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需求的高校公益服务发展分析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dm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大学生公益服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对当前如何科学引导高校公益服务发展,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提升公益服务活动有效性,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提出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高校;公益服务;社会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异军突起,“公益”这一名词也走进大学校园,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我国一些高校成立了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公益服务团体,开展大学生公益服务活动,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的自强社、厦门大学的南强乡村学社、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服务总队、广西师范大学的“金凤计划”等公益社团为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了成长成才的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公益服务和能力建设活动,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实践结合,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奉献爱心、回馈社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高校公益服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公益活动参与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延续性,活动效果不够明显、活动主体自我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公益项目缺乏科学设计、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人工作的成效,也逐步引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重视。
  一、高校公益服务
  公益服务的内涵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指免费、无偿、普惠的服务活动,常常与有偿服务对立。公益服务的主体没有特定限制,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公民个人等均可从事。在《公益服务机构财政投人方式的国际经验》(2014年),其使用的公益服务机构概念包括民间公益组织与多类公立公益机构。第二,指与社会事业相关的服务(活动),或者就是指社会事业。如王惠娜在《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发表的《公益服务的社会性管制》一文,直接将公益服务指称为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公益服务(科教文卫)具有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的特性……”;第三,指事业单位分类标准及通过分类形成的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高校公益服务,特指以高校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直接或间接地向社会提供科教文卫等性质的专业性或志愿性的服务。高校公益服务是在校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一种方式,既可以体现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又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社会、对高校、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社會需求的高校公益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活动体系尚不健全
  就目前的高效公益服务来看,很多高校公益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体系健全,存在一些品牌服务团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专业实践活动目前主要由教学科研办或各专业教研室进行策划与准备,以学生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是教学内容中的一种,被纳入了在校大学生学分体系。由此可见,公益服务与专业实践在高校中都是普遍开展的社会实践形式,但是由于活动的归属、组织机构不同,这两种活动尚存在脱节、联系不紧密的情况。虽然近几年,高校有意识地打造大学生专业实践与公益服务相结合的活动平台,但体系尚不健全,活动开展得不够深入,取得的成效尚不明显。
  (二)服务水平与社会需求差异较大
  高校公益服务,作为高校大学生走进社会、奉献社会、吸取经验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具备反哺社会、国家的积极作用。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很多高校已形成了将公益服务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团队雏形,虽然在各类公益服务中能够运用到专业知识,但涉及的专业深度广度较浅,对学生的锻炼不够,未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公益服务类型专业实践活动开展未常态化
  从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中发现,高校的各种实践活动均集中在寒暑假,时间周期为10-60天,虽然在校期间也有个别的实践类活动,但活动均以1-3天的短期服务为特点,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活动也遵循了此规律,并未形成特有的活动常态。
  (四)缺少系统的培训与教育
  据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参与的公益服务类社会实践大都由团委组织,个别同学能加入到学院任课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但均以浅显的服务或资料搜集为主要任务,对专业知识运用较少,指导教师不是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老师,就是学院的专业任课教师,指导教师在活动前期准备与后期的总结中指导比例较大,而在活动开展期间,大部分高校学生缺少专业教师系统的培训与教育,导致学生的实践效果不明显。
  三、影响高校公益服务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社會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将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将专业实践融入高校公益服务中,紧密联系了专业实践与社会公益服务育人功能,打破了关于专业实践年级、实习时限的限制,实现了全程育人化,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高校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与保障,尤其是政府的支持,目前国家政府对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度较高,尤其是对公益服务型活动报道较多,而对于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的关注较少,近年来也并未开展类似的专项工作;另外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没有工作、实习经验的在校大学生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是否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投入大都是企业考虑的问题,而法律法规也并未对企业接纳在校大学生实践提供优惠政策,难以激发企业的兴趣。
  (二)高校对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认识有待深入、体系有待健全
  目前各高校虽然有意识地将公益服务与专业实践融合一起,但还未形成健全的体系,负责的组织机构划分不明确。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是将公益服务与专业实践结合在一起,在活动中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辅助第一课堂教学,又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有助于三观的形成;但该类型的活动有的由团委负责牵头开展,有的则由教务部门组织实施,各部门间又缺少交流沟通,影响了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的开展效果。
  (三)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合理   目前,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的指导教师大都由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老师或是专业任课老师担任,个别团队拥有两名指导老师,但交流不紧密,对活动整体层面的把握不足;再者指导教师偏年轻化,而教学经历较为丰富的老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度不高,缺乏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负责学生管理的专任教师虽热情高,但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仅凭学生教育管理的经验进行指导,显然并未能达到活动效果。
  (四)高校对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的保障不到位
  高校的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要想顺利而有序地展开,必须健全保障机制,首先要有充足的基地作为保障,要让学生“有地可去”,而目前关于实习基地的管理一般都由教学部门负责,而已建立的实习基地也有固定的实习时间,很难保障活动开展的长期性。其次是对活动的效果保障,区别于其他实践类型,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是学生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应用了专业知识,拓宽了视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就业能力,而简单的“支教”或临时性的一些专业服务实践显然得不到既定的效果。
  四、基于社会需求的高校公益服务发展建议
  (一)依托调研,以社会需求为契机
