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培养与技术学习同行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wen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1月3日至6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学习了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他们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
  ● 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的暂时性矛盾,通常表现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之间存在某种差距。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他们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学生就会打破之前低层次的“平衡”从而产生新的“冲突”,通过“冲突”的不断化解,实现新的平衡与发展。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制造认知冲突就是促进学习主体在求变时产生“愤”“悱”的状态。[1]
  例如,浙江省宁波市费海明老师执教的《初识SmartArt》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教师展示两位学生介绍网上购书的PPT作品(如图1)。
  师:你们认为哪位同学的PPT更生动、形象、吸引人呢?
  生:第二位同学。
  师:图形能快速、轻松、有效地传达信息,那么要画好这些图形你们认为需要多长时间呢?30秒就能完成,你们信不信?
  生:不信。
  师:现有很多软件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流程图的制作,在PowerPoint 2007中就藏着这样的一个工具——SmartArt。
  在本节课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是利用PPT绘图工具制作流程图,但他们并不知道在PowerPoint 2007及以上的版本中,提供了绘制流程图的工具——SmartArt。因此,教师制造了这样一个知识冲突——“30秒内完成流程图的制作”,学生从疑问、惊奇开始思考,最终学会应用SmartArt解决实际问题。
  ● 促进逻辑转化,推进思维发展
  布鲁姆将认知水平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2]“识记、理解”是低阶思维,以简单描述、记忆或复制知识为主;“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是高阶思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为了促进学生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推进,教师有必要对很多技术原理内容进行知识逻辑的转化。[3]
  例如,动画原理在教材中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并且所呈现的知识逻辑是静态的,并不适合教学中的动态需求。因此,在教学《动画基础知识》一课时,笔者以学生感兴趣的“小黄人”为动画原型,设计了如下活动。
  活动一:感受动画形成。
  ①将图2中每个小黄人的图片作为一页,按序装订成小册子。当快速翻阅小册子时,你看到了什么?
  ②在看图软件中,快速播放如图3所示的小黄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慢速播放,你又看到了什么?
  快速播放,能否形成动画?
  能□ 否□
  慢速播放,能否形成动画?
  能□ 否□
  ③在看图软件中,快速播放如图4所示的小黄人图片,比较图3、图4两次快速播放的效果并填写表1。
  活动二:观看微视频,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一:“笼中鸟”动画实验。在一张纸盘的一面画鸟笼,另一面画一只小鸟,将纸盘拧紧,松开后纸盘快速转动。
  实验二:“自行车车轮光圈”实验。黑夜中,在自行车车轮上装一个风火轮,并快速转动车轮。
  问题1:你看到小鸟进入笼子里了吗? 能□ 否□
  问题2:你看到风火轮上的光点变成光圈了吗? 是□ 否□
  问题3: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活动三:创作“小黄人”GIF动画。
  ①从图3“小黄人”图片组中选择相应图片制成GIF动画,观察动画效果并完成表2。
  ②你能改变小黄人在画布中的位置或方向,制作出小黄人上下跳跃、翻跟头等动画效果吗?
  通过活动一,笔者实现了静态的知识逻辑向教学逻辑的转换,学生则在动手实践、直观体验的过程中实现教学逻辑向学习逻辑的转化。在活动二中,笔者借助微视频让学生认识“视觉暂留”现象,使其理解动画产生的原理,并使原理在学生思维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最终转化为认知逻辑。活动三让学生应用已知动画原理创作动画。整个课堂中,学生的思维从感知、分析、理解,逐步向应用、创造发展,实现了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转化。
  ● 培养学习意愿,启发思辨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写到,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需要创设各种课堂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更要为他们的质疑问难、求异创新创设氛围和空间。这样,学生一旦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就能在学习与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从而启发思辨意识,并在思辨中学习,在思辨中成长,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
  例如,广东省佛山市钟振波老师教授的《运动动画的制作——熊出没改编版》一课的导入就较好地达到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教师播放《熊出没》动画片段。动画情节:熊大、熊二被打飞、电击;动画对白:该死的臭狗熊,惹我光头强,揍你没商量。
  教师再现《熊出没》动画片段,引出动画片中暴力失度和语言粗俗的地方,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改编一下,让它回归你的想法?
  ①光头强在森林中砍树,被小熊们教训,飞向天空(位置变化);②光头强知错能改,浇灌树苗,小树变成大树(大小变化);③自由遐想结局。
其他文献
《动画形象——孙悟空》学习工具依据学生的认知及年龄特点,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白板的相应功能,既突出了美术学科的视觉艺术特征,又在有限的时间
对话嘉宾:  张义兵: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教育技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某远程教育有限公司教育总监,现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曾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各一年。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教材3部。专著《逃出束缚:赛博教育的社会学解读》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科研项目“电脑游戏与青少年发展”获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
虽然我们是一支"无龄感"的参赛团队,队伍中既有刚工作三年的教师,也有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教师,但在探讨微课程如何辅助语文教学,实现课堂变革的问题上,我们不分年龄,大家从一无所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而关键之处在于针对学科设置的特点及专业特点实现教材的配套化。本文就体育院系的学科开设特点分析教育学课程的任务,指出现
在我们的语境中,经常听到诸如“评价是指挥棒、评价是导向”的说法。因为,评价的标准、指标体系,以及测评的结果往往预示了未来发展的某种趋势和可能。下面,我们就透过那些国际著名的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评价项目,看看在当今这个信息世界中,学生最需要哪些信息技术能力,并以此来展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方向。  ● 关键词1:技术原理  NAEP(美国全国教育进展评估项目)强调了学生理解技术本质的重要性,因为,技术不仅
【正】 1987年10月26日—29日,在成都体院举行了首届全国体育学院学报工作研讨会,上海、北京、天津、吉林、广州、沈阳、武汉、西安、山东、河北、哈尔滨、成都等体育学院以
主要通过低温和室温变功率光致发光(PL)谱的实验手段,研究了 GaN纳米柱和对应薄膜(作为参考)的量子效率表现.实验中发现在室温,激发光功率为0.5 mW时,GaN纳米柱的积分 PL强度是薄
【正】 一、运动生物力学教学中实验课的地位运动生物力学的教学在苏联已有50年的历史,不论在教材建设和实验课的实验作业方面都积累了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目前我
军校教育改革是改革强军的重要一环,课程的教学改革又是院校教育改革的基本要素。网络管理是作者所在学校面向初级指挥军官通信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为学员胜任部
东汉张芝“匆匆不暇草书”语义,自唐迄今,众说纷纭。其中,绝大多数以“匆匆,不暇草书”断旬,且多解为“因匆忙来不及写草书”,部分则解为“因匆忙来不及起草”等,均与原文语境扦格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