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德合作“加速度”

来源 :支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03402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中德两国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两端,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划开了发展合作新格局。
  今明年,对于中德两国来说,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到习近平、默克尔的互访,2014年,两国高层正在为更加深入的经贸合作构建政策框架。而这个框架即将在2015年的“中德创新合作年”中得到具体体现。
  中德合作,经贸关系是基石和引擎。去年,中德两国之间的贸易额超过1600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往由经贸互补创造的合作关系正在发生改变,市场与科技的融合正在创造新的合作机会。
  我们邀请到在中德经贸关系研究领域的多位专家,共同探讨中德经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技术创新引领全新合作
  《支点》:目前中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而德国政府则正在大力推动“工业4.0”战略和能源转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两国如何实现经济的紧密合作?
  丁纯: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目前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绿色能源、环境保护十分重要,特别是这些领域的科技含金量。而德国在这些方面能给予帮助。
  史世伟:其实,我们所强调的科技创新,并不只是研究领域的合作,随着两国经济交流的不断深入,这种合作更多地将会体现在企业间合作上,也就是企业研发中心的合作。就电动汽车而言,如何推动电动汽车的商业化、应该遵循何种技术路线都是非常迫切的合作领域。
  企业层面的创新合作,对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虽然已经有华为、中兴、联想这样的例子,但毕竟是少数。德国制造业企业的海外经验是十分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
  明年是中德创新合作年,两国的技术创新将会有更多的合作,特别是在能源、环保方面。这些技术对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十分有益。与此同时,中国在材料、生物工程方面也有一些强项,也能够推动技术方面的相互交流。
  朱苗苗:要实现中德两国经济“互融”,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双边关系的经贸互补性,同时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例如可再生能源、新信息技术、物联网、智能制造等。
  《支点》:中德建交40多年来,全面的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双方战略伙伴关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如何竞合?
  朱苗苗:是的,科技创新将仍然是双方合作的重点,同时也应该看到科技合作所带来的挑战。如今,世界市场中德之间的竞争性越来越突出,甚至在有些市场中,中国已经超过德国。中国科技与产业创新越多,对德国挑战越大。
  所以,要将中德两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作为良性竞争,根据各自优势在全球市场占领不同的市场,因为不同国家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对产品级别和类型要求也不同。中德双方已经决定在财经领域加强协调和对话,例如在法兰克福建立欧元区唯一的人民币离岸中心,这既能加深中德经贸关系,也为加强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作出贡献。
  史世伟:过去,中德的经济互补主要体现在双边结构上,中国出口廉价制造,德国出口技术产品。但随着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中德技术差距越来越小。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双方也有很多机会,中国向德国投资,收购好的品牌和技术来扩充自己;德国的很多中小企业,也存在市场狭小而带来的资金问题,或者家族内部找不到继承人等等。这样,中德合作将一拍即合,最后达到双赢的结局。
  《支点》: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在中德合作中学到哪些经验?
  史世伟:我们可以看到,德国企业与意大利、法国的企业相比,在中国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因为他们灵活性更强,在竞争方面的反应更快,能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这都和创新有关,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
  另外,德国企业会根据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将德国本土技术做些改良,比如一些中国用户中可能根本用不到的技术,就在产品中去掉,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产品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成本。他们的工程师的综合能力是值得中国企业研发部门学习的。
  综合性转型带来市场机会
  《支点》:目前,中国是德国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五大出口目的地国。双方提出了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欧元的目标。面对如此大的合作体量,我们还应该关注哪些领域?