  高校公益服务要想达到高校、学生、社会的三赢效果,那么对公益服务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必须从学生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如西南石油大学的“我心中的家”实践活动,很好地将公益服务与室内设计专业的实践融合,他們通过前期调研了解到,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成为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工作,城建学院通过组织学生为低收入家庭及公益组织提供免费设计服务,锻炼了该校学生专业的实际运用能力,效果较好。
  (二)自主管理与专业指导相结合
  类似“我心中的家”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还有浙江万里学院的“微爱”社团服务项目等他们都具备较为成熟的管理团队,能够在固定的“基地”定期开展活动,同时拥有相对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都能在专业教师处获得指导,提升专业技能。
  (三)整合资源,拓展活动渠道
  为避免“无地可去”的实践尴尬,高校在调研的基础上,应该整合资源,积极拓展活动渠道,除了与已有的实习基地建立合作外,还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开展活动,这样不仅扩大了活动影响,在活动的场地、经费、效果等方面也得到了保障。
  (四)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提升发展空间
  以“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积极探索与其他高校、地方企业的合作机会,打造品牌社团,学习优秀经验,同时利用新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招募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中,扩大活动效果。
  当然,推动高校公益服务发展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携手并进。但我们必须深刻的認识到高校公益服务是一项既有社会意义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必需努力完善和发扬。以现有的需求为基础,从自身出发,从点滴出发,为社会发展与和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凤.大学生公益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研究——以EJR公益团队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4:1-48.
  [2]韦小双,关明.大学生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价值理念的差异、耦合以及转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4.
  [3]钟一彪.大学生公益活动实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4]吴卓君.品牌管理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探索尝试——以H学院“爱漫葱城”公益活动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6(6):94-96.
其他文献
摘要: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中层管理人才成为企业追逐的对象。应用技术大学须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回避研究型大学在学术上的优势以及高职院校在技能上的优势,培养学生的领导者素质,办成一所基于行业背景和管理人才需求的、有特色的大学。应用技术大学领导力课程体系由专业体系和实践体系组成一个立体教学体系,从理论到实践,使大学生通过领导力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获得领导能力。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
期刊
摘要:针对高职教育中充分运用网络这一现状,分析了网络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为此,提出了完善高职院校网络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理念三个方面的路径,以期提高网络背景下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策略  一、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发展和运用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都加强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幼教专业也更加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将情境教学模式应用到幼师信息技术教育中,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进而提升学生的教学水平。本文主要对情境教学模式在幼师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给当前的幼教专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情景教学模式;幼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能够借助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加强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模式;创造性思维;英语教学  外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即知-会-熟-自动化的过程。而这种结合与转换都必须通过学生对外语新知识的主动建构来完成(蒋祖康,1999:8
期刊
摘要:课堂有效性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落实、大力推进“有效课堂建设”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如何搞好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是关系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本文就高职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一些理论和实际的探讨,以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在《人民日报》撰文:“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文中写到:“推进高等教育现代
期刊
摘要: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学校积极推行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实践能力,目前已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要想在职业教育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仍然需要我们做出较大努力。为贯彻“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理实一体” 的改革思路,结合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本文以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为例,以加强课程与岗位需求对接为研究内容,分析工程测量课程改革的重点,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与高职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有密切联系。高职教育学制短、学生学历层次普遍偏低等问题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理论知识欠缺、党员集中学习教育时间短、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频现。本研究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现状,并从学生党员培养工作队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特征、发展与培养模式构建、监督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浅谈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与培养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与培养 
期刊
摘要: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创新的源动力。现阶段,国内高职院校逐渐从规模外延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同时加大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应立足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在结合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现状基础上,充分发掘积极心理学的正确导向,突出“能力本位”的崭新教育目标,进一步探索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隨着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价
期刊
摘要: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于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社会也对各方面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出符合时代特色的专项人才,进而有效的促进社会的进步。从当前的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来看,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无法切实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下时期中职学校在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
期刊
摘要: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其招生人数、就业形势良好,但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遭遇瓶颈。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中等职业学校特征、学生特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认识不够深入,教师专业知识欠缺,文化基础知识缺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通过学习通识性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  1 中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