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质疑能力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3473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首先要学会思考,才会产生疑惑,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学生正处在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质疑能力的内涵
  质疑是人类进行创造的动力和源泉,是创新的开始。它是指质疑主体所处的现实情境和其自身以往的知识储备及经验发生矛盾,从而引起质疑主体思考的一种活动。质疑能力有强弱、高低之分,但都是质疑主体对自身经历或熟悉的现象或结论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产生疑问,并自主思考,实施一定行为的一种活动。数学是一门以数量关系、结构、变化及空间模型等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它是人类逻辑性训练的必要途径,可以作为表达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能够反映人类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过程、追求完美的目标。数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需要个体进行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做出细致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质疑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先导。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对外界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学校及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时,要结合外界环境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主动好奇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進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影响初中生数学质疑能力的因素
  (一)教师方面
  初中生数学质疑能力低与教师教育观念及方式的不当有重要且直接的联系。在我国当前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仍坚持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思维惰性,不愿意主动思考和提出质疑。很多数学老师不鼓励也不支持学生质疑,因为其本身数学知识可能就不丰富,怕被学生问住,丢不起面子,有的教师甚至对喜欢提问、质疑的学生进行批评,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和不尊重,从而限制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阻碍了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可见,狭隘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数学教师知识素养的高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高低有重要的影响。
  (二)学生方面
  学生质疑的前提是拥有相当的知识储备,而当下接触到的知识和其知识储备存在冲突,知识储备的多少决定质疑的宽度和深度。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不敢提出质疑,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从而遭到同学的嘲讽,同时也害怕来自教师的批评,这种自我否定的心理使其失去了质疑的欲望。学生迷信教师的权威,认为老师教的就是对的,被动接受课堂和书本的知识,不能够积极思考和质疑,从而没有问题可以提出。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轻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初中生数学质疑能力的方法
  (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提高需要有良好的质疑氛围,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前提条件。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跳出了唯书唯师的束缚,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局限于标准答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放下架子,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从情感上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提问创设轻松的氛围。充分重视学生的想法并给予适当鼓励,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题目,如自行车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四边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二)创设质疑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想问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想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当然思维活动也要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教师所设的问题必须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设想、探索问题,逐渐培养其主动探求答案的习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用学科,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知识,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质疑能力。
  (三)教授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能问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想质疑却不会质疑,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教授学生质疑的方法,满足其好奇心和培养其自信心。古语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没有问题时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愿质疑,提出问题后在无法解答的时候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授学生答疑解惑的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和水平。质疑的方法有很多种,面对同一个问题,质疑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很多时候同一个问题有多种解答方法,需要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使用。教师将质疑方法教授给学生,学生才会提出问题。质疑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提出问题后独立解决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非常有帮助,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其他文献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曾写道:“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
名著是经过历史积淀流传下来的文化经典。学生通过阅读名著,不仅可以增加语文知识,还可以提高人文素养。但由于初中生的课业负担沉重,他们能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所以很多学生虽然也想阅读名著,却因缺乏时间而不得不放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肩负起指导学生有效率地阅读名著的重任。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思维非常活跃,但是缺乏较强的分析能力。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在未走上工作岗位以前,我总是觉得当好幼儿园教师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但当我真正走上这个岗位的时候,我发现其实自己是进入了一个误区,扎实的基本功是做一名幼儿教师所具备的基本条件,而幼儿教师的责任心才是这个职业的核心之所在。  一、教师的责任心在于——心中有孩子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可况是我们的孩子呢?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好,也没有完全的差,每个孩子都
当今的幼儿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表现为自私、任性、攻击性行为较多,不懂得谦让,合作意识差,极易因不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全的心理和个性。因此,教师需要构建健康的心理环境,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激起他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陶冶他们的情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其初步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责任感以及自我控制能力。  一、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行为是改善心理教育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简而言之,即“教是为了不教。”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教学境界,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对此,叶圣陶如是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换而言之,要实现不要教的目的,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引导与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数量关系与空间形状是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与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密切相关的数量关系都会蕴含在每一个几何图形中;反之,几何图形又常常对数量关系做出直观地反映和描述。 数形结合的思想与方法就是在教学中结合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直观的图形,统一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解形”,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它兼有数的严谨性及形的直观性,在解决代数问题时,想到它的
随着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不断深入和高中招生规模的扩大,初高中的教学衔接问题逐步显现,如何搞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英语教学,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将直接影响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高考成绩。由于高中课程相对于初中在难度上又提高了一层,不少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普遍感到听不懂、念不顺、译不出;学生心理落差很大、产生焦虑的症状。  通过几年多的课改实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现代数学教学要求课堂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让学生依赖教师,而是注重在自主学习以及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领悟数学的内涵,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以及和谐发展。立足于这个出发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数学科目自身的特点出发,遵循中学生的心理规律,探索学生的学習模式。因此,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坚持“三动”(主动、互动以及能动)
从小学进入初中,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由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小学学习习惯的影响与初中数学内容日益抽象的变迁,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数学推理严密性的要求。解决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教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如何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搞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呢?  一、重视衔接点的教学  所谓衔接点,不是一般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而是从小学到初中产生质的飞跃的关节点。例如:从算术数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