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访谈节目的多元化创作模式探索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qianwus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以吉林教育電视台《独家访谈》栏目为例,从访谈+现场纪实、访谈+热点聚焦、访谈+线上互动、访谈+线下活动等方面,探索了教育类访谈节目的多元化创作模式,提出应将多元创作元素与访谈融为一体,既发挥电视艺术的表现力,又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进而提升访谈类节目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教育;访谈;多元化;制作模式
  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传播是对传统电视节目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尤其是访谈类电视节目,因其表现形式的局限性,主持人和嘉宾交流画面的单一性,使观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最终造成观众大量流失。吉林教育电视台《独家访谈》栏目于2017年1月1日开播,节目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多元化创作模式,既加入了现场纪实,又聚焦教育热点领域、热点话题、热点理论,同时做好线上互动和线下活动,对节目创作起到了多元化支撑作用,并因此探索了访谈类节目的多元化创作模式。
  一、访谈+现场纪实
  访谈类节目一般以访谈现场为主,但话题涉及的往往是另外一个现场,吉林教育电视台的《独家访谈》节目则打破了传统访谈类节目的单一模式,将访谈的主要内容预先通过现场纪实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现场纪实为访谈背景和访谈主旨做好铺垫
  访谈和现场纪实是两种电视表现手段,将这两种电视表现手段结合起来,可以使电视表现手段更加丰富,访谈背景更加真实。访谈类电视节目一般很难直接将话题内容浓缩展现,观众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理解嘉宾的主要观点,而节目一旦显现拖沓的痕迹就很容易造成观众流失。在教育类访谈节目中,受众关心的主要内容多为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只有将观众关注的核心内容通过现场纪实手法呈现出来,才能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节目的主旨和主要内容。
  “场景即环境,环境不同可以改变谈话的语境。传统电视谈话节目的场景单一甚至有明显的符号特征。”①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应当改变单一甚至有明显符号特征的场景,应当根据节目内容选择更为独特的场景,而现场纪实手法正可以运用到访谈当中。在《长春市安达小学——做幸福的教育》一期节目中,为更加直观地表现学校的幸福教育理念,在节目开始就以现场纪实手法展现了5名学生的学习生活,记录了他们在美术课、合唱课、足球课、书法课中的学习状态,并给观众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在这里,我是幸福的”。真实的场景记录让观众可以真实地感知学校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幸福感和学校的办学理念通过现场纪实做了很好表达。
  (二)现场纪实为嘉宾观点提供形象化演绎
  在常规的访谈节目中,有时嘉宾需要通过回忆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包括通过实例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印证。这种过去时的访谈形式需要观众自己构建想象来理解嘉宾观点,但很难做到生动具体。这很容易让观众和嘉宾产生隔阂感,甚至认为嘉宾的观点有些假大空。为改变这种弊端,《独家访谈》栏目走出演播室,走进学校,走向现场,通过现场访谈呈现现在时的访谈效果。
  以《长春市新朝阳实验学校小学部——开放式活力教育》一期节目为例,草坪上的一堂语文课正在进行,老师和学生正阐述自己对于春天的理解,学生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活力和幸福感通过镜头生动地展现出来。作为节目嘉宾的校长向主持人详细介绍了这节语文课的教育理念,这就不再是空洞的难以理解的理念宣讲,而是真正能够体现教育内涵、教育特点的现场纪实阐述。主持人也针对课堂上的一些具体细节进行提问,把观众最为关心的一些细节和重点一一提炼出来,由此,开放式活力教育的理念更加形象、具体、生动。
  再如《长春市第三十中学——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期节目,通过现代化教学工具iPad在课堂中的植入,让置身校园外的家长观看到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不仅拉近了家长与学校的距离,更让家长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同样是访谈节目,通过生动的现场呈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访谈也就显得愈发生动。在《长春市一实验银河小学——无边界教育》一期节目中,一堂生动的数学课正在校内的体育馆进行,主持人和嘉宾在现场进行观摩、解说、交流,让观众真正地理解了“无边界”教育理念。对于访谈节目来说,针对纪实现场做出的访谈交流可以形成有效的访谈对话,既能保证嘉宾把观点阐述得更加深刻,更加形象,也有助于观众做形象化的理解。
  (三)现场纪实为访谈提供多元互动场景
  很多访谈节目都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访谈形式,而无论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长时间对话都容易让观众产生接受疲劳。为了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参加访谈的人物和嘉宾设置就应该做到多样而开放,多人物,多现场。在教育类访谈节目中,通过现场纪实设置,不仅要有教育专家的观点阐述,还要有现场接受教育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展示受教育成果,这种双向的开放式访谈可以将节目的内涵表现得更加全面而丰富,而这种效果依然要通过现场纪实来呈现。“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真人秀看得人眼花缭乱,你再端坐着访谈,受众会觉得传统,甚至有点假。真实是這个时代的受众所希望看到的,真实的环境让他们觉得亲切。”②《独家访谈》栏目就是通过现场纪实为访谈提供了多元互动场景,在节目中都设计了主持人融入环节,主持人跟着学生学唱京剧,在课间操跳绳,美术课上做手撕画,数学课上和孩子们一起玩魔方,在这种体验感更强的环节之后,现场主持人会有针对性地对参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提问。现场访谈虽然简单,但充满了趣味性,这种开放式访谈方式让访谈不再枯躁,访谈节目的主题更加鲜明生动。
