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一直以来,高校校园电视台都是高校宣传的重要载体和舆论阵地,在服务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下,媒体形式不断创新,高校校园电视媒体也在不断探寻新的发展方向,创新创作模式,拓展传播渠道,只有坚持宣传、教学服务和学生培养的“三位一体”原则,才能继续更好地为高校改革与发展工作提供服务。
【关键词】高校电视台;宣传;教学服务;学生培养
高校电视台是高校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教育和宣传工作较为便利的一种载体,是高校传播先进文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校园文化、扩大学校影响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电视台(以下简称“北师大电视台”)坚持新闻宣传、教学服务和学生培养“三位一体”原则,立足学校,坚持创新,不断拓展平台,弘扬校园文化。
一、立足本校,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一)及时发声,尽力追求时效性
《师大新闻》是北师大电视台新闻栏目中的品牌节目。每周一期的播放频率,紧贴学校重大时事,已经成为校内外了解北师大的重要窗口之一。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北师大考察,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教师节问候,并发表重要讲话。《师大新闻》在第二天就推出了特别节目,将习近平总书记来访的实录与对教师、学生的采访结合起来,连续推出学生节目《师大播报之习大大来北师大》,通过街采形式,全面展示了習近平总书记对北师大的殷切期盼和北师大人对“四有好老师”的深刻感悟。
(二)深入挖掘,做有温度有情怀的校园媒体
为了更好地宣扬“四有好老师”精神,北师大电视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邀请了学校各院系的知名教师,录制了系列专题片——《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从“四有好老师”的几个方面出发,深入探讨了什么是好老师、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如何用“四有好老师”标准武装自己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紧贴主题的访谈节目,让“四有好老师”精神传播覆盖到全校师生,真正做到入心入脑,也为之后的一系列“好老师”宣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适应新媒体时代,打造短平快新闻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短视频成为许多媒体报道新闻的首选,及时、有动态画面的短视频,成为“两会”新闻报道的一大亮点。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社交媒介和新型传播载体,实现了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的全面升级,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交产品形态,也逐渐开始成为新媒体方阵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①《北师大一分钟新闻》正是为了适应新媒体移动终端播出,新设立的一档短视频节目。该节目每周一选取上一周学校的重要活动进行编辑制作,当天在学校官方微信推出,节目受众面覆盖了在校师生、校友、社会人士,播出后反映很好。同时根据学校重大事件节点,推出及时有效的新闻短视频。如2016年毕业季,短视频《毕业航拍》同时推出,当天后台点击量破万,引发了在校师生和校友的共鸣。
二、坚持创新,开办慕课(MOOC)、微课类节目,服务教学科研
高校电视台有着传播范围地域性强、受众稳定、传播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可以为新的教学形式提供传播平台。北师大电视台在探索教学型高校电视台建设的过程中,以服务教学为目标,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优化教育教学手段,致力于建设在广大师生心目中具有影响力、引导力的教学电视媒体。
2003 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②通过第一期(2003—2007 年)和第二期(2007—2010 年)精品课程建设,我国已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提升了高校教学质量。③
(一)整合优质校内资源,搭建慕课(MOOC)平台
2014年,北师大电视台开始探索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慕课(MOOC)的制作,在学校教务处的积极推动下,与化学学院王磊教学团队合作开展了“中学化学教学与实践”慕课(MOOC)课程录制。北京师范大学拥有国内顶级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实力搭建自己的慕课(MOOC)平台;对于慕课(MOOC)的核心——视频部分,也有自己的特色。即充分运用电视表现手法、电视语言重塑教学过程,通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形式设计以及课程包装设计等过程,充分展示慕课(MOOC)视频的特点:课程知识点化、讲授影视化,最终实现课程内容专业化(教师主讲)、呈现形式专业化(专业影视制作团队制作并有规范的制片流程)。我们提出以下“三化”:
一是理念——课程栏目化,这是指以电视栏目的形式呈现慕课(MOOC)的视频效果。教师(主演)+ 授课内容(剧本) + 形式设计(展现手段),将电视栏目形式设计与课程内容相结合。
