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第三段中的情景碰撞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y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湖南永州后,心情郁闷,寄情山水写下了八篇山水游记中的一篇。它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特别以其借景写情的手法,为文人所推崇。
  文章的一、二、四段融情于景,一直被人们剖析得异常透彻,而第三段只注重抓住特点描绘景物的一面,是否渗入了作者的感悟呢?至今对此的解析甚少。
  如果联系到柳宗元的遭遇,文章第三段的情感体现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就决不能忽视。
  柳宗元出生于山西河东,世称柳河东,13岁就能写出好文章,20岁中进士,25岁又考取博学鸿词科。可谓大器早成,他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信心,欲想:“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万万没想到的是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是当时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有职无权。柳宗元叹息自己被埋没,于是寄情山水,以泄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作者在《小石潭记》中,这种心情显得尤为突出。在这种忧郁的心情下,柳宗元走到小丘西时,清脆悦耳的流水声使作者那沉寂的心潭掀起了微澜,清澈透明的石潭中,欢快的游鱼带给他些许快慰。作者暂时忘掉了心中的不快。在这天人合一的意境中,他想寻根溯源,纵观“斗折蛇行”,自己命运坎坷,小人从中作梗的潜意识油然而生,遭人排挤的意象或现或隐。细看“犬牙差互”,联想到官场中尔虞我诈、社会关系盘根错节,加上自己前途迷茫,未知朝廷何日召见自己,不由得发出“不可知其源”的感叹,显得多么无奈。水声、游鱼带给他的欢快挥不走残酷现实弥漫在心潭上的阴霾,要面对现实,作者定会感受到此时欢快的是它们,而自己什么也没有,才感受到这时周围的竹树“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于是便出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结局。
  由此可见,本文第三段不仅用了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溪身、溪水、溪岸的特点,而且无句不渗透了柳宗元的情景碰撞甚至交融,同时对第四段的悲凉氛围的营造也进行了事先铺垫。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此不能忽视。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需要感悟,需要体验,但感悟和体验的基础是教材,是文本,脱离了教材和文本的随意发挥势必使语文教学走入误区,这样的随意发挥已经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相当严重的恶果。   新课标把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界定为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真正对文本的研读时间不足教学课时的一半甚至更少,文章没有读懂,语言没有体会,就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无意的延伸和拓展上去了。须知,对学生的人
期刊
我通过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我在学习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
期刊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谈到,做学问有三种境界。那么语文教学是不是也有境界呢?我认为,语文教学与做学问是有相通之外的,下面,我结合新课标,谈一下语文教学中的境界。   一、夯实基础,强化技能   “知识与技能”是新课程目标体系的第一层面。新课标将“适应交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列为重要的语文素养,并在“教学建议”里指出“要注意基本技能训练”。特级老师于漪曾提出让“语文教学再基
期刊
如何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与交流的舞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1、走进课堂面带笑容,用亲切而自然的微笑,拉开课堂的序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    2、在教学活动之余,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去,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解答学习和
期刊
教学是一个认知过程,它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新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其认知内容是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其认知速度是由慢到快,再到加快。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升进七年级以前,已习惯于1—6年级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且已形成自己学习的习惯或方式、方法。学生升进七年级后,对教师的教法陌生了,学习的内容多了,深了,复杂了。这就要求学生要适应新教师的教学,重新探索一套学习方
期刊
经典短文有隽永含蓄、内容丰富、易抄易记等特点,如果将它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那么,怎样把经典短文同语文教学相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课前2分钟,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利于上好语文课。例如朗读体味《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
期刊
在现实教学中,随着课程任务地加重,考试竞争地加剧,学生们越来越多地出现了隐形懒惰,即思维懒惰。你让背什么我就背什么,你让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你不让玩我就只好无奈地勤奋。结果是:孩子出工不出力,人很疲倦,收效不大。  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从《论语·述而》中找到了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知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也就是说教育的最佳时机在一
期刊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融化了僵硬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如何从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扩展性思维,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如教《 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等小说时,教师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
期刊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相对于每个单元中课文的阅读教学,单独设计的专题教学板块以题材专一、内涵丰富、信息集中、思维空间广阔而独具特色。如果采取一般的阅读教学模式,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内容庞杂、负担沉重、兴味索然;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具体认知情况,采用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设计科学严谨的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搜集信息、自主阅读、积极思索、深入探究、放飞思维的平台,那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
期刊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点组成部分”,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新课标提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时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根据这个要求,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与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其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对其不好的、粗俗的语言予以舍弃。比如社会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