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叩鸣艺术辨析

来源 :教书育人·大学频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ael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何为叩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是孔子著名的教育格言,它揭示了孔子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学思并重。孔子还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这里,孔子点明在“学”和“思”中间有个关键的环节“问”。这个“问”是沟通学和思的桥梁;古人还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王筠《教童子法》)。“切问”和“善疑”之间的关系反映了问的方式多种,对待问的态度多样,这是教和学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关于两者的关系,尤其是关于孔子的“问”的艺术,《学记》中有段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此皆治学之道也。”
  显而易见,善问就是叩,善待问就是鸣。一部《论语》二十章,既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的展示。单就问答来讲,师生之间就有117次,其中学生向孔子提问105次,学生之间问答是11次,一次是孔子向学生提问。这种问答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有其独特的魅力,体现出善问和善待问的艺术,即叩鸣的艺术。它不同于古希腊的苏哥拉底的“产婆问答术”,也不同于墨子的“强说人”式的“不叩也鸣”的方法。
  
  二、叩鸣艺术的独特魅力
  启发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问答法。这种方法又被认为是最早由古希腊的苏哥拉底创立和采用的。其实,孔子的教学方法不仅早于苏氏的“产婆术”问答法,而且更有其独具的魅力。
  “产婆术”问答法的前提是:真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这种真理。因此,问答法就成为最佳的捷径。教学中,“大抵先消极法而继以积极法。其始也,佯为不知而诘之,其既答也,则迎而导之,转其向而叩之;及言者悟所说之矛盾,则虚骄之气以挫,而自耻其无学;知耻而知奋,知奋而向学殷;于斯时也,醒以知识,有心悦诚服以去者矣。……善不自外而注入,而自内而导之,其助人以产生思想,与助孕妇之产子无异也。”[1]这种“产婆术”问答法和孔子的叩鸣艺术有着相同的地方,要求教师注意学生的有积极的思考性的问题,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寻求问题的答案。然而,“产婆术”问答法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始于教师的设问,终于教师的结论,并不以学生的深入学习和积极的观察为基础。这仅可以称作是一种“教授法”(即教授知识的方法),而迥异于孔子的叩鸣艺术。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其中,“疑思问”是叩鸣艺术的的典型表征之一。学生只要认真地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生问,问则求解,通过不同形式的解问答疑,学生不仅增长知识,而且还形成了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问”是孔子最重视的。他还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者已矣。”(《论语·卫灵公》)。这意思是说,要提倡善问多思,在学习中多划一个“如之何”的问号,才能开动学生的脑筋,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质量。诚如荀子所言:“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材”。(《论语·儒效》)。
  由此可见,苏氏的“产婆术”问答法仅侧重于教师的教,是教授法,而孔子的叩鸣艺术则是以指导学生的学为主旨的教学法,这是其本质的区别。
  
  三、叩鸣艺术的具体体现
  (一)“每事问、叩则鸣”
  “每事问”说明只要学生有疑难,就可叩问教师;“叩则鸣”说明了教师在解惑的过程中,达到传道、授业的目的。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发展的持续。“每事问、叩则鸣”的例子,在《论语》中举不胜举。不仅如此,还有不耻下问的先例。如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论语·八佾》),这说明叩鸣艺术中不仅仅是学生向老师提问,教与学是可以相互转化。“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而且在“叩则鸣”的过程中,师生可以切磋学问,教学相长。如《论语·学而》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可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段话验证了叩鸣重类比联想,由联想而启发,由感受而引发创造的心理机制。
  (二)“叩”相同,而“鸣”不同
  同样的叩问,却给予不同的回答,这样的例子,《论语》中很多。《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叩同而鸣不同”,实乃基于学生不同的学业造诣和接受能力,点明孔子教学注重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回答既可满足知识上需要,又可勉而进之,表达出自己的仁的概念。这是孔子“叩鸣”艺术的高明所在,也是为现今教师所不易做到的和应该努力去做到的。
  (三)“叩其两端”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没有知识,有个下人问我问题,我不知道,便就这个问题正本反末考察,终于得到结果。这里,孔子把叩攻两端当作是由无知向知转化的条件。《朱注》:“叩,发动也。”所以,“叩”仍可以看作是以追问的方法寻求真理的一条途径,因此,叩仍可作“问”义讲。像《论语·子路》中,子贡问:“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评价一个人的两端是“乡人皆好之”和“乡人皆恶之”。但孔子皆不以为然,用叩攻两端的方法,得出“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的方法来。又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逾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朱进》)。这里孔子用叩攻两端的方法,得出“过犹不及”的结论。
  
  四、叩鸣艺术辨析
  孔子的叩鸣艺术是独特的,它绝不等同于问答法,而且问答两字也概括不了孔子的教学艺术。“善问”和“善待问”之所以超越了问和答,就在于它有了“善”字,从而成为教学和教育的艺术。
  《论语·述而》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这段对话,体现出了“善问”和“善待问”的艺术。子路嫉妒孔子盛赞颜回,从而婉转但也有所得意地反问孔子,夸赞自己的勇敢。其有勇无谋的形象,跃然纸上。孔子考虑到子路的勇敢、刚强、爽直、勇猛过人,因此有的放矢:仅有勇不行。这是“善问”和“善待问”的典型例证。
  善问(即叩)和善待问(即鸣)体现了教与学这对矛盾。善待问 ,体现了教师为矛盾的一方面,主导地位和主动权在教师;善问,即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由教师解答,体现了学生为矛盾的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善问是善待问的表现,主导在于教师;善待问是善问的关键,主体在于学生。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由此,孔子才提出要“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论语·泰伯》),这种恭恭敬敬做学问的态度,自然能学有所成,问有所得。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促虺诰》),正是叩鸣艺术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佛雏编.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希腊圣人苏哥拉底传.中国青年出版社
其他文献
加入WTO,中国的经济、教育体制、运行规则、法律、观念等方面将直接与世界对接,并且通过有效对接将最终在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通行准则的前提下融入全球化,国际化的运行轨道.
本研究旨在研究如何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和个性化学习优势以及合作学习的交互,交际优势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开放合作的学习环境,培养来自偏远经济落后地区英语专业学生对学习和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随着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则取决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任何一所大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没有一流的大师,就没有一流的学生。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就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其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
随着“体育热”的不断掀起,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读者欢迎,一些体育明星的名字因而也特别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细心的体育迷不难发现,在不少报刊的体育新闻中,有的优秀运动员
本文选取韩国古代社会——朝鲜时期的社会契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功能学出发对契组织进行研究。  首先,从契组织的起源研究入手,将韩国契组织与中国同时代的“社”、“会”
一、信息时代  对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的要求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
作为一种实用性文体,新闻翻译一直很受译者关注。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新闻文体本身的特点以及新闻翻译技巧的研究上,对新闻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还不够。本文主要
《新闻学与新闻写作》是由江西省老新闻工作者徐光炎、朱洪波同志写的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书。作者从我国新闻工作的实际出发,总结我们新闻写作的实践经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
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8月26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
长期以来,有关芥川龙之介的研究往往只强调其悲观厌世的一面和艺术至上的精神,而芥川文学中创作技巧的开拓和语言表现的魅力,仅仅作为次要的方面,甚至被有的学者否定。其实,在日本