二是内容——知识点化,就是课程内容与电视栏目形式设计相结合,把复杂的知识内容条理化、案例化,运用电视语言的呈现方式,把之前听课的形式转化为“看课”,达到视听相结合。
三是讲授——影视化,即通过对教师的形象包装、身体语言设计等,用影视化的精美画面吸引学生,增强其对课程的兴趣。
(二)调动各种手段,强化慕课(MOOC)视频包装
对于慕课(MOOC)视频本身,采取电视栏目包装技术,结合广播电视行业最先进的栏目包装理念,采用以下技术进行设计包装:
一是在线包装技术。对于视频成片,从片头到课程内容包装,再到片尾,运用一整套在线包装的呈现手段:课程栏目片头、Logo演绎、导视、人名条、标题条、双视窗应用、电话连线等一直贯穿到片尾,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电视栏目,保障其专业化与效果性。
二是虚拟植入技术。在课程录制过程中,通过虚拟植入部分,实时展现所需要的课程内容,配合教师的讲述,将课程内容以最直观、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特效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并且可以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呈现,配合各种绚丽的动画效果,可以提升栏目的视觉冲击力,呼应课程主题。 三是数据可视化技术。依托多屏显示,将课程主线与案例、素材分屏显示,使思路更顺畅、条理更清楚,课程更具科技感和可看度。将枯燥的数据通过三维化场景进行展示,更直观,更易说明问题。配合主讲教师的口述,可以进行实时视频对话连线,使课程更具真实性、互动性、完整性,更具说服力。
课程录制、包装完成后,在学校京师在线 (mooc.bnu.edu.cn) 上线推出后广受学生好评。学生们反映:这是他们上过的最吸引人的视频课。该课程视频也获得了2014年“视友杯”全国高校电视奖课程类一等奖,其中“教学过程设计的核心要素”部分获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组二等奖。
在微课程领域,我们也在进行探索,主动和体育与运动学院教师姜桂萍合作,录制微课《科学微运动》。课程在腾讯视频和北师大官方微信平台进行推广,日视频点击量已近三万次。同时,北师大电视台还在逐渐扩大课程的学科领域,探索在心理学应用领域、考古学领域录制微课程的可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样化视频课程服务。
三、搭建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而全国大部分高校电视台都直接或间接参与相关的教学实践工作,并且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参与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工作,在丰富节目形式、提升学生自身素质和提高其未来职场竞争力等方面都起到了正面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约有超过八成的高校电视台设有下属学生記者团,大部分高校电视台都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④北师大电视台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提供设备保障,鼓励学生创新
在积极开展新闻宣传和教学服务工作的同时,利用新建的全媒体高清演播室及先进录制设备,北师大电视台从学生中选拔了一批品学兼优、热爱电视事业的学生,组建了一支学生记者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闻报道到各个栏目的策划、撰稿、拍摄、编辑、包装,都鼓励学生独立进行。迄今为止,已经推出如《聊吧》《校园广角》《师大播报》《希说历史》《京师电影报道》《师大故事》《师大人物》《名师面对面》等多个精品栏目。
学生们关注校园动态,对内对外展示北师大师生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节目活泼、生动,备受广大师生喜爱。其中,由历史学院2013级本科生季家希自编自导的《希说历史》节目,荣获2014年 “视友杯”全国高校电视奖栏目类一等奖;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制作的《金砖国家大学校长论坛专题新闻》,获得2016年“视友杯”全国高校电视奖新闻类一等奖;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制作的《师大故事》,获得2016年“视友杯”全国高校电视奖栏目类一等奖。在历届感动师大新闻人物评选中,由学生制作的《感动师大新闻人物》专题片,都对整个颁奖大会的成功举办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采用。
在2016年全国普法活动中,学生团队立足校园制作了一系列一分钟左右的普法短视频,在北师大官方微信平台、微博平台和今日头条播出,点击量很高,其中学生制作的公益广告《拒绝网络暴力》,荣获2016年北京市法制动漫微电影征集展映活动公益广告类三等奖。
(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外交流活动
2014年8月,北师大电视台记者团加入首都高校传媒联盟,定期参与节目汇评活动,并取得较好的名次。与此同时,配合首都高校传媒联盟活动,在校内进行街采,如2015年母亲节街采被中青视频采用。通过节目制作和校外交流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各方面能力,使校园电视台成为学生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培养基地。
当下科技发展迅猛,媒介载体越来越多元化,过去以电视为载体的电影、电视节目逐渐失去曾经的受众。如何能够继续抓住核心受众,让不仅仅是高校区域内的师生,还有社会关注高校的群体都能及时、有效地收看校园电视节目,北师大电视台在平台拓展方面进行了不断努力。