  二、访谈+热点聚焦
  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教育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种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作为教育类访谈节目,节目主旨不仅要紧跟话题、紧扣现场,还要紧跟时代、聚焦教育热点。
  (一)聚焦热点技术
  目前,教育科学化与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中国教育的各个层面,作为关注教育的观众,在收看教育类访谈节目时,对能够改变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乃至改变教育理念的现代教育技术必然非常感兴趣,教育类访谈节目需要关注教育行业的热点教育技术。在《独家访谈》的许多期节目中,多次重点展现了iPad电子化教学设备在课堂中的使用,让观众感知现代教育手段对于教学环境的影响,这既符合观众的收视期待,又满足了观众求新求变以及希望跟上时代的收视心理。   (二)聚焦热点话题
  访谈类节目当然要聚焦热点话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观众的关注。作为教育类访谈节目,《独家访谈》了解到近年来许多教育专家提倡美育先行,让传统文化重新回到课堂。在这样一个美育和国学热的时代背景下,《独家访谈》将大量的节目话题集中在国学课堂和美育教育上。为此,在节目中设置了古诗词课上的“飞花令”、传统戏剧曲目的表演、学生的多项才能展示,这一系列设置都围绕热点话题展开。不断聚焦热点话题,才能让访谈节目不断赢得观众的青睐。
  (三)聚焦热点理论
  聚焦热点理论既能提升访谈类节目的理论高度,又能紧跟热点,提升观众的收视兴趣。教育类访谈节目作为谈话类电视节目,需要重点关注当下热点教育理念,充分展现热点教育理论的教育内涵,满足观众的收视期待,甚至引领观众的收视取向。教育类访谈节目如果仅仅关注教育的表象,不足以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应当在节目的理论解析上拓展深度和广度,设置深度话题解析环节,尤其是热点理论更应深入剖析、深度解读,让观众了解社会转型期的教育生态,了解热点教育理论生成的历史及未来走向。
  三、访谈+线上互动
  访谈节目既需要相关专家和嘉宾的参与,也需要普通百姓的参与,但电视节目相对于互联网视频节目来说,最大弊端就是缺乏与受众的有效互动。在新媒体环境下,如果线上缺少互动,就难以扩大栏目影响力。在多媒体互通互联时代,节目生产需要增强互动性,及時听到观众的反馈声音,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建设互动平台,通过线上互动,提升节目的影响力。《独家访谈》节目就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平台,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并积极做出评论互动。有专家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应当在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都有出口,并且应当双措并举,一是为品牌节目开通专属网络传播平台,二是打造融媒体信息集成平台。”③通过新媒体平台,《独家访谈》栏目与观众既可以实现访谈现场的线下互动,也可以实现新媒体的线上互动,这可以很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多渠道、多互动的交流模式。加强互动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传播特征,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广泛普及的时代,既是传媒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受众的心理期待。《独家访谈》栏目在提升电视节目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新媒体推文的质量,以便提高推文点击率,最终实现互动效果的增强。在吉林大学慧谷学校、长春市三十中等节目的微信推文中,视频点击量过万,获取观众反馈意见上千,节目组人员则积极与观众进行线上互动,听取观众意见,改进节目质量。通过一系列的线上互动环节,拉近了电视人和观众的距离,尤其是吸引了新媒体层面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参与。
  四、访谈+线下活动
  要确保访谈类节目内容真正成为观众所需,就要保证节目话题吸引人、嘉宾权威、后期制作精良,其核心是如何践行“内容为王”的理念。内容是电视节目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赢得收视的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做好线下活动。《独家访谈》已多次开展教育论坛活动,组织教育行业专家进行专业话题的研讨和评论,拓展好的节目资源。可以说,开展好线下活动、挖掘出有热度和优质的话题,才能确保访谈的高质量、高效率,才能保证访谈话题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满足观众的收视期待,并最终得到观众的认可。
  五、结语
  电视节目既需要相对固定的形式,也需要创新和提升,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竞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访谈类节目虽以访谈为主,但访谈的背景、地点、方式都可以做出人为设定。多元化、丰富化、碎片化是新媒体时代的传媒特点,而作为传统媒体的访谈类节目,亟须多元化尝试创作模式,不断丰富和提升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如此才能不断提升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竞争力。
  注释:
  ①马宁:《电视谈话节目形态的多元化探索》,《电视研究》2017年第3期。
