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感更迭与新闻学创新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5月27-2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新闻学博士生学术年会”在北京如期举办,50余位来自两岸三地高校、研究机构以及海外知名院校的新闻学者、学生参加了学术讲座、分组论坛以及媒体交流等環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新闻学院院长刘昶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袁军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长江学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高晓虹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传播学会秘书长姜飞教授出席论坛并分别做了学术讲座。
  以“时空感更迭·新闻学创新”作为主题,本届年会试图勾勒出当下新闻传播研究图景中两股洪流的激烈碰撞、奔涌交汇:一方面,社会关系围绕着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网络来建构,流动空间和无限时间变更着人类社会的基本方面;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范式依然局限于结构—功能主义范式,面对一系列以大数据为“前缀”、数字平台为“后缀”的新兴语汇,新闻传播领域对于社会和技术的关系探讨依旧浮光掠影、尚处表层,传统研究范式亟待寻求转换与突破的全新路径。
  一、学者分享:流变时空下的新闻学创新
  “时代感在更迭,新闻学须创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刘昶教授在开幕式上的主持发言紧扣主题、提纲挈领,“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传媒生态的深刻变化,使得新闻学研究、新闻理论和实践变动的时空感发生了变化”,新闻学创新已经成为学界共识。
  新闻传播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科认同等面临新一轮的重新建构,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袁军认为,新闻学应该有更崇高的学术追求,需要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秉持认真的研究态度,在具有公共性的学术议题上下功夫,在包括新闻传播学科等社会学科所经历的流变中,新闻学的外延正在不断向外辐射,鲜明的跨领域色彩呼吁新闻学研究应该尽力避免内卷化,①必须以开放的学術姿态面对其他学科领域,寻求一些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
  高晓虹教授以新华社精心打造的一部讲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2016年这95年风雨历程的可视化全媒体产品《红色气质》为例,选取了影片中具有一定典型特征的片段,展示了在新闻生产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创造更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应。她强调,新闻人要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文化导向春风化雨,传播开来。她认为,“新闻人才培养是国家‘六卓越一拔尖’之一,所谓‘六卓越一拔尖’是指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新闻人才、卓越医生、卓越教师以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这些专业都是应用性、实践性特别强的。”新闻教育的基本定位是职业教育,新闻学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教育,更要注重应用技能的培养。
  姜飞教授做了《中国国际传播的困局与进路》的主题演讲,从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描述、中国国际传播面临什么样的“十字路口”、国际传播的问题意识与方向探索三个方面对当今中国国际传播现状进行了探讨,并着重对国际传播格局中新角色如何自我定位、中国国际传播模式的路径选择、传播模式背后的制度设计、决定顶层设计的理论导向、理论背后的思潮大博弈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指出,今天的文化对外交流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长远问题,从原先的自发能力到争夺权力、“提升国际话语能力”到“提升国际话语权”,这些重大跨越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走出中国自己的独特道路。
  二、专题讨论:新媒体、新领域、新话语间的交锋激辩
  本次年会还设置了主题各异的八个开放分论坛,并分别请两位专家学者给予现场指导,为与会者提供全景了解当今新闻学样貌的交流和分享空间。分论坛主题分别是“人工智能与新闻样态”“传媒伦理与文化肌理”“社交媒体与新闻传播”“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变迁的文化、政治与传播”“舆情监测与新闻传播”“创新方法下的新闻学研究”以及特设英文专题会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国际认知以及跨文化对话”(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Perceptions and Cross-Cultural Dialogue)。
  “人工智能与新闻样态”小组集中呈现出诸多新闻学领域的全新概念:智能媒体下的算法信息,全产业链新闻开发,数字新闻、精确新闻、数据新闻……新技术的融合对于新闻学研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与会者就媒体融合以及互联网条件下的新闻样态进行了深入研讨。
  “传媒伦理与文化肌理”分组的四位女性参会者把共同关注点放在新新媒介之上,注意到媒介环境中的女性形象、女性主义,道德绑架下的新新媒介“后区行为空间”以及包括跨性别者在内的少数群体的媒介再现等问题。
  “这次学术论坛,我们就以学术交流的形式进行探讨,亦师亦友。”张丽教授、丰纯高副教授在“社交媒体与新闻传播”会场讨论中亲切开场。从大数据在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新媒体思维的医院微信公众号研究、以青年网络亚文化视角看网络直播,到《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媒介接触与使用研究、媒体融合背景下移动视频直播平台的传播特征探析,与会者充分发表自己的学术意见。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小组的研究多以量化研究为主,与会者就如何利用影像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澳门回归前后电影中澳门意象的框架分析、日本互联网治理中的青少年保护措施、新媒体对美国大选的景观重塑等议题进行了内容分享。
  新媒体、新领域、新话语是“变迁的文化、政治与传播”分组的核心关注点,除此之外,UGC 模式下内容生产的嬗变、广播公益服务节目的发展与走向以及微博场域中参与性受众的话语表达等内容分享,均呈现出新媒介环境下新闻学研究的流变图景。韩运荣教授、张晓辉教授就治学态度与理论应用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博士论文是科学严谨的研究,是知识的累积,是要保存下来作为后人研究参照的。博士论文追求理论的创新,必然要对现象进行凝练和概括,没有宏观视野的关照,很难提炼出理论的东西”。   在“舆情监测与新闻传播”一组中,与会者就2016年重点舆情事件做出全面、细致的梳理,并总结为以冲突、建构、跨界为关键词的新闻传播学分析,点评人张丽教授、丰纯高副教授善于发现同学论文内容和形式中的不足,并在治学态度、论文结构等方面给予学生中肯的建议。
  在“创新方法下的新闻学研究”分论坛上,青年学子们就 《人民日报》香港回归报道、延安新闻纪录片的现代性特征、多维视野中反贪腐类新闻的深度报道探析——以财新网为例等论题展开激烈学理碰撞,方毅华教授、曾兴副教授十分肯定参会学生在选题、研究方法以及资料搜集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并鞭策学生们“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做研究必须要进一步提升问题意识,练就跨学科与跨领域的勇气,加深学理性与创新性思考”。