  保罗·威尔芬斯:电子医疗、信息和通信技术、能源效率可在未来变成雙边贸易合作的重要领域。另外,适用于老龄化社会的所有商品也将成为契机,在2030年或2040年,中德两国老龄化问题都将成为两国发展中更加突出的难题。
  史世伟:是的,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方面的市场将非常巨大,而德国的技术则能够对中国产生好的影响。这种合作方式,以前获得了成功,汽车领域合资企业的长足发展就是证明。
  朱苗苗:除了之前提到的合作领域,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德国在能源领域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德国政府作出退出核电的“能源转向”政策,是德国作为工业强国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资源紧张、环境与气候的破坏、创新潜力、新消费与生活方式、新的社会结构)进行的全面的改弦更张计划,旨在抢占发展先机,应对未来的挑战。
  这意味着德国将进行系统的综合性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中德双方会有很多合作的机会,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等只是其中一部分,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领域也是可能的合作领域。
  《支点》:随着中德经贸关系的深入,贸易摩擦较以往也有增多趋势,经贸关系长远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
  史世伟:知识产权的问题是当务之急。除此之外,随着中国自贸区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更加自由开放,两国在框架合作方面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双方投资保护协定、享受国民待遇、合资企业的股权比例、服务业开放等等,都将成为两国需要探讨的话题。   德国担心中国的市场开放度,而中国也会担心德国对于中国投资的一些限制,这在美国已经有了前车之鉴。虽然直至今日,中德合作都处于一种良性发展的阶段,但随着合作不断深入,文化、语言、商业习惯、法律法规将成为企业磨合的重点。
  丁纯:在可能产生矛盾的方面,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管控并予以良性引导。
  朱苗苗:如何处理好两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关系是挑战之一(如中欧光伏争端)。市场准入问题也会影响两国经贸关系的深入。德国民众对中国还存在偏见和消极认知。德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对中国存在不信任。因此增进中德两国互信和了解,在平等与相互尊重基础上进行合作是基本前提。
  丝绸之路拓展合作空间
  《支点》: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具体到中德合作,应该怎么解读?
  史世伟:中德虽然非常遥远,但是正好处于丝绸之路的两端,双方的合作就可以在一个非常广泛的地域来进行。
  习近平主席出访德国,参观了杜伊斯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河港口。某种意义来说,默克尔访问成都,正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最好回应。从陆上来说,跨欧亚高铁的修建,从铁路到内河港口,开辟了一个新的物流线路,这是一种比较大的战略合作的考虑;从海上来讲,汉堡港则涵盖了欧洲1/3出海货物。
  保罗·威尔芬斯:如果连接杜伊斯堡和重庆间的铁路在十年内能通过降低运输时间约30%,也就是说将不到10天内行驶10000公里变为可能(在2014年大约需要14天),其增长潜力会更加巨大。更快的运输将会给德国乃至欧盟带来更多从中国进口的产品。
  《支点》:这种合作将改变以往的合作格局。
  保罗·威尔芬斯:是的,这意味着中国和德国的合作方式可以更加广阔,可以作为一种合作整体在欧盟境外共同寻求机遇,如在拉丁美洲共同投资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基础建设等。一旦这样的创业合作项目得以实施,那么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新中德合作项目就有可能遍布全球。
  重拾世界贸易话语权
  《支点》:中德两国在欧亚大陆都具有相当的经济地位,两国的合作前景如何?
  史世伟:中国在金砖国家属于有代表性的国家,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欧洲一体化,德国贡献了60%的增长率,德国对于欧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从投资角度来讲,中德投资离中美还有很大差距,也就是说,从经济紧密度来讲,中德还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
  《支点》: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入,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地位的变化?
  史世伟:中国是全球自由贸易的最大受益国,我们欢迎一些合作协议,但必须要从双边、区域性的规则制定来重新合作。
  中美或者中欧自由贸易总额每增长20%,将提高中国 0.5%的GDP。中德经贸关系的深入,对于中国打开和欧盟自由贸易合作是非常有利的。如此,中国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经济发展速率,同时也能够提高中国在世界贸易政策制定方面的话语权。
  保罗·威尔芬斯:的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应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政策和贸易自由化的领导者。不过,到目前为止,中国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还没有在世界贸易组织中采取更广泛的举措。中国需要在该组织以及其他一些国际组织中加强自身的话语权和政策引导能力,形成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更加积极的发展策略。
  中国的主要策略应该培育与欧元区的合作,因为这将是今后欧洲的核心地域。
  《支点》:中德合作从世界经济角度来看,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保罗·威尔芬斯:如果这两个国家将重点放在联合创新领域、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流动性和绿色ICT等更多城市合作项目上,那么,相关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将会降低。 最后,我们应该制定共同数码采购平台,让政府获得更低的价格,一方面刺激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产品产量的增长,这样一来,中德可以双双受益于更多的合作或合资项目。