社会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已经走了多年,尽管校园媒体与社会媒体在规模、内容、受众、运营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但社会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同样可以为校园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如南方报业集团整合旗下各种媒体形式,各种媒体根据自身特点生产个性化新闻产品,进行分众传播,大大提高了传播效应,扩大了影响力。⑤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融合媒介形式,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与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并行的全媒体时代,强力打造新媒体中心,打造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的 “中央厨房”。与此同时,北师大电视台树立整合意识,统筹各种资源,积极推动与校报、校园网等校园媒体以及腾讯视频、微信公众平台等社会媒体的联合,宣传效果良好,北师大官方微信平台推出《北师大一分钟新闻》《回眸2014特别节目》《感动师大新闻人物》《科学微运动》等,都是高校电视节目以新媒体为平台作出的大胆尝试。
未来,面对更加多变的媒介载体形式,高校校园电视台应该积极应对,力求将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与教学科研服务工作、与影视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注释:
① 张露锋:《短视频作为新闻传播新方式的发展前景》,《新闻知识》2016年第7期。
②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010/109658.html,2003年4月8日。
③ 杨九民、郭晓梅、严莉:《慕课(MOOC)对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启示》,《电化教育研究》2013 年第12 期。
④ 陈波:《高校电视台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教育传媒研究》2016 年第 2 期。
⑤ 李兴平:《 媒介融合下的报业集团发展—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例》,广西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9页。
(作者李美仙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电视台台长、副研究员;朱珊珊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助理)
【特约编辑:纪海虹;责任编辑:李 林】
【关键词】高校电视台;宣传;教学服务;学生培养
高校电视台是高校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教育和宣传工作较为便利的一种载体,是高校传播先进文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校园文化、扩大学校影响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电视台(以下简称“北师大电视台”)坚持新闻宣传、教学服务和学生培养“三位一体”原则,立足学校,坚持创新,不断拓展平台,弘扬校园文化。
一、立足本校,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一)及时发声,尽力追求时效性
《师大新闻》是北师大电视台新闻栏目中的品牌节目。每周一期的播放频率,紧贴学校重大时事,已经成为校内外了解北师大的重要窗口之一。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北师大考察,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教师节问候,并发表重要讲话。《师大新闻》在第二天就推出了特别节目,将习近平总书记来访的实录与对教师、学生的采访结合起来,连续推出学生节目《师大播报之习大大来北师大》,通过街采形式,全面展示了習近平总书记对北师大的殷切期盼和北师大人对“四有好老师”的深刻感悟。
(二)深入挖掘,做有温度有情怀的校园媒体
为了更好地宣扬“四有好老师”精神,北师大电视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邀请了学校各院系的知名教师,录制了系列专题片——《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从“四有好老师”的几个方面出发,深入探讨了什么是好老师、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如何用“四有好老师”标准武装自己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紧贴主题的访谈节目,让“四有好老师”精神传播覆盖到全校师生,真正做到入心入脑,也为之后的一系列“好老师”宣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适应新媒体时代,打造短平快新闻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短视频成为许多媒体报道新闻的首选,及时、有动态画面的短视频,成为“两会”新闻报道的一大亮点。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社交媒介和新型传播载体,实现了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的全面升级,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交产品形态,也逐渐开始成为新媒体方阵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①《北师大一分钟新闻》正是为了适应新媒体移动终端播出,新设立的一档短视频节目。该节目每周一选取上一周学校的重要活动进行编辑制作,当天在学校官方微信推出,节目受众面覆盖了在校师生、校友、社会人士,播出后反映很好。同时根据学校重大事件节点,推出及时有效的新闻短视频。如2016年毕业季,短视频《毕业航拍》同时推出,当天后台点击量破万,引发了在校师生和校友的共鸣。
