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茶,布施无价的清凉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ao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茶,含有二意:一者为普洱茶之简称:二者指禅宗丛林的一项活动,即为大众奉茶,使众人皆有茶饮。
  从前,当佛教还没有完成系统严密的理论体系时,禅师们要把认识世界与人生的辩证思想融入到身边寻常的事物里,比如“噄茶去”这样的偈子,因为最容易在不知不觉之间抛出禅机,通过启发及引导的方式接引参学者而被广泛应用。茶,于是成为佛学教育的重要道具之一。此外,因茶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能驱除困倦,帮助消化,清心寡欲,故而僧人们常在寺内举行茶宴,谈佛论道,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寺院茶礼,乃至使饮茶成为修行生活的一部分。而普茶一事,便由此衍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普茶与普佛也是一样的。因为佛家的茶里,已经渗透入了佛法——把承载着人生哲理的茶奉献给众生,其实与布施佛法是一样的功德。
  如今,佛寺在每年的重要节庆和法会活动中都会安排普茶的环节,实际上就是僧人以茶会的形式招待功德主和香客游人,与俗家的“茶话会”有颇多类似之处,而不同之处则在于:丛林的普茶针对的对象是不定的,无论是否收到邀请,都可以来取一杯茶。同时,普茶也是一堂佛事,有着既定的仪轨,比如要事先预备好座席、茶叶和香花灯果等,须有专门的茶头负责煮水泡茶,由负责管理僧众事务的维那师主理击磬,大众则应磬举止,第一声时合掌,第二声时举杯,第三声时啜茶……事无巨细,皆依规而行,喝茶本身是仪式的一个环节,不能任意妄为。但规矩法则,因时设施,通权达变,故而具体时间、地点、形式会根据各寺院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并不完全拘泥。
  去岁八月,至厦门、泉州游学采风,时值酷暑,旅途中常常汗流浃背、水尽渴极。好在闽地处于我国最适合产茶的华南茶区,茶叶资源丰富,当地饮茶之风大盛,且佛教信仰颇为普及,寺院众多——在寺院门口或左近街巷,常能见到施茶的大桶,内蓄者或大麦茶,或岩茶,或铁观音,可随需取用,概不收费!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泉州开元寺门口,我竟然在铁观音茶中喝出了淡淡的成味,滋味虽不及清饮甘爽,但在盛夏之季,盐分与维生素随汗液流失,易令人虚脱,想是那僧家慈悲,才在茶中放少许盐,让香客商旅在喝茶时也一道补充些盐分,防止中暑。虽是个小小的动作,却让我在酷暑之中感受到沁心的清凉。
  我的先生平日常翻阅佛学典籍,我便问他施茶与普茶的区别,他说:缘由虽不同,本质却是一样的。我便想到,把普茶和施茶结合起来,这件事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
  离家约二十里处,有浦东小普陀寺,原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后毁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2011年正式开始重建工程。我的先生常去寺里做义工,故与师父们相熟。
  2014年中秋前夕,征得大和尚同意,于重建中的小普陀寺圆通殿前广场,我和我先生置备茶席,为是日参加中秋联欢的僧众奉上精心准备的月光美人茶——当日到会僧侣及乡邻逾千人,我与我先生二人,大桶与小杯接力出汤,在大约两小时的时间内,将预备的所有茶叶及400余个品饮杯全部分发!
  是时,有将信将疑、徘徊犹豫,需主动招呼邀请者;有毫无戒心,痛快取饮,欢喜道谢者:有误为卖茶,大咧咧试喝后询问价格,被告知是免费奉茶时尴尬致歉者;有多次取饮,甚而以大碗大杯来承接者……我都欢喜应受!
