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国家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贸易的进行,工业产业的发展极大地解决了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日益明确,更多的机器设备取代人力,成为生产的主要手段。一方面,产业升级利用机器设备代替人力资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普通员工失业几率加大威胁社会稳定。本文就产业升级背景下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对社会人才需求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产业升级;人力资源;市场;需求
1.产业升级概述
1.1产业升级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与此同时,产业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耗费,不具竞争优势。随着国际贸易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企业越来越意识到要想赢得国际竞争,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经济。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加速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产品从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环节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控制,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加快了全球贸易的进程。
在全球化背景下,产品生产各个环节分工更加明确,产业结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市场价值链的地位,为了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1.2产业升级的内涵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分工主要经历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三个阶段。当产品的结构、功能十分相似时,谁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生产成本,谁就把握了市场的命脉。而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专业化分工正是最为简便直接的。其次,现阶段产品市场的发展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的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经济发展、社会生产的根本动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简单的以生存和安全为需求的市场基本不复存在,现代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生活质量的提升。
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第二产业GDP贡献率47.1%,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48.1%,实现1990年以来首次超越第二产业的记录。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通过产业升级,大规模提高企业的产品升级与研发的能力,不断激发人们的潜在需求,创造新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实现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大力开发和推广可循环和低能耗、低污染的消费者适用的产品,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真正实现产业升级的成功。
2.我国就业现状分析
2.1就业人员构成分析
通过分析2010-2014年我国就业人员构成变动情况,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市场对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需求有上升趋势,而对第一、第二產业从业人员需求逐年减少。
2.2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根据2014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2014年末,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中,从未上过学人口占5.37%,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11.53%。其中,北京地区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38.15%,而新疆地区仅为6.55%。全国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且地区间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较大差距。
3.产业升级中的劳动力配置分析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和劳动力比重依次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发展。然而,现实是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尽管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但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第一产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早已不在维持其经济发展支柱地位,但其仍聚集着大量的劳动力;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却缺乏相关的专业化人才,这些都导致我国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着较大地劳动力配置失衡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源重新配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劳动力要素和能源消耗被资本和技术所替代。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员工文化程度要求不高,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也相对较低。在企业生产经营链条中,加工环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会大幅下降,而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环节则需要更多专业的人才。
4.产业升级背景下人力资源市场发展
4.1劳动者自身方面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知识技术逐渐替代传统的资源成为生产力不断进步的推动力。产业升级促使产业结构发生改变,部分产业发展衰退,制造业机械设备自动化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人力,这些都导致了企业部分岗位员工与其所需人才的不匹配,微观上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失业。为此,企业员工应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学习,提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像新兴产业发展。
4.2企业方面
就企业而言,大规模的裁员和再招聘将面临高昂的成本费用。在可容纳范围内,企业应该寻找机会进行员工培训,一方面,老员工更加熟悉企业的文化、环境、制度要求等内部规范,相比于再招聘减少了员工的适应期与调整期,更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培训减少了员工的失业风险,更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凝聚企业力量。
4.3社会层面
为了应对产业升级可能导致的我国失业率急剧上升的局面,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教育的资金投入,保证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避免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提高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水平,使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培养适应当下我国产业结构现状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推进以科学技术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通过大力研发和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赵钧. 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口素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
[2]金京,戴翔,张二震. 全球要素分工背景下的中国产业转型升级[J]. 中国工业经济,2013,11:57-69.
[3]田洪川,石美遐. 制造业产业升级对中国就业数量的影响研究[J]. 经济评论,2013,05:68-78.
[4]温杰.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0.
[5]田洪川. 中国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关键词】:产业升级;人力资源;市场;需求
1.产业升级概述
1.1产业升级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与此同时,产业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耗费,不具竞争优势。随着国际贸易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企业越来越意识到要想赢得国际竞争,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经济。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加速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产品从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环节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控制,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加快了全球贸易的进程。
在全球化背景下,产品生产各个环节分工更加明确,产业结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市场价值链的地位,为了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1.2产业升级的内涵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分工主要经历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三个阶段。当产品的结构、功能十分相似时,谁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生产成本,谁就把握了市场的命脉。而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专业化分工正是最为简便直接的。其次,现阶段产品市场的发展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的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经济发展、社会生产的根本动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简单的以生存和安全为需求的市场基本不复存在,现代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生活质量的提升。
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第二产业GDP贡献率47.1%,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48.1%,实现1990年以来首次超越第二产业的记录。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通过产业升级,大规模提高企业的产品升级与研发的能力,不断激发人们的潜在需求,创造新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实现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大力开发和推广可循环和低能耗、低污染的消费者适用的产品,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真正实现产业升级的成功。
2.我国就业现状分析
2.1就业人员构成分析
通过分析2010-2014年我国就业人员构成变动情况,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市场对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需求有上升趋势,而对第一、第二產业从业人员需求逐年减少。
2.2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根据2014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2014年末,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中,从未上过学人口占5.37%,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11.53%。其中,北京地区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38.15%,而新疆地区仅为6.55%。全国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且地区间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较大差距。
3.产业升级中的劳动力配置分析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和劳动力比重依次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发展。然而,现实是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尽管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但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第一产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早已不在维持其经济发展支柱地位,但其仍聚集着大量的劳动力;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却缺乏相关的专业化人才,这些都导致我国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着较大地劳动力配置失衡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源重新配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劳动力要素和能源消耗被资本和技术所替代。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员工文化程度要求不高,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也相对较低。在企业生产经营链条中,加工环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会大幅下降,而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环节则需要更多专业的人才。
4.产业升级背景下人力资源市场发展
4.1劳动者自身方面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知识技术逐渐替代传统的资源成为生产力不断进步的推动力。产业升级促使产业结构发生改变,部分产业发展衰退,制造业机械设备自动化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人力,这些都导致了企业部分岗位员工与其所需人才的不匹配,微观上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失业。为此,企业员工应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学习,提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像新兴产业发展。
4.2企业方面
就企业而言,大规模的裁员和再招聘将面临高昂的成本费用。在可容纳范围内,企业应该寻找机会进行员工培训,一方面,老员工更加熟悉企业的文化、环境、制度要求等内部规范,相比于再招聘减少了员工的适应期与调整期,更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培训减少了员工的失业风险,更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凝聚企业力量。
4.3社会层面
为了应对产业升级可能导致的我国失业率急剧上升的局面,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教育的资金投入,保证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避免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提高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水平,使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培养适应当下我国产业结构现状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推进以科学技术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通过大力研发和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赵钧. 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口素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
[2]金京,戴翔,张二震. 全球要素分工背景下的中国产业转型升级[J]. 中国工业经济,2013,11:57-69.
[3]田洪川,石美遐. 制造业产业升级对中国就业数量的影响研究[J]. 经济评论,2013,05:68-78.
[4]温杰.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0.
[5]田洪川. 中国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