二、坚持创新,开办慕课(MOOC)、微课类节目,服务教学科研
高校电视台有着传播范围地域性强、受众稳定、传播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可以为新的教学形式提供传播平台。北师大电视台在探索教学型高校电视台建设的过程中,以服务教学为目标,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优化教育教学手段,致力于建设在广大师生心目中具有影响力、引导力的教学电视媒体。
2003 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②通过第一期(2003—2007 年)和第二期(2007—2010 年)精品课程建设,我国已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提升了高校教学质量。③
(一)整合优质校内资源,搭建慕课(MOOC)平台
2014年,北师大电视台开始探索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慕课(MOOC)的制作,在学校教务处的积极推动下,与化学学院王磊教学团队合作开展了“中学化学教学与实践”慕课(MOOC)课程录制。北京师范大学拥有国内顶级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实力搭建自己的慕课(MOOC)平台;对于慕课(MOOC)的核心——视频部分,也有自己的特色。即充分运用电视表现手法、电视语言重塑教学过程,通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形式设计以及课程包装设计等过程,充分展示慕课(MOOC)视频的特点:课程知识点化、讲授影视化,最终实现课程内容专业化(教师主讲)、呈现形式专业化(专业影视制作团队制作并有规范的制片流程)。我们提出以下“三化”:
一是理念——课程栏目化,这是指以电视栏目的形式呈现慕课(MOOC)的视频效果。教师(主演)+ 授课内容(剧本) + 形式设计(展现手段),将电视栏目形式设计与课程内容相结合。
二是内容——知识点化,就是课程内容与电视栏目形式设计相结合,把复杂的知识内容条理化、案例化,运用电视语言的呈现方式,把之前听课的形式转化为“看课”,达到视听相结合。
三是讲授——影视化,即通过对教师的形象包装、身体语言设计等,用影视化的精美画面吸引学生,增强其对课程的兴趣。
(二)调动各种手段,强化慕课(MOOC)视频包装
对于慕课(MOOC)视频本身,采取电视栏目包装技术,结合广播电视行业最先进的栏目包装理念,采用以下技术进行设计包装:
一是在线包装技术。对于视频成片,从片头到课程内容包装,再到片尾,运用一整套在线包装的呈现手段:课程栏目片头、Logo演绎、导视、人名条、标题条、双视窗应用、电话连线等一直贯穿到片尾,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电视栏目,保障其专业化与效果性。
二是虚拟植入技术。在课程录制过程中,通过虚拟植入部分,实时展现所需要的课程内容,配合教师的讲述,将课程内容以最直观、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特效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并且可以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呈现,配合各种绚丽的动画效果,可以提升栏目的视觉冲击力,呼应课程主题。 三是数据可视化技术。依托多屏显示,将课程主线与案例、素材分屏显示,使思路更顺畅、条理更清楚,课程更具科技感和可看度。将枯燥的数据通过三维化场景进行展示,更直观,更易说明问题。配合主讲教师的口述,可以进行实时视频对话连线,使课程更具真实性、互动性、完整性,更具说服力。
课程录制、包装完成后,在学校京师在线 (mooc.bnu.edu.cn) 上线推出后广受学生好评。学生们反映:这是他们上过的最吸引人的视频课。该课程视频也获得了2014年“视友杯”全国高校电视奖课程类一等奖,其中“教学过程设计的核心要素”部分获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组二等奖。
在微课程领域,我们也在进行探索,主动和体育与运动学院教师姜桂萍合作,录制微课《科学微运动》。课程在腾讯视频和北师大官方微信平台进行推广,日视频点击量已近三万次。同时,北师大电视台还在逐渐扩大课程的学科领域,探索在心理学应用领域、考古学领域录制微课程的可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样化视频课程服务。
三、搭建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而全国大部分高校电视台都直接或间接参与相关的教学实践工作,并且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参与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工作,在丰富节目形式、提升学生自身素质和提高其未来职场竞争力等方面都起到了正面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约有超过八成的高校电视台设有下属学生記者团,大部分高校电视台都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④北师大电视台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提供设备保障,鼓励学生创新