  丁纯 :显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主要经济体的合作,会带动相关地區和产业链的融合和发展,有利于全球经济繁荣。另外一方面,可能带来一定的排他性,德国和中国走得太近,其邻国不一定乐意。但是整体来说,会带来整体的经济格局的正面影响。(支点杂志2014年9月刊)
其他文献
核心提示:当前欧洲受通缩威胁、汇率偏强及经济低迷煎熬,如果新货币政策未能扭转通缩,非常规货币政策或将出台。  欧洲央行前段决定推出超过市场预期的一揽子宽松货币政策。新货币政策内容广泛,包括减息,将央行基准利率从0.25%下降至0.15%;破天荒把商业银行准备金利率即隔夜存款利率由此前的零降至-0.1,欧元区迎来负利率时代;同时,欧央行还提出三项前瞻性政策计划﹕结束证券市场计划冲销操作,引入定向长期
期刊
核心提示:商业企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断研究消费者的需求,然后想尽办法满足他们。  全球最大的家具家居用品零售商瑞典宜家集团在武汉的布局,最开始让很多人看不懂。  主打以“家庭聚会”为特色的宜家购物中心(武汉荟聚中心),选址在远离市中心的汉口古田片区,紧挨三环线。在武汉,三环线以外基本是城郊。  但是,开业一年的武汉荟聚中心,客流量达到1400万人次,相当于每天迎客3万人次。相对于较偏的地理位置而
期刊
核心提示:要放大可穿戴设备的“弱需求”,关键还在于细分领域内的用户体验。  从2001年创办企业到现在,福州宜美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宜美电子”)董事长陈祖元,已有接近15年的钟表制造经验。2008年,他以ODM形式切入智能运动腕表领域,并在2013年创立自主品牌“EZON宜准”。  “无论机械表还是石英表,塔尖早已被别国占据,而我感觉到中国在智能运动腕表行业,有巨大商机和‘弯道超车’机遇。”陈祖元
期刊
核心提示: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应该分类分批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最大的难点就是谁来主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我认为不是针对民营企业,不是针对要素市场,不是针对一般的投资者来说的,它主要是跟政府和垄断国企说的。  现在的垄断国企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叫自然资源垄断型的国企,比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第二类是行业垄断型,比如中国电信、中国电力,这类企业主要是利用了行
期刊
《基业长青》里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作者在對全球数十家公司长达6年的跟踪研究中,发现“尽量扩大股东的财富”或“尽量扩大利润”并不是这些公司的主要动力或首要目标,它们有一种超越经济因素的核心理念。  这不是说,高瞻远瞩的公司对利润或股东的长期财富没有兴趣。不错,它们追求利润,可是它们也同样追求更广泛、更有意义的理想。扩大利润的目标并不主导一切,但是,高瞻远瞩的公司是在能够获利的情况下追求目标的——
期刊
核心提示:创新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意味着要以解决当前民生服务难题为核心,改变以往技术导向、项目驱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正在兴起,但商业模式的研究不够,制约发展,正引起重视。  商业模式是指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智慧城市”的建设涵盖了城市建设的各个商业领域和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城市运营管理的多个方案,各个领域的建设都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即可
期刊
核心提示:中国经济差距“总体在改善、局部在扩大”的特征明显。城镇化与土地财政是拉大省内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的地区间经济差距问题一直以来备受世人瞩目。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以实现“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积极推动包括“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宏观地区政策,来寻求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实现地区间均衡发展。  从一系列的针对省域数据分析的先行研究中可以观察到,从2007年开始
期刊
核心提示:中国公司成长为伟大公司正进入冲刺段,但不能因为钱而冲刺跑。在中国,伟大公司还更侧重社会情怀,造福于民,才能基业长青。  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行华为位居第三,仅次于苹果和三星。这项调查排名来源于一家美国的市场研究公司。  1988年,从部队转业的任正非以2万元资本在深圳注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余年后,华为排名世界500强企业第285位,服务全球超过20亿人口。  或许,以这
期刊
对话  空中客车集团(简称“空客”)是欧洲一家有逾40年历史的飞机制造、研发公司,与美国波音齐名。  201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该集团收入同比增6%达到272亿欧元,净利润同比增50%达到11.4亿欧元,每股收益1.45欧元。  在航空界,空客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近期,空客中国公司总裁陈菊明接受本刊记者专访,畅谈他对伟大公司的理解。  《支点》:您眼中的伟大公司是什么样子的?  陈菊明:应该有五个
期刊
核心提示:對于中国、美国等国家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来自国家内部自身发展的挑战,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挑战,应对好这些挑战,才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根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最新报告,中国上半年经济缓中趋稳,预计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约为7.4%。报告同时指出,随着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及改革逐步见效,中国经济整体趋势稳定。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与过去30年不同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