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分组学习的原因
1、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需要:在实际的政治教学过程中,常发现有下列情况: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下面的学生却无精打采,恹恹欲睡。课后反馈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学生的自主活动较少,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兴趣不高。
2、是政治教学的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性发展目标。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
3、是由政治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政治课是一门社会科学,必须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必须贴近生活实际,不能讲大道理,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
因此本学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学校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从上学期尝试了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希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其方法就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协作学习,共同达成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分组学习的具体运用
1、分组
科学地分组,是学生进行分工、合作的基础和保证。在分组时,我们考虑了以下几点:(1)组与组之间在综合实力上要旗鼓相当,以便于各组公平竞争。(2)每一组的男女生比例大体相等。(3)比较内向的同学和比较活泼的同学同一组,有利于互补互促。
2、选题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分组合作学习,也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分组合作。只有那些需要探究的、有争议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及需要整合的综合性问题才适合分组合作学习。因此,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的问题。选那些有一定的背景、情境,具有启发性、感染力,同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有话说。例如教材上的“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栏目;就是很好的学习材料。另外,像世博会召开、环保等综合性问题,由于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下手。同时,题目不宜太难,外延不宜太宽,只要学生经过努力,便能够解决问题的,也应是很好的选择材料。这些选题往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3、操作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讨论题。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小明同学随团由上海到贵州省的遵义,进行一次旅游。一路上所见的景观远远不及南京至上海那样美:乡间的水泥路没了,农村的楼房少了,沿途经历的县城、乡镇也不是那么清洁、整齐、卫生了,人的服着也不是南京、上海人那样款式多样了。在一些县城还看到有小孩开着店,也有三、五成群的小孩卖花的,田间农民们在使用历史书上见到的犁、刀、锄,到了遵义小明同学真正看到遵义与南京、上海两地的差距,懂得我国目前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性。
(1)小明同学所说的“这一战略”具体是什么战略?
(2)请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战略?
(3)结合小明同学在南京、上海、遵义等地的所见,你认为我国人民具体实施这一战略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4)为了解决这类地区之间的差距问题,我国还加快了哪些工程的建设?
第二步: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答案,并要求将答案写下来,以利于下一步的讨论。这一步强调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步:要求个人将自己的答案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通过讨论,陈述自己的意见,研究他人的答案,形成最佳答案。侧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四步:每一组推举代表,公布本组的答案。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展开讨论。侧重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教师简要小结,肯定对的,指出不足,适当讲解,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
第六步:进行测试,及时反馈,纠正存在的问题。
不仅在课堂,而且在平时的作业和实践中,尽可能多的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适应并逐渐自觉地采用这种方法。
三、分组学习的优势所在
半学期来,我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大大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尽管不同小组之间有竞争)。小组讨论的过程,就是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的过程。一个人学习,与几个人一起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能产生“集合效应”,“竞争效应”。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询问、辩论、切磋、琢磨比单纯老师教更为有效。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互相指点,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与人协作的能力。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
第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使学生有机会各抒己见,各展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差生,表现尤为认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彻底改变了沉闷的课堂气氛。分组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出他们前所未有的学习研究热情。在合作竞争中,能促进组员问团结协作,相互激励,彼此帮助,默契配合,从而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更浓厚。
第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尝试解决问题时,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有时没有绝胜的把握就需要大胆的设想,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创新的意识,能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开发了思维的潜能,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思维的正确度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还可使思想产生碰撞、激荡,从而产生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几次的考试中,学生都有不错的表现,班级的学习气氛较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但也存在改进之处:
(1)由于该方法处于试验阶段,不成熟,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2)课堂时间的把握:好几次都出现学生讨论过于热烈,以至于忘了时间,影响了教学进度,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3)课堂内容的把握:学生毕竟是学生,思想不太成熟,所以有时在讨论时会出现不着边际,离题万里的现象。有时教师启发了半天,就是不得要领。
(4)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比较好强,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和他人发生争执;有时其他同学答案不对,下面就会出现嘘声,影响他人积极性。
四、分组学习的两点感受
1、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是轻松了,而是更累了。首先得认真备课,必须认真设计好教学内容,预先考虑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因为课堂是瞬息万变的,还得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处理一些意外。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道理,自己知识不够,课堂上就会措手不及。
2、如何建立与合作教学相适应的评价机制。
在教学中,感觉难度较大的就是如何进行评价,现有的教育模式强调应试能力,所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难给予恰当的评价。只能简单的表扬或批评,缺乏必要的标准。
