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的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qian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发展人的智力、开发人的个性放在首位,尽力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使学生的生命主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走出原我,改变自我,打破原有的教学习惯及模式。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在开放的过程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而使自身的语文素养不断沉积,逐步提高。
  一、开放的教学设计
  真正的课堂,学生的个性是多层面的,丰富多彩的。所以,不能只设计一种可能,而应更深入地去设计多种可能和多种预案。教学如同一枚硬币,正面是科学,背面是艺术,教育智慧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克服传统教学中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教学模式,而要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以当老师,互问互答,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得到解决,这就是“活”备课,课堂也会因此而动态生成。在教学《香菱学诗》(九年级上)时,“文章描写了黛玉的教诗和香菱的学诗,通过一教一学,请分析黛玉、香菱的性格特征?”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红楼梦》中,黛玉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但在本文中我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深厚的学识。”“黛玉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她讲诗提纲挈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香菱懂得学诗的要领。”“香菱是一个悲剧人物:从小遭灾难,被拐卖,又被薛蟠霸占,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后进了大观园接触到像黛玉这样的才女,就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好学乐学,善学苦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讨论从课内到课外,学生越讨论兴趣越浓。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发挥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求知的精神,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教学时间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学到方法,教学由此变得生动而有弹性。
  二、开放的教学时空
  要有活的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和锻炼,教师就要舍得将课堂教学中三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通过讲故事表达作者对爱情的看法。“爱情”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既敏感又朦胧的话题,结合现实,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探讨生活中的和课文中的“爱情”,从而领悟到“真正爱情中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教师要能够充分设计课堂教学的活动模式,除小组活动、同桌互动形式外,教学的空间还应该得到更广阔的延伸。直观形象远比书面文字更能带来吸引力。不断的教学实践让我真正领悟到,知识从书本形态到生命形态的转化,是不能没有这两个世界的沟通的这句话的含义。
  三、向多学科的开放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总认为语文课无非是把住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脉络,却没想到可以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因此,对“学科进行整合”“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从来就不敢苟同。新课改后,这种观念逐步得到了转变,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尝试着沟通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从尊重学生的生命整体出发,适时为学生创设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展示他们的个性才能,使学生通过多种学科渠道学会学习。
  四、开放资源,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开放促使一个个教学资源的生成。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要学会抓住有效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利用,让学生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同学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有的同学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抓住学生思想和教材的精髓,使生命在互动中得到点燃、升华。针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答案,课堂上,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礼。更重要的是,生成的资源丰富了教学内涵,完善了教学的内容。
  总之,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吸纳人类一切进步文化的营养,才能及时更新、调整补充、重组教学内容,使开放式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懂语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其他文献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谈到,做学问有三种境界。那么语文教学是不是也有境界呢?我认为,语文教学与做学问是有相通之外的,下面,我结合新课标,谈一下语文教学中的境界。   一、夯实基础,强化技能   “知识与技能”是新课程目标体系的第一层面。新课标将“适应交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列为重要的语文素养,并在“教学建议”里指出“要注意基本技能训练”。特级老师于漪曾提出让“语文教学再基
期刊
如何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与交流的舞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1、走进课堂面带笑容,用亲切而自然的微笑,拉开课堂的序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    2、在教学活动之余,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去,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解答学习和
期刊
教学是一个认知过程,它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新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其认知内容是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其认知速度是由慢到快,再到加快。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升进七年级以前,已习惯于1—6年级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且已形成自己学习的习惯或方式、方法。学生升进七年级后,对教师的教法陌生了,学习的内容多了,深了,复杂了。这就要求学生要适应新教师的教学,重新探索一套学习方
期刊
经典短文有隽永含蓄、内容丰富、易抄易记等特点,如果将它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那么,怎样把经典短文同语文教学相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课前2分钟,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利于上好语文课。例如朗读体味《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
期刊
在现实教学中,随着课程任务地加重,考试竞争地加剧,学生们越来越多地出现了隐形懒惰,即思维懒惰。你让背什么我就背什么,你让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你不让玩我就只好无奈地勤奋。结果是:孩子出工不出力,人很疲倦,收效不大。  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从《论语·述而》中找到了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知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也就是说教育的最佳时机在一
期刊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融化了僵硬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如何从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扩展性思维,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如教《 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等小说时,教师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
期刊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相对于每个单元中课文的阅读教学,单独设计的专题教学板块以题材专一、内涵丰富、信息集中、思维空间广阔而独具特色。如果采取一般的阅读教学模式,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内容庞杂、负担沉重、兴味索然;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具体认知情况,采用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设计科学严谨的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搜集信息、自主阅读、积极思索、深入探究、放飞思维的平台,那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
期刊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点组成部分”,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新课标提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时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根据这个要求,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与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其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对其不好的、粗俗的语言予以舍弃。比如社会上
期刊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湖南永州后,心情郁闷,寄情山水写下了八篇山水游记中的一篇。它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特别以其借景写情的手法,为文人所推崇。  文章的一、二、四段融情于景,一直被人们剖析得异常透彻,而第三段只注重抓住特点描绘景物的一面,是否渗入了作者的感悟呢?至今对此的解析甚少。  如果联系到柳宗元的遭遇,文章第三段的情感体现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就决不能忽视。  柳宗元出生于山西河东,世
期刊
一、设计思想: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节课我采用“听读感受美景——朗读欣赏美景——品读揣摩语言”的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所以,在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