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此汇聚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tob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短篇小说创作大师契诃夫1904年逝世,距今已经112周年。而他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却仍在描述着我们今天的故事,从未改变。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没有众多的人物,没有复杂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只是以简单的场景,精炼的对话,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却让你忘记不同于你的国别,不同的年代,他所描述的生活就是这个模样。自然地开始,娓娓道来地叙述,自然地收场。
  现实的扭曲惨痛,让契诃夫用自己手术刀一样的笔调,入木三分地写出揭露现实的名篇《第六号病室》。就是在今天的世界各个角落,谁敢说这样的故事不是常常在发生着,人间悲剧不是仍在上演吗?那个《跳个不停的女人》里的伊凡诺夫娜和一帮艺术家们,他们披金挂银,以艺术家的华美头衔,过着寄生虫一样的生活,从不为社会奉献自己,以艺术之名招摇过市。19世纪的俄国社会不乏如此这般华而不实的女人,飘来荡去,轻浮空虚却自命清高地活着,跳来跳去,要物质,要聚会,要刺激,要自我,我们的生活里也同样不缺少此阶层男女。《一个小职员之死》从打喷嚏丢了性命说起,揭露职场的扭曲百态。《装在套子里的人》里的中学教员别里科夫,内心胆怯,阴霾笼罩的生活和心情,在没有阳光的日子提心吊胆地活着。《变色龙》从那位警官对待一条狗的态度,看出献媚的小人就如同一条摇尾乞怜的哈巴狗一样,左顾右盼地看人脸色摇摆着。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经历时空的考验,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出生于1888年的新西兰女作家曼斯菲尔德,擅长写短篇小说,成就斐然。她的小说风格被认为深受契诃夫的影响。曼斯菲尔德为了体验作品人物心理,常常身临其境,反复揣摩,再下笔描写刻画,《陌生人》就是她在码头多次体验写成的佳作。她注重细节描写,人物对话简洁,心理刻画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环境,将平淡无奇的生活讲述得娓娓动听。细腻的笔法如同工笔画一样,毫发毕现,一笔不乱,栩栩如生。曼斯菲尔德短短35年的人生里,共出版5部短篇小说集子和两本文集。她的小说《游园茶会》《陌生人》《摩登婚姻》《风儿劲吹》,充分表达出女作家鲜明的艺术特点。
  岁末寒冬,我安静地宅在家里,手捧着契诃夫和曼斯菲尔德的故事集,心里恬淡而充实。耳畔回响着爱尔兰女歌手恩雅的《唯有时光》,循环往复如潺潺溪水,流到了心里。
  谁能说爱是否成长?谁能说爱的真假?
  唯有时光……
  谁能说道路向何处延伸,岁月向何方流逝?唯有时光……
  谁能说白昼已经过去,道路在此汇聚,爱生在心中。唯有时光……
  谁能说,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作品,不是由时光淘沥出来的珍珠?
其他文献
玉米,我对它情有独钟,尤其是青棒子时,无论是烀熟,还是烧熟,都特别好吃。  今年五月,旱情严重,小园里的玉米很矮小,根部的叶子黄了三四片之多,其余的叶子也不愿意绿了,打着绺,有逐渐变黄的趋势。我决定给儿女们打电话,叫他们回来帮我浇水。儿女们还真的有爱心,他们编了班,每隔三天回来一个人给小园浇水。这喝饱水的玉米,叶子逐渐地变绿了,身腰拔起很高,显露出生机勃发的样子,在中间的节处又有了玉米苞了。  “
期刊
