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瓜嫂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扫了一眼地边那瓜蔓下边的绿晶晶的玉瓜,心头一紧,双眉紧锁,30多年前发生在菜园边那老玉瓜的故事清晰地浮现在面前……
  出事那天,玉芬嫂为了第二天全家人的饭,领着女儿到工厂旁的菜地拔野菜。如果拔不到野菜,家里就要揭不开锅了。小女儿在野草丛中的瓜蔓上,发现了一个软软的变了颜色的小玉瓜,像拾到个宝贝一样,顺手摘下高兴地大喊:“妈妈快看!玉瓜!玉瓜!”嫂子听了还没回过神来,看菜园的二老李听到了喊叫声,看了看身边的厂领导,赶忙跑过去将玉瓜从小姑娘手中夺下。本想说几句,让他们走就算了,但那时候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对“挖社会主义墙角”的人岂能听之任之?况且厂领导就在不远处,于是硬着头皮将人带到当官面前,厂领导又将人交到村干部那里处理。
  深秋,天气仍然闷热,下午,天昏地暗,燕子在高空盘旋。一道闪电伴随着几声炸雷,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此时广播里的批判声还在不停地喊着,玉芬嫂顾不了那些了,冒雨冲到院中去抢她拔的野菜。人一急心一痛,一头倒在了地上。女儿拼命地喊叫着去拉妈妈。雷声、雨声、哭喊声,声声撕人心肺。悲痛中,妈妈看了两个孩子一眼,仰望天空,闭上双眼大喊:“老天爷你给评理,我们是偷吗?”
  玉芬嫂变成了落汤鸡。在雨中又叫喊着:“你睁开眼看看可怜的孩子!”越想越哭越气越喊。人走进牛角尖里,就怎么也走不出来。回屋从墙角里翻出一瓶“敌敌畏”打开瓶盖猛喝一口,多亏这时被女儿发现,全家人冒雨冲过来夺下药瓶,摘下门板,在风雨中急送医院,因抢救及时,玉芬嫂保住了性命。
  一个小小玉瓜掀起了一场风波,社会上越传越奇,有的说嫂子一急,就脱下了裤子,从此玉芬嫂变成了玉瓜嫂,家人亲朋倍感羞愧,整日以泪洗面。
  改革开放后,“玉瓜嫂”家分了三亩多地,全家齐动手栽上了苹果、桃子、杏子、樱桃。庄稼人勤快,地边、地角种上了黄瓜、豆角、青菜等。秋后东一堆西一棵的果实着实喜人。蹦脚黄瓜像小棒槌一样,上下一般粗,又鲜又嫩。种的玉瓜顺山坡爬,从下往上看,一串串黄色的绿色的玉瓜像珍珠一样挂满了山坡。
  当年批判玉芬嫂的村干部二青哥,因只会耍嘴皮子,庄稼地里的活,不怎么会干,家里分的土地虽然也种上果树,可不会摆弄,收成总比别人家差上一半。玉芬嫂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断地叫老伴给帮忙指点,几年后也赶上别人家的收入。二青嫂子感动得逢人就夸玉芬嫂大恩大德不计前仇,说的时候总是眼含热泪面带羞愧。那件事过后,看菜园的二老李心里总像压了块石头难受,打那以后园里的破烂菜叶,破烂黄瓜、豆角什么的,总留着让她去捡,并悄悄送信给她:“人心换人心,穷人帮穷人。”二老李下岗了,玉芬嫂等菜瓜成熟后,总叫女儿给二老李送些去。
  因为,穷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啦。
其他文献
半夜醒来的时候,喜欢为你写诗,诗是星星,数着数着,天就亮了。  穷困潦倒的时候,喜欢为你写诗,诗是礼物,写着写着,忘了忧伤。  亲爱的,这一刻啊,虽然缺少华丽的辞藻和磅礴的气势,但我固执地用尽生命中的分分秒秒,为你点燃那束温暖的光。
期刊
我九岁、妹妹三岁时,母亲就抛下我们离开了人间,父亲只得既当爹又当娘,一个人在生产队拿工分。为了不让我们挨饿,父亲有时中午不去砍柴,就到村前村后的田里去捉泥鳅黄鳝。  父亲捉黄鳝的技巧,盖过了村里任何人。只要在水田里看到一个钱眼大的洞,他就用右手的食指轻轻伸到那洞里去,顺着黄鳝洞穴的路子探到底,再狡猾的黄鳝也会被他揪出来,常常一个中午的时间,鱼篓里便有两三斤泥鳅黄鳝在里面活蹦乱跳。  一到家,父亲拿
期刊
去年秋季的一天,刚吃完饭,固定电话响了:“你是王立群吗?”“是,你是哪位?”“我是你的老同学修国成。”我一时有点发愣,蓦地,想起来了,这是我中专时的同学。时光已逝去近50个春秋,我们之间并没有过联系。他是怎么想起了我,怎么知道了我家的电话?于是,我问道:“你是怎么知道我家的电话号的?”他说:“通过公安啊。我不光知道了你家的电话,还知道了你的手机号。”他说出的11位数,完全对……  1965年秋,我
