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我来说一下几点:
一、树立新的知识观。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以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完整性 ,导致了课程实施中的以灌输为主 ,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忽略了学习方法。张志公先生说过 ,“ 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 ,而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 ” 。因此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舍弃那些无助于孩子学习语文的“知识与能力 ” ,而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知识与能力 ,则要坚持训练。在新课程视野下 ,语言训练应该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掌握必要学习的策略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策略任何教学理念 ,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 ,是毫无意义的。因此 ,语言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 ,才能取得实效。
1、 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 ,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 ,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加以想象 ,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如《我要的是葫芦 》 一课中 ,有这样一段话:“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 ,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 ,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 。 教师提问:你觉得小葫芦可爱吗 ? 可爱在什么地方 ?你能读出它的可爱吗 ? 通过上面的几个问题让学生理解、 感悟 ,然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这棵葫芦的样子 ,最后让学生结合图 ,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教师设计组织学生活动 ,通过语言训练实现对语言的感知、 理解、 运用。
2、 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 ,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 ,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 ,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 ,教师把握不好 ,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 ,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
3、 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 留白” ,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 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如《坐井观天》 中有这样一句话:“ 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 ,引导学生说出小鸟可能飞过哪些地方,学生会想到,很多的高山、 大海、 河流、森林、 果园、 城市、 山村等,和小鸟一起感受天空的无边无际,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
4、 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符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的新课改精神, 所以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病句默然置之,一味用激励性评语:你说的真好! 你真行! 你真棒! 只是有明显发音错误,才给予纠正。在学生说的训练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客观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注重语言积累与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只要我们抓住契机,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生动、 形象及准确、 精当,并通过造句、 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内化这些语言,积累下来。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必须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多读、 多背文本的语言,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形成语感。语感是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完美结合。他的形成是语文基本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语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现在大家比较重视通过文本阅读来积淀语感,而比较忽视来运用语感,以为语感积淀好就自然能运用。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 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还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这就是语文实践。为了加强语感的积淀和运用,要注意三点:
第一,每篇课文学完后,最好腾出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
第二,对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和选点品读形成胡语感,要让他们通过情境性填词,情境性造句等模仿性练习积淀下来。
第三,一定要为学生精心设计运用语感的书面练习,这种练习要具有多样性,创造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 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应以比较新颖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且能贴近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不觉得是在进行着枯燥的训练,使训练能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树立新的知识观。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以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完整性 ,导致了课程实施中的以灌输为主 ,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忽略了学习方法。张志公先生说过 ,“ 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 ,而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 ” 。因此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舍弃那些无助于孩子学习语文的“知识与能力 ” ,而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知识与能力 ,则要坚持训练。在新课程视野下 ,语言训练应该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掌握必要学习的策略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策略任何教学理念 ,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 ,是毫无意义的。因此 ,语言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 ,才能取得实效。
1、 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 ,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 ,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加以想象 ,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如《我要的是葫芦 》 一课中 ,有这样一段话:“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 ,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 ,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 。 教师提问:你觉得小葫芦可爱吗 ? 可爱在什么地方 ?你能读出它的可爱吗 ? 通过上面的几个问题让学生理解、 感悟 ,然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这棵葫芦的样子 ,最后让学生结合图 ,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教师设计组织学生活动 ,通过语言训练实现对语言的感知、 理解、 运用。
2、 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 ,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 ,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 ,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 ,教师把握不好 ,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 ,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
3、 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 留白” ,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 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如《坐井观天》 中有这样一句话:“ 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 ,引导学生说出小鸟可能飞过哪些地方,学生会想到,很多的高山、 大海、 河流、森林、 果园、 城市、 山村等,和小鸟一起感受天空的无边无际,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
4、 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符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的新课改精神, 所以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病句默然置之,一味用激励性评语:你说的真好! 你真行! 你真棒! 只是有明显发音错误,才给予纠正。在学生说的训练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客观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注重语言积累与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只要我们抓住契机,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生动、 形象及准确、 精当,并通过造句、 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内化这些语言,积累下来。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必须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多读、 多背文本的语言,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形成语感。语感是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完美结合。他的形成是语文基本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语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现在大家比较重视通过文本阅读来积淀语感,而比较忽视来运用语感,以为语感积淀好就自然能运用。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 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还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这就是语文实践。为了加强语感的积淀和运用,要注意三点:
第一,每篇课文学完后,最好腾出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
第二,对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和选点品读形成胡语感,要让他们通过情境性填词,情境性造句等模仿性练习积淀下来。
第三,一定要为学生精心设计运用语感的书面练习,这种练习要具有多样性,创造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 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应以比较新颖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且能贴近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不觉得是在进行着枯燥的训练,使训练能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