那年我在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教书。  山里的孩子,大都是有乳名的,为的是好养活。按当地的风俗,乳名越土、越俗、越粗就越好养活,像锄头、铁蛋、臭孩儿、狗剩儿等等,比比皆是,听了让人忍俊不禁。小时候在家里,大人小孩儿可以随意呼唤他们的乳名,但上学后,渐晓人事的他们,就渐渐羞于有人当众喊他们的乳名了,甚至,有些同学还为此打架斗殴。我班上就有一个叫张成的男生,就因为班上另一个男生学着他本家爷爷的口吻,当众叫
期刊
感谢平凹,这是多年来埋在心底的一句话。  记得当年创办《山泉》时,平凹先生的名字已成为中国文坛一个耀眼的文化符号传遍在大江南北。这是天地间生他养他双亲的骄傲和爱他护他故乡商洛的荣光。那是一个阳光明朗的春天,在平凹先生西大的那间书房里,当他得知家乡文联要创办一个文学期刊《山泉》时,就像当年喜得千金般的喜悦。那刻,住在书房旁的平凹的母亲健在,看着平凹那高兴劲儿,老人家脸上露出了慈祥温馨的笑容。这一慈祥
期刊
半夜醒来的时候,喜欢为你写诗,诗是星星,数着数着,天就亮了。  穷困潦倒的时候,喜欢为你写诗,诗是礼物,写着写着,忘了忧伤。  亲爱的,这一刻啊,虽然缺少华丽的辞藻和磅礴的气势,但我固执地用尽生命中的分分秒秒,为你点燃那束温暖的光。
期刊
我九岁、妹妹三岁时,母亲就抛下我们离开了人间,父亲只得既当爹又当娘,一个人在生产队拿工分。为了不让我们挨饿,父亲有时中午不去砍柴,就到村前村后的田里去捉泥鳅黄鳝。  父亲捉黄鳝的技巧,盖过了村里任何人。只要在水田里看到一个钱眼大的洞,他就用右手的食指轻轻伸到那洞里去,顺着黄鳝洞穴的路子探到底,再狡猾的黄鳝也会被他揪出来,常常一个中午的时间,鱼篓里便有两三斤泥鳅黄鳝在里面活蹦乱跳。  一到家,父亲拿
期刊
去年秋季的一天,刚吃完饭,固定电话响了:“你是王立群吗?”“是,你是哪位?”“我是你的老同学修国成。”我一时有点发愣,蓦地,想起来了,这是我中专时的同学。时光已逝去近50个春秋,我们之间并没有过联系。他是怎么想起了我,怎么知道了我家的电话?于是,我问道:“你是怎么知道我家的电话号的?”他说:“通过公安啊。我不光知道了你家的电话,还知道了你的手机号。”他说出的11位数,完全对……  1965年秋,我
期刊
慢,是我们成长中的一场等待。  慢,好比怀孕,时间一天天地推移才能看小腹隆起;慢,好比是冬天里梅花对春天的思念;慢,好比那缓慢上升的高山,缓缓中提升无穷的高度。慢,好比是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流淌在山林之中,大地之下,它没有大海的辽阔,也没有山林的连绵万里,但是它有隐者追求的超然,有诗人追求的幽深,更有画家追求的写意。  慢,徘徊在乡村的田野上,它就是一种释然,悠闲的情调让南归的大雁讶然;它也是一种
期刊
清脆的鸟声把我唤醒,打开舱盖,见东方已亮出一抹鱼鳞……  我登上小舢板,摇动小橹,向远处的鱼栅悠悠滑去。水面上缕缕雾气在轻柔地舒展,我的舢板轻轻,不牵动一丝波纹。  鱼栅中间约40米宽的凹处,篱笆横竖在河里,既可让船来往,又隔断了鱼的通行,隔不断的流水,撒出一个个小小的漩涡冒出水面。  舢板近了鱼栅。几根粗粗的毛竹架起一间小竹屋,紧挨着鱼栅,那就是渔人的家。  我用小橹在水上拍打着,水的音韵里,一
期刊
俗话说:“七十有妈,八十有家。”我只能偷着乐,因为我已经67岁了,上有87岁的父亲和91岁的母亲,下有儿孙绕膝,可以说是“四世同堂”。  前些日子,母亲戴了20多年的老式上海牌手表坏了,妹妹拿去修表店,说已无修理价值。母亲对我说,戴惯了手表,冷不丁没了,手脖子上空空的。我答应母亲,给她买一块新手表。  一晃,我忙了三五天之后,才想起买手表的事,糟了,母亲她准是着急了。于是,让大儿子赫天开车,去他奶
期刊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  母亲穷其一生,在苦苦寻找她想要的生活,她想要的婚姻、土地与爱情,她想要的儿女情长与日月相守。是的,母亲用一生的妄求掩埋了自己。终究,她带着无限的孤独和无限的遗憾上路,去往她认定存在的天国,与她心中的诸神会合。  去年的这个日子,纷纷扬扬下了一场雪。这场雪让我想起母亲临别前赠予我的一个梦:在我出生的山村里,落着冬日的空冷,在空冷的狭长的土街上,母亲着一身白茫茫的素装从西走向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