出版社:电子工业  出版日期:2013年8月  袁腾飞以大家都熟悉的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讲述的起点,穿针引线般地将辽、西夏、金的历史肌理层层解析,让读者快速进入并深刻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神秘历史。徜徉其中,仿佛乘着时光机穿梭到已逝的历史现场,一幕幕历史话剧就在自己身边上演。  长歌行·第五卷  作者:夏达  出版社:广东新世纪  2013年8月1日 
期刊
书店不死  作者:石桥毅史  出版社:时报出版  出版日期:2013年8月  书店病人  作者:朱晓剑  出版社:金城  出版日期:2013年8月  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  作者:雅倩 编  出版社:金城  出版日期:2013年3月  莎士比亚书店:巴黎左岸,  一个女人和她的传奇书店  作者:西尔薇娅·毕奇  出版社:光明日报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  马国兴:江西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