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综合实践活动于真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onysos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视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亮点,其革新至今已实施了十几个年头,各教育主管部门及基层学校对于课程的研究已从总体架构走向细致化深入开发与实施。纵观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指导,教师们可谓渐入佳境,课堂效率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有些看似成功,气氛活跃的课堂仍然缺少真实性。我们应还课堂于真,让孩子在真实活动中学习,在真实世界中成长。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话题引入要“真切”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产生往往需要执教者给出一个相应的话题来揭示生活中的矛盾,进而帮助学生生成研究问题。而在引入课题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融入真情”这一重要手段,想当然地描述一些相关事例,学生对于这样的事例因司空见惯而感觉淡而无味,研究从一开始就没有了“热度”。
  兴趣是最好地老师,采用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引入可以大大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的研究欲望,让研究得以展开与深入。本人在教学中就有过这样的一次经历。在引入《安全标志的设计》为主题的活动时,我就采用了自己儿子用玩具手枪打中别人眼睛,而险些酿成大祸这样一个真实事件,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产生研究主题。因为事件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孩子们研究热情高涨,从问题的产生,研究主题的确定,到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都让人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随时捕捉生活中的可用元素,一方面让课堂融于生活,另一方面让研究服务于生活。
  二、主题确立要“切实”
  本人有过这样一次失败的经历:执教市级公开课《“盛饭神器”的设计》一课前,我在本校进行了尝试性指导,但并未产生良好的效果。因学校采用师生合作式的自主打饭模式,研究主题是所有学生能否都吃上热饭的问题,孩子们在研究过程中非常用心,可是真正到了课堂展示时,学生的反应却平平,有些学生甚至对任务还不明确,这令我非常着急。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真是学生的问题吗?于是我展开了相应的调查,了解之后恍然大悟,原来执教学校的孩子们根本就不需要从蒸饭箱中打饭,所以这个“打饭神器”再怎么“神”,课题再怎么“真”,也变成了“假”课题。这个教训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一定要从孩子的真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样的话题才有可能是孩子们所需要和想要的。
  三、资料呈现要“可靠”
  为了达到研究目标,教师有时会呈现一些视频、图片、表格等资料。而纵观这些资料,可以说大部分是从网上下载的,原汁原味的生活资料太少了。笔者认为,无论是什么资料,首先要保证其真实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我们研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具体策略是,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参与收集资料(例如,原始的数据让学生去收集整理,如果能现场收集则更好;一些社会现象让学生早观察,并作好记录;有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去抓拍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提供真实的资料。不管什么资料,在呈现给孩子之前得先问一问自己:这是真的吗?
  四、学生合作要“实在”
  合作式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形式,而这个形式的采用需要有突出的问题作为背景。合作是基于学生一人完成某项任务较为困难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活动方式,合作中有力量型的简单合作,例如搬运东西,人多力量大。当然研究中更多的是智慧型的合作,头脑风暴式的较多。在学生们为了一个问题苦思冥想后还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就是我们开展合作活动之时。如何开展合作呢?一要有组织,可以课前就选择好组长,并依据同组异质的方式确定好组员;二要有时间,活动中给学生的时间一定要充足,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教师少讲学生多说;三要有方法,活动中要规定讨论的发言权,让不会讲的孩子先说,让会讲的孩子提炼总结。要规定决定权,让组长有最后决定的权利;要规定表达权,轮流发言,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参与集体交流的机会。
  五、情境创设要“逼真”
  为了引入课题、突破研究难点、体验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往往会采用情境再现的方式来开展现场实践,这本身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情境不够真实,孩子们也就不可能会有真情实感了。如笔者观摩过的《小小采购员》一课,执教者让两个孩子上台,一个扮演小商贩,一个扮演顾客。孩子在台上干瘪瘪的几句对话,几乎没有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情境的创设必须从“境”上入手,因班级教学制的限制,我们无法让每一个孩子亲临现场,但我们可以做到让所有孩子都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我们可以请一位附近的小商贩到现场,搬来他常用的小货架,让孩子们带上记者证、录音笔、再配上摄像师,屏幕上再打上一张市场的图片,放上一段市场里的音乐等,越逼真越能让孩子获得多种体验。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孩子们完全置身于活动情境之中,真正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从而享受成长的喜悦。
  六、活动成果要“实用”