  ②陆金芸:《浅析新媒体时代访谈类節目的嬗变》,《中国报业》2017年第2期。
  ③信险峰:《霸道、渠道、王道:电视业的“三道融合”》,《南方电视学刊》2015年第4期。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新媒体时代思政学习平台的传播能力和学习效率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试以体验理论分析“学习强国” App的传播创新模式及其产生的学习效果,并探讨其成功对其他思政学习平台的启示。  【关键词】思政学习;体验理论;审美;社会资本;流动性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高新媒体时代思政学习平台的传播创新能力,形成全社会的学习辐射效应,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值得研
期刊
上海教育电视台成立于1994年,秉持“立足教育,面向社会”的办台理念,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平台,上海市民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上海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舆论高地,上海电视荧屏的独特窗口。  栉风沐雨,踏歌而行。作为一家具有24年历史的教育传媒,上海教育电视台每天播出20小时电视节目,以清新高雅的荧屏形象成为上海独特的文化教育风景。  2015年,《教视新闻》扩版增容,围绕“快
期刊
我原来在地方广电系统工作,先是在电台,后来在电视台,其间又求学于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本以为会就此在新闻媒体工作一辈子。但到了不惑之年,我又一次进了校门,来到浙江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浙传”)当老师。  2003年,浙传决定筹建实验电视台。当时我正被浙江省广电局宣管处借调帮忙,参与视听评议工作,接到通知,学校党委决定由我担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实验电视台台长,开始筹建实验电视台。20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本土化创新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创新策略,对我国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创新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真人秀;模式节目;本土化;创新  引言  对于真人秀这种节目形态,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认为,“电视真人秀,作为动态的具有目的性的线形叙事模型,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深、沪城市宣传片的对比研究,认为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需要综合应用营销学、大众传播学,以及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突出“文化自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多种叙事形式取代单一的纪录片叙事形式,以受众看得懂、愿意看的方式传播好“城市故事”,才能拍出新时代具有时代共性、又具有城市个性的城市宣传片。  【关键词】 城市形象;城市宣传片;同质化  一、引言  “文明”(civ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纪录片《中国新年》传播话语为例,将其放置在对外传播的国际语境中,以话语表达方式为切入点,分析并总结传统文化传播在题材价值与叙事表达方面的实践策略与有效路径,探讨传统文化传播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传统文化;纪录片;叙事技巧;对外传播  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任何国家的话语表达都转为依赖他者共建得到实现。正如吉登斯所言“透过全球化的视角,我们看到自己的问题会影响到别人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电视媒介传播特点和叙事学理论,从新闻故事化的叙事特征分析入手,探究重大教育事件电视直播的叙事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直通高考》;叙事学;新闻故事  电视直播报道是把新闻现场正在发生的事实和记者在现场的报道、采访等转化为受众可收视的音视频信号的报道方式,通常包括现场报道、演播室访谈、各类新闻及专题片等形式。精确描述和精彩呈现叙事,是电视直播报道的努力方向。  2017年6月以
期刊
【内容摘要】“偶像养成”是指演藝公司选拔一些新人,进行艺术专业培训并经过逐步包装后推向市场。在整个过程中,艺人的粉丝群体一直陪伴和支持。这类艺人的官方微博的话语模式和互动关系,都体现出与传统艺人微博不一样的特点。随着艺人逐渐从业余水平进化为偶像明星,一种体验“身体时间”的家族式粉丝文化和拟态环境被媒介塑造出来,艺人与粉丝通过急剧变化的身体媒介形象进行沟通。  【关键词】偶像养成;艺人;身体图式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主持人、“朗读者”、活动空间、节目模式等四个方面的“思无定检”对《朗读者》进行解读,提出了妥善处理好“情”与“理”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朗读“客体”(文章)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一次传播有力”与“多次传播不足”之间的关系等建议。  【关键词】思无定检;朗读者;解读  一、引言  南北朝时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物有恒姿
期刊
【内容摘要】《朗读者》突破了流俗的电视综艺类节目的娱乐性,而侧重于寻求情感与人文的结合,值得肯定。但是,在节目的安排上,平等交流的环节未能凸显;从文学的角度看,由于电视文学阅读能够达到感情的直接实现,摧毁了文字阅读所带来的距离,从而使得反思与想象难以成为可能。以感情与人文的结合为标准,会系统性排斥那些疏离感情的文学经典,但是20世纪以来,拒斥感性愉悦、旨在导向追求真理的文学,构成了精英文学的主要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