  “一带一路”专题分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姬德强主持,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师陆佳怡和来自斯里兰卡、坦桑尼亚、巴基斯坦、尼泊尔的国际学生进行了交流。姬德强副研究员总结道: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虽然已经“起飞”,但实际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一带一路”议题中,国际认知存在巨大差异,舆论效果远未达到理想状态。
  三、论坛意义与影响
  作为本次年会闭幕式的重要環节,各分论坛通过抽签方式派出代表进行总结交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孙璐表示,目前许多博士缺乏与业界的交流,而此次年会恰好提供了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业界媒体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感受到业界新闻生成的实际环境,亦加深了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产品的理解。
  年会闭幕式特别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唐远清为大家讲述如何规划好自己的学术人生。唐遠清以自身的经历传递了“纵使路途飘荡曲折,自主人生之梦不灭”的正能量。他认为,真正的读博意味着开启学术人生,意味着步入“准学者”的殿堂。自主学术人生,做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事,虽苦犹乐,充实愉悦。
  注释:
  ①内卷化(Involution),又译为“过密化”,是近年来在中国社会学研究领域被认为“和中国社会的某些特色联系密切且使用频率较高、影响较广泛的概念”。“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hifford Geertz)《农业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本土化创新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创新策略,对我国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创新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真人秀;模式节目;本土化;创新  引言  对于真人秀这种节目形态,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认为,“电视真人秀,作为动态的具有目的性的线形叙事模型,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深、沪城市宣传片的对比研究,认为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需要综合应用营销学、大众传播学,以及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突出“文化自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多种叙事形式取代单一的纪录片叙事形式,以受众看得懂、愿意看的方式传播好“城市故事”,才能拍出新时代具有时代共性、又具有城市个性的城市宣传片。  【关键词】 城市形象;城市宣传片;同质化  一、引言  “文明”(civ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纪录片《中国新年》传播话语为例,将其放置在对外传播的国际语境中,以话语表达方式为切入点,分析并总结传统文化传播在题材价值与叙事表达方面的实践策略与有效路径,探讨传统文化传播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传统文化;纪录片;叙事技巧;对外传播  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任何国家的话语表达都转为依赖他者共建得到实现。正如吉登斯所言“透过全球化的视角,我们看到自己的问题会影响到别人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电视媒介传播特点和叙事学理论,从新闻故事化的叙事特征分析入手,探究重大教育事件电视直播的叙事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直通高考》;叙事学;新闻故事  电视直播报道是把新闻现场正在发生的事实和记者在现场的报道、采访等转化为受众可收视的音视频信号的报道方式,通常包括现场报道、演播室访谈、各类新闻及专题片等形式。精确描述和精彩呈现叙事,是电视直播报道的努力方向。  2017年6月以
期刊
【内容摘要】“偶像养成”是指演藝公司选拔一些新人,进行艺术专业培训并经过逐步包装后推向市场。在整个过程中,艺人的粉丝群体一直陪伴和支持。这类艺人的官方微博的话语模式和互动关系,都体现出与传统艺人微博不一样的特点。随着艺人逐渐从业余水平进化为偶像明星,一种体验“身体时间”的家族式粉丝文化和拟态环境被媒介塑造出来,艺人与粉丝通过急剧变化的身体媒介形象进行沟通。  【关键词】偶像养成;艺人;身体图式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主持人、“朗读者”、活动空间、节目模式等四个方面的“思无定检”对《朗读者》进行解读,提出了妥善处理好“情”与“理”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朗读“客体”(文章)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一次传播有力”与“多次传播不足”之间的关系等建议。  【关键词】思无定检;朗读者;解读  一、引言  南北朝时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物有恒姿
期刊
【内容摘要】《朗读者》突破了流俗的电视综艺类节目的娱乐性,而侧重于寻求情感与人文的结合,值得肯定。但是,在节目的安排上,平等交流的环节未能凸显;从文学的角度看,由于电视文学阅读能够达到感情的直接实现,摧毁了文字阅读所带来的距离,从而使得反思与想象难以成为可能。以感情与人文的结合为标准,会系统性排斥那些疏离感情的文学经典,但是20世纪以来,拒斥感性愉悦、旨在导向追求真理的文学,构成了精英文学的主要方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吉林教育電视台《独家访谈》栏目为例,从访谈+现场纪实、访谈+热点聚焦、访谈+线上互动、访谈+线下活动等方面,探索了教育类访谈节目的多元化创作模式,提出应将多元创作元素与访谈融为一体,既发挥电视艺术的表现力,又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进而提升访谈类节目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教育;访谈;多元化;制作模式  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传播是对传统电视节目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尤
期刊
2017年8月10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行业电视委员会在京举办了以“跨行业携手·聚媒体力量”为主题的“2017全国家风主题纪录片展评展播活动”以及“发现中国,关注未来——未成年人安全教育主题视频作品公益征集活动”同步启动仪式暨《发现·中国》栏目上线仪式发布会。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赵化勇、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显、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范宗钗,陶行知教育基金会执行会长崔祖瑛,中国教育电视
期刊
【内容摘要】一个时代的语言往往会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流行语往往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随波逐流”和“张扬小我”是一部分当代青年的两种社会心态,反映了一部分当代青年的不安和身份焦虑,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并妥善应对。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青年;社会心态;身份焦虑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人们日渐进入一个“娱乐至死”、技术垄断的时代。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