  在研究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有许多的研究成果,而这些看似科学的研究成果是否真的科学呢?笔者近期开展了以《营养早餐》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就为自己定制了“早餐搭配方案”,研究课上孩子们如获至宝,仿佛大家很快就能品尝到那营养而美味的早餐!可课后我们进行相关活动效果调查中却发现,本次活动的成果对于学生的早餐基本没有影响。原因何在?在询问过程中不难发现,虽说我们的“早餐搭配方案”非常关注孩子们的营养需求,但是我们忽视了此类早餐的可行性,由于食材难配,制作难度较大,早晨时间较紧等多种因素,很少有家长能坚持下来。于是我们研究小组又生成了“可行性早餐”的研究,从食材到制作方案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研制了“早快餐方案”,并且请几个家庭开展试验性实践,最终得到了让家长与孩子们一致认可的研究成果“江南快早餐黄金搭配档”。这一次的教学经历让我们明白,不管什么研究成果,其是否科学一定要用事实说话,要么现场检验,要么课后体验。
其他文献
【摘 要】师生言语交际的推进源于教学意图,进而根据教学意图设定教学目标并展开言语活动。换言之,达成教学目标赋予了师生课堂言语交际向前演进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是教学语力。教师教学语力的强弱直接关乎学生语用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尊重并激发儿童的表达需求,设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凝聚教学语力,精准传递,抵达儿童经验,教师话语才会具备内在的灵魂和明确的导向。  【关键词】教学语力 凝聚 传递 抵达  每位教师
期刊
在朋友圈里看到冷玉斌老师这本《教书·读书》,颇为心动,于是果断买来阅读。  先说说这本书的封面,红蓝两色的楷书字体,“教书”和“读书”四个字重叠在一起,英文单词“Teaching”和“Reading”重叠在一起,上下各自形成“重影”效果。封面中间是两条斜交织的彩线。封面很简洁,但令人印象深刻,“教书”与“读书”的生活,“教书”与“读书”的时光,诚如字体呈现的效果一样,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相互浸润。
期刊
今天下午,读完台湾作家王淑芬的《我是白痴》,突然想起了许多事情,现在总是不知不觉就会想到“以前”“当年”“曾经”这些字眼,这大概就是老了的标志吧。  这本书封底的内容很吸引人:  我每天都很快乐。我认得“中”“大”“一”,我每天去给同学们提开水,路过操场时,我会停下来偷听榕树上的鸟叫。我还有一个朋友,叫“跛腳”,不过,你不能这么叫,他会生气的。  我有一个妹妹,她不许我告诉别人我是她哥哥,也不许我
期刊
【摘要】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在五六年级增设了Culture time文化学习板块,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与单元话题相关的文化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如何巧妙设计构建Culture time板块高效文化教学,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教学。  【关键词】Culture time 语构文化 高效文化课堂  英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知识,
期刊
曾在一次研讨会上听到一位历史专业的教授说:“我从自己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感觉到,任何一个学科和专业,只有建立在哲学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才可能有进一步的思考与发展。”笔者深以为然。作为教师来说,仅有出于提升职业素养而进行的专业阅读是不够的,真正能给你更深层次的思考、体验、感悟,让你对教育的本质有更深刻认知的,还需要有哲学阅读。  谈起哲学,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艰深晦涩的长篇论述,让人如坠雾中,似懂非懂。但
期刊
每一位学生都可能成长为老师,而每一位老师都是从学生成长起来的。刚刚踏入教师行列不久的我,当然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不必说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也不必说精湛的教学技能,更不必说严谨的工作态度,我第一个想到的问题便是如何让学生喜欢我。  为什么要让学生喜欢我呢?据我对身边学生的调查,学生是否喜欢这门科目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这门科目的成绩。于是,我开始回忆自己当学生时的想法和感受,反过来想,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重情趣”是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之首,可见他对其之重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好课的开端总是从“兴趣”开始,课堂上学生是否愿学、乐学,以及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是否有情趣。  漫步在《于永正经典课例评析》一书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趣味十足”。 徜徉书中,感觉于老师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的课轻松、自在,细品之后忽然发现那是因为于老师有一
期刊
【摘要】思維导图的呈现方式较为直观,尤其能将多重思维显性化,符合人类大脑的运作模式和思维记忆的特点,从长远来看,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本文主要讨论了思维导图的功用,以及如何以思维导图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 梳理文脉 人物关系 人物品质 思维能力  新课标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
期刊
【摘要】根據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基于整体视角解构文本:品文题,领悟命题的独特匠心;探谋篇,体悟结构的精致巧妙;摸思路,习得顺序的严谨紧密;理情节,领略艺术的独特智慧;揣组材,洞察主旨的凸显内容,最终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领悟匠心 探究布局 摸清思路 揣摩组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当下语文“教学形式缺乏新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目标承载过重、教学评价急功近利”等问题,提出面对相应问题的对策。主要包括:“教学创新,永不止步”“鼓励真实,张扬个性”“目标简化,洗尽铅华”“等待,让改变发生”四种对策。本文就此谈论笔者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形式 内容 目标 评价  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教学形式缺乏新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目标承载过重、教学评价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