1、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需要:在实际的政治教学过程中,常发现有下列情况: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下面的学生却无精打采,恹恹欲睡。课后反馈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学生的自主活动较少,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兴趣不高。
2、是政治教学的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性发展目标。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
3、是由政治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政治课是一门社会科学,必须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必须贴近生活实际,不能讲大道理,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
因此本学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学校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从上学期尝试了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希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其方法就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协作学习,共同达成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分组学习的具体运用
1、分组
科学地分组,是学生进行分工、合作的基础和保证。在分组时,我们考虑了以下几点:(1)组与组之间在综合实力上要旗鼓相当,以便于各组公平竞争。(2)每一组的男女生比例大体相等。(3)比较内向的同学和比较活泼的同学同一组,有利于互补互促。
2、选题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分组合作学习,也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分组合作。只有那些需要探究的、有争议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及需要整合的综合性问题才适合分组合作学习。因此,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的问题。选那些有一定的背景、情境,具有启发性、感染力,同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有话说。例如教材上的“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栏目;就是很好的学习材料。另外,像世博会召开、环保等综合性问题,由于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下手。同时,题目不宜太难,外延不宜太宽,只要学生经过努力,便能够解决问题的,也应是很好的选择材料。这些选题往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3、操作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讨论题。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小明同学随团由上海到贵州省的遵义,进行一次旅游。一路上所见的景观远远不及南京至上海那样美:乡间的水泥路没了,农村的楼房少了,沿途经历的县城、乡镇也不是那么清洁、整齐、卫生了,人的服着也不是南京、上海人那样款式多样了。在一些县城还看到有小孩开着店,也有三、五成群的小孩卖花的,田间农民们在使用历史书上见到的犁、刀、锄,到了遵义小明同学真正看到遵义与南京、上海两地的差距,懂得我国目前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性。
(1)小明同学所说的“这一战略”具体是什么战略?
(2)请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战略?
(3)结合小明同学在南京、上海、遵义等地的所见,你认为我国人民具体实施这一战略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4)为了解决这类地区之间的差距问题,我国还加快了哪些工程的建设?
第二步: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答案,并要求将答案写下来,以利于下一步的讨论。这一步强调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步:要求个人将自己的答案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通过讨论,陈述自己的意见,研究他人的答案,形成最佳答案。侧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四步:每一组推举代表,公布本组的答案。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展开讨论。侧重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教师简要小结,肯定对的,指出不足,适当讲解,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
第六步:进行测试,及时反馈,纠正存在的问题。
不仅在课堂,而且在平时的作业和实践中,尽可能多的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适应并逐渐自觉地采用这种方法。
三、分组学习的优势所在
半学期来,我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大大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尽管不同小组之间有竞争)。小组讨论的过程,就是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的过程。一个人学习,与几个人一起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能产生“集合效应”,“竞争效应”。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询问、辩论、切磋、琢磨比单纯老师教更为有效。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互相指点,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与人协作的能力。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
第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使学生有机会各抒己见,各展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差生,表现尤为认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彻底改变了沉闷的课堂气氛。分组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出他们前所未有的学习研究热情。在合作竞争中,能促进组员问团结协作,相互激励,彼此帮助,默契配合,从而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更浓厚。
第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尝试解决问题时,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有时没有绝胜的把握就需要大胆的设想,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创新的意识,能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开发了思维的潜能,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思维的正确度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还可使思想产生碰撞、激荡,从而产生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几次的考试中,学生都有不错的表现,班级的学习气氛较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但也存在改进之处:
(1)由于该方法处于试验阶段,不成熟,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2)课堂时间的把握:好几次都出现学生讨论过于热烈,以至于忘了时间,影响了教学进度,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3)课堂内容的把握:学生毕竟是学生,思想不太成熟,所以有时在讨论时会出现不着边际,离题万里的现象。有时教师启发了半天,就是不得要领。
(4)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比较好强,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和他人发生争执;有时其他同学答案不对,下面就会出现嘘声,影响他人积极性。
四、分组学习的两点感受
1、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是轻松了,而是更累了。首先得认真备课,必须认真设计好教学内容,预先考虑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因为课堂是瞬息万变的,还得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处理一些意外。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道理,自己知识不够,课堂上就会措手不及。
2、如何建立与合作教学相适应的评价机制。
在教学中,感觉难度较大的就是如何进行评价,现有的教育模式强调应试能力,所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难给予恰当的评价。只能简单的表扬或批评,缺乏必要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