在积极开展新闻宣传和教学服务工作的同时,利用新建的全媒体高清演播室及先进录制设备,北师大电视台从学生中选拔了一批品学兼优、热爱电视事业的学生,组建了一支学生记者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闻报道到各个栏目的策划、撰稿、拍摄、编辑、包装,都鼓励学生独立进行。迄今为止,已经推出如《聊吧》《校园广角》《师大播报》《希说历史》《京师电影报道》《师大故事》《师大人物》《名师面对面》等多个精品栏目。
学生们关注校园动态,对内对外展示北师大师生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节目活泼、生动,备受广大师生喜爱。其中,由历史学院2013级本科生季家希自编自导的《希说历史》节目,荣获2014年 “视友杯”全国高校电视奖栏目类一等奖;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制作的《金砖国家大学校长论坛专题新闻》,获得2016年“视友杯”全国高校电视奖新闻类一等奖;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制作的《师大故事》,获得2016年“视友杯”全国高校电视奖栏目类一等奖。在历届感动师大新闻人物评选中,由学生制作的《感动师大新闻人物》专题片,都对整个颁奖大会的成功举办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采用。
在2016年全国普法活动中,学生团队立足校园制作了一系列一分钟左右的普法短视频,在北师大官方微信平台、微博平台和今日头条播出,点击量很高,其中学生制作的公益广告《拒绝网络暴力》,荣获2016年北京市法制动漫微电影征集展映活动公益广告类三等奖。
(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外交流活动
2014年8月,北师大电视台记者团加入首都高校传媒联盟,定期参与节目汇评活动,并取得较好的名次。与此同时,配合首都高校传媒联盟活动,在校内进行街采,如2015年母亲节街采被中青视频采用。通过节目制作和校外交流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各方面能力,使校园电视台成为学生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培养基地。
当下科技发展迅猛,媒介载体越来越多元化,过去以电视为载体的电影、电视节目逐渐失去曾经的受众。如何能够继续抓住核心受众,让不仅仅是高校区域内的师生,还有社会关注高校的群体都能及时、有效地收看校园电视节目,北师大电视台在平台拓展方面进行了不断努力。
社会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已经走了多年,尽管校园媒体与社会媒体在规模、内容、受众、运营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但社会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同样可以为校园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如南方报业集团整合旗下各种媒体形式,各种媒体根据自身特点生产个性化新闻产品,进行分众传播,大大提高了传播效应,扩大了影响力。⑤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融合媒介形式,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与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并行的全媒体时代,强力打造新媒体中心,打造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的 “中央厨房”。与此同时,北师大电视台树立整合意识,统筹各种资源,积极推动与校报、校园网等校园媒体以及腾讯视频、微信公众平台等社会媒体的联合,宣传效果良好,北师大官方微信平台推出《北师大一分钟新闻》《回眸2014特别节目》《感动师大新闻人物》《科学微运动》等,都是高校电视节目以新媒体为平台作出的大胆尝试。
未来,面对更加多变的媒介载体形式,高校校园电视台应该积极应对,力求将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与教学科研服务工作、与影视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注释:
① 张露锋:《短视频作为新闻传播新方式的发展前景》,《新闻知识》2016年第7期。
②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010/109658.html,2003年4月8日。
③ 杨九民、郭晓梅、严莉:《慕课(MOOC)对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启示》,《电化教育研究》2013 年第12 期。
④ 陈波:《高校电视台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教育传媒研究》2016 年第 2 期。
⑤ 李兴平:《 媒介融合下的报业集团发展—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例》,广西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9页。
(作者李美仙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电视台台长、副研究员;朱珊珊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助理)
【特约编辑:纪海虹;责任编辑:李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