期刊
慢,是我们成长中的一场等待。  慢,好比怀孕,时间一天天地推移才能看小腹隆起;慢,好比是冬天里梅花对春天的思念;慢,好比那缓慢上升的高山,缓缓中提升无穷的高度。慢,好比是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流淌在山林之中,大地之下,它没有大海的辽阔,也没有山林的连绵万里,但是它有隐者追求的超然,有诗人追求的幽深,更有画家追求的写意。  慢,徘徊在乡村的田野上,它就是一种释然,悠闲的情调让南归的大雁讶然;它也是一种
期刊
清脆的鸟声把我唤醒,打开舱盖,见东方已亮出一抹鱼鳞……  我登上小舢板,摇动小橹,向远处的鱼栅悠悠滑去。水面上缕缕雾气在轻柔地舒展,我的舢板轻轻,不牵动一丝波纹。  鱼栅中间约40米宽的凹处,篱笆横竖在河里,既可让船来往,又隔断了鱼的通行,隔不断的流水,撒出一个个小小的漩涡冒出水面。  舢板近了鱼栅。几根粗粗的毛竹架起一间小竹屋,紧挨着鱼栅,那就是渔人的家。  我用小橹在水上拍打着,水的音韵里,一
期刊
俗话说:“七十有妈,八十有家。”我只能偷着乐,因为我已经67岁了,上有87岁的父亲和91岁的母亲,下有儿孙绕膝,可以说是“四世同堂”。  前些日子,母亲戴了20多年的老式上海牌手表坏了,妹妹拿去修表店,说已无修理价值。母亲对我说,戴惯了手表,冷不丁没了,手脖子上空空的。我答应母亲,给她买一块新手表。  一晃,我忙了三五天之后,才想起买手表的事,糟了,母亲她准是着急了。于是,让大儿子赫天开车,去他奶
期刊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  母亲穷其一生,在苦苦寻找她想要的生活,她想要的婚姻、土地与爱情,她想要的儿女情长与日月相守。是的,母亲用一生的妄求掩埋了自己。终究,她带着无限的孤独和无限的遗憾上路,去往她认定存在的天国,与她心中的诸神会合。  去年的这个日子,纷纷扬扬下了一场雪。这场雪让我想起母亲临别前赠予我的一个梦:在我出生的山村里,落着冬日的空冷,在空冷的狭长的土街上,母亲着一身白茫茫的素装从西走向东。
期刊
俄国短篇小说创作大师契诃夫1904年逝世,距今已经112周年。而他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却仍在描述着我们今天的故事,从未改变。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没有众多的人物,没有复杂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只是以简单的场景,精炼的对话,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却让你忘记不同于你的国别,不同的年代,他所描述的生活就是这个模样。自然地开始,娓娓道来地叙述,自然地收场。  现实的扭曲惨痛,让契诃夫用自己手术
期刊
记忆中,童年的集市是上个世纪的。  小尾巴似的我紧握母亲温暖的手,踏着厚厚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声响,随母亲赶往市场。好奇、神秘、新鲜冲淡了寒冷。我清楚地记得,母亲以每尺两角八分五厘的价格,为我和姐姐每人扯了一件过年穿的花布上衣。最神奇也是我最不能理解的是悬挂于老槐树上的小木匣子,它能传出优美的歌声,和让我似懂非懂的讲话。后来才知道,那就是原始的有线广播。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的集市,又是怎样的
期刊
在我的印象中阿尔卑斯山与中国的秦岭一样,横贯东西,一个把欧洲一分为南北两半,一个将中国一分为两个单元,而它们都是亚欧大陆东西逶迤连串山脉的组成部分。然而,当走进横亘在欧洲中部的阿尔卑斯山时,它却以纯洁与美丽而著称。  由意大利米兰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到达瑞士,一路上山路盘曲,林木茂盛,碧草翠树夹道欢迎。草是草毯毫无杂念,广袤连片,接地连天,与树木、雪山和湖泊无缝衔接,树与树相连,青苍刚毅,挂于山巅,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