  普茶之时,施者与受者之间,并没有常规的客套,亦无需堂皇的说辞,一切温情都在微笑的递出与接纳中传播普茶。尤其是救急解渴的普茶,虽无静室品茗的风雅,却是及时的甘露,能在无声处滋润心灵,灌溉人们心中被残酷的竞争所掩盖的真诚与善爱的种子。
  普茶,在佛家是一种文化仪式,在禅者是一种修行法门,而在我这样的俗子,它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朴素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以人的外貌长相、性别年龄、学识能力、经济条件等为依据,不论宗派信仰,无关身份地位,一概平等!假如鱼儿鸟儿能来领取这杯茶,那么,连它们也都是可以享用这杯茶的!抛去各种外相的约束障碍,生命本身的庄严与美好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一杯茶,或许不值几文钱,也不是几文钱的事,但这番朴素的善意和从低处关照的情怀,有时比高贵的礼物更有价值。是的,在这个什么都要计算成价值的社会,一杯免费的茶,正因没有计算价值,而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聚成一片无价的清凉……
其他文献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县里始终把质量安全作为茶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围绕“强化源头管理、突出中间自律、加大终端追溯”的工作主线,明确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主体责任,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致力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全程保障体系。  安溪出口茶叶连续6年全部通过输入国官方检测,出口茶企得到日本三井株式会社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认可并建立了长期
期刊
去年八月,选取了同一山场不同焙火阶段的肉桂,作小文一篇记述焙火对岩茶滋味的影响。在九月聊岩茶焙火的问题,比去年晚一些。今年的关注点和去年类似,却多了一些思考。  九月,已是秋的节气。在福建,秋季是茶叶上市品类最多的一季,其意义超过春季。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时正是岩茶下焙面市的节点。中秋将近的日子,各家茶馆都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这一季的茶礼。  南方的九月,夏的暑气依旧热烈。于是,顶着暑气将火
期刊
Sylvia Vetta是我在牛津认识的一位自由作家。她是牛津城里文艺圈里一位活跃分子,时常组织和参加一切有关文学与艺术的聚会。参加过几次她组织的活动之后,我们逐渐熟悉起来。她知道我是做有关“茶史”研究的,于是我们从茶聊到了与茶密不可分的茶具。我先是惊叹于她丰富的关于古董瓷器的知识,后来才了解到原来她曾经营过一家古董店。对茶和瓷器的共同爱好使得我们的交情日益深厚,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Sy
期刊
1841年7月14日,一代名臣、民族英雄林则徐遭投降派诬陷,道光帝下旨“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虽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虎门硝烟、英勇抗英,但林则徐最终还是成了“替罪羊”,踏上了充满未知的新疆戍途。  在长途跋涉四个月零三天后,林则徐终于到了伊犁。玉门关外风物凄凉、人情不再,但林则徐并没有消沉。他心系百姓疾苦,为改变“穷边鸿雁倍堪怜”的状况鞠躬尽瘁,故而哈密群众留有“林公活我”的颂词。革职流放的三
期刊
进入中伏,暑气愈发逼人,闷热得仿佛一切都凝滞了。  午睡起,想翻几页闲书,却静不下心来。窗外时起时伏的蝉鸣,聒噪着给炎暑呐喊助威。  日高人渴漫思茶。苏东坡的那份洒脱超拔,毕竟是学不来更做不到,虽“思茶”,却不“漫”,而是“乱找茶”。  五颜六色、高矮胖瘦的瓶瓶罐罐中,瞥见了一只墨绿的马口铁罐,潜在冰柜的暗角,冰霜寒气遮蔽下,竟有点萧然出尘的味道。  平淡无奇的生活,往往就是因为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
期刊
假期回老家,陪伴父母和太婆。太婆80出头,不喜居住在城市,在太爷去世后就独自回到山中老屋生活。这一住,已过去15年。为了照顾年长的太婆,妈妈经常上山看望,住个10天半月的。倘若我们想要回家,就得直接去山上。家里的小辈们经常寒暑假就回山上度假,所以也很热闹。山上生活简单,自种蔬菜,溪水养鱼,少肉,有时无菜直接拿茶水泡饭。整日在山间攀爬游戏的孩子们,也不觉得简陋,反而吃得新鲜。  用茶水泡饭,算不上是
期刊
乙未春,我去泾县查济,住艺术家汤国明代老屋澹园。汤国喜茶,知我有同好,特地安排一天去太平湖畔访猴魁。  太平今属黄山市,毗邻泾县。汤国开车至龙门乡,想过桥去梅村,一辆大吊车占据整个桥面,怎么也过不去。有人指挥要把三艘船艇吊放下湖,没半天时间结束不了。“什么叫霸道?我今天算是见识了。”我不免有点火。汤国劝我别说了,他把车往路旁一停,打了个电话,说:“我让他们到桥那头来接。”梅村那户做茶的姓朱,汤国每
期刊
上期说到明代文人谢肇涮。谢肇涮博学能诗文,其诗清朗圆润,为当时闽派作家代表。他酷嗜藏书,收集宋人文集颇富,秘本较多,贮于“小草斋”中,藏书名耀于东南,与徐(火勃)、曹学□称福建藏书“鼎足三家”。《雨后集徐兴公汗竹斋,烹武夷太姥支提鼓山清源诸茗各赋》与《茶洞》等便是谢肇涮所著茶诗的代表作品。  明代与武夷茶结缘的文人还有徐火勃。徐(火勃)(1570~1645年),字惟起。明代诗人、方志学家、藏书家、
期刊
今年,安溪县委、县政府向国家标准委递交陈香型铁观音标准申请报告。自古以来陈年铁观音就以很高的饮用价值流行于产区和销区,保存得当的“老铁”越来越受市场欢迎。在陈香型铁观音标准即将出台之际,安溪县茶农、茶企嗅到发展商机,纷纷开始关注老茶、涉足陈茶市场。  安溪人自古就有存放陈茶、老茶的习惯,外面一层牛皮纸,里头一层白纸,包裹着老茶,用绳子吊在烧柴火的烟囱上或存放于米缸、陶缸之中。安溪茶乡路途遥远且颠簸
期刊
茶,贯彻千年历史,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人类,不同时代的人们义会赋了它不同的内涵,给予它多视角的诠释。茶,不仅可以很传统,可以很时尚,也可以很“童话”有趣。  一头大象驮着一个大茶杯,侧边的彩绘丰富有趣,浓浓的地域风情,有么有让你产生穿越热带雨林的冲动?  这是一个关于克里米亚的传说。这款茶包装以克里米亚为背景,从一个典型的乌克兰小农场和有趣的动物和传统民间故事人物开始,设计一系列的童